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在全省率先探索创新工伤康复新模式
发布时间: 2022-03-25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先治疗康复、后评残补偿”为工伤职工送去的不只是“生命支撑”,更帮助他们织就了一张重返生活、重返社会、重返岗位的“幸福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工伤职工的康复工作,既是建立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工伤职工在体格、社会、精神、经济上得到最大恢复和重建的最佳途径。

“之前我的工友受了工伤,经过治疗后直接进行评级评残。这次我虽然不幸受伤,但也算个幸运儿,受伤了不仅第一时间接受了治疗,还接受了工伤康复,这对我身体的恢复和日后再次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帮助。”去年年底,刘力在工作中不小心导致脊椎骨严重受伤,如今在享受到工伤康复的“福利”后,已经可以自己站立,身体各项机能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2014年在山西省率先探索工伤康复工作,到2018年成为全省试点,长治走出工伤康复发展新路径。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有379人次的工伤职工接受了工伤医疗康复,这在维护工伤者健康权益的同时,也再次帮助他们转变为可以创造价值的“劳动者”。


图为:邀请专家探讨工伤康复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先行先试

康复后再鉴定更有“人情味”

“一年多前出事后,我们家属不求别的,只希望能保住他这条命就行,现在经过不断地康复训练,他的情况越来越好,我们生活的信心也增加了很多。”2020年12月,43岁的王志明在长治市某企业车间使用捣鼓机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脊柱受到严重伤害,伤了神经,身体又多处受损,命悬一线,虽然当时被紧急送往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但情况仍不乐观。后来,在妻子姜彦霞的悉心照料下,经过在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后,身体情况明显好转。

工伤职工王志明能够接受康复治疗,与长治市创新性开展工伤康复工作和加强工伤保险对职工的保障力度密不可分。

2014年,长治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工伤康复工作。2018年,作为全省首家试点地市,长治市更是多举措、强力度、广维度,探索开展了工伤康复早期介入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了“先康复、后评残”工作制度,探索创新了以医疗康复为基础、职业康复为发展方向,促进工伤职工全面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的工伤康复模式。同时,还将工伤康复纳入人社系统重点工作,规范康复工作管理办法,完善康复工作业务流程,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度,以此来规范全市工伤康复管理工作。2021年,省人社厅又将长治市工伤康复工作发展成果推荐到人社部,长治市被设定为全国工伤康复工作重点联系城市。

工伤康复,任重而道远。工伤康复的第一步,是尽可能地帮工伤者重获生活自理能力,而最终目标,是让他们重新走向社会、返回岗位。

以人为本

助力伤病患者实现“康复梦”

近年来,市人社局以保障工伤职工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精确管理、真诚服务、人文关怀、促进和谐”为宗旨,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抓手,确立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北大医疗潞安医院为工伤康复定点医院,并确立四家定点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积极推进工伤康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走进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可以看见工伤康复患者在治疗师帮助下做牵引、推拉、握举、伸展等运动。面对记者的到访,工伤职工王志明的爱人姜彦霞一边帮丈夫放松肌肉,一边说:“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我们一家人也陷入困境。”回忆起这一年的治疗过程,姜彦霞紧皱眉头,“2020年12月出事后,志明在市二院ICU住了近3个月,命虽然保住了,但身体不能动弹,连说话都费劲,当时觉得一辈子就这样了。”2021年2月20日,王志明从市二院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身上插着五根管子,人也瘦成了皮包骨,在市工伤保险经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同年6月21日,他顺利转入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进一步接受康复治疗。初入院时,王志明情绪焦虑、抑郁,精神状态极差,受伤后未曾离床、留置尿管,无法翻身、坐起,并不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通过进行心理及药物干预,精神及情绪状态都有了改善,体温也趋于正常,这极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康复的信念及信心,增强了患者功能训练的依从性。

日前,记者见到的王志明已经基本可以与人进行正常交流,思路也清晰了很多,能够自我完成床上翻身,并能独立坐着,在妻子的帮助下,甚至可以穿脱衣物。虽然手上的神经还没恢复正常,但也能自己完成擦嘴、用勺子进食等简单动作,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尽管王志明还没完全康复,可他一点点的小进步对家人和医师来说,带来的都是莫大的宽慰与鼓励。

