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深处,翠绿跌宕间,小洋楼依山而立,水泥路穿山越谷。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一辆辆农用车来往穿梭,远远的半山腰飘来阵阵豆香、酒香……这里是壶关县龙泉镇刘寨村。
从“刘寨西岭沟,十年九不收”到“村小公司多,人少产业多”,顺口溜折射出刘寨村变化。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刘寨村的变迁是一个缩影。近些年来,壶关县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党建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持组织发动、产业带动、机制推动“三轮驱动”,逐步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盘子”。
图为:原生态的农家窑洞
组织发动——选对带头人激活整个村
刘寨村富了,乡亲们都夸赞:“党的政策好,咱选对了‘当家人’。”
2011年,创业成功的程玉珍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她带着乡亲们通水、通路、兴产业,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刘寨村打造成了村强民富、乡风淳朴的美丽乡村。2016年,刘寨村在全县首批脱贫;2021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壶关县一方面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从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新型经营主体领办人等群体中选拔村干部;另一方面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本领,常态化实施“领头雁提升工程”,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村级“领头雁”队伍。
与此同时,围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等工作,该县建立专班推进工作机制,整合农业农村、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部门力量,实现一项重点任务、一名县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抓、一个专班落实、一抓到底问效。
强村发展势头好,弱村怎么办?针对全县3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落实“4个1”包联机制,分别由1名县级领导、1名乡镇领导、1个县直单位、1名技术专家结对包联,在项目规划、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环节提供全程服务,确保发展有人管、工作有人抓、项目有人推。
“火车头”强了,“发动机”壮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擎强劲。
图为:壶关旱地西红柿装蓝
产业带动——增收不用愁致富有奔头
走进店上镇绍良村,运输西红柿的货车正排队驶出。
“这种出货的情形一直要持续到10月底。”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栗交忠说。由于地理、气候条件适宜,从2008年起,绍良村开始大力发展旱地西红柿种植。这些年,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村集体的收入越来越高。小小旱地西红柿成了致富大产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以产业带动为抓手,壶关县实施“红色引领、绿色赋能、金色发展、蓝色助力”四色工程,绘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画卷。
红色引领,向现代农业要收益。
“前段时间西红柿价格高,这些天回落了。村里建成了两条西红柿酱生产线,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收益。好日子像西红柿一样甜!”栗交忠乐得合不拢嘴。
聚焦优势,壶关县把旱地西红柿作为兴村强县的特色产业来抓,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等措施,做强做优旱地西红柿产业。目前,全县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年产量37万多吨,带动了1万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以点带面,以线带片。该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店上镇绍良村、龙泉镇谷坨村等经济强村作为试点,建强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形成了旱地西红柿、食用菌、小杂粮、紫团参等优势产业品牌。
绿色赋能,向全域旅游要收益。
原生态的农家窑洞,成为人人向往的沉浸式乡愁体验馆;昔日的羊肠小路,成为拾级而上的花间慢行道……这里原是岭东村旧村。
山下建新村,村民搬下山后,岭东村引进公司,组建合作社,盘活旧村土地、窑洞等闲置资源,折价入股,打造“凤凰山庄”旅游景点,开发30套民宿、10余套娱乐设施,日接待能力达500余人次。
理念一变天地宽。壶关县发挥八泉峡、欢乐太行谷等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强生态旅游、做精文化旅游、做活乡村旅游,优化岭东“凤凰山庄”、南平头坞“七彩村庄”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建成南皇村花美时民宿酒店、石坡乡仙居山庄等一批特色民宿。
金色发展,向村企合作要收益。
