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一个文学采风活动的电话便让我出发啦!路上才知道,行程的目的地是壶关县鹅屋山里的天生桥。
平日里我对鹅屋山多少有些了解,鹅屋虽是山区,却并不孤寂,在它的身上承载着大大小小170多个自然村。过去进出鹅屋山都很不容易,唯一的通道便是“猫路”。所谓“猫路”,意思是说这条路只有猫才能走过去。此路是一条蜿蜒环绕在悬崖峭壁上的曲折羊肠小径,最宽处也就60厘米,最窄处只有20厘米。攀爬时,常常需要手脚并用,否则稍有不慎就有滚落深涧的危险。
大山的阻隔,使鹅屋人祖祖辈辈困在山里,但也保留了它最本色的世界:湛蓝的天空、清甜的空气、如黛的山峦、葱翠的树木……而这一切融汇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里,渗透进淳朴的民俗风情中。
春日里的这个晴天,乡村田野的阡陌里,人们悠然自得地做着自己想做的活;星罗棋布的房子,屋外房上仍然堆放着去年秋收的金黄玉米,还有悬挂着的南瓜、红辣子串等,也可能在他们眼里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一样的放置,但却分外吸引山外来的眼球。
不知不觉中,车停在了鹅屋山的入口。如今,古老的“猫路”是不需要走了,但要经过一条自然踩出的林荫小道。一路向下,有树木挡在中间,也有巨石横卧其上,但没有一丝人工开发的痕迹。期待与天生桥的相遇中,我开始和路过的当地人打听鹅屋这个名称的由来,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我没有听到常听到的那些个猜想的神话传说,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自然。鹅屋,说白了就是当地“我屋”的谐音,也就是山里人称这是我的屋子。
图为:鹅屋天生桥飞跨于南北两座危崖之间
三拐两转,手攀脚蹬,再抬眼一看,所有人都吃惊了,一座天生的石拱桥如横空出世般出现在面前。远远望去,天生桥的形状、构造与古今中外人造的石拱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乃鬼斧神工。应该说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一种喀斯特地貌的产物,鹅屋山里的石灰岩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形成了溶洞,而溶洞周围又坍塌了,仅仅留下了它顶部的天花板部分,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天生桥”。问题是这样的天生桥,出现在云贵地区可以算是常事,但在华北地区就很罕见了,更令人惊叹的是桥洞基本是一个很标准的圆弧状,简直是世间奇观。
天生桥的桥面是自然形成的5米左右的石头路,高低不平,两面都是深不见底的山涧,好在桥上生长有各种各样的树,有树可握,虽挡不住心跳,但避免了危险。十多分钟的胆战心惊后,总算过了桥,回头一看才发现同来的一个朋友却始终没有敢越“雷池”一步,而是孤单单地一个人留在了桥的那头。
过桥是为了到另一头的桥下,这样才有机会从正面近观这座天生桥的全部。它飞跨于南北两座危崖之间,厚约6米,跨度约50米,最大高度约150米,号称北方最大的天生桥。再往地下看,桥似乎又是从脚下的乱石草丛中生长而出,亘古万年地屹立在那里,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原路返回时,大概是因为走过一次,有了胆量,只见天空白云飘动,身边清雾惊衣,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归来。几件红衣绿裳擦肩而过,那是又一批慕名而来的赏桥人。我就想,由于交通的方便,今后来天生桥的人会越来越多,希望它永远保留天然的本色,不要增添人为的痕迹。(郭安廷、冯振堂)
原标题:鹅屋天生桥
相关链接 | ||||||||||
|
|
||
|
||||||||||||||||
|
没有任何的思想准备,一个文学采风活动的电话便让我出发啦!路上才知道,行程的目的地是壶关县鹅屋山里的天生桥。
平日里我对鹅屋山多少有些了解,鹅屋虽是山区,却并不孤寂,在它的身上承载着大大小小170多个自然村。过去进出鹅屋山都很不容易,唯一的通道便是“猫路”。所谓“猫路”,意思是说这条路只有猫才能走过去。此路是一条蜿蜒环绕在悬崖峭壁上的曲折羊肠小径,最宽处也就60厘米,最窄处只有20厘米。攀爬时,常常需要手脚并用,否则稍有不慎就有滚落深涧的危险。
大山的阻隔,使鹅屋人祖祖辈辈困在山里,但也保留了它最本色的世界:湛蓝的天空、清甜的空气、如黛的山峦、葱翠的树木……而这一切融汇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里,渗透进淳朴的民俗风情中。
春日里的这个晴天,乡村田野的阡陌里,人们悠然自得地做着自己想做的活;星罗棋布的房子,屋外房上仍然堆放着去年秋收的金黄玉米,还有悬挂着的南瓜、红辣子串等,也可能在他们眼里是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都一样的放置,但却分外吸引山外来的眼球。
不知不觉中,车停在了鹅屋山的入口。如今,古老的“猫路”是不需要走了,但要经过一条自然踩出的林荫小道。一路向下,有树木挡在中间,也有巨石横卧其上,但没有一丝人工开发的痕迹。期待与天生桥的相遇中,我开始和路过的当地人打听鹅屋这个名称的由来,结果出人意料的是,我没有听到常听到的那些个猜想的神话传说,一切都是那么朴实自然。鹅屋,说白了就是当地“我屋”的谐音,也就是山里人称这是我的屋子。
图为:鹅屋天生桥飞跨于南北两座危崖之间
三拐两转,手攀脚蹬,再抬眼一看,所有人都吃惊了,一座天生的石拱桥如横空出世般出现在面前。远远望去,天生桥的形状、构造与古今中外人造的石拱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乃鬼斧神工。应该说稍有地理知识的人马上就会想到这是一种喀斯特地貌的产物,鹅屋山里的石灰岩在大自然的作用下形成了溶洞,而溶洞周围又坍塌了,仅仅留下了它顶部的天花板部分,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天生桥”。问题是这样的天生桥,出现在云贵地区可以算是常事,但在华北地区就很罕见了,更令人惊叹的是桥洞基本是一个很标准的圆弧状,简直是世间奇观。
天生桥的桥面是自然形成的5米左右的石头路,高低不平,两面都是深不见底的山涧,好在桥上生长有各种各样的树,有树可握,虽挡不住心跳,但避免了危险。十多分钟的胆战心惊后,总算过了桥,回头一看才发现同来的一个朋友却始终没有敢越“雷池”一步,而是孤单单地一个人留在了桥的那头。
过桥是为了到另一头的桥下,这样才有机会从正面近观这座天生桥的全部。它飞跨于南北两座危崖之间,厚约6米,跨度约50米,最大高度约150米,号称北方最大的天生桥。再往地下看,桥似乎又是从脚下的乱石草丛中生长而出,亘古万年地屹立在那里,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原路返回时,大概是因为走过一次,有了胆量,只见天空白云飘动,身边清雾惊衣,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归来。几件红衣绿裳擦肩而过,那是又一批慕名而来的赏桥人。我就想,由于交通的方便,今后来天生桥的人会越来越多,希望它永远保留天然的本色,不要增添人为的痕迹。(郭安廷、冯振堂)
原标题:鹅屋天生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