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以山水为脉!黎城县西井镇走出和美乡村集群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25-01-05   |  来源: 长治日报

冬天的风打着旋儿越过山峦、蹚过山涧,又温柔地穿过黎城县西井镇遍山的山茱萸枝头,晃动着火红的果实。在太行山腹地,由源泉河串起的6个村落中,一场以“水+”产业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正悄然兴起。

2024年6月,黎城县成功争取4000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并以此撬动财政投资、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共计1.2亿余元,谋划了黎城县丹泉河谷“一廊三区”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项目。通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等17个子项目,项目将构建起太行丹泉山水画廊以及乡村旅游先行区、水经济产业发展区、农文旅融合样板区“一廊三区”的空间格局,以山水为脉,走出一条红色赋能、绿色康养、文旅带动的和美乡村集群发展之路。目前该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

图为:丹泉小镇风景如画

各美其美 特色产业强支撑

入冬以来,西井镇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树上,饱满的“红玛瑙”挂满枝头,山里、村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

脱籽去皮、干燥脱湿……采摘回来的山茱萸树正待“七十二变”。“经过加工,山茱萸成品就可以发往全国各地了。”五十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引海说。政策支持下,这几年,西井镇五十亩村的路边场边、沟沟岔岔都种上了山茱萸树,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我们还要带动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山茱萸,以一产种植带动二产加工业发展。同时依托山茱萸资源打造山茱萸景观,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进而建立山茱萸中药材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模式。”黎城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杨临溪说,黎城县丹泉河谷“一廊三区”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项目中,就谋划有山茱萸种植配套子项目,将进一步辐射带动500户农户,实现千亩种植、年产13.5万公斤、年产值540万元的山茱萸产业升级。

正如山茱萸挂满枝头的火红景象,连日来,黎城县丹泉河谷“一廊三区”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项目各建设点一派热火——

盘活64亩闲置滩涂地,寺底村水生态文旅融合子项目建设已初具雏形,15个池塘正在做塘边收尾工作。未来,这里将饲养花鲢鱼、草鱼、黑鱼等,并布局养殖区、垂钓区、水上游乐区、餐饮配套区,打造集生态养殖、垂钓、休闲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区。

在北河南村蔬菜大棚种植子项目现场,6座蔬菜大棚已搭建完成,配套的灌溉系统、温度调控系统等智能化设备正在安装调试。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检测、自动调节,不久后,这里将有挂满枝头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5万元。

滨水商业街村民共富子项目将盘活源泉村村集体9间816.3平方米的商铺,并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传统手工艺、中药材等农产品资源,形成黎侯虎等非遗技艺展示、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特色农产品展销等黎城地方特色文化研学体验空间,打造集游览、研学、体验、美食为一体的文化街区。

正在配套多功能显示屏、桌椅等教学设备的丹泉小镇接待中心二层场地,为乡村教学点子项目建设点,建设完成后即可开展各类教学培训任务。届时,全息投影将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裸眼3D全息影像,让学生沉浸其中……

图为:太行丹泉商业街

联农带农 农民挑上“金扁担”

“我们几个都是寺底村的。这两天农闲,这儿有活就来干几天,赚钱补贴家用,有一点算一点嘛。”在北河南村蔬菜大棚种植子项目现场,有不少周边村民经过培训已经“上岗”。

“项目谋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联农带农的实施方式。”杨临溪说,“比如在北河南村蔬菜大棚种植子项目中,就采取了‘村集体+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从建设过程中让村民参与,到项目建成后带动季节性农技用工、以工代训培训职业农民,以及通过签订承包协议增加村集体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等,切实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据悉,项目建设期间已带动本地及周边农户参与建设务工近1.5万人次。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是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力发展“水+”“乡村旅游+”“山茱萸中药材+”等特优产业,以一产为基础,向农产品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等第二产业延伸……通过项目建设实施,黎城县正以特色产业为引擎,强化产业带动,积极探索一条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项目建成后,可提供173个稳定就业岗位,结合技能培训,优先聘用项目区内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有效促进就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项目建成后,我们将在各个子项目中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等一体化经营模式。”杨临溪说,“届时,还将支持山茱萸、水产养殖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研机构等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以订单农业为核心,以供应链融资、社会化服务组成的稳定契约关系,健全农户与项目区利益深度联结机制,建立‘工资性收入+股权收入+分红收入+经营收入’机制,稳步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股份合作经营试点。”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以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基地等作为经营主体控股,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充分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真正挑上‘金扁担’。”杨临溪说。