“来的人多了,咱的钱袋子就鼓了,村里收入也高了。”岭东村村民刘书法在“凤凰山庄”打工,挣薪金、领股金。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壶关县借力山西太旅股份公司、“凤凰山庄”等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资产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激活集体闲置资源、盘活集体沉睡资产、用好集体发展资金,推进村企共同经营、共同发展,全县190个村的310多个项目成为村集体增收“金罐罐”。岭东村坚持村企合作,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蓝色助力,向新型能源要收益。
“蓝板板”变成“钱串串”,该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光伏发电让荒山荒坡开出“太阳花”。截至目前,全县90%以上的村实现村级电站或光伏收益全覆盖。
图为:特色民宿
机制推动——待遇有盼头干事有劲头
产业旺,地生金。壶关大地,沃野千里,淌金流蜜。
围绕抓产业、固脱贫、促振兴,该县坚持各类政策机制向农村集结,催生出生机勃勃的农业发展景象。
资金向农村一线倾斜。
制定《产业扶持奖补政策15条》,落实兑现奖补资金,扶持壮大光伏发电、旱地西红柿、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021年投资8200万元,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26个、乡村产业项目70个、省级示范项目4个、市级示范项目3个。
一片片茂密的经济林起伏延绵,一辆辆满载绿色蔬菜的车辆驶向远方,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化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各个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发展势头强劲。
奖补向农村干部倾斜。
群雁高飞头雁领。如何选好配强“领头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县财政设立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和专项奖励资金。创新激励奖补方式,实行村干部“基本工资+绩效奖金+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报酬补贴办法,将当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新增部分的15%、新增项目收入的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实打实”提高村干部收入和待遇,推动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练好内功、主动作为。
利益向农村群众倾斜。
完善利益联结和共享分配制度,健全集体经济扶持项目监督管理机制,集体经济发展收益“留一点、分一点、用一点”。经民主程序讨论决定,预留部分收益作为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一部分用于群众发放福利,另一部分用于维护基础设施、设置公益岗位、提升公共服务等,不断满足群众获得感。
集体经济壮了,支部腰杆直了。“村集体账上有钱了,基础设施好搞了。”很多村干部信心满满。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治理能力。放眼壶关乡村,一幅幅堡垒强、村庄美、日子甜的幸福画卷徐徐铺展。(常珍珍)
原标题:提升组织力发展更有力——看壶关县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太行山深处,翠绿跌宕间,小洋楼依山而立,水泥路穿山越谷。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一辆辆农用车来往穿梭,远远的半山腰飘来阵阵豆香、酒香……这里是壶关县龙泉镇刘寨村。
从“刘寨西岭沟,十年九不收”到“村小公司多,人少产业多”,顺口溜折射出刘寨村变化。2021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0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刘寨村的变迁是一个缩影。近些年来,壶关县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提升基层党建质量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坚持组织发动、产业带动、机制推动“三轮驱动”,逐步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盘子”。
图为:原生态的农家窑洞
组织发动——选对带头人激活整个村
刘寨村富了,乡亲们都夸赞:“党的政策好,咱选对了‘当家人’。”
2011年,创业成功的程玉珍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她带着乡亲们通水、通路、兴产业,把一个“一穷二白”的刘寨村打造成了村强民富、乡风淳朴的美丽乡村。2016年,刘寨村在全县首批脱贫;2021年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壶关县一方面拓宽选人用人渠道,从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新型经营主体领办人等群体中选拔村干部;另一方面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发展本领,常态化实施“领头雁提升工程”,打造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村级“领头雁”队伍。
与此同时,围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等工作,该县建立专班推进工作机制,整合农业农村、现代农业发展、乡村振兴等部门力量,实现一项重点任务、一名县领导牵头、一个部门主抓、一个专班落实、一抓到底问效。
