长治这些村,红色是“底色”也是“振兴色”
发布时间: 2022-09-13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王家峪、砖壁、北村……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承载红色印记,铭刻历史荣光。

走进新时代,这些红色村庄深耕红色沃土,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崭新画卷。

图为: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

赓续红色血脉,战斗堡垒更强。激活“红色因子”,筑好“桥头堡”,选好“领头羊”,育好“排头兵”,团结带领乡亲们把村里的事办好,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党的组织优势正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乡村振兴优势。

用好红色资源,发展动能更足。一处处红色遗址、一座座革命展馆、一条条研学路线,引来游人如织;一批批脱贫户开办农家乐、杂粮店、特色手工艺精品店,捧上“金饭碗”。红色资源优势正进一步转化为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势、百姓增收的优势。

释放红色力量,百姓日子更甜。宽敞整洁的街道,红瓦白墙的房屋,造型别致的太阳能路灯,文化健身广场、乡村大舞台、互助养老院、景观文化墙,红色村庄有“颜值”更有“气质”。奋斗精神正进一步转化为建设家乡、建美家园的实干动力。

追寻红色记忆,记录蓬勃新貌。金秋时节,记者行走广袤田野,采撷到长治市一些红色村庄的发展剪影,记录下红色村庄绽放的独特魅力。

打造“红色矩阵”

建强组织堡垒,提升治理水平

太行深处,光景正好。

走进黎城县黄崖洞镇小寨村,只见一片繁忙景象。干部、群众配合工程队搬运石板、和泥抹墙、铺石板路、砌石头墙……每一个小寨人都在为村庄建设出力、流汗。

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诞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冀南银行,被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近年来,小寨村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红色、绿色、特色”三条主线,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定了“三景观、两文化、双整治”建设思路。

“‘三景观’就是红色遗址景观、自然景观、民俗景观;‘两文化’就是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双整治’就是人居环境整治、村级管理整治。”小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燕波介绍说。

小寨村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建强组织堡垒,“一月一计划、一月一主题”,规范过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织密织牢“党组织-党小组-党员户”组织体系“矩阵”,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建设思路确定后,当月的组织生活围绕红色村庄建设主题展开,党员干部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统一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张燕波还带着村干部利用午间、晚间休息时间,逐户宣传动员群众。

对进村主路、冀南银行老街等进行整治提升,沿线打造“金融记忆”“抗战记忆”红色主题文化墙,建设英雄广场,打造“红色教育一条街”……每一条街、每一段路、每一个点,都由一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专人值守、包点负责。

一个班子一条心,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堡垒。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一线践行初心、积极作为,广大村民为建设红色村庄挥锹洒汗、添砖加瓦。

今天的小寨村,草绿了,花红了,景色美了,游客多了,群众乐了。小寨村以红色村庄建设为契机,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动力,探索“旅游+”模式,通过开发健康养生旅游、生态文化旅游、运动休闲旅游,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了美丽蜕变。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歌声激昂,响彻街巷。踏歌而行,但见青石板路悠远绵长,“小红军”英姿飒爽,红色墙绘生动形象,种植基地绿意盎然,乡村治理有效有序,百姓日子幸福安康。这里是屯留区渔泽镇岗上村。

岗上村是抗大一分校旧址所在地。近年来,岗上村强党建、强引领,依托红、着眼绿,探索出一条“红色+绿色+特色”融合发展之路。

图为:岗上村展新貌

绿树掩映下,一座两进四合院静谧悠然。大门一侧的黑色木匾上写有“抗大一分校女生队队部旧址”字样。

“现在来这里学习、参观的人很多,想不到我们这个小村庄这么受欢迎,我很乐意向游客讲好这里的故事。”今年80岁的周景堂老人,是革命烈士周文宪的后代。目前,周景堂一家人住在这座四合院里。从乡镇中学退休后,他当起了村里的义务“讲解员”。

