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从“脚下”到“远方”!长治话剧成长之路波澜壮阔
发布时间: 2025-02-20   |  来源: 长治日报

从1976年春天,长治市决定组建一个以话剧为主体的综合性文艺团体,到今天,长治市话剧团已走过近50年。让我们一同走进1976年的那个春天,走进那个梦开始的地方……重温那段充满了热爱与激情的话剧岁月……

图为:《一只绣花鞋》主创人员合影(翻拍) 前排左三为罗国良

01重逢

2025年初春的一天,一群洋溢着笑容的老人从太原、榆次……四面八方相聚在长治。寒暄、拥抱、哽咽、泪水,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聚,让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无尽感慨。

刘潞生、王文生、李福祥、李仁义、张晶、陆涛、沈聪、曲雪刚、李玉莲、闫林英、沈俊梅、张王清、李小刚……大家激动地彼此呼喊着对方的名字,记忆的闸门喷涌而出……1976年,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青年,懵懵懂懂地闯进话剧艺术的殿堂,他们迅速成长,几年时间内,密集地排演出几十部话剧,在长治的舞台、新乡的舞台、天津的舞台……这群年轻的话剧演员以清新脱俗,卓尔不凡的表演,征服了观众,成为一代人永远抹不去的珍贵记忆。

那是一段多么美妙的时光,每天的日子都充满了挑战与热情;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尽管过去了近50年,仍珍藏在每个人的心底……记忆的闸门在彼此的拥抱和泪水中缓缓开启,让我们一同走进1976年的那个春天,走进那个梦开始的地方……

图为:古装话剧《焚香记》人物造型设计(翻拍)

02初建

1976年春天,长治市决定组建一个以话剧为主体的综合性文艺团体。经过3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长治市文艺工作团(简称文工团)正式组建成立,由秦喜元担任党支部书记,王廷珍担任副书记,王磊担任团长。时年45岁,曾在首都北京影视界工作多年,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罗国良担任副团长与专职导演。毕世宽、王文生任艺委会主任、副主任,李福祥任办公室主任兼团支部书记。

新组建的文工团从太原、长治等地择优选调、选招演员,他们中有宣传骨干,演出人才,有高中毕业生,还有插队知青、退役军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2024年11月23日,当李仁义、张晶、陆涛和沈聪围坐在《上党影像志》的演播录制厅,回忆初考话剧团的情景,往事仍历历在目——“我还记得李仁义面试那天留着大背头,穿着三接头皮鞋,鹤立鸡群。”“哎呀,别提了,那个造型反而成了我当演员的障碍。”“我和张晶当时从武乡县来长治市调演,老师们看我俩表现不错,就留在了话剧团。”“我当时考试时演了个小品,坐在火炉子边绣花,突然炉子上的粥溢了锅,手忙脚乱去收拾,小猫又把绣花线弄得一团糟,哈哈。”“我考试唱了歌,朗诵了诗歌,三场考试都是蒙着头往前走。”……一试、二试、三试,经过层层选拔,20名年轻人成为长治市文工团话剧队最初的力量。

03罗国良

提到长治话剧,不能不提罗国良。

罗国良,北京人,影视编导。天津电视台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1年至1970年在中国铁路文工团任演员、导演、编剧,1976年至1983年在山西省长治市文工团(后改为长治市话剧团)任编导、副团长。1984年调入天津电视台电视剧部任编导、副主任。

长治市文工团成立时,45岁的罗国良正值壮年,充满艺术创造激情的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在首都话剧、影视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看到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罗导演身体里的话剧火种仿佛重新点燃,在长治,在上党,他要将这团话剧之火熊熊燃烧。

张晶至今仍能回忆起罗国良导演席地而坐为他们排演的场景。这位山西省话剧院的著名演员,话剧《立秋》中凤鸣的扮演者,谈到长治话剧与罗国良,她眼含热泪。“罗导演盘腿坐在那个临时排练屋里,屋顶竟然是漏的。那天下着雪,纷纷扬扬的雪花从空中落到屋内,落在罗导演的头上、身上、他抽着烟,看着我们,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抠,说到兴奋处把披在身上的棉大衣往地上一甩,站起来手把手地为我们示范表演。那个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我的职业生涯从长治市话剧团开始,在这里学到的一切支撑我走到今天。”