“康复治疗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从康复评定到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再到康复团队中的医生、护士、治疗师的共同协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康复治疗不仅是肉体上、行动上的治疗,更是精神和能力上的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黄静告诉记者,医生们在进行工伤康复时,不仅要帮助工伤患者从身体机能上进行康复,同时还要注重心理疏导,全方位促进工伤患者的康复,帮助他们提升自理能力,逐步重返家庭和社会,“这是一份良心工作,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不仅治愈的是工伤患者一人,更是为他们全家点燃新生活的希望。”黄静如是说。

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自挂牌成为山西省首家工伤职业康复试点机构和长治市工伤康复定点医院以来,共收治省工伤康复患者17人,市工伤患者12人,像王志明一样的工伤患者大都身受重伤,生活、工作能力严重受损,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潞安医院通过开展工伤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每一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并尽可能恢复他们的职业劳动能力,从而使他们重塑自尊,树立自信。在接受了工伤康复治疗后,这些工伤患者也从这里再次开启了新人生。

工伤康复

铺就工伤职工返岗“便捷路”

工伤康复是随着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社会保障事业,是工伤保险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工伤预防、工伤补偿构成了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的“三驾马车”。做好工伤康复工作,让工伤职工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和社会,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工伤职工权益的保障,更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惠及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关怀和尊重的具体体现。

当前,长治市依托市二院和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的康复医学特长,不断推进以医疗康复为重点的工伤康复工作,帮助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从2018年试点以来,共有217人次享受到康复“福利”,长治市也已初步实现了救治、康复、再就业的链式保障和良性循环。

工伤康复,希望在,路还长。今后,长治市还将在做好现有医疗康复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医疗康复为基础、职业康复为发展方向的工伤康复制度,全面建立工伤职工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的工伤康复模式,助力工伤者享受康复治疗,重拾生活信心。(郜盼)

原标题:工伤康复 有力度更有温度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治市人社系统多举措打好民生保障“组合拳”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时政要闻
长治在全省率先探索创新工伤康复新模式

“先治疗康复、后评残补偿”为工伤职工送去的不只是“生命支撑”,更帮助他们织就了一张重返生活、重返社会、重返岗位的“幸福网”。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工伤职工的康复工作,既是建立预防、补偿、康复三位一体的工伤保险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工伤职工在体格、社会、精神、经济上得到最大恢复和重建的最佳途径。

“之前我的工友受了工伤,经过治疗后直接进行评级评残。这次我虽然不幸受伤,但也算个幸运儿,受伤了不仅第一时间接受了治疗,还接受了工伤康复,这对我身体的恢复和日后再次走向工作岗位都有很大帮助。”去年年底,刘力在工作中不小心导致脊椎骨严重受伤,如今在享受到工伤康复的“福利”后,已经可以自己站立,身体各项机能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从2014年在山西省率先探索工伤康复工作,到2018年成为全省试点,长治走出工伤康复发展新路径。截至2021年年底,全市已有379人次的工伤职工接受了工伤医疗康复,这在维护工伤者健康权益的同时,也再次帮助他们转变为可以创造价值的“劳动者”。


图为:邀请专家探讨工伤康复的有效模式和方法


先行先试

康复后再鉴定更有“人情味”

“一年多前出事后,我们家属不求别的,只希望能保住他这条命就行,现在经过不断地康复训练,他的情况越来越好,我们生活的信心也增加了很多。”2020年12月,43岁的王志明在长治市某企业车间使用捣鼓机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导致脊柱受到严重伤害,伤了神经,身体又多处受损,命悬一线,虽然当时被紧急送往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进行治疗,但情况仍不乐观。后来,在妻子姜彦霞的悉心照料下,经过在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进行康复治疗后,身体情况明显好转。

工伤职工王志明能够接受康复治疗,与长治市创新性开展工伤康复工作和加强工伤保险对职工的保障力度密不可分。

2014年,长治在全省率先探索开展工伤康复工作。2018年,作为全省首家试点地市,长治市更是多举措、强力度、广维度,探索开展了工伤康复早期介入试点工作,建立完善了“先康复、后评残”工作制度,探索创新了以医疗康复为基础、职业康复为发展方向,促进工伤职工全面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的工伤康复模式。同时,还将工伤康复纳入人社系统重点工作,规范康复工作管理办法,完善康复工作业务流程,研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制度,以此来规范全市工伤康复管理工作。2021年,省人社厅又将长治市工伤康复工作发展成果推荐到人社部,长治市被设定为全国工伤康复工作重点联系城市。