“抗大女学员帮老百姓打扫院子、挑水,教村里的妇女识字、唱歌,为百姓看病,农忙时节和老乡们一起参加劳动……”周景堂老人希望以讲解的方式,守护革命旧址,将抗大一分校在岗上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如何让这耀眼的“红色”变为动听的“红色”?岗上村党支部发挥村内革命烈士后人、老党员、乡贤等作用,搜集红色历史、革命人物故事,编写村志;开设红色课堂,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把红色故事讲下去。与此同时,通过“大手拉小手”,编排了《小红军》等文艺节目,让孩子们在“小红军”的角色演绎中感悟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群众的“主心骨”。长治市许多红色村庄建强基层堡垒,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激发乡村新活力,释放发展新动力。

如今,乡风更淳朴、邻里更和谐、乡村更稳定,红色村庄正舒展美丽画卷。

打造“红色引擎”

壮大集体经济,赋能绿色发展

快到晌午的时候,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的农家乐里开始热闹起来。一批批游客走进农家乐,一边歇脚,一边点菜。

砖壁村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山陡沟深,干旱少雨。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曾在此驻扎。在这里,“彭总榆”“连心碾”“八路池”“抗日井”“军民坝”……八路军总部留下的印记随处可见。

砖壁村党支部打响“红色牌”,引进红星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结合该村地形地貌特点及特有的红色资源,修建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对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进行维修保护,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商贸街;引进山西红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生态种植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基地;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杂粮店、特色手工艺精品店,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土特产、参与开发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多的游客闻名而来。

图为: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

砖壁村党支部书记李丽杰说,人们来这里回忆抗战的艰辛,感悟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很多游客还会在村里住上几天。眼下,村里已经有38家农家乐、25个民宿院落,村民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广。

46岁的张国兵是“农家乐第十号饭店”的男主人。“过去靠种地、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不过2万元,现在一年能赚10多万元,日子眼见着一天比一天好,全靠村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张国兵说。

红色资源成为砖壁村增收的“红色引擎”,为村里带来了“真金白银”——2010年,砖壁村人均收入仅为2640元;2021年,人均收入达到了将近9000元。

在距离砖壁村13公里的王家峪村,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和宾馆已经落成,新修建的广场满眼绿植。抗战时期,王家峪村曾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

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王家峪村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建设党员教育示范基地,改建“八路军大食堂”,招商引资开发民宿。同时,运用扶持壮大村级集体项目资金,购买观光旅游车50辆,建设景区道路、停车场等公用设施,新建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展销中心,有效提升旅游综合承载力和接待力。

30多户村民自制的千层鞋底儿、棉布老虎、红星杨挂坠等工艺品,以及自家种的小杂粮吸引了外地游客购买。王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文说,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越来越多村民会吃上“旅游饭”。

红色文化铸魂添彩,集体经济借势登高。王家峪村还开发设计了《红星杨》等红色“微党课”,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身临其境,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洗礼,每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余元。

图为:王家峪亮新姿 

红色资源带来红火日子。“我们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潜力,将其打造成为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吸引更多游客来北社村参观学习,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黎城县洪井镇北社村党支部书记董艳利说。

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近年来,长治市许多红色村庄深化党建引领,依托红色资源,全方位培育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等融合发展模式,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加装新引擎。

打造“红色磁场”

共建美丽家园,释放发展潜能

秋高气爽,碧空如洗,正是进山游历的好时节。

驱车出沁源县城一路向东南,行驶8公里便来到闫寨村,这里是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所在地。

村口的几棵参天大树下,一座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沿着整洁平坦的村道向里走,沁源围困战纪念馆掩映于苍松翠柏间,灰砖青瓦的建筑瞬间把人们带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为了缅怀先烈、弘扬先烈精神,近年来,闫寨村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为载体,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开辟党性教育基地,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此汲取精神之“钙”。

“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的初心。”闫寨村党支部书记梅东红说,“近年来,我们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凝聚干群合力,着力打造红色主题公园,建设书院、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发展旅游产业,走‘红绿融合’发展道路。眼下,党支部的凝聚力更强了,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更好了。”

图为:闫寨村焕新颜

打造“红色磁场”,激活“红色因子”,激发共建共享“大能量”。闫寨村坚持绿色发展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变脏为净。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党群服务中心内外及周边环境卫生,对文化中心广场上存放的各类杂草垃圾、沟渠污泥等进行清理,对服务中心内卫生死角进行打扫,切实将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党员群众能去、爱去、常去的“好去处”。