年轻的演员们白天排练,晚上演出,吃饭睡觉都在背台词。在全员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时间,长治话剧团就排演出了话剧《海霞》《山村新人》《霓虹灯下的哨兵》《新的考验》《特别任务》等剧目。一场场激情奔放、精彩纷呈的话剧犹如夜星,点亮了长治文艺的长空。人们争相买票观看,为演员们的表演而震撼。其中,《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剧在长治潞安剧院连演45场,常常一票难求。

“长治话剧一鸣惊人,首先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这种艺术形式一出现就引起热烈的反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长治话剧团当时排出的剧目,舞美、音效、表演形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而这些艺术成就是罗国良导演带给我们的。”李仁义(原广东省话剧院院长)回忆。

真听、真看、真感觉,罗国良导演将毕生所学无私地传授给这些刚刚走进话剧大门的年轻人,奠定了他们的表演基础,拔高了长治话剧的演出水准。话剧团的演员们在每一天的排练中默默沉淀、慢慢积累、静等花开。

图为:话剧《西安事变》剧照(翻拍)

04绽放

1978年,长治市文工团根据当时的业务需要经长治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长治市话剧团。新改组的长治市话剧团在长治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积极整合长治地区淮海、清华、惠丰、长钢、潞矿等各大厂矿专业和业余文艺骨干100多名,演出力量大大增强。

这一年,长治市话剧团向甘肃省话剧团学习并移植了大型革命历史话剧《西安事变》并搬上舞台,在潞安剧院连续演出108场,场场爆满!紧接着,话剧《西安事变》又在晋城、焦作、新乡、安阳等地巡回演出上百场,所到之地,观众如潮,好评如潮!

1979年,长治市话剧团携剧目《西安事变》来到天津,在天津长城剧场、 延安剧场和大港油田巡回演出90多场!当时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正在上演大型古装戏《钗头凤》,张家口话剧团在天津演出话剧《雷雨》,三台话剧齐聚津门,名不见经传的长治市话剧团从中脱颖而出,得到天津观众的热烈欢迎。

至今,我们仍能从当年长治市话剧团演员在天津大港油田的合照中感受到那种年轻、蓬勃、充满生机的力量。这,也是长治话剧的力量。

话剧之花在长治美丽绽放,这是属于长治市话剧的高光时刻。

05辉煌

此后,长治市话剧团又排演出《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一双绣花鞋》《泪血樱花》《救救他》《深夜静悄悄》《神秘的古城》等话剧。先后在长治、晋城、临汾、焦作、新乡、修武、沁阳等地演出,所到之处人拥座满,赞誉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话剧《神秘的古城》在太原红旗剧场、长风剧场连续上演90多场,观众络绎不绝。《山西日报》发表评论:“长治市话剧团充分发挥内行作用,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剧团越演越好,深受观众欢迎……”《太原日报》发表评论:“长治市话剧团演出的《神秘的古城》,舞台设置干净明快,演员表演认真准确,情景相融。主角配角合作默契,可谓红花配绿叶,相得益彰。一出戏从始至终充满了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气氛……”

由于话剧《神秘的古城》社会反响强烈,山西电视台决定将该剧搬上荧屏,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电视连续剧《破晓》。这部剧在长治市话剧团和山西电视台全体拍摄人员的通力合作下,仅用20天就完成了全部拍摄任务,先后在山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这也是山西电视台建台以来拍摄的第一部以话剧改编的电视剧。

1980年10月,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指定长治市话剧团为中戏学生毕业作品实习基地。同年10月下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马红英、孙艳两位同学来到长治市话剧团排演毕业大戏《女贼》,罗国良和陈世铎两位导演担任该剧的艺术顾问。舞美设计为原祝安,演员彭改弟、张晶、段中征、李仁义、邢兆军、周雅静、曲雪刚、王宏玉、张玉清参演。这部由中央戏剧学院和长治市话剧团合作演出的《女贼》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华剧场一经上演,立刻引起轰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何志安教授亲赴河南新乡观看演出,检验中戏学生的毕业导演作品,称赞“这是一次地方话剧团和中戏合作的成功典范”。

