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县孔家峧村:千余份老账单里的抗日故事
发布时间: 2022-04-19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红色是长治的底色,在这座城市,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2010年,全市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在黎城县孔家峧村,这里留存下来的千余份特殊账单被公开,这些账单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史实,见证了当年八路军与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深情。


图为:孔家峧村建起八路军抗战展览馆


老房子里藏着千余份账单

从黎城县县城出发,沿着太行山深处蜿蜒的公路向西北行驶大约20公里,穿过几条村村通的乡间公路,便可到达洪井乡孔家峧村。

孔家峧村处在一条长约5公里、从西北偏向东南方向的大山沟里,村庄三面环山,只有西南方向有一个出口通向207国道。按自然村落划分,村子分别叫南峧(上孔家峧)、下峧(下孔家峧)。抗战期间,全村约有300人。

走进村民郭海波家中,这是一户两进东西四个院落的老房子,房屋至今仍保留着旧式的风格,木制的门窗,灰砖砌成的墙壁,还有几处砖雕和木雕,给院子增添了不少古朴的气氛。据郭海波介绍,他的曾祖父名叫郭建仁,在抗战时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八路军进驻孔家峧后,郭建仁还是记录八路军物资收支情况的会计。八路军创建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后,郭建仁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组织的抗日组织。

“我家里原来有50多间房屋和窑洞。抗战爆发后,曾祖父积极为入驻孔家峧的八路军筹粮筹款,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开展抗战工作,家里保留至今的各种老账单,就是那时候留下的。”郭海波说,原先所有的账单都藏在两口缸里,文件和账单把缸装得满满的,他的爷爷在世时将缸埋了起来。

郭海波接着说,他的爷爷名叫郭宜民,当时爷爷经常和曾祖父郭建仁一起给八路军帮忙。郭海波从小在爷爷郭宜民身边长大,经常听他讲抗战时期的故事。不过,郭建仁在世时,为子孙立下了“不搞宣传”的祖训,于是老账单的秘密一直被隐藏了70余年。

在另一间史料陈列馆,墙壁上一张张泛黄的账单,记载着八路军相关部门征收或借入粮食的种类和数量,桌子上整齐地码着当时的各种书籍信件。“今收到孔家峧录豆三石九斗,3月7号,黄峪部。”“今收到柏官庄麦子捌石(小石)、小米壹石贰斗(小石)……”

郭海波说,像这样的单据有上千份,第一部分发现于2012年以前,这些单据主要是1940年北方局黎城会议后至抗战胜利后的拨付粮食账单,即部队、工厂、学校等单位的经费账单。今年春天,郭海波在家中坑洞里再次发现一部分账单,经辨认,单据主要是粮食流水账。由于保存年久,很多账单的纸张早已泛黄,还有部分粘连在一起难以分开。

烽火太行军民鱼水情深

郭海波说,在整理这些老账单时,他还发现了不少文件和书信,其中有一封信保存完好,是时任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副部长的周文龙(曾名周文隆)写给曾祖父郭建仁的亲笔信。

这是一封工作信件,信中周文龙给郭建仁安排了一些重要的工作指示。让人意外的是,这封信的落款是“弟周文隆”,并盖有印章,时间为1940年12月18日。尽管信件的纸张有些破损,但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军民情谊却历久弥新。

除了这封信,郭海波还拿出1941年八路军在太行山根据地过元宵节的开支明细,账本中详细记载了所有开销的项目。从这一点一滴的记录中,人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看到了八路军和老百姓在烽火连天的太行山上,军民同仇敌忾,共同保家卫国。

据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孙广兴介绍,1938年春,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挺进晋东南,取得了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役的胜利。接着,日军展开对解放区第二次九路围剿,长治地区大部分县城再次失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从潞城转战到黎城、武乡一带,指挥华北八路军坚持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孙广兴说,根据史料记载,1940年,八路军总部后勤部机关合并于八路军总部司令部机关,在抗战时期,粮食既是战略物资,又是根据地军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保卫粮食是坚持斗争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在孔家峧发现的这批老账单对于研究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百姓坚守着对党的承诺

当很多人看到这些早已泛黄,甚至有些破损的老账单时,都在惋惜为什么没有尽早保护。然而郭海波的一席话让大家深受触动。

郭海波说,曾祖父郭建仁于1966年去世后,爷爷郭宜民遵守“不搞宣传”的父训,从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他们对陆续从各地而来的20多位探访者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2008年,爷爷郭宜民去世,随着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开展,这些老账单才被公布于世。

至于郭建仁为什么会留下“不搞宣传”的祖训,郭海波回忆说,保护好这些账单是曾祖父郭建仁对党组织的承诺,他始终忠诚于党。从2009年起,郭海波翻山越岭寻找烈士遗骸,并亲自将他们安葬,无怨无悔地当起守护人。郭海波说,这段红色的历史是家族的光荣,他会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孙广兴说,黎城实施“红色百村工程”后,一大批历史资料和革命遗址遗物逐渐得到了保护。郭海波家的老账单公开后,工程领导组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孔家峧村,对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作了详细的考证,并将这些宝贵的红色遗产妥善保存。

如今,巍巍太行山早已硝烟散尽,太行山上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小康路。近年来,孔家峧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八路军抗战展览馆,改造了文化活动场所,目前正在修缮旅游接待中心,小村庄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丁德令)

原标题:老账单里的抗日故事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黎城深山里有支孔子后裔
· 大垂山下垂阳兵工厂
· 黎城广志山: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曾驻扎于此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红色
黎城县孔家峧村:千余份老账单里的抗日故事

