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深山里有支孔子后裔
发布时间: 2022-04-16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孔子地位尊崇,被后世统治者封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等。就连那高高在上只跪拜祖先和天地、父母都不跪的历朝皇帝,祭拜孔子时都要下跪磕头。而祭拜孔子是和国家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可见孔子在古代的地位。在历朝历代,孔子家族也都受到各种优待,封官赐爵,历代不衰。由此,山东曲阜的孔子后代被尊称为“圣裔”,有专门的“圣裔里户”名册,享受皇家恩宠。孔姓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家”“儒家第一姓”。


图为:古朴宁静的孔家峧村


孔氏一族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子孙后代开枝散叶,历代皆有从山东迁往其他省份者,如今孔子后裔已遍布全世界。鲜为人知的是,在太行山深处的黎城县,就有一支孔子后裔。他们从明代开始在山西做生意,后来就在黎城县的北峪峧村(今孔家峧村)安家落户。在孔家峧村的孔氏祠堂内,有一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圣祖祠创建碑,记录了这支孔子后裔筚路蓝缕、创建家业、归宗认祖的艰辛过程。

深山藏古碑

孔家峧村位于黎城县西北部的洪井乡,是个不到500人的山村,距县城20公里,国道207从村庄的东南侧经过,距离村子还不到两公里。村庄位于一条约5公里长的峡谷内,两侧皆是高山。村庄整体坐落于峡谷中段北侧高地上,南侧是泄洪沟。北边的山叫尖山,南侧的山叫凤凰山,也叫老顶山。远处山峰环绕,近处民居高低错落,风景优美,是一个幽静安详而古朴的村落,2019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孔家峧村于元代形成规模,和众多山西古村落一样,村内有古民居、古庙宇、古井古树等历史文化遗存,看起来古朴沧桑,充满着历史的韵味。在孔氏后裔迁来之前,村子名为北峪峧,元代曾经有权氏三兄弟同朝为官,皆以文章闻名,家族数代名人死后入祀乡贤祠,为偏僻的小山村留名史册;清代则因为孔氏后裔的迁入并影响日隆造福一方,遂将村名也改为孔家峧;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曾在这里驻扎过,也是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以及太行军区司令部的秘密常驻地之一。

就是这个绿色、古色、红色交融并存的魅力小山村,保存着一通古碑,记载了“天下第一家”孔氏一支后裔从山东曲阜迁居山西黎城的一段往事,也记载了古代皇权独尊的体制下,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中,不同身份人群天差地别的社会待遇。

记者在走访中见到了这通具有传奇色彩的古碑。古碑就在村中的孔家祠堂前廊下东侧。碑并不大,圆首方座,高1.5米,宽0.61米。正面两边浅刻曲枝荷花纹饰,碑文共有23行,每行56字,字体为楷书,字迹清晰。碑额刻写四个大字“创建碑记”,碑文为“北峪峧村孔氏创建圣祖祠序”,由此可知,这是一通创建祠堂的碑文。

碑文记述了北峪峧村孔氏后裔修建祠堂的缘由,讲述了这支孔氏后裔如何从普通的一个山村孔姓家族,华丽变身为孔子正宗后裔的过程。过程颇有些跌宕起伏的味道,故事性挺强,读来饶有趣味。刻碑也非常讲究,每遇到“袭封”“至圣”“圣祠”的字眼,一律按照礼制规矩,全部安排在每一列顶格处理,其他文字则全部低两字。小小刻碑细节,无一不显示出古人森严的等级及对孔子的尊崇。


图为:创建圣祖祠碑


家庙藏往事

那么,这一通古碑到底记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碑文开头先是夸耀了一番孔子的丰功伟绩,然后进入正文。明嘉靖年间,孔子后人孔贞睦在山西贸易多年,家产颇丰,后在黎城县北峪峧买田产立户。从明嘉靖到清康熙年间,这支孔子后裔在这里此居住了200多年,和普通老百姓没啥不同,“混然中处,与齐民(平民)无别”。到了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忽然喜讯从山东曲阜阙里传来。偏居山西黎城县北峪峧村的孔姓,因为是孔子后人,被赐予恩生二人。一人名继先,一人名继龙。

