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在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东北部的丘陵深处,坐落着一个以泥土为魂、以窑火为脉的古老村落——苏店镇东兴村。这里土地下蕴藏的铝、铁、磷矿物质,历经亿万年沉淀,形成了天然的高岭土矿层。正是这片沃土,孕育出一门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东兴大缸捏制烧造技艺。
泥土为骨,窑火为魂 东兴大缸的千年技艺密码
东兴村捏缸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得天独厚的高岭土中含铝、铁元素,经高温烧制后形成致密结构,使得东兴大缸兼具透气性与密封性,成为酿醋、储酒、腌菜的绝佳容器。
“三年学艺,一生守艺”,这是东兴捏缸匠人的真实写照。第八代传承人翟阳兵回忆道:“16岁起,我便跟着父辈从凌晨5点揉泥到深夜10点收工,每一道工序都需千锤百炼。”从选土、筛泥到揉泥、制坯,匠人需将陶土揉至“面团般柔韧”,制坯时双手需精准把控厚薄与弧度,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而“拘轮”技艺更考验功力——匠人需凭手劲调整陶轮转速,让器物在旋转中自然成型,最终呈现出“口沿圆滑如月、胎体匀薄如纸”的完美形态。
非遗新生 从传统作坊到现代产业的破茧之路
随着工业化浪潮冲击,传统手工艺一度面临式微。但翟阳兵的选择,让东兴大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2014年,他创立山西焱垚鑫陶业有限公司,以“非遗产业化”为核心理念,将家族作坊升级为现代化企业。公司坚持“古法新作”——原料采挖、手工捏制、柴窑烧造等核心工艺仍遵循传统,而生产流程中引入电窑控温技术,将年产量从千余口提升至6万口,最大缸体口径达80厘米、高120厘米,成为全国酒厂、醋厂争相订购的“明星产品”。
2019年,翟阳兵团队发明的“机缸”技术,将部分工序机械化,既保留了手工捏缸的韵味,又大幅降低劳动强度。如今,企业年销售收入突破1200万元,不仅让东兴大缸走进千家万户,更带动周边2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缸一世界 非遗技艺的文化使命
东兴大缸的魅力,早已超越实用价值。在美国亚特兰大《新报》副刊《萃云轩周刊》主编黄蓉女士笔下,它被赋予诗意的灵魂:“窑火焙烧,双手捏圆梦想;东兴精制,一缸存储未来。”这副楹联,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东兴大缸的文化内核——它既是匠人指尖的温度,也是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更是中华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汇。
当前,翟阳兵带领团队开设非遗工坊,吸引年轻人返乡学艺;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陶艺研学基地,让千年技艺走进课堂。每一口缸的诞生,都在诉说着“守正创新”的故事:守的是泥土与窑火的初心,创的是非遗与现代共生的未来。 (张璞泽)
原标题:窑火传承,匠心守艺——探秘非遗东兴大缸的千年技艺与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