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王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关于内王村的由来,据县志记载: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当地农夫将其掩藏于犁沟,以“土内藏王”之意,故得名内王。内王村名,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见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立于宝云寺中的一通碑刻。碑上刻有一首小诗,题目为《过内王村》,诗曰:
东山佳致未能忘,细马双驰窈窕娘。
无数隔篱村舍女,半遮娇面看红妆。
这首小诗清新亮丽,好似一幅迷人的乡村油画,穿越千年映入我们眼帘。诗的作者为张格,号盘西野老,时任金代潞州节度副使。诗的题目为“过内王村”,说明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肯定不是内王村。诗人要去哪儿?从碑刻另一首小诗标题“乙巳仲春中休日游宝云寺”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内王宝云寺。
图为:宝云寺大殿砂石柱
典籍中的宝云寺
宝云寺位于内王村右侧潜龙山下。据明《潞州志》介绍:相传唐明皇潜潞邸时,九日与郡官登壶关(今上党区)山,有紫云见东北,光彩照日,后人因以名山,山曰潜龙,寺曰宝云。清乾隆版《长治县志》记载:“宝云寺,在内王村。后魏永平二年建。”后魏永平二年是公元509年,掐指一算,宝云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宝云寺为上党地区一方名胜。其创建于后魏永平二年,历代均有修葺。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宝云寺曾进行过数次修缮。一次是在宋太平兴国三年,一次是在金天会五年,一次在宋天禧三年(1019),一次在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一次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一次在清道光五年(1825)……大宋天禧三年,历任代州军事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等职的张仪凤为宝云寺撰《上党县潜龙山宝云寺记》。文中,详细描写了宝云寺周边的地形地貌,“斯地也,东祭仙师之灵泉,以南北沟渎为限约;南潮淘源之清水,用东西涧作津涯;西接尝五谷之神祠,凭分水岭为界道;北靠龙山炎帝之庙貌,准横罡而作奥区。”
金天会五年,宝云寺在住持法渊的张罗下,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据碑文记载,李氏家族中一个叫李谅的捐资新建了五间大佛殿,立碑者为荫城李植。有好事者请来紫云居士张曦,请他撰写了一篇《潜龙山宝云寺新建佛殿记》,专门记录了此事。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宝云寺在僧人觉省的主持和荫城李挺的资助下得以重修水陆殿。壶关援贡生候选州同知平良撰《宝云寺重修水陆殿并金饰佛像记》。清乾隆四十二年,宝云寺在当地缙绅、先生、贤人、君子的大力资助下又得以重修。
图为:宝云寺古井
图为:宝云寺石槽
宝云寺与明惠大师
在上党地区,宝云寺应该算是创建较早的一所寺院。创建之初,宝云寺不叫宝云寺,称华严禅院,是一座主要以弘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佛教寺院。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寺院荒废了。
时间到了大唐乾符四年(877),山西潞州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命案:时任黎城延庆禅院住持的大唐高僧颜举,被一个叫保广的贼寇杀害了。关于这段历史,一是刊于后唐唐兴三年(932)的《潞州紫峰山海会院明惠大师铭记》(今在平顺霓虹村)。一是刊于大宋天禧三年(1019)宝云寺的一通《上党县潜龙山宝云寺记》,碑曰:“其寺名华严禅院。自隋唐至我皇宋,其间仅五七百年,或以兵革灾驰,封疆割据,缁黄避难,因而废焉。先是乾符中渌水山寺僧明惠大师法讳举,当时有府公李瑸尚书,乃空门之大雄者也。闻师有高行备法,驾盛威仪,请居止于延庆禅寺。所有师之功德基业,寻刊于所请之院,迄今存焉。洎师迁化之后,有弟子元镜将灵骨收舍利,起塔于本山……”