恩生是明代科举称呼,即皇帝特赐不需要经过选拔考试即可入国子监读书。到了清代,称为荫生。名义上是入监读书,实际上,只需经过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是对功臣子弟的一种特殊照顾。山东曲阜孔氏一族,称为“圣裔”,有专门的“圣裔里户”册,历代皆有恩宠。嫡系子弟除了可以不经考试当官外,还享受着免税口粮田、赋税徭役统统免除的优待政策。更关键的是,这诸多优惠待遇不仅仅是山东曲阜孔子故里的孔子后代享受,迁居其他各地的孔子后裔一样享受。

不过,黎城县孔子后裔虽然有了这个恩宠的喜讯,但是因为宗族谱牒不清楚,上述优惠政策还无法落实。于是北峪峧村孔子后裔不远千里,专程赴山东衍圣公府核对家谱,查明系孔子56代孔希范的孙子,孟村户孔贞睦之后。经过衍圣公府查证清楚后,录入孔子世家家谱。北峪峧村的孔子后裔再将相关资料报给潞安府后,潞安府批转黎城县,将北峪峧村孔子后裔,“例为圣裔子孙,特蒙圣天子宏恩,由子东改为圣裔里一甲民籍,世袭恩生,于恤粮册内,注明‘圣裔’字样,编立圣裔里户,并于立石以垂不朽。”除此以外,按照曲阜孔子后人的待遇给予优待:“一切赋役课派差徭免下,至六畜驱使,永远概行优免,则流寓族人得与阙里子孙一视同仁。”

从此以后,迁居黎城北峪峧村的孔子后裔就享受到了和曲阜孔子后裔同样的待遇,成为有特殊身份的一族。

祠堂留芳华

北峪峧村的孔子后裔归宗认祖后,享受到朝廷的恩宠,愈加思念先祖的荣耀。因为思念故里,追思先祖,常以不能亲自到曲阜参拜为憾事,于是大家一起商量在村里修建圣祠,官方也赞助支持。北峪峧村全体孔姓家家户户捐资筹款,圣祖祠于清乾隆二十六年春(1761)动工修建,次年秋季落成。碑文由廪膳生员王守俭撰写,孔子七十一代孙恩生孔昭礼书丹。

祠堂就是同宗同姓的家族共同建立的家庙,用于祭祀家族的祖先。左传曾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可见对古人来说,祭祀是何等的重要,已经上升到国家大事的地步。除了祭祀天地、神灵、自然山川等的专门场所外,还有祭拜祖先的专门场所。只不过,受制于社会等级身份的不同,这个祭拜祖先的场所叫法各不相同。天子或诸侯祭祖的地方叫宗庙,官宦贵族祭祖的地方叫家庙,普通人家祭祖的地方叫祠堂。而且祠堂也不是你随随便便想建就能建,还得朝廷允许。

我国历史上,一直到了唐朝,才允许官宦贵族建立私庙,到宋代改为家庙。而普通老百姓呢,也就是在家里正堂内给祖先设个牌位进行祭拜,立祠堂那就别想了,违反制度。因为《礼记·王制》中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普通人家的正室)。”到了明嘉靖时,允许民间“联宗建祠”,这才有了普通百姓修建祠堂的热潮。

北峪峧村这通创建圣祖祠古碑上,就有好几位当地官员的名字,包括立石人黎城县正堂(县令)李锺问、黎城县儒学教谕徐致中、黎城县城守司张景、黎城县督捕厅邹绳铖等。可见这座圣祖祠不仅仅是孔子后裔想建的,而且是得到官方认可和支持的,是官方行为。

由于祠堂位居偏僻的山村,后来又曾经做过初级小学,所以一直保存至今,那通记载孔子后裔迁居故事的古碑,也保存完好。值得注意的是,建祠堂时,村名还叫北峪峧,或许是因为孔姓人家的壮大,不知道何时村名改叫孔家峧了。村内现有的100多名孔姓村民,还保留着重大节日到圣祖祠祭拜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社会的贵族特权,人民当家作主,再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所谓贵族、世家。传承了2000多年的“天下第一家”的世袭贵族孔家,从此画上了一个句号。孔家峧村的这通古碑,也成了难得的历史见证。(胡海涛)