1981年元旦,作为迎接新年献演剧目,《女贼》在长治公开演出,连续演出60多场,场场爆满。

此后,长治市话剧团为解决偏远厂矿和农村观众看戏难、看新文艺节目难的问题,化整为二,组织两个演出小分队,排演了《孝顺儿子》《可口可笑》《三换新郎》《智擒美女蛇》《小店》《春夏秋冬》《他含笑死去》等话剧剧目,演员们深入工厂、矿山、乡镇、村庄,为广大基层一线的工人、农民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

图为:话剧《女贼》剧照(翻拍)

06坚守

然而,曲线状总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话剧市场也不例外。1983年随着电视逐渐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选择,话剧市场开始由盛向衰。

但是长治市话剧团仍然步履不停,他们在剧本创作、演出内容上不断积极探索中西合璧、传统和现代剧目相融合的新形式。这一年,长治市话剧团推出剧目《少帅张学良》作为1983年度的开年之作,大获好评。这一年,长治市话剧团兵分三路,一是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表演系、舞美系合作;二是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三是组织本团精兵强将,先后在舞台上推出三个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优秀话剧剧目,分别是现代意识流无场次、情感伦理剧《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由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的话剧《三只瞎老鼠》和大型古装话剧《焚香记》。三部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剧目一经推出,在长治的戏剧舞台上掀起新一轮的热潮,观众看到如此耳目一新的演出,兴奋不已,至今仍有一些话剧爱好者回忆当年盛况,感慨万千。

1984年罗国良导演调任天津电视台文艺部主任。1985年李仁义担任长治市话剧团副团长,话剧团在他的领导下创作排演了《上党风云》《两床鸭绒被》《他们没有离去》《魔窟迷案》多个话剧剧目。其中,由李仁忠、曲雪刚创作,李仁义导演的话剧《他们没有离去》在长治、晋城演出60余场,该剧目还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献礼剧目一等奖,反响强烈。

1985年长治市话剧团推出话剧《少帅蒙难记》和《冒名顶替》《阿混新传》两个喜剧剧目。之后,随着体制改革,长治市话剧团和长治市歌舞团两团合并,更名为长治市歌舞剧团。

1986年,合并后的长治市歌舞剧团排演了话剧《少帅传奇》《寻找男子汉》。1987年,长治市歌舞剧团编排话剧《爱的风采》。1988年,长治市歌舞剧团排演话剧《走出死谷》。1989年下半年,长治市歌舞剧团与山西电视台、长治市环保局联合拍摄电视剧《清河泪》。1990年与西安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合作排演了电视剧《血染金皇后》。

此后,尽管话剧市场越来越低落,但是长治的话剧演员一直坚持在舞台,他们深入厂矿、农村演出,付出大量时间与心血,为长治话剧而坚守。

07火种

直到2019年1月,长治市歌舞剧团新创四幕话剧《十字街》作为长治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创和优秀剧目隆重登上舞台,长治话剧迎来新生!同年12月,长治市歌舞剧团重排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40多年后,这部经典剧目再次上演,长治的新老观众热泪盈眶。而这两部剧目的导演沈聪1976年进入长治市文工团,从未离开,在长治的话剧舞台坚守至今。

“回顾长治话剧,往日辉煌我们记忆犹新。但是,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今天长治市歌舞剧团演员们的努力,特别是《十字街》登上舞台,证明了我们的剧本创作、表演、导演、舞美、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有实力的,这是长治话剧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长治话剧永不熄灭的火种。”沈聪说。

图为:长治话剧人再聚首

08约定

2025年初春,似乎因为长治话剧演员的重逢而显得格外温暖。

曾经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两鬓斑白,曾经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成为永恒的回忆。在这个重聚的时刻,每一位长治话剧人都不禁想起那些曾经陪伴他们走过风风雨雨的老师和伙伴,他们中有的已经离开,有的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前来赴约,但是每一个人的名字大家都不曾忘记,每一个人的青春都镌刻在长治话剧的舞台上。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如一颗新星般崛起,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话剧市场的整体滑落渐渐陷于沉寂,长治话剧经历过辉煌,也曾在谷底仰望。但就像沈聪所说,长治话剧的火种从未熄灭,从这里走出的每个人都带着对话剧的热爱依然奋战在各条战线——