工伤康复,任重而道远。工伤康复的第一步,是尽可能地帮工伤者重获生活自理能力,而最终目标,是让他们重新走向社会、返回岗位。

以人为本

助力伤病患者实现“康复梦”

近年来,市人社局以保障工伤职工权益为根本出发点,以“精确管理、真诚服务、人文关怀、促进和谐”为宗旨,以建立长效机制为抓手,确立市第二人民医院和北大医疗潞安医院为工伤康复定点医院,并确立四家定点辅助器具配置机构,积极推进工伤康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走进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可以看见工伤康复患者在治疗师帮助下做牵引、推拉、握举、伸展等运动。面对记者的到访,工伤职工王志明的爱人姜彦霞一边帮丈夫放松肌肉,一边说:“家里的顶梁柱倒了,我们一家人也陷入困境。”回忆起这一年的治疗过程,姜彦霞紧皱眉头,“2020年12月出事后,志明在市二院ICU住了近3个月,命虽然保住了,但身体不能动弹,连说话都费劲,当时觉得一辈子就这样了。”2021年2月20日,王志明从市二院重症监护室转入普通病房,身上插着五根管子,人也瘦成了皮包骨,在市工伤保险经办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同年6月21日,他顺利转入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进一步接受康复治疗。初入院时,王志明情绪焦虑、抑郁,精神状态极差,受伤后未曾离床、留置尿管,无法翻身、坐起,并不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热。通过进行心理及药物干预,精神及情绪状态都有了改善,体温也趋于正常,这极大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康复的信念及信心,增强了患者功能训练的依从性。

日前,记者见到的王志明已经基本可以与人进行正常交流,思路也清晰了很多,能够自我完成床上翻身,并能独立坐着,在妻子的帮助下,甚至可以穿脱衣物。虽然手上的神经还没恢复正常,但也能自己完成擦嘴、用勺子进食等简单动作,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尽管王志明还没完全康复,可他一点点的小进步对家人和医师来说,带来的都是莫大的宽慰与鼓励。

“康复治疗作为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从康复评定到治疗方案的制定、实施,再到康复团队中的医生、护士、治疗师的共同协作,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康复治疗不仅是肉体上、行动上的治疗,更是精神和能力上的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主任黄静告诉记者,医生们在进行工伤康复时,不仅要帮助工伤患者从身体机能上进行康复,同时还要注重心理疏导,全方位促进工伤患者的康复,帮助他们提升自理能力,逐步重返家庭和社会,“这是一份良心工作,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不仅治愈的是工伤患者一人,更是为他们全家点燃新生活的希望。”黄静如是说。

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自挂牌成为山西省首家工伤职业康复试点机构和长治市工伤康复定点医院以来,共收治省工伤康复患者17人,市工伤患者12人,像王志明一样的工伤患者大都身受重伤,生活、工作能力严重受损,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潞安医院通过开展工伤康复,最大限度地恢复和提高每一位患者的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并尽可能恢复他们的职业劳动能力,从而使他们重塑自尊,树立自信。在接受了工伤康复治疗后,这些工伤患者也从这里再次开启了新人生。

工伤康复

铺就工伤职工返岗“便捷路”

工伤康复是随着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一项社会保障事业,是工伤保险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工伤预防、工伤补偿构成了现代工伤保险制度的“三驾马车”。做好工伤康复工作,让工伤职工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和社会,不仅体现了政府对工伤职工权益的保障,更标志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是惠及民生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党和国家对广大劳动者关怀和尊重的具体体现。

当前,长治市依托市二院和北大医疗潞安医院康复中心的康复医学特长,不断推进以医疗康复为重点的工伤康复工作,帮助工伤职工重返工作岗位。从2018年试点以来,共有217人次享受到康复“福利”,长治市也已初步实现了救治、康复、再就业的链式保障和良性循环。

工伤康复,希望在,路还长。今后,长治市还将在做好现有医疗康复工作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医疗康复为基础、职业康复为发展方向的工伤康复制度,全面建立工伤职工回归社会和重返工作岗位的工伤康复模式,助力工伤者享受康复治疗,重拾生活信心。(郜盼)

原标题:工伤康复 有力度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