原标题:黎城深山里有支孔子后裔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潞城:神头古道伏击战
· 大垂山下垂阳兵工厂
· 黎城广志山: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曾驻扎于此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黎城深山里有支孔子后裔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的“世界十大历史文化名人”之首。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孔子地位尊崇,被后世统治者封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等。就连那高高在上只跪拜祖先和天地、父母都不跪的历朝皇帝,祭拜孔子时都要下跪磕头。而祭拜孔子是和国家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可见孔子在古代的地位。在历朝历代,孔子家族也都受到各种优待,封官赐爵,历代不衰。由此,山东曲阜的孔子后代被尊称为“圣裔”,有专门的“圣裔里户”名册,享受皇家恩宠。孔姓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家”“儒家第一姓”。


图为:古朴宁静的孔家峧村


孔氏一族延续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子孙后代开枝散叶,历代皆有从山东迁往其他省份者,如今孔子后裔已遍布全世界。鲜为人知的是,在太行山深处的黎城县,就有一支孔子后裔。他们从明代开始在山西做生意,后来就在黎城县的北峪峧村(今孔家峧村)安家落户。在孔家峧村的孔氏祠堂内,有一块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的圣祖祠创建碑,记录了这支孔子后裔筚路蓝缕、创建家业、归宗认祖的艰辛过程。

深山藏古碑

孔家峧村位于黎城县西北部的洪井乡,是个不到500人的山村,距县城20公里,国道207从村庄的东南侧经过,距离村子还不到两公里。村庄位于一条约5公里长的峡谷内,两侧皆是高山。村庄整体坐落于峡谷中段北侧高地上,南侧是泄洪沟。北边的山叫尖山,南侧的山叫凤凰山,也叫老顶山。远处山峰环绕,近处民居高低错落,风景优美,是一个幽静安详而古朴的村落,2019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孔家峧村于元代形成规模,和众多山西古村落一样,村内有古民居、古庙宇、古井古树等历史文化遗存,看起来古朴沧桑,充满着历史的韵味。在孔氏后裔迁来之前,村子名为北峪峧,元代曾经有权氏三兄弟同朝为官,皆以文章闻名,家族数代名人死后入祀乡贤祠,为偏僻的小山村留名史册;清代则因为孔氏后裔的迁入并影响日隆造福一方,遂将村名也改为孔家峧;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北方局曾在这里驻扎过,也是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以及太行军区司令部的秘密常驻地之一。

就是这个绿色、古色、红色交融并存的魅力小山村,保存着一通古碑,记载了“天下第一家”孔氏一支后裔从山东曲阜迁居山西黎城的一段往事,也记载了古代皇权独尊的体制下,等级森严的社会体系中,不同身份人群天差地别的社会待遇。

记者在走访中见到了这通具有传奇色彩的古碑。古碑就在村中的孔家祠堂前廊下东侧。碑并不大,圆首方座,高1.5米,宽0.61米。正面两边浅刻曲枝荷花纹饰,碑文共有23行,每行56字,字体为楷书,字迹清晰。碑额刻写四个大字“创建碑记”,碑文为“北峪峧村孔氏创建圣祖祠序”,由此可知,这是一通创建祠堂的碑文。

碑文记述了北峪峧村孔氏后裔修建祠堂的缘由,讲述了这支孔氏后裔如何从普通的一个山村孔姓家族,华丽变身为孔子正宗后裔的过程。过程颇有些跌宕起伏的味道,故事性挺强,读来饶有趣味。刻碑也非常讲究,每遇到“袭封”“至圣”“圣祠”的字眼,一律按照礼制规矩,全部安排在每一列顶格处理,其他文字则全部低两字。小小刻碑细节,无一不显示出古人森严的等级及对孔子的尊崇。


图为:创建圣祖祠碑


家庙藏往事

那么,这一通古碑到底记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呢?碑文开头先是夸耀了一番孔子的丰功伟绩,然后进入正文。明嘉靖年间,孔子后人孔贞睦在山西贸易多年,家产颇丰,后在黎城县北峪峧买田产立户。从明嘉靖到清康熙年间,这支孔子后裔在这里此居住了200多年,和普通老百姓没啥不同,“混然中处,与齐民(平民)无别”。到了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忽然喜讯从山东曲阜阙里传来。偏居山西黎城县北峪峧村的孔姓,因为是孔子后人,被赐予恩生二人。一人名继先,一人名继龙。