原来,明惠大师死后,他的弟子将其灵骨收起,奉命在潞州境内修建两座了舍利塔。一座由其弟子崇昭等建于黎城虹霓村(今平顺虹霓村)海会院;一座由其弟子元镜建于上党县(今上党区)潜龙山华严禅院。华严禅院明惠大师舍利塔建成之后,时任上党县令的王铤还专门到延庆禅院请求,拨一名高僧到华严禅院任住持。大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皇帝恩准,礼部特敕赐华严禅院为宝云寺。
图为:宝云寺涵洞
诗人眼中的宝云寺
宝云寺是一个佛教圣地,也是上党地区一处风景名胜。它迎来送往过很多达官贵人,也吸引过很多文人墨客光临此地。
金大定十八年(1178),时任潞州节度副使的张格携随从骑马从潞州出发,来游宝云寺。当时,张格的书法和诗名已经名闻上党。宝云寺住持净通和尚听说张节度副使要来宝地,早已研磨铺纸恭候他了。张格在饱览了宝云寺的壮丽和美景之后,欣然挥毫泼墨题诗两首,其一为:
万树阴森荫宝云,山如燕尾势齐分。
岩开锦绣春深见,林响笙簧夜静闻。
坐久炉香犹宛转,梵铃花雨尚缤纷。
主人若许来归老,同伴苍官与此君。
大明万历九年(1581)的一个春天,宝云寺又迎来两位重要的贵客。一位是大明皇室沁水康僖王朱珵堦,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工诗好士,著有《沧海披沙集》十三卷;一位是诗人吕时,号甬东山人,著有《甬东山人稿》七卷。
吕时一名时臣,字仲父,宁波鄞县人。他早岁便很有诗名,因躲避仇家浪迹四海,寄食在一些王公贵府。因他诗名远扬、为人正直,被诸王所重。来上党之后,吕时寄居在沈王府,整日陪王府的一些达官贵人游山玩水,唱诗酬和。
这一天,吕时陪同沁水王康僖王朱珵堦光临宝云寺。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一个名叫杨文学的人,自称是宁王后裔,整日混迹在王公贵族间吃喝玩乐。他们一行在饱览宝云寺的美丽景致后还不尽兴,索性在宝云寺住了下来。那夜,吕时诗兴很浓,赋诗一首记录了此事。诗的题目为《陪沁水王杨文学雨中宿潜龙山宝云寺》。诗曰:
晓色紫岩下,山深署不开。
龙峰千截口,鸟道百崇徊。
碑断唐文髓,松柏口客恢。
雨碧润石壁,天翠湿楼台。
香雾莲花出,寒泉石骨来。
晨钟伴谷鸣,暮鼓迎春归。
鉴碑纪年月,清秋许再陪。
大清乾隆年间,长治县一个名叫田兆熊的岁贡也来宝云寺一游,并且还在宝云寺借宿一宿。为此,他还专门吟诗一首记录了此事,诗曰:
一梦今将六十秋,雪泥鸿爪任勾留。
昔年榻下潜龙寺,此日居傍拱翠楼。
……
时光荏苒,宝云寺的晨钟暮鼓迎来送往着一天又一天,也迎来送往着一批又一批光临此地的文人墨客。幸运的是,宝云寺也在诗人们的生花妙笔中永驻历史的长河。
寻访宝云寺遗址
史料记载宝云寺位于上党区内王村。其实,过去内王村还有一个下辖自然村叫藏龙(藏龙村今并于荫城)。村名古而有之,取卧虎藏龙之“藏龙”二字。
一个春日,在藏龙村王国强书记的带领下,笔者小心翼翼地踏足这片宝地。今天的宝云寺遗址一片荒芜,野草疯长,似乎想淹没宝云寺的一切……
昔日,宝云寺坐北朝南建于潜龙山腰,一进三大院,规模宏大。地势南低北高,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菩萨殿、罗汉堂、水陆殿、大佛殿等。其中第三院大佛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歇山重檐,飞檐挑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异常。
宝云寺创建于后魏,宋金时期达到鼎盛,明清逐渐衰落,但屡优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晋冀鲁豫边区军工处在宝云寺遗址兴建太行山化学第九制药厂,将宝云寺的围墙、厢房拆掉,用拆下的砖瓦檁椽石料建了工棚。公社化时,荫城公社在山上兴建“万鸡山”养鸡场,再次将宝云寺遗址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今天的宝云寺遗址,远远望去,几间低矮的平房隐藏在潜龙山半腰,不知是制药厂厂房还是养鸡场员工宿舍。
据王国强书记介绍,过去宝云寺周围还有二仙庙、三圣堂、山嵕庙、狼神庙、古寨、密道、石窟、百泉寺等名胜古迹。昔日,潜龙山古木参天,溪水长流。山上遍地白皮古松,有一人合抱之粗,只可惜过了几次山火,古木大都焚毁。不过,山上至今溪水长流。在王国强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寻找到一口当年宝云寺和尚饮水的古井。山上的溪水流入古井,至今供着全村人饮用。此外,我们还在荒草丛中发现一块硕大的赑屃碑座。碑座雕刻精美,重约一吨。很难想象,上面该立有一块多么高大的石碑!