张晶,国家一级演员。1976年进入长治市话剧团,后调入山西省话剧院。在话剧《立秋》中出演凤鸣,并一举夺得中国话剧最高奖项金狮奖;

李仁义,国家一级演员。1976年进入长治市话剧团,在《西安事变》和少帅三部曲中扮演的张学良深入人心。20世纪90年代调入广东省话剧院,退休前为广东省话剧院院长。曾获中国话剧金狮奖,多年来奔波于粤晋两地,为长治话剧的复兴不断努力;

陆涛,1976年进入长治市话剧团,在多部剧目中饰演角色,20世纪90年代调入电视台任导演,参与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

沈聪,1976年进入长治市话剧团至今。2019年,担任长治市歌舞剧团新编话剧《十字街》和《霓虹灯下的哨兵》总导演;

还有许多优秀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如邢兆军、曲雪刚、彭改娣、李玉莲、闫林英、沈俊梅、张王清、李小刚、李福祥、王文生……

当我们再次回到《上党影像志》的演播录制厅,当李仁义、张晶、陆涛和沈聪再次提起这些熟悉的“战友”,眼眶早已湿润。往昔的、曾经的、辉煌的、不可磨灭的记忆,是如此热烈而美好,“我们约定吧,有生之年与长治年轻的话剧演员们再演一场话剧。”张晶提议,她伸出右手,伙伴们的手与她紧紧相握,“愿这个约定能变为现实,愿长治的话剧越来越好!”

原标题:“长治话剧”的文化波澜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治“国宝”——灵泽王庙
· 华夏连氏出古韩
· 六朝古建——平顺龙门寺
· 长治“国宝”——襄垣永惠桥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从“脚下”到“远方”!长治话剧成长之路波澜壮阔

从1976年春天,长治市决定组建一个以话剧为主体的综合性文艺团体,到今天,长治市话剧团已走过近50年。让我们一同走进1976年的那个春天,走进那个梦开始的地方……重温那段充满了热爱与激情的话剧岁月……

图为:《一只绣花鞋》主创人员合影(翻拍) 前排左三为罗国良

01重逢

2025年初春的一天,一群洋溢着笑容的老人从太原、榆次……四面八方相聚在长治。寒暄、拥抱、哽咽、泪水,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相聚,让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无尽感慨。

刘潞生、王文生、李福祥、李仁义、张晶、陆涛、沈聪、曲雪刚、李玉莲、闫林英、沈俊梅、张王清、李小刚……大家激动地彼此呼喊着对方的名字,记忆的闸门喷涌而出……1976年,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1岁的青年,懵懵懂懂地闯进话剧艺术的殿堂,他们迅速成长,几年时间内,密集地排演出几十部话剧,在长治的舞台、新乡的舞台、天津的舞台……这群年轻的话剧演员以清新脱俗,卓尔不凡的表演,征服了观众,成为一代人永远抹不去的珍贵记忆。

那是一段多么美妙的时光,每天的日子都充满了挑战与热情;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尽管过去了近50年,仍珍藏在每个人的心底……记忆的闸门在彼此的拥抱和泪水中缓缓开启,让我们一同走进1976年的那个春天,走进那个梦开始的地方……

图为:古装话剧《焚香记》人物造型设计(翻拍)

02初建

1976年春天,长治市决定组建一个以话剧为主体的综合性文艺团体。经过3个多月紧锣密鼓的筹备,长治市文艺工作团(简称文工团)正式组建成立,由秦喜元担任党支部书记,王廷珍担任副书记,王磊担任团长。时年45岁,曾在首都北京影视界工作多年,集编、导、演于一身的罗国良担任副团长与专职导演。毕世宽、王文生任艺委会主任、副主任,李福祥任办公室主任兼团支部书记。