红色是长治的底色,在这座城市,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2010年,全市开展革命遗址普查,在黎城县孔家峧村,这里留存下来的千余份特殊账单被公开,这些账单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抗战史实,见证了当年八路军与老百姓的军民鱼水深情。


图为:孔家峧村建起八路军抗战展览馆


老房子里藏着千余份账单

从黎城县县城出发,沿着太行山深处蜿蜒的公路向西北行驶大约20公里,穿过几条村村通的乡间公路,便可到达洪井乡孔家峧村。

孔家峧村处在一条长约5公里、从西北偏向东南方向的大山沟里,村庄三面环山,只有西南方向有一个出口通向207国道。按自然村落划分,村子分别叫南峧(上孔家峧)、下峧(下孔家峧)。抗战期间,全村约有300人。

走进村民郭海波家中,这是一户两进东西四个院落的老房子,房屋至今仍保留着旧式的风格,木制的门窗,灰砖砌成的墙壁,还有几处砖雕和木雕,给院子增添了不少古朴的气氛。据郭海波介绍,他的曾祖父名叫郭建仁,在抗战时期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八路军进驻孔家峧后,郭建仁还是记录八路军物资收支情况的会计。八路军创建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后,郭建仁秘密加入了共产党组织的抗日组织。

“我家里原来有50多间房屋和窑洞。抗战爆发后,曾祖父积极为入驻孔家峧的八路军筹粮筹款,带领全村群众共同开展抗战工作,家里保留至今的各种老账单,就是那时候留下的。”郭海波说,原先所有的账单都藏在两口缸里,文件和账单把缸装得满满的,他的爷爷在世时将缸埋了起来。

郭海波接着说,他的爷爷名叫郭宜民,当时爷爷经常和曾祖父郭建仁一起给八路军帮忙。郭海波从小在爷爷郭宜民身边长大,经常听他讲抗战时期的故事。不过,郭建仁在世时,为子孙立下了“不搞宣传”的祖训,于是老账单的秘密一直被隐藏了70余年。

在另一间史料陈列馆,墙壁上一张张泛黄的账单,记载着八路军相关部门征收或借入粮食的种类和数量,桌子上整齐地码着当时的各种书籍信件。“今收到孔家峧录豆三石九斗,3月7号,黄峪部。”“今收到柏官庄麦子捌石(小石)、小米壹石贰斗(小石)……”

郭海波说,像这样的单据有上千份,第一部分发现于2012年以前,这些单据主要是1940年北方局黎城会议后至抗战胜利后的拨付粮食账单,即部队、工厂、学校等单位的经费账单。今年春天,郭海波在家中坑洞里再次发现一部分账单,经辨认,单据主要是粮食流水账。由于保存年久,很多账单的纸张早已泛黄,还有部分粘连在一起难以分开。

烽火太行军民鱼水情深

郭海波说,在整理这些老账单时,他还发现了不少文件和书信,其中有一封信保存完好,是时任八路军总部后勤部副部长的周文龙(曾名周文隆)写给曾祖父郭建仁的亲笔信。

这是一封工作信件,信中周文龙给郭建仁安排了一些重要的工作指示。让人意外的是,这封信的落款是“弟周文隆”,并盖有印章,时间为1940年12月18日。尽管信件的纸张有些破损,但是字里行间传递出的军民情谊却历久弥新。

除了这封信,郭海波还拿出1941年八路军在太行山根据地过元宵节的开支明细,账本中详细记载了所有开销的项目。从这一点一滴的记录中,人们仿佛回到了当年,看到了八路军和老百姓在烽火连天的太行山上,军民同仇敌忾,共同保家卫国。

据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研究员孙广兴介绍,1938年春,朱德、彭德怀率八路军挺进晋东南,取得了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役的胜利。接着,日军展开对解放区第二次九路围剿,长治地区大部分县城再次失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从潞城转战到黎城、武乡一带,指挥华北八路军坚持创建和巩固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孙广兴说,根据史料记载,1940年,八路军总部后勤部机关合并于八路军总部司令部机关,在抗战时期,粮食既是战略物资,又是根据地军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保卫粮食是坚持斗争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在孔家峧发现的这批老账单对于研究抗战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老百姓坚守着对党的承诺

当很多人看到这些早已泛黄,甚至有些破损的老账单时,都在惋惜为什么没有尽早保护。然而郭海波的一席话让大家深受触动。

郭海波说,曾祖父郭建仁于1966年去世后,爷爷郭宜民遵守“不搞宣传”的父训,从20世纪80年代至2006年,他们对陆续从各地而来的20多位探访者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2008年,爷爷郭宜民去世,随着全市革命遗址普查工作的开展,这些老账单才被公布于世。

至于郭建仁为什么会留下“不搞宣传”的祖训,郭海波回忆说,保护好这些账单是曾祖父郭建仁对党组织的承诺,他始终忠诚于党。从2009年起,郭海波翻山越岭寻找烈士遗骸,并亲自将他们安葬,无怨无悔地当起守护人。郭海波说,这段红色的历史是家族的光荣,他会把红色文化传承下去,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孙广兴说,黎城实施“红色百村工程”后,一大批历史资料和革命遗址遗物逐渐得到了保护。郭海波家的老账单公开后,工程领导组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孔家峧村,对这些有价值的资料作了详细的考证,并将这些宝贵的红色遗产妥善保存。

如今,巍巍太行山早已硝烟散尽,太行山上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了小康路。近年来,孔家峧村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八路军抗战展览馆,改造了文化活动场所,目前正在修缮旅游接待中心,小村庄洋溢着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丁德令)

原标题:老账单里的抗日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