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屯留大叶茶:传承数千年的饮茶文化
发布时间: 2024-12-30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到屯留人家做客,无论造访时间为何时,不论主家的家境如何,主人定会拿出一把大水壶打火烧水。一把泥壶与数只茶盏“候”在桌上,直等到大水壶口吐着热气上桌。温杯烫盏,往温热的泥壶中抓入一大把大叶茶,接下来,沸水高冲、壶满手停、盖壶闷泡、低倒沏茶……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主客便可就着大叶茶闲话家常、谈古论今。

据传,屯留人喝大叶茶沿袭至今,独成一套完整的饮茶方式,称之为大叶茶习俗。大叶茶习俗,是屯留人家的待客之道,是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沿袭下来的饮茶文化,更是屯留人热爱本土民俗的感情积累。

民俗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俗语道,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屯留区,无论城市农村,家家户户早起的头等事却是烧水冲泡上一壶大叶茶,然后才做饭。

屯留人喝的大叶茶产自安徽省黄山市,分别有“霍王黄”“霍铁黄”“霍上黄”三个品种。该茶枝叶掺杂,梗粗叶大,呈深褐色。据说是秋霜过后采摘的最后一批茶,属茶中末等,价格十分亲民。嗜茶成癖的屯留人在购买大叶茶时,都是按斤买、用篓装。

大叶茶虽价格低廉,在屯留人心目中的“身份”却十分尊贵,被奉为待客的最佳饮品,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感情“黏合剂”。无论婚丧嫁娶,出行偶遇,亲朋好友相见,一句“到家里来喝水”,便是诚挚地邀请。席间,品尝着用沸水高冲低沏的大叶茶,享受着首杯浓茶敬贵客的最高礼节,回应着主人不断续满茶盏的留客之礼,茶水从酱紫色逐渐变淡,口感也从初尝的苦涩到回味无穷的甘甜。在大叶茶提神解乏的作用下,主客之间的感情在越来越欢畅的交流中慢慢升华。如客人不想再喝,须一杯饮尽,将茶羹泼于地上,才为拒茶的礼数。

屯留人嗜茶,素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小故事:上世纪50年代末,屯留的一家农场里养着许多以谷草为食的骡马,以种植玉米为经济作物的屯留难觅谷草,只得到壶关县晋庄镇进行采购。一次采购恰逢雨季,赶着骡马上路的车夫在返程的路上遇上了大雨,瓢泼大雨连下三天,车夫和骡马只得寻地方避雨。因返程时间耽搁,车夫随身携带的大叶茶全部喝完了。三日后,天空放晴,经历了一场风雨后,车夫和骡马无精打采地上了路,回到农场时已精疲力竭。来不及卸草料,车夫先用开水闷了一壶茶,自顾自地喝起来。待精神稍好,他随手将剩余的茶羹倒入骡马食槽,看着草棚中依旧病恹恹的骡马,心里想着明天再请兽医,便闷头睡觉去了。次日一早,当精神焕发的车夫再来到草棚时,却看到骡马已在棚中撒开了欢儿。

故事虽已无据可查,但从其广泛的流传基础可见,大叶茶确是屯留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追根

耕垦时的提神饮 移民后的催化剂

屯留不产大叶茶,却传承了喝大叶茶的传统习俗。那么,大叶茶是如何被带到屯留?又为何如此盛行?

在屯留的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这些故事最早能够追溯到远古时期,屯留人因鬼方(后来的匈奴)迁入,跟随其食用马牛羊肉,患消化不良之病症,茶仙见其苦痛,特赐茶,并附有泡茶图样。屯留人饮此茶后,病症全消。另有一说法为茶仙之路。故事中,一贩茶的商人率一队马帮来到屯留霍壁村,特意留下了一种产自安徽的“霍王黄”大叶茶,称此茶只有屯留的绛水冲泡才能发挥其功效。而他此次前来,正是由于茶仙之路,旨在造福屯留人。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

“在这些故事中,有一个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经得起推敲。”从1992年开始,便致力于研究屯留大叶茶习俗的尹耕夫为记者讲述道,清朝光绪年间,天下三年大旱(1878年—1881年),屯留人进行了大面积的荒地开垦,日夜辛劳急需一种提神解乏的饮品。恰有霍壁村(今屯留旧城)一王姓茶贩往黄山贩茶,因事耽误了行程误了新茶采季,他用很少钱财将梗粗叶大的茬茶即大叶茶成篓买回。因价格亲民,本地人纷纷抢购,且粗茶一泡,十分提神,故而很受欢迎。因该茶是由霍壁村姓王的茶贩从黄山贩回,于是就有了“霍王黄”的叫法。