新组建的文工团从太原、长治等地择优选调、选招演员,他们中有宣传骨干,演出人才,有高中毕业生,还有插队知青、退役军人……来自社会各行各业。2024年11月23日,当李仁义、张晶、陆涛和沈聪围坐在《上党影像志》的演播录制厅,回忆初考话剧团的情景,往事仍历历在目——“我还记得李仁义面试那天留着大背头,穿着三接头皮鞋,鹤立鸡群。”“哎呀,别提了,那个造型反而成了我当演员的障碍。”“我和张晶当时从武乡县来长治市调演,老师们看我俩表现不错,就留在了话剧团。”“我当时考试时演了个小品,坐在火炉子边绣花,突然炉子上的粥溢了锅,手忙脚乱去收拾,小猫又把绣花线弄得一团糟,哈哈。”“我考试唱了歌,朗诵了诗歌,三场考试都是蒙着头往前走。”……一试、二试、三试,经过层层选拔,20名年轻人成为长治市文工团话剧队最初的力量。

03罗国良

提到长治话剧,不能不提罗国良。

罗国良,北京人,影视编导。天津电视台一级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1951年至1970年在中国铁路文工团任演员、导演、编剧,1976年至1983年在山西省长治市文工团(后改为长治市话剧团)任编导、副团长。1984年调入天津电视台电视剧部任编导、副主任。

长治市文工团成立时,45岁的罗国良正值壮年,充满艺术创造激情的他集编、导、演于一身,在首都话剧、影视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看到这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罗导演身体里的话剧火种仿佛重新点燃,在长治,在上党,他要将这团话剧之火熊熊燃烧。

张晶至今仍能回忆起罗国良导演席地而坐为他们排演的场景。这位山西省话剧院的著名演员,话剧《立秋》中凤鸣的扮演者,谈到长治话剧与罗国良,她眼含热泪。“罗导演盘腿坐在那个临时排练屋里,屋顶竟然是漏的。那天下着雪,纷纷扬扬的雪花从空中落到屋内,落在罗导演的头上、身上、他抽着烟,看着我们,一句台词一句台词地抠,说到兴奋处把披在身上的棉大衣往地上一甩,站起来手把手地为我们示范表演。那个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我的职业生涯从长治市话剧团开始,在这里学到的一切支撑我走到今天。”

年轻的演员们白天排练,晚上演出,吃饭睡觉都在背台词。在全员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两年时间,长治话剧团就排演出了话剧《海霞》《山村新人》《霓虹灯下的哨兵》《新的考验》《特别任务》等剧目。一场场激情奔放、精彩纷呈的话剧犹如夜星,点亮了长治文艺的长空。人们争相买票观看,为演员们的表演而震撼。其中,《霓虹灯下的哨兵》一剧在长治潞安剧院连演45场,常常一票难求。

“长治话剧一鸣惊人,首先是因为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相对匮乏,这种艺术形式一出现就引起热烈的反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长治话剧团当时排出的剧目,舞美、音效、表演形式在当时都是一流的,而这些艺术成就是罗国良导演带给我们的。”李仁义(原广东省话剧院院长)回忆。

真听、真看、真感觉,罗国良导演将毕生所学无私地传授给这些刚刚走进话剧大门的年轻人,奠定了他们的表演基础,拔高了长治话剧的演出水准。话剧团的演员们在每一天的排练中默默沉淀、慢慢积累、静等花开。

图为:话剧《西安事变》剧照(翻拍)

04绽放

1978年,长治市文工团根据当时的业务需要经长治市委、市政府批准,正式更名为长治市话剧团。新改组的长治市话剧团在长治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又积极整合长治地区淮海、清华、惠丰、长钢、潞矿等各大厂矿专业和业余文艺骨干100多名,演出力量大大增强。

这一年,长治市话剧团向甘肃省话剧团学习并移植了大型革命历史话剧《西安事变》并搬上舞台,在潞安剧院连续演出108场,场场爆满!紧接着,话剧《西安事变》又在晋城、焦作、新乡、安阳等地巡回演出上百场,所到之地,观众如潮,好评如潮!