“以前一刮风就能看见有垃圾在半空飞,现在走到哪儿都是干干净净的,咱手上有垃圾也不忍乱扔,非找到垃圾桶扔进去才安心。”坐在文化中心广场晒太阳的大妈们高兴地说道。

变乱为序。进行农村户厕改造、“煤改电”新增户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居环境美起来。

变旧为新。对太岳东西街道进行改造,进行村庄标志标识安装、主街道步道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街道两侧立面改造、下水道和管网入地改造、街道绿化和红色文化墙绘等,凸显红色底蕴,擦亮红色底色。

红色资源擦亮盘活,绿色山村焕发生机。参与村子建设的村民们很是自豪:“村里的人都很有干劲儿,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要让村子更美、日子更甜。”

革命村庄绿映红,乡村振兴更多彩。在长治,像闫寨村这样用好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名片、整治村庄环境的村不胜枚举。

武乡县王家峪村开展给排水工程项目,对村庄道路及庭院进行绿化,对危旧房屋进行修缮;

潞城区北村实施了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纪念馆和周边设施整治,以及村庄周边环境卫生整治项目,道路铺设、管网建设、广场建设、绿化建设等各项工程基本完工。

……

传承“红色基因”,让党组织力量更强;描绘“红色神韵”,让绿色村庄颜值更高;赓续“红色血脉”,让美丽村庄名片更亮。

风展红旗,再谱新篇。长治,一座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红色村庄正昂首向未来。(王宏、常珍珍、徐姗、赵雪岗

原标题:让红色更红——长治市红色村庄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武乡县下北漳:太行山红色文化主战场
· 武乡县石板村:太行山里的红色村庄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今日头条
长治这些村,红色是“底色”也是“振兴色”

王家峪、砖壁、北村……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承载红色印记,铭刻历史荣光。

走进新时代,这些红色村庄深耕红色沃土,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不移跟党走,为实现美好生活而奋斗,绘就了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优美、民生殷实的崭新画卷。

图为: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

赓续红色血脉,战斗堡垒更强。激活“红色因子”,筑好“桥头堡”,选好“领头羊”,育好“排头兵”,团结带领乡亲们把村里的事办好,当好群众的“主心骨”。党的组织优势正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乡村振兴优势。

用好红色资源,发展动能更足。一处处红色遗址、一座座革命展馆、一条条研学路线,引来游人如织;一批批脱贫户开办农家乐、杂粮店、特色手工艺精品店,捧上“金饭碗”。红色资源优势正进一步转化为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势、百姓增收的优势。

释放红色力量,百姓日子更甜。宽敞整洁的街道,红瓦白墙的房屋,造型别致的太阳能路灯,文化健身广场、乡村大舞台、互助养老院、景观文化墙,红色村庄有“颜值”更有“气质”。奋斗精神正进一步转化为建设家乡、建美家园的实干动力。

追寻红色记忆,记录蓬勃新貌。金秋时节,记者行走广袤田野,采撷到长治市一些红色村庄的发展剪影,记录下红色村庄绽放的独特魅力。

打造“红色矩阵”

建强组织堡垒,提升治理水平

太行深处,光景正好。

走进黎城县黄崖洞镇小寨村,只见一片繁忙景象。干部、群众配合工程队搬运石板、和泥抹墙、铺石板路、砌石头墙……每一个小寨人都在为村庄建设出力、流汗。

革命战争年代,这里诞生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冀南银行,被誉为“新中国金融的摇篮”。近年来,小寨村坚持党建引领,聚焦“红色、绿色、特色”三条主线,实行“四议两公开”,制定了“三景观、两文化、双整治”建设思路。

“‘三景观’就是红色遗址景观、自然景观、民俗景观;‘两文化’就是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双整治’就是人居环境整治、村级管理整治。”小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燕波介绍说。

小寨村以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为契机,建强组织堡垒,“一月一计划、一月一主题”,规范过好“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织密织牢“党组织-党小组-党员户”组织体系“矩阵”,提升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精细化、精准化水平。建设思路确定后,当月的组织生活围绕红色村庄建设主题展开,党员干部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统一思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张燕波还带着村干部利用午间、晚间休息时间,逐户宣传动员群众。

