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喜报!山西三建一项目荣获绿色建造“三星”评价
发布时间: 2025-01-08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近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专家组对山西建投三建集团承建的山西农业大学新建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进行绿色建造施工水平验收评价。经过严格的评审和考核,项目荣获2024年工程建设项目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三星”。

图为:山西农业大学新建综合实验楼

山西农业大学新建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山西农谷科创城,主要用于布局“两院一中心”(即功能农业研究院、功能食品研究院、功能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和学校校级科研平台。项目总建筑面积5.19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实验车间、标准实验室、展厅、标本馆、研究室、研究生学习室、学术讨论室、冷库及地下车库等功能区域。

项目采用建筑合院空间、空间开放建筑组群、延续历史文化及功能完善的教学实验建筑等设计理念,既保留了北方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凸显了现代建筑的时代气息,与晋中地域文化特点相适应。

自开工以来,项目部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始终坚持以绿色建造为指导,致力于打造一座低碳、环保、生态、高效的现代化综合实验楼。同时严格遵循绿色建造施工标准,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引入BIM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优化施工方案,不断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注重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还积极创新应用种植土熟化技术、超长结构无缝施工技术、空气能及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雨污水分流及综合利用技术等,为实现项目绿色低碳建造提供可靠保证。

近年来,山西建投三建集团始终秉承“创新突破、奋发有为”的企业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推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此次荣获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三星”成果,不仅彰显了集团公司在绿色建造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未来,山西建投三建集团将坚定不移秉持绿色建造理念,通过持续创新,积极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施工能力,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注入更强动力,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王虹)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山西三建在长治市工伤预防知识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 山西三建开展2024年度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业务知识考试
· 山西三建打通土地“经脉”走出发展新“稻”路
· 山西三建开展冬送温暖慰问暨劳动保护督查活动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山西三建
喜报!山西三建一项目荣获绿色建造“三星”评价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近日,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专家组对山西建投三建集团承建的山西农业大学新建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进行绿色建造施工水平验收评价。经过严格的评审和考核,项目荣获2024年工程建设项目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三星”。

图为:山西农业大学新建综合实验楼

山西农业大学新建综合实验楼建设项目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山西农谷科创城,主要用于布局“两院一中心”(即功能农业研究院、功能食品研究院、功能农产品检测检验中心)和学校校级科研平台。项目总建筑面积5.19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实验车间、标准实验室、展厅、标本馆、研究室、研究生学习室、学术讨论室、冷库及地下车库等功能区域。

项目采用建筑合院空间、空间开放建筑组群、延续历史文化及功能完善的教学实验建筑等设计理念,既保留了北方建筑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凸显了现代建筑的时代气息,与晋中地域文化特点相适应。

自开工以来,项目部积极响应国家绿色发展号召,始终坚持以绿色建造为指导,致力于打造一座低碳、环保、生态、高效的现代化综合实验楼。同时严格遵循绿色建造施工标准,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引入BIM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持续优化施工方案,不断提高施工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注重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此外,还积极创新应用种植土熟化技术、超长结构无缝施工技术、空气能及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雨污水分流及综合利用技术等,为实现项目绿色低碳建造提供可靠保证。

近年来,山西建投三建集团始终秉承“创新突破、奋发有为”的企业精神,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管理,推动各项工作扎实开展。此次荣获绿色建造施工水平评价“三星”成果,不仅彰显了集团公司在绿色建造领域的卓越成就,也为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未来,山西建投三建集团将坚定不移秉持绿色建造理念,通过持续创新,积极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施工能力,为推动建筑行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注入更强动力,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王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