1979年,长治市话剧团携剧目《西安事变》来到天津,在天津长城剧场、 延安剧场和大港油田巡回演出90多场!当时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正在上演大型古装戏《钗头凤》,张家口话剧团在天津演出话剧《雷雨》,三台话剧齐聚津门,名不见经传的长治市话剧团从中脱颖而出,得到天津观众的热烈欢迎。

至今,我们仍能从当年长治市话剧团演员在天津大港油田的合照中感受到那种年轻、蓬勃、充满生机的力量。这,也是长治话剧的力量。

话剧之花在长治美丽绽放,这是属于长治市话剧的高光时刻。

05辉煌

此后,长治市话剧团又排演出《于无声处》《假如我是真的》《一双绣花鞋》《泪血樱花》《救救他》《深夜静悄悄》《神秘的古城》等话剧。先后在长治、晋城、临汾、焦作、新乡、修武、沁阳等地演出,所到之处人拥座满,赞誉不断。

值得一提的是,话剧《神秘的古城》在太原红旗剧场、长风剧场连续上演90多场,观众络绎不绝。《山西日报》发表评论:“长治市话剧团充分发挥内行作用,不断提高艺术水平,剧团越演越好,深受观众欢迎……”《太原日报》发表评论:“长治市话剧团演出的《神秘的古城》,舞台设置干净明快,演员表演认真准确,情景相融。主角配角合作默契,可谓红花配绿叶,相得益彰。一出戏从始至终充满了严肃认真的艺术创造气氛……”

由于话剧《神秘的古城》社会反响强烈,山西电视台决定将该剧搬上荧屏,这就是我们熟悉的电视连续剧《破晓》。这部剧在长治市话剧团和山西电视台全体拍摄人员的通力合作下,仅用20天就完成了全部拍摄任务,先后在山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播放,这也是山西电视台建台以来拍摄的第一部以话剧改编的电视剧。

1980年10月,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舞台美术系指定长治市话剧团为中戏学生毕业作品实习基地。同年10月下旬,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马红英、孙艳两位同学来到长治市话剧团排演毕业大戏《女贼》,罗国良和陈世铎两位导演担任该剧的艺术顾问。舞美设计为原祝安,演员彭改弟、张晶、段中征、李仁义、邢兆军、周雅静、曲雪刚、王宏玉、张玉清参演。这部由中央戏剧学院和长治市话剧团合作演出的《女贼》在河南省新乡市中华剧场一经上演,立刻引起轰动,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何志安教授亲赴河南新乡观看演出,检验中戏学生的毕业导演作品,称赞“这是一次地方话剧团和中戏合作的成功典范”。

1981年元旦,作为迎接新年献演剧目,《女贼》在长治公开演出,连续演出60多场,场场爆满。

此后,长治市话剧团为解决偏远厂矿和农村观众看戏难、看新文艺节目难的问题,化整为二,组织两个演出小分队,排演了《孝顺儿子》《可口可笑》《三换新郎》《智擒美女蛇》《小店》《春夏秋冬》《他含笑死去》等话剧剧目,演员们深入工厂、矿山、乡镇、村庄,为广大基层一线的工人、农民演出,所到之处大受欢迎。

图为:话剧《女贼》剧照(翻拍)

06坚守

然而,曲线状总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话剧市场也不例外。1983年随着电视逐渐进入越来越多的家庭,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选择,话剧市场开始由盛向衰。

但是长治市话剧团仍然步履不停,他们在剧本创作、演出内容上不断积极探索中西合璧、传统和现代剧目相融合的新形式。这一年,长治市话剧团推出剧目《少帅张学良》作为1983年度的开年之作,大获好评。这一年,长治市话剧团兵分三路,一是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表演系、舞美系合作;二是和中国国家话剧院合作;三是组织本团精兵强将,先后在舞台上推出三个不同风格、不同体裁、不同内容的优秀话剧剧目,分别是现代意识流无场次、情感伦理剧《十五桩离婚案的调查剖析》,由阿加莎•克里斯蒂小说改编的话剧《三只瞎老鼠》和大型古装话剧《焚香记》。三部风格迥异、各具特色的剧目一经推出,在长治的戏剧舞台上掀起新一轮的热潮,观众看到如此耳目一新的演出,兴奋不已,至今仍有一些话剧爱好者回忆当年盛况,感慨万千。

1984年罗国良导演调任天津电视台文艺部主任。1985年李仁义担任长治市话剧团副团长,话剧团在他的领导下创作排演了《上党风云》《两床鸭绒被》《他们没有离去》《魔窟迷案》多个话剧剧目。其中,由李仁忠、曲雪刚创作,李仁义导演的话剧《他们没有离去》在长治、晋城演出60余场,该剧目还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献礼剧目一等奖,反响强烈。