仔细寻觅,宝云寺遗址以及藏龙村周围还散落着大量瓦片、砖块、柱础、残碑等宝云寺遗迹。尤其是三进院的大佛殿西侧,还巍巍屹立着几根高约两丈的砂石石柱,仿佛直插云霄,穿越千年屹立不倒。大殿周围,还遗留有很多硕大的砂石柱础。从这些石柱和柱础的距离和方位,可以大致想象出当年大殿的轮廓。遥想当年,宝云寺大佛殿由数十根这样的石柱支撑起来,是何等的雄伟壮丽!
在宝云寺山门附近,还遗留有一处溪水涵洞。洞口全部用磨平的砂石砌就,宽约一米,高约一点五米,古朴而端庄。洞口上方,镶嵌着一块砂石雕刻的龙头,虽然龙头断了半截,但眼睛和牙齿依然栩栩如生、虎虎生威,似乎仍在诉说当年诗人眼中宝云寺“香雾莲花出,寒泉石骨来”的美丽景致!(靳波)
原标题:内王村有座宝云寺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内王村是一个有故事的村庄。关于内王村的由来,据县志记载: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当地农夫将其掩藏于犁沟,以“土内藏王”之意,故得名内王。内王村名,据现有资料考证最早见于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立于宝云寺中的一通碑刻。碑上刻有一首小诗,题目为《过内王村》,诗曰:
东山佳致未能忘,细马双驰窈窕娘。
无数隔篱村舍女,半遮娇面看红妆。
这首小诗清新亮丽,好似一幅迷人的乡村油画,穿越千年映入我们眼帘。诗的作者为张格,号盘西野老,时任金代潞州节度副使。诗的题目为“过内王村”,说明诗人此行的目的地肯定不是内王村。诗人要去哪儿?从碑刻另一首小诗标题“乙巳仲春中休日游宝云寺”中可以看出,原来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内王宝云寺。
图为:宝云寺大殿砂石柱
典籍中的宝云寺
宝云寺位于内王村右侧潜龙山下。据明《潞州志》介绍:相传唐明皇潜潞邸时,九日与郡官登壶关(今上党区)山,有紫云见东北,光彩照日,后人因以名山,山曰潜龙,寺曰宝云。清乾隆版《长治县志》记载:“宝云寺,在内王村。后魏永平二年建。”后魏永平二年是公元509年,掐指一算,宝云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
宝云寺为上党地区一方名胜。其创建于后魏永平二年,历代均有修葺。史料记载,历史上的宝云寺曾进行过数次修缮。一次是在宋太平兴国三年,一次是在金天会五年,一次在宋天禧三年(1019),一次在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一次在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一次在清道光五年(1825)……大宋天禧三年,历任代州军事推官、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等职的张仪凤为宝云寺撰《上党县潜龙山宝云寺记》。文中,详细描写了宝云寺周边的地形地貌,“斯地也,东祭仙师之灵泉,以南北沟渎为限约;南潮淘源之清水,用东西涧作津涯;西接尝五谷之神祠,凭分水岭为界道;北靠龙山炎帝之庙貌,准横罡而作奥区。”