恩生是明代科举称呼,即皇帝特赐不需要经过选拔考试即可入国子监读书。到了清代,称为荫生。名义上是入监读书,实际上,只需经过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是对功臣子弟的一种特殊照顾。山东曲阜孔氏一族,称为“圣裔”,有专门的“圣裔里户”册,历代皆有恩宠。嫡系子弟除了可以不经考试当官外,还享受着免税口粮田、赋税徭役统统免除的优待政策。更关键的是,这诸多优惠待遇不仅仅是山东曲阜孔子故里的孔子后代享受,迁居其他各地的孔子后裔一样享受。

不过,黎城县孔子后裔虽然有了这个恩宠的喜讯,但是因为宗族谱牒不清楚,上述优惠政策还无法落实。于是北峪峧村孔子后裔不远千里,专程赴山东衍圣公府核对家谱,查明系孔子56代孔希范的孙子,孟村户孔贞睦之后。经过衍圣公府查证清楚后,录入孔子世家家谱。北峪峧村的孔子后裔再将相关资料报给潞安府后,潞安府批转黎城县,将北峪峧村孔子后裔,“例为圣裔子孙,特蒙圣天子宏恩,由子东改为圣裔里一甲民籍,世袭恩生,于恤粮册内,注明‘圣裔’字样,编立圣裔里户,并于立石以垂不朽。”除此以外,按照曲阜孔子后人的待遇给予优待:“一切赋役课派差徭免下,至六畜驱使,永远概行优免,则流寓族人得与阙里子孙一视同仁。”

从此以后,迁居黎城北峪峧村的孔子后裔就享受到了和曲阜孔子后裔同样的待遇,成为有特殊身份的一族。

祠堂留芳华

北峪峧村的孔子后裔归宗认祖后,享受到朝廷的恩宠,愈加思念先祖的荣耀。因为思念故里,追思先祖,常以不能亲自到曲阜参拜为憾事,于是大家一起商量在村里修建圣祠,官方也赞助支持。北峪峧村全体孔姓家家户户捐资筹款,圣祖祠于清乾隆二十六年春(1761)动工修建,次年秋季落成。碑文由廪膳生员王守俭撰写,孔子七十一代孙恩生孔昭礼书丹。

祠堂就是同宗同姓的家族共同建立的家庙,用于祭祀家族的祖先。左传曾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国家的大事情,在于祭祀和战争。可见对古人来说,祭祀是何等的重要,已经上升到国家大事的地步。除了祭祀天地、神灵、自然山川等的专门场所外,还有祭拜祖先的专门场所。只不过,受制于社会等级身份的不同,这个祭拜祖先的场所叫法各不相同。天子或诸侯祭祖的地方叫宗庙,官宦贵族祭祖的地方叫家庙,普通人家祭祖的地方叫祠堂。而且祠堂也不是你随随便便想建就能建,还得朝廷允许。

我国历史上,一直到了唐朝,才允许官宦贵族建立私庙,到宋代改为家庙。而普通老百姓呢,也就是在家里正堂内给祖先设个牌位进行祭拜,立祠堂那就别想了,违反制度。因为《礼记·王制》中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普通人家的正室)。”到了明嘉靖时,允许民间“联宗建祠”,这才有了普通百姓修建祠堂的热潮。

北峪峧村这通创建圣祖祠古碑上,就有好几位当地官员的名字,包括立石人黎城县正堂(县令)李锺问、黎城县儒学教谕徐致中、黎城县城守司张景、黎城县督捕厅邹绳铖等。可见这座圣祖祠不仅仅是孔子后裔想建的,而且是得到官方认可和支持的,是官方行为。

由于祠堂位居偏僻的山村,后来又曾经做过初级小学,所以一直保存至今,那通记载孔子后裔迁居故事的古碑,也保存完好。值得注意的是,建祠堂时,村名还叫北峪峧,或许是因为孔姓人家的壮大,不知道何时村名改叫孔家峧了。村内现有的100多名孔姓村民,还保留着重大节日到圣祖祠祭拜的习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封建社会的贵族特权,人民当家作主,再也没有高高在上的所谓贵族、世家。传承了2000多年的“天下第一家”的世袭贵族孔家,从此画上了一个句号。孔家峧村的这通古碑,也成了难得的历史见证。(胡海涛)

原标题:黎城深山里有支孔子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