主宾共享 绘出和美乡村新图景

建立健全“带得久、带得稳、带得实”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进而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但更进一步,乡村建设不仅要村民富起来,还要让村庄美起来、活起来。

“项目配有茅岭底村至30亩线村的公路改造子项目,可有效畅通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使农副产品更好地进入流通领域,也可提高城乡公路网通达面和覆盖率,方便游客出入。”杨临溪说,“不过这些都是为‘宾客’准备的,‘主人’则更在乎村里通行道路平不平整、垃圾怎么倒、污水怎么处理……”

一路蜿蜒,来到寺底村道路修缮子项目现场,工程范围内部分路段已经完成污水管道埋设,路面呈现明显翻新修复痕迹。

“村道修缮过程中,我们还一体推进了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污水管网、污水检查井、污水调节池以及入户管等。”杨临溪说。

兼顾“内在”美与“外在”美,按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项目共实施源庄村、北河南村、寺底村的道路修缮、污水治理项目,以及丹泉河谷垃圾治理项目,整体推进、整体提升环境设施短板,努力打造主宾共享的和美乡村示范带。

“新铺整的路面焕然一新。”“家里接了下水道,能痛痛快快走水了。”说起村里的新变化,村民们连连称赞……

以水为脉,将源泉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村、源庄村打造成山泉水产业试点村、寺底村打造成产业服务配套村、北河南村打造成休闲农业试点村、五十亩村打造成中药材发展试点村、石壁底村打造成乡村康养旅居试点村,6个各美其美的特色村落,正依托丹泉河谷优良生态、三茅线沿途山茱萸田园风光和周边村庄乡土风貌连接成片,呈现出一幅“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太行丹泉山水画廊。(李雨桐

原标题:山水入“画”赋能乡村振兴——黎城县丹泉河谷和美乡村建设火热推进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黎城经开区与国投(北京)科技创新公司签约
· 黎城“新农人”种出“莓”好生活
· 黎城县锚定目标冲刺年底“收官战”
· 黎城县“家门口”的养老让“银发族”幸福感满满
· 靓“颜”提“质”增产业!黎城县推进“和美黎侯”建设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黎城县
以山水为脉!黎城县西井镇走出和美乡村集群发展之路

冬天的风打着旋儿越过山峦、蹚过山涧,又温柔地穿过黎城县西井镇遍山的山茱萸枝头,晃动着火红的果实。在太行山腹地,由源泉河串起的6个村落中,一场以“水+”产业为核心的乡村振兴实践正悄然兴起。

2024年6月,黎城县成功争取4000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并以此撬动财政投资、社会资本等多元投入共计1.2亿余元,谋划了黎城县丹泉河谷“一廊三区”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项目。通过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提升等17个子项目,项目将构建起太行丹泉山水画廊以及乡村旅游先行区、水经济产业发展区、农文旅融合样板区“一廊三区”的空间格局,以山水为脉,走出一条红色赋能、绿色康养、文旅带动的和美乡村集群发展之路。目前该项目建设已接近尾声。

图为:丹泉小镇风景如画

各美其美 特色产业强支撑

入冬以来,西井镇漫山遍野的山茱萸树上,饱满的“红玛瑙”挂满枝头,山里、村里随处可见村民忙碌的身影。

脱籽去皮、干燥脱湿……采摘回来的山茱萸树正待“七十二变”。“经过加工,山茱萸成品就可以发往全国各地了。”五十亩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引海说。政策支持下,这几年,西井镇五十亩村的路边场边、沟沟岔岔都种上了山茱萸树,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

“我们还要带动农户进行规模化种植山茱萸,以一产种植带动二产加工业发展。同时依托山茱萸资源打造山茱萸景观,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进而建立山茱萸中药材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模式。”黎城县乡村振兴发展中心主任杨临溪说,黎城县丹泉河谷“一廊三区”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项目中,就谋划有山茱萸种植配套子项目,将进一步辐射带动500户农户,实现千亩种植、年产13.5万公斤、年产值540万元的山茱萸产业升级。

正如山茱萸挂满枝头的火红景象,连日来,黎城县丹泉河谷“一廊三区”和美乡村建设乡村振兴项目各建设点一派热火——

盘活64亩闲置滩涂地,寺底村水生态文旅融合子项目建设已初具雏形,15个池塘正在做塘边收尾工作。未来,这里将饲养花鲢鱼、草鱼、黑鱼等,并布局养殖区、垂钓区、水上游乐区、餐饮配套区,打造集生态养殖、垂钓、休闲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区。