对进村主路、冀南银行老街等进行整治提升,沿线打造“金融记忆”“抗战记忆”红色主题文化墙,建设英雄广场,打造“红色教育一条街”……每一条街、每一段路、每一个点,都由一名村“两委”班子成员专人值守、包点负责。

一个班子一条心,一个党员一面旗,一个支部一堡垒。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一线践行初心、积极作为,广大村民为建设红色村庄挥锹洒汗、添砖加瓦。

今天的小寨村,草绿了,花红了,景色美了,游客多了,群众乐了。小寨村以红色村庄建设为契机,以乡村旅游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动力,探索“旅游+”模式,通过开发健康养生旅游、生态文化旅游、运动休闲旅游,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实现了美丽蜕变。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歌声激昂,响彻街巷。踏歌而行,但见青石板路悠远绵长,“小红军”英姿飒爽,红色墙绘生动形象,种植基地绿意盎然,乡村治理有效有序,百姓日子幸福安康。这里是屯留区渔泽镇岗上村。

岗上村是抗大一分校旧址所在地。近年来,岗上村强党建、强引领,依托红、着眼绿,探索出一条“红色+绿色+特色”融合发展之路。

图为:岗上村展新貌

绿树掩映下,一座两进四合院静谧悠然。大门一侧的黑色木匾上写有“抗大一分校女生队队部旧址”字样。

“现在来这里学习、参观的人很多,想不到我们这个小村庄这么受欢迎,我很乐意向游客讲好这里的故事。”今年80岁的周景堂老人,是革命烈士周文宪的后代。目前,周景堂一家人住在这座四合院里。从乡镇中学退休后,他当起了村里的义务“讲解员”。

“抗大女学员帮老百姓打扫院子、挑水,教村里的妇女识字、唱歌,为百姓看病,农忙时节和老乡们一起参加劳动……”周景堂老人希望以讲解的方式,守护革命旧址,将抗大一分校在岗上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将革命精神传承下去。

如何让这耀眼的“红色”变为动听的“红色”?岗上村党支部发挥村内革命烈士后人、老党员、乡贤等作用,搜集红色历史、革命人物故事,编写村志;开设红色课堂,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把红色故事讲下去。与此同时,通过“大手拉小手”,编排了《小红军》等文艺节目,让孩子们在“小红军”的角色演绎中感悟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是群众的“主心骨”。长治市许多红色村庄建强基层堡垒,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实现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激发乡村新活力,释放发展新动力。

如今,乡风更淳朴、邻里更和谐、乡村更稳定,红色村庄正舒展美丽画卷。

打造“红色引擎”

壮大集体经济,赋能绿色发展

快到晌午的时候,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的农家乐里开始热闹起来。一批批游客走进农家乐,一边歇脚,一边点菜。

砖壁村三面环沟,一面靠山,山陡沟深,干旱少雨。抗战时期,八路军总部曾在此驻扎。在这里,“彭总榆”“连心碾”“八路池”“抗日井”“军民坝”……八路军总部留下的印记随处可见。

砖壁村党支部打响“红色牌”,引进红星杨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结合该村地形地貌特点及特有的红色资源,修建八路军游击战体验园;对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进行维修保护,新建游客服务中心、文化广场、商贸街;引进山西红潮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打造集休闲、观光旅游、生态种植为一体的红色旅游基地;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杂粮店、特色手工艺精品店,线上线下相结合销售土特产、参与开发红色旅游项目……越来越多的游客闻名而来。

图为:八路军总部砖壁旧址

砖壁村党支部书记李丽杰说,人们来这里回忆抗战的艰辛,感悟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很多游客还会在村里住上几天。眼下,村里已经有38家农家乐、25个民宿院落,村民增收的路子越来越广。

46岁的张国兵是“农家乐第十号饭店”的男主人。“过去靠种地、打零工,一年下来收入不过2万元,现在一年能赚10多万元,日子眼见着一天比一天好,全靠村里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张国兵说。

红色资源成为砖壁村增收的“红色引擎”,为村里带来了“真金白银”——2010年,砖壁村人均收入仅为2640元;2021年,人均收入达到了将近9000元。

在距离砖壁村13公里的王家峪村,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和宾馆已经落成,新修建的广场满眼绿植。抗战时期,王家峪村曾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