金天会五年,宝云寺在住持法渊的张罗下,进行了大规模重修。据碑文记载,李氏家族中一个叫李谅的捐资新建了五间大佛殿,立碑者为荫城李植。有好事者请来紫云居士张曦,请他撰写了一篇《潜龙山宝云寺新建佛殿记》,专门记录了此事。大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宝云寺在僧人觉省的主持和荫城李挺的资助下得以重修水陆殿。壶关援贡生候选州同知平良撰《宝云寺重修水陆殿并金饰佛像记》。清乾隆四十二年,宝云寺在当地缙绅、先生、贤人、君子的大力资助下又得以重修。
图为:宝云寺古井
图为:宝云寺石槽
宝云寺与明惠大师
在上党地区,宝云寺应该算是创建较早的一所寺院。创建之初,宝云寺不叫宝云寺,称华严禅院,是一座主要以弘扬《大方广佛华严经》的佛教寺院。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寺院荒废了。
时间到了大唐乾符四年(877),山西潞州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命案:时任黎城延庆禅院住持的大唐高僧颜举,被一个叫保广的贼寇杀害了。关于这段历史,一是刊于后唐唐兴三年(932)的《潞州紫峰山海会院明惠大师铭记》(今在平顺霓虹村)。一是刊于大宋天禧三年(1019)宝云寺的一通《上党县潜龙山宝云寺记》,碑曰:“其寺名华严禅院。自隋唐至我皇宋,其间仅五七百年,或以兵革灾驰,封疆割据,缁黄避难,因而废焉。先是乾符中渌水山寺僧明惠大师法讳举,当时有府公李瑸尚书,乃空门之大雄者也。闻师有高行备法,驾盛威仪,请居止于延庆禅寺。所有师之功德基业,寻刊于所请之院,迄今存焉。洎师迁化之后,有弟子元镜将灵骨收舍利,起塔于本山……”
原来,明惠大师死后,他的弟子将其灵骨收起,奉命在潞州境内修建两座了舍利塔。一座由其弟子崇昭等建于黎城虹霓村(今平顺虹霓村)海会院;一座由其弟子元镜建于上党县(今上党区)潜龙山华严禅院。华严禅院明惠大师舍利塔建成之后,时任上党县令的王铤还专门到延庆禅院请求,拨一名高僧到华严禅院任住持。大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皇帝恩准,礼部特敕赐华严禅院为宝云寺。
图为:宝云寺涵洞
诗人眼中的宝云寺
宝云寺是一个佛教圣地,也是上党地区一处风景名胜。它迎来送往过很多达官贵人,也吸引过很多文人墨客光临此地。
金大定十八年(1178),时任潞州节度副使的张格携随从骑马从潞州出发,来游宝云寺。当时,张格的书法和诗名已经名闻上党。宝云寺住持净通和尚听说张节度副使要来宝地,早已研磨铺纸恭候他了。张格在饱览了宝云寺的壮丽和美景之后,欣然挥毫泼墨题诗两首,其一为:
万树阴森荫宝云,山如燕尾势齐分。
岩开锦绣春深见,林响笙簧夜静闻。
坐久炉香犹宛转,梵铃花雨尚缤纷。
主人若许来归老,同伴苍官与此君。
大明万历九年(1581)的一个春天,宝云寺又迎来两位重要的贵客。一位是大明皇室沁水康僖王朱珵堦,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九世孙,工诗好士,著有《沧海披沙集》十三卷;一位是诗人吕时,号甬东山人,著有《甬东山人稿》七卷。
吕时一名时臣,字仲父,宁波鄞县人。他早岁便很有诗名,因躲避仇家浪迹四海,寄食在一些王公贵府。因他诗名远扬、为人正直,被诸王所重。来上党之后,吕时寄居在沈王府,整日陪王府的一些达官贵人游山玩水,唱诗酬和。
这一天,吕时陪同沁水王康僖王朱珵堦光临宝云寺。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一个名叫杨文学的人,自称是宁王后裔,整日混迹在王公贵族间吃喝玩乐。他们一行在饱览宝云寺的美丽景致后还不尽兴,索性在宝云寺住了下来。那夜,吕时诗兴很浓,赋诗一首记录了此事。诗的题目为《陪沁水王杨文学雨中宿潜龙山宝云寺》。诗曰:
晓色紫岩下,山深署不开。
龙峰千截口,鸟道百崇徊。
碑断唐文髓,松柏口客恢。
雨碧润石壁,天翠湿楼台。
香雾莲花出,寒泉石骨来。
晨钟伴谷鸣,暮鼓迎春归。
鉴碑纪年月,清秋许再陪。
大清乾隆年间,长治县一个名叫田兆熊的岁贡也来宝云寺一游,并且还在宝云寺借宿一宿。为此,他还专门吟诗一首记录了此事,诗曰:
一梦今将六十秋,雪泥鸿爪任勾留。
昔年榻下潜龙寺,此日居傍拱翠楼。
……
时光荏苒,宝云寺的晨钟暮鼓迎来送往着一天又一天,也迎来送往着一批又一批光临此地的文人墨客。幸运的是,宝云寺也在诗人们的生花妙笔中永驻历史的长河。
寻访宝云寺遗址
史料记载宝云寺位于上党区内王村。其实,过去内王村还有一个下辖自然村叫藏龙(藏龙村今并于荫城)。村名古而有之,取卧虎藏龙之“藏龙”二字。
一个春日,在藏龙村王国强书记的带领下,笔者小心翼翼地踏足这片宝地。今天的宝云寺遗址一片荒芜,野草疯长,似乎想淹没宝云寺的一切……
昔日,宝云寺坐北朝南建于潜龙山腰,一进三大院,规模宏大。地势南低北高,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菩萨殿、罗汉堂、水陆殿、大佛殿等。其中第三院大佛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歇山重檐,飞檐挑角,雕梁画栋,金碧辉煌,雄伟异常。
宝云寺创建于后魏,宋金时期达到鼎盛,明清逐渐衰落,但屡优修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晋冀鲁豫边区军工处在宝云寺遗址兴建太行山化学第九制药厂,将宝云寺的围墙、厢房拆掉,用拆下的砖瓦檁椽石料建了工棚。公社化时,荫城公社在山上兴建“万鸡山”养鸡场,再次将宝云寺遗址进行了彻底的破坏。今天的宝云寺遗址,远远望去,几间低矮的平房隐藏在潜龙山半腰,不知是制药厂厂房还是养鸡场员工宿舍。
据王国强书记介绍,过去宝云寺周围还有二仙庙、三圣堂、山嵕庙、狼神庙、古寨、密道、石窟、百泉寺等名胜古迹。昔日,潜龙山古木参天,溪水长流。山上遍地白皮古松,有一人合抱之粗,只可惜过了几次山火,古木大都焚毁。不过,山上至今溪水长流。在王国强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寻找到一口当年宝云寺和尚饮水的古井。山上的溪水流入古井,至今供着全村人饮用。此外,我们还在荒草丛中发现一块硕大的赑屃碑座。碑座雕刻精美,重约一吨。很难想象,上面该立有一块多么高大的石碑!
仔细寻觅,宝云寺遗址以及藏龙村周围还散落着大量瓦片、砖块、柱础、残碑等宝云寺遗迹。尤其是三进院的大佛殿西侧,还巍巍屹立着几根高约两丈的砂石石柱,仿佛直插云霄,穿越千年屹立不倒。大殿周围,还遗留有很多硕大的砂石柱础。从这些石柱和柱础的距离和方位,可以大致想象出当年大殿的轮廓。遥想当年,宝云寺大佛殿由数十根这样的石柱支撑起来,是何等的雄伟壮丽!
在宝云寺山门附近,还遗留有一处溪水涵洞。洞口全部用磨平的砂石砌就,宽约一米,高约一点五米,古朴而端庄。洞口上方,镶嵌着一块砂石雕刻的龙头,虽然龙头断了半截,但眼睛和牙齿依然栩栩如生、虎虎生威,似乎仍在诉说当年诗人眼中宝云寺“香雾莲花出,寒泉石骨来”的美丽景致!(靳波)
原标题:内王村有座宝云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