1985年长治市话剧团推出话剧《少帅蒙难记》和《冒名顶替》《阿混新传》两个喜剧剧目。之后,随着体制改革,长治市话剧团和长治市歌舞团两团合并,更名为长治市歌舞剧团。

1986年,合并后的长治市歌舞剧团排演了话剧《少帅传奇》《寻找男子汉》。1987年,长治市歌舞剧团编排话剧《爱的风采》。1988年,长治市歌舞剧团排演话剧《走出死谷》。1989年下半年,长治市歌舞剧团与山西电视台、长治市环保局联合拍摄电视剧《清河泪》。1990年与西安电影制片厂音像出版社合作排演了电视剧《血染金皇后》。

此后,尽管话剧市场越来越低落,但是长治的话剧演员一直坚持在舞台,他们深入厂矿、农村演出,付出大量时间与心血,为长治话剧而坚守。

07火种

直到2019年1月,长治市歌舞剧团新创四幕话剧《十字街》作为长治市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新创和优秀剧目隆重登上舞台,长治话剧迎来新生!同年12月,长治市歌舞剧团重排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40多年后,这部经典剧目再次上演,长治的新老观众热泪盈眶。而这两部剧目的导演沈聪1976年进入长治市文工团,从未离开,在长治的话剧舞台坚守至今。

“回顾长治话剧,往日辉煌我们记忆犹新。但是,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今天长治市歌舞剧团演员们的努力,特别是《十字街》登上舞台,证明了我们的剧本创作、表演、导演、舞美、音乐等各个方面都是非常有实力的,这是长治话剧留下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长治话剧永不熄灭的火种。”沈聪说。

图为:长治话剧人再聚首

08约定

2025年初春,似乎因为长治话剧演员的重逢而显得格外温暖。

曾经风华正茂的青年如今已两鬓斑白,曾经一起度过的青春岁月,成为永恒的回忆。在这个重聚的时刻,每一位长治话剧人都不禁想起那些曾经陪伴他们走过风风雨雨的老师和伙伴,他们中有的已经离开,有的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前来赴约,但是每一个人的名字大家都不曾忘记,每一个人的青春都镌刻在长治话剧的舞台上。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如一颗新星般崛起,到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话剧市场的整体滑落渐渐陷于沉寂,长治话剧经历过辉煌,也曾在谷底仰望。但就像沈聪所说,长治话剧的火种从未熄灭,从这里走出的每个人都带着对话剧的热爱依然奋战在各条战线——

张晶,国家一级演员。1976年进入长治市话剧团,后调入山西省话剧院。在话剧《立秋》中出演凤鸣,并一举夺得中国话剧最高奖项金狮奖;

李仁义,国家一级演员。1976年进入长治市话剧团,在《西安事变》和少帅三部曲中扮演的张学良深入人心。20世纪90年代调入广东省话剧院,退休前为广东省话剧院院长。曾获中国话剧金狮奖,多年来奔波于粤晋两地,为长治话剧的复兴不断努力;

陆涛,1976年进入长治市话剧团,在多部剧目中饰演角色,20世纪90年代调入电视台任导演,参与电视剧《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

沈聪,1976年进入长治市话剧团至今。2019年,担任长治市歌舞剧团新编话剧《十字街》和《霓虹灯下的哨兵》总导演;

还有许多优秀的演员和工作人员,如邢兆军、曲雪刚、彭改娣、李玉莲、闫林英、沈俊梅、张王清、李小刚、李福祥、王文生……

当我们再次回到《上党影像志》的演播录制厅,当李仁义、张晶、陆涛和沈聪再次提起这些熟悉的“战友”,眼眶早已湿润。往昔的、曾经的、辉煌的、不可磨灭的记忆,是如此热烈而美好,“我们约定吧,有生之年与长治年轻的话剧演员们再演一场话剧。”张晶提议,她伸出右手,伙伴们的手与她紧紧相握,“愿这个约定能变为现实,愿长治的话剧越来越好!”

原标题:“长治话剧”的文化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