大叶茶何以在屯留有如此广阔的发展和市场,尹耕夫认为,这一传统习俗产生于屯留人的耕垦劳作习惯和移民文化的生活方式。其一,世代躬耕于田垄间的屯留人对茶的需求不图闲情雅致,追求品质,但求粗茶泡酽些,饮后能消除繁重劳作后的疲累;其二,历史上,屯留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迁移,形成了“九省十八县”融合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移民文化下,大叶茶消积除胀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当地人和移民人口在饮食习惯融合过程中的水土不服之症。

溯源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种民俗一种情

与其说屯留人离不开大叶茶,倒不如说屯留人依恋的是他们生长的这片热土,是他们对家乡民俗的热爱。

屯留人深信,大叶茶只有用屯留的绛水才能冲泡出那种醇香的颜色,才能发挥其酽茶的功效。因为,梗粗叶大的大叶茶是茶仙所赐,非一般水能够泡开。而绛水中含有龙涎,其水的软硬程度在被烧开后,正好为冲泡大叶茶的不二选择。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在绛水的呵护下,大叶茶从农耕时期走向近代,在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饮用方式也逐渐由俗转雅。

农耕时期,人们在田埂中繁重劳作之余,直接将成把的大叶茶抓至翻滚的开水锅中熬煮。待水呈现酱紫色,拿一粗瓷碗往锅中一舀,一饮而尽,神清气爽,疲累消除。这就是大叶茶最初流传至屯留的饮用方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人工种田的劳作中被解放出来,大叶茶的喝茶方式也有了改变。一把铁壶烧水,一把泥筋茶壶泡茶,喝茶的器具也改作泥制茶具。省略了在锅中翻滚煎熬的过程,质地较硬的大叶茶无法在初次冲泡时彻底舒展开来,爱茶的屯留人便想到了将开水壶高高悬起,将沸水冲入泥筋茶壶中,撇去水面的一层水沫,再迅速盖上壶盖进行闷泡数分钟,低倒至茶盏之中的饮用方式。串门喝水的亲朋好友见此举文雅,纷纷如法炮制,形成了屯留独特的大叶茶道。

如今,许多屯留人早已远离耕垦的劳作方式,生活水平一再提高。即便如此,无论是在屯留区的城镇还是农村,20元便可买上一大包大叶茶,在屯留的街头巷尾仍随处可见那散发着烟火气的粗枝大叶,它们依旧是屯留人最爱的饮品。(申丽娜、李燎原)

原标题:大叶茶习俗茶盏中的农耕移民文化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姓氏源流:上党地区共有712个姓氏
· 年味渐浓!上党匠人开启“制灯模式”
· 冬至!长治人饭桌上有饺子
· 襄垣秧歌:地方小戏登上大舞台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民俗
屯留大叶茶:传承数千年的饮茶文化

到屯留人家做客,无论造访时间为何时,不论主家的家境如何,主人定会拿出一把大水壶打火烧水。一把泥壶与数只茶盏“候”在桌上,直等到大水壶口吐着热气上桌。温杯烫盏,往温热的泥壶中抓入一大把大叶茶,接下来,沸水高冲、壶满手停、盖壶闷泡、低倒沏茶……完成这一系列动作后,主客便可就着大叶茶闲话家常、谈古论今。

据传,屯留人喝大叶茶沿袭至今,独成一套完整的饮茶方式,称之为大叶茶习俗。大叶茶习俗,是屯留人家的待客之道,是数千年的农耕文化、移民文化沿袭下来的饮茶文化,更是屯留人热爱本土民俗的感情积累。

民俗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

俗语道,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在屯留区,无论城市农村,家家户户早起的头等事却是烧水冲泡上一壶大叶茶,然后才做饭。

屯留人喝的大叶茶产自安徽省黄山市,分别有“霍王黄”“霍铁黄”“霍上黄”三个品种。该茶枝叶掺杂,梗粗叶大,呈深褐色。据说是秋霜过后采摘的最后一批茶,属茶中末等,价格十分亲民。嗜茶成癖的屯留人在购买大叶茶时,都是按斤买、用篓装。

大叶茶虽价格低廉,在屯留人心目中的“身份”却十分尊贵,被奉为待客的最佳饮品,更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感情“黏合剂”。无论婚丧嫁娶,出行偶遇,亲朋好友相见,一句“到家里来喝水”,便是诚挚地邀请。席间,品尝着用沸水高冲低沏的大叶茶,享受着首杯浓茶敬贵客的最高礼节,回应着主人不断续满茶盏的留客之礼,茶水从酱紫色逐渐变淡,口感也从初尝的苦涩到回味无穷的甘甜。在大叶茶提神解乏的作用下,主客之间的感情在越来越欢畅的交流中慢慢升华。如客人不想再喝,须一杯饮尽,将茶羹泼于地上,才为拒茶的礼数。