在北河南村蔬菜大棚种植子项目现场,6座蔬菜大棚已搭建完成,配套的灌溉系统、温度调控系统等智能化设备正在安装调试。通过智能化设备实时检测、自动调节,不久后,这里将有挂满枝头的黄瓜、西红柿等蔬菜,预计年产值将达到15万元。

滨水商业街村民共富子项目将盘活源泉村村集体9间816.3平方米的商铺,并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传统手工艺、中药材等农产品资源,形成黎侯虎等非遗技艺展示、红色文创产品开发、特色农产品展销等黎城地方特色文化研学体验空间,打造集游览、研学、体验、美食为一体的文化街区。

正在配套多功能显示屏、桌椅等教学设备的丹泉小镇接待中心二层场地,为乡村教学点子项目建设点,建设完成后即可开展各类教学培训任务。届时,全息投影将呈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裸眼3D全息影像,让学生沉浸其中……

图为:太行丹泉商业街

联农带农 农民挑上“金扁担”

“我们几个都是寺底村的。这两天农闲,这儿有活就来干几天,赚钱补贴家用,有一点算一点嘛。”在北河南村蔬菜大棚种植子项目现场,有不少周边村民经过培训已经“上岗”。

“项目谋划之初,就充分考虑了联农带农的实施方式。”杨临溪说,“比如在北河南村蔬菜大棚种植子项目中,就采取了‘村集体+公司+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从建设过程中让村民参与,到项目建成后带动季节性农技用工、以工代训培训职业农民,以及通过签订承包协议增加村集体收入、进行二次分配等,切实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据悉,项目建设期间已带动本地及周边农户参与建设务工近1.5万人次。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是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大力发展“水+”“乡村旅游+”“山茱萸中药材+”等特优产业,以一产为基础,向农产品初级加工与精深加工等第二产业延伸……通过项目建设实施,黎城县正以特色产业为引擎,强化产业带动,积极探索一条农业多环节增效、农民多渠道增收的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真正让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项目建成后,可提供173个稳定就业岗位,结合技能培训,优先聘用项目区内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有效促进就地就业,促进农民增收。

“项目建成后,我们将在各个子项目中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基地+农户’等一体化经营模式。”杨临溪说,“届时,还将支持山茱萸、水产养殖和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科研机构等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以订单农业为核心,以供应链融资、社会化服务组成的稳定契约关系,健全农户与项目区利益深度联结机制,建立‘工资性收入+股权收入+分红收入+经营收入’机制,稳步推进以农民为主体的股份合作经营试点。”

不仅如此。“我们还将以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基地等作为经营主体控股,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入股,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充分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真正挑上‘金扁担’。”杨临溪说。

主宾共享 绘出和美乡村新图景

建立健全“带得久、带得稳、带得实”产业联农带农机制,才能让农民获得更多增值收益和就业机会,进而真正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富裕。但更进一步,乡村建设不仅要村民富起来,还要让村庄美起来、活起来。

“项目配有茅岭底村至30亩线村的公路改造子项目,可有效畅通农村商品流通渠道,使农副产品更好地进入流通领域,也可提高城乡公路网通达面和覆盖率,方便游客出入。”杨临溪说,“不过这些都是为‘宾客’准备的,‘主人’则更在乎村里通行道路平不平整、垃圾怎么倒、污水怎么处理……”

一路蜿蜒,来到寺底村道路修缮子项目现场,工程范围内部分路段已经完成污水管道埋设,路面呈现明显翻新修复痕迹。

“村道修缮过程中,我们还一体推进了污水治理项目,建设污水管网、污水检查井、污水调节池以及入户管等。”杨临溪说。

兼顾“内在”美与“外在”美,按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目标,项目共实施源庄村、北河南村、寺底村的道路修缮、污水治理项目,以及丹泉河谷垃圾治理项目,整体推进、整体提升环境设施短板,努力打造主宾共享的和美乡村示范带。

“新铺整的路面焕然一新。”“家里接了下水道,能痛痛快快走水了。”说起村里的新变化,村民们连连称赞……

以水为脉,将源泉村打造成乡村旅游示范村、源庄村打造成山泉水产业试点村、寺底村打造成产业服务配套村、北河南村打造成休闲农业试点村、五十亩村打造成中药材发展试点村、石壁底村打造成乡村康养旅居试点村,6个各美其美的特色村落,正依托丹泉河谷优良生态、三茅线沿途山茱萸田园风光和周边村庄乡土风貌连接成片,呈现出一幅“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太行丹泉山水画廊。(李雨桐

原标题:山水入“画”赋能乡村振兴——黎城县丹泉河谷和美乡村建设火热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