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王家峪村结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建设党员教育示范基地,改建“八路军大食堂”,招商引资开发民宿。同时,运用扶持壮大村级集体项目资金,购买观光旅游车50辆,建设景区道路、停车场等公用设施,新建手工艺品、农副产品展销中心,有效提升旅游综合承载力和接待力。

30多户村民自制的千层鞋底儿、棉布老虎、红星杨挂坠等工艺品,以及自家种的小杂粮吸引了外地游客购买。王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文说,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相信越来越多村民会吃上“旅游饭”。

红色文化铸魂添彩,集体经济借势登高。王家峪村还开发设计了《红星杨》等红色“微党课”,让前来参观的游客身临其境,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洗礼,每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余元。

图为:王家峪亮新姿 

红色资源带来红火日子。“我们充分挖掘红色资源潜力,将其打造成为红色研学教育基地,吸引更多游客来北社村参观学习,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黎城县洪井镇北社村党支部书记董艳利说。

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近年来,长治市许多红色村庄深化党建引领,依托红色资源,全方位培育打造“红色旅游+文化体验”“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研学实践”等融合发展模式,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新动能、加装新引擎。

打造“红色磁场”

共建美丽家园,释放发展潜能

秋高气爽,碧空如洗,正是进山游历的好时节。

驱车出沁源县城一路向东南,行驶8公里便来到闫寨村,这里是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所在地。

村口的几棵参天大树下,一座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沿着整洁平坦的村道向里走,沁源围困战纪念馆掩映于苍松翠柏间,灰砖青瓦的建筑瞬间把人们带回到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岁月。

为了缅怀先烈、弘扬先烈精神,近年来,闫寨村以太岳军区司令部旧址为载体,大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开辟党性教育基地,让广大党员干部在此汲取精神之“钙”。

“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们的初心。”闫寨村党支部书记梅东红说,“近年来,我们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凝聚干群合力,着力打造红色主题公园,建设书院、文化广场、文化长廊等,发展旅游产业,走‘红绿融合’发展道路。眼下,党支部的凝聚力更强了,老百姓的生活条件更好了。”

图为:闫寨村焕新颜

打造“红色磁场”,激活“红色因子”,激发共建共享“大能量”。闫寨村坚持绿色发展与红色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游美丽乡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变脏为净。党员干部带头清理党群服务中心内外及周边环境卫生,对文化中心广场上存放的各类杂草垃圾、沟渠污泥等进行清理,对服务中心内卫生死角进行打扫,切实将农村党群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党员群众能去、爱去、常去的“好去处”。

“以前一刮风就能看见有垃圾在半空飞,现在走到哪儿都是干干净净的,咱手上有垃圾也不忍乱扔,非找到垃圾桶扔进去才安心。”坐在文化中心广场晒太阳的大妈们高兴地说道。

变乱为序。进行农村户厕改造、“煤改电”新增户改造,农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人居环境美起来。

变旧为新。对太岳东西街道进行改造,进行村庄标志标识安装、主街道步道硬化、太阳能路灯安装、街道两侧立面改造、下水道和管网入地改造、街道绿化和红色文化墙绘等,凸显红色底蕴,擦亮红色底色。

红色资源擦亮盘活,绿色山村焕发生机。参与村子建设的村民们很是自豪:“村里的人都很有干劲儿,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要让村子更美、日子更甜。”

革命村庄绿映红,乡村振兴更多彩。在长治,像闫寨村这样用好红色资源、擦亮红色名片、整治村庄环境的村不胜枚举。

武乡县王家峪村开展给排水工程项目,对村庄道路及庭院进行绿化,对危旧房屋进行修缮;

潞城区北村实施了八路军总部北村旧址纪念馆和周边设施整治,以及村庄周边环境卫生整治项目,道路铺设、管网建设、广场建设、绿化建设等各项工程基本完工。

……

传承“红色基因”,让党组织力量更强;描绘“红色神韵”,让绿色村庄颜值更高;赓续“红色血脉”,让美丽村庄名片更亮。

风展红旗,再谱新篇。长治,一座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红色村庄正昂首向未来。(王宏、常珍珍、徐姗、赵雪岗

原标题:让红色更红——长治市红色村庄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