屯留人嗜茶,素有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在当地流传着一个小故事:上世纪50年代末,屯留的一家农场里养着许多以谷草为食的骡马,以种植玉米为经济作物的屯留难觅谷草,只得到壶关县晋庄镇进行采购。一次采购恰逢雨季,赶着骡马上路的车夫在返程的路上遇上了大雨,瓢泼大雨连下三天,车夫和骡马只得寻地方避雨。因返程时间耽搁,车夫随身携带的大叶茶全部喝完了。三日后,天空放晴,经历了一场风雨后,车夫和骡马无精打采地上了路,回到农场时已精疲力竭。来不及卸草料,车夫先用开水闷了一壶茶,自顾自地喝起来。待精神稍好,他随手将剩余的茶羹倒入骡马食槽,看着草棚中依旧病恹恹的骡马,心里想着明天再请兽医,便闷头睡觉去了。次日一早,当精神焕发的车夫再来到草棚时,却看到骡马已在棚中撒开了欢儿。

故事虽已无据可查,但从其广泛的流传基础可见,大叶茶确是屯留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追根

耕垦时的提神饮 移民后的催化剂

屯留不产大叶茶,却传承了喝大叶茶的传统习俗。那么,大叶茶是如何被带到屯留?又为何如此盛行?

在屯留的民间,流传着许多故事。这些故事最早能够追溯到远古时期,屯留人因鬼方(后来的匈奴)迁入,跟随其食用马牛羊肉,患消化不良之病症,茶仙见其苦痛,特赐茶,并附有泡茶图样。屯留人饮此茶后,病症全消。另有一说法为茶仙之路。故事中,一贩茶的商人率一队马帮来到屯留霍壁村,特意留下了一种产自安徽的“霍王黄”大叶茶,称此茶只有屯留的绛水冲泡才能发挥其功效。而他此次前来,正是由于茶仙之路,旨在造福屯留人。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

“在这些故事中,有一个故事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经得起推敲。”从1992年开始,便致力于研究屯留大叶茶习俗的尹耕夫为记者讲述道,清朝光绪年间,天下三年大旱(1878年—1881年),屯留人进行了大面积的荒地开垦,日夜辛劳急需一种提神解乏的饮品。恰有霍壁村(今屯留旧城)一王姓茶贩往黄山贩茶,因事耽误了行程误了新茶采季,他用很少钱财将梗粗叶大的茬茶即大叶茶成篓买回。因价格亲民,本地人纷纷抢购,且粗茶一泡,十分提神,故而很受欢迎。因该茶是由霍壁村姓王的茶贩从黄山贩回,于是就有了“霍王黄”的叫法。

大叶茶何以在屯留有如此广阔的发展和市场,尹耕夫认为,这一传统习俗产生于屯留人的耕垦劳作习惯和移民文化的生活方式。其一,世代躬耕于田垄间的屯留人对茶的需求不图闲情雅致,追求品质,但求粗茶泡酽些,饮后能消除繁重劳作后的疲累;其二,历史上,屯留发生多次大规模的移民迁移,形成了“九省十八县”融合的生活方式。在这样的移民文化下,大叶茶消积除胀的作用,有效地缓解了当地人和移民人口在饮食习惯融合过程中的水土不服之症。

溯源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种民俗一种情

与其说屯留人离不开大叶茶,倒不如说屯留人依恋的是他们生长的这片热土,是他们对家乡民俗的热爱。

屯留人深信,大叶茶只有用屯留的绛水才能冲泡出那种醇香的颜色,才能发挥其酽茶的功效。因为,梗粗叶大的大叶茶是茶仙所赐,非一般水能够泡开。而绛水中含有龙涎,其水的软硬程度在被烧开后,正好为冲泡大叶茶的不二选择。

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在绛水的呵护下,大叶茶从农耕时期走向近代,在社会经济、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饮用方式也逐渐由俗转雅。

农耕时期,人们在田埂中繁重劳作之余,直接将成把的大叶茶抓至翻滚的开水锅中熬煮。待水呈现酱紫色,拿一粗瓷碗往锅中一舀,一饮而尽,神清气爽,疲累消除。这就是大叶茶最初流传至屯留的饮用方法。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从人工种田的劳作中被解放出来,大叶茶的喝茶方式也有了改变。一把铁壶烧水,一把泥筋茶壶泡茶,喝茶的器具也改作泥制茶具。省略了在锅中翻滚煎熬的过程,质地较硬的大叶茶无法在初次冲泡时彻底舒展开来,爱茶的屯留人便想到了将开水壶高高悬起,将沸水冲入泥筋茶壶中,撇去水面的一层水沫,再迅速盖上壶盖进行闷泡数分钟,低倒至茶盏之中的饮用方式。串门喝水的亲朋好友见此举文雅,纷纷如法炮制,形成了屯留独特的大叶茶道。

如今,许多屯留人早已远离耕垦的劳作方式,生活水平一再提高。即便如此,无论是在屯留区的城镇还是农村,20元便可买上一大包大叶茶,在屯留的街头巷尾仍随处可见那散发着烟火气的粗枝大叶,它们依旧是屯留人最爱的饮品。(申丽娜、李燎原)

原标题:大叶茶习俗茶盏中的农耕移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