强村发展势头好,弱村怎么办?针对全县32个集体经济薄弱村,落实“4个1”包联机制,分别由1名县级领导、1名乡镇领导、1个县直单位、1名技术专家结对包联,在项目规划、生产经营、产品销售等环节提供全程服务,确保发展有人管、工作有人抓、项目有人推。
“火车头”强了,“发动机”壮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引擎强劲。
图为:壶关旱地西红柿装蓝
产业带动——增收不用愁致富有奔头
走进店上镇绍良村,运输西红柿的货车正排队驶出。
“这种出货的情形一直要持续到10月底。”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栗交忠说。由于地理、气候条件适宜,从2008年起,绍良村开始大力发展旱地西红柿种植。这些年,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村集体的收入越来越高。小小旱地西红柿成了致富大产业。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以产业带动为抓手,壶关县实施“红色引领、绿色赋能、金色发展、蓝色助力”四色工程,绘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新画卷。
红色引领,向现代农业要收益。
“前段时间西红柿价格高,这些天回落了。村里建成了两条西红柿酱生产线,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收益。好日子像西红柿一样甜!”栗交忠乐得合不拢嘴。
聚焦优势,壶关县把旱地西红柿作为兴村强县的特色产业来抓,通过加大支持力度、建设规模化种植基地等措施,做强做优旱地西红柿产业。目前,全县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年产量37万多吨,带动了1万余户农户增收致富。
以点带面,以线带片。该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店上镇绍良村、龙泉镇谷坨村等经济强村作为试点,建强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形成了旱地西红柿、食用菌、小杂粮、紫团参等优势产业品牌。
绿色赋能,向全域旅游要收益。
原生态的农家窑洞,成为人人向往的沉浸式乡愁体验馆;昔日的羊肠小路,成为拾级而上的花间慢行道……这里原是岭东村旧村。
山下建新村,村民搬下山后,岭东村引进公司,组建合作社,盘活旧村土地、窑洞等闲置资源,折价入股,打造“凤凰山庄”旅游景点,开发30套民宿、10余套娱乐设施,日接待能力达500余人次。
理念一变天地宽。壶关县发挥八泉峡、欢乐太行谷等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做强生态旅游、做精文化旅游、做活乡村旅游,优化岭东“凤凰山庄”、南平头坞“七彩村庄”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示范点,建成南皇村花美时民宿酒店、石坡乡仙居山庄等一批特色民宿。
金色发展,向村企合作要收益。
“来的人多了,咱的钱袋子就鼓了,村里收入也高了。”岭东村村民刘书法在“凤凰山庄”打工,挣薪金、领股金。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壶关县借力山西太旅股份公司、“凤凰山庄”等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资产发包、租赁、出让等方式,激活集体闲置资源、盘活集体沉睡资产、用好集体发展资金,推进村企共同经营、共同发展,全县190个村的310多个项目成为村集体增收“金罐罐”。岭东村坚持村企合作,去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万元。
蓝色助力,向新型能源要收益。
“蓝板板”变成“钱串串”,该县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光伏发电让荒山荒坡开出“太阳花”。截至目前,全县90%以上的村实现村级电站或光伏收益全覆盖。
图为:特色民宿
机制推动——待遇有盼头干事有劲头
产业旺,地生金。壶关大地,沃野千里,淌金流蜜。
围绕抓产业、固脱贫、促振兴,该县坚持各类政策机制向农村集结,催生出生机勃勃的农业发展景象。
资金向农村一线倾斜。
制定《产业扶持奖补政策15条》,落实兑现奖补资金,扶持壮大光伏发电、旱地西红柿、中药材等特色产业。2021年投资8200万元,实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扶持项目26个、乡村产业项目70个、省级示范项目4个、市级示范项目3个。
一片片茂密的经济林起伏延绵,一辆辆满载绿色蔬菜的车辆驶向远方,一座座现代化、标准化蔬菜大棚错落有致……各个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发展势头强劲。
奖补向农村干部倾斜。
群雁高飞头雁领。如何选好配强“领头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县财政设立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和专项奖励资金。创新激励奖补方式,实行村干部“基本工资+绩效奖金+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报酬补贴办法,将当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新增部分的15%、新增项目收入的20%,作为集体经济发展创收奖励,“实打实”提高村干部收入和待遇,推动村党组织和村干部练好内功、主动作为。
利益向农村群众倾斜。
完善利益联结和共享分配制度,健全集体经济扶持项目监督管理机制,集体经济发展收益“留一点、分一点、用一点”。经民主程序讨论决定,预留部分收益作为集体经济发展资金,一部分用于群众发放福利,另一部分用于维护基础设施、设置公益岗位、提升公共服务等,不断满足群众获得感。
集体经济壮了,支部腰杆直了。“村集体账上有钱了,基础设施好搞了。”很多村干部信心满满。
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治理能力。放眼壶关乡村,一幅幅堡垒强、村庄美、日子甜的幸福画卷徐徐铺展。(常珍珍)
原标题:提升组织力发展更有力——看壶关县如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