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武乡历史名吃:枣糕
发布时间: 2024-12-27   |  来源: 长治日报

“砖壁的房,王家峪的院,大杨树红星很鲜艳;瓦窑科的糕,权店的杏,龙湖旁上演实景剧;上司的小米,段村的饼,吃好喝好看顶灯……”一段武乡琴书《夸武乡》将当地特色悉数道出。其中,瓦窑科出产的武乡枣糕更是声名远播。

听琴书、吃枣糕,是游客到武乡不可错过的体验。武乡琴书《吃枣糕》的段子描述了一个女子偷吃枣糕时的滑稽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但细细品味,其中唱词:“辗了五升软米面,买了三斤太谷枣。太谷枣,是好枣,皮皮厚来,核儿小,一层层面一层层枣”,描绘出武乡枣糕制作考究、选料精良的特点。

图为:软糯香甜的枣糕

历史上,对武乡枣糕的由来,有一个颇为有趣的传说,传说中武乡枣糕源自一次美丽的失误。传闻,从前有一座白云寺,寺内住着十多个和尚,他们在白云寺的周围种了很多的枣树、黍子、谷子、玉米、蔬菜。和尚们逢年过节常用黄米加大红枣熬制成甜食稀粥改善生活。有一年春节,老方丈让一位来自武乡的小和尚到灶房烧煮米粥。做饭的过程中,小和尚用铁匙搅粥,由于用力过大,把锅磕出了一道纹,结果稀汤顺着缝流走,稀粥变成了稠粥。谁知黄米黏性大,根本盛不出来,只好把它倒在案板上,用刀切成块儿让大家吃。

老和尚边吃边说:“这东西黏糊糊、黄澄澄、甜滋滋的,怪好吃哩。”其他和尚问:“这叫什么饭?”“我看叫枣糕吧。”小和尚长大成人后,还俗回到老家武乡,将制作黄米枣糕的技术传给当地老百姓,之后又流传到整个武乡地区。

在武乡,提到枣糕,不得不提瓦窑科村,这里被人誉为“武乡枣糕生产基地”。在瓦窑科几乎家家户户会做枣糕,很多家庭都在从事枣糕生意。其中,张卓良一家从父辈便开始从事枣糕生意,如今在当地已颇负盛名。

夏天时,守着蒸笼,一家人汗流浃背。冬天时,在露天环境中作业,双手经常冻得通红,一冬天手都是肿的。“遇上谁家办喜事,或是赶集,订单量就会猛增,有时一天要做上千斤枣糕,饭都顾不上吃一口。虽然辛苦,但是心里却是美滋滋的,那么多人认可咱的手艺,是咱的福气。”回忆起多年来自己制作枣糕时的情形,张卓良感慨颇深。

作为武乡枣糕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张卓良不仅有父辈的手艺,更有对当地美食不舍的情怀。“武乡枣糕在选材和制作流程上都十分讲究。”张卓良介绍,制作武乡枣糕首先要将软米面用温水搅拌成碎粒状,继而将大红枣用清水冲洗干净,用温水泡软,再将蒸锅置于旺火上,水沸后套上专用蒸米的瓦甑铺纱布。取软米面粒撒入甑内一层大约6厘米厚,待冒出蒸气后,再撒一层软米面粒,大约18厘米厚时,排放一层红枣。反复数次,直至甑满为止。蒸熟后,倒在案板上,用湿布盖住,双手蘸冷水,拍压成面馍形状,吃时用刀切成薄片即可。

“武乡枣糕不仅是当地的历史名吃,也是父辈给予我的一门技艺。特别是2013年,武乡枣糕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后,更坚定了我继续传承的信念。”提及未来,张卓良表示,希望可以把枣糕生产、销售推向一个更专业化的平台,利用网络让更多人了解武乡枣糕,喜爱上这一地方名吃。(张瑞英)

原标题:武乡枣糕:软糯甘甜唇齿香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守护非遗瑰宝,山西堆花在文旅中绽放魅力
· 长治非遗:壶关评书
· “极俗而雅”的创新性陶瓷装饰艺术——金代八义窑红绿彩瓷碗
· 蛇年将至!黎侯虎“换装”迎新春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非遗
武乡历史名吃:枣糕

“砖壁的房,王家峪的院,大杨树红星很鲜艳;瓦窑科的糕,权店的杏,龙湖旁上演实景剧;上司的小米,段村的饼,吃好喝好看顶灯……”一段武乡琴书《夸武乡》将当地特色悉数道出。其中,瓦窑科出产的武乡枣糕更是声名远播。

听琴书、吃枣糕,是游客到武乡不可错过的体验。武乡琴书《吃枣糕》的段子描述了一个女子偷吃枣糕时的滑稽形象,令人忍俊不禁。但细细品味,其中唱词:“辗了五升软米面,买了三斤太谷枣。太谷枣,是好枣,皮皮厚来,核儿小,一层层面一层层枣”,描绘出武乡枣糕制作考究、选料精良的特点。

图为:软糯香甜的枣糕

历史上,对武乡枣糕的由来,有一个颇为有趣的传说,传说中武乡枣糕源自一次美丽的失误。传闻,从前有一座白云寺,寺内住着十多个和尚,他们在白云寺的周围种了很多的枣树、黍子、谷子、玉米、蔬菜。和尚们逢年过节常用黄米加大红枣熬制成甜食稀粥改善生活。有一年春节,老方丈让一位来自武乡的小和尚到灶房烧煮米粥。做饭的过程中,小和尚用铁匙搅粥,由于用力过大,把锅磕出了一道纹,结果稀汤顺着缝流走,稀粥变成了稠粥。谁知黄米黏性大,根本盛不出来,只好把它倒在案板上,用刀切成块儿让大家吃。

老和尚边吃边说:“这东西黏糊糊、黄澄澄、甜滋滋的,怪好吃哩。”其他和尚问:“这叫什么饭?”“我看叫枣糕吧。”小和尚长大成人后,还俗回到老家武乡,将制作黄米枣糕的技术传给当地老百姓,之后又流传到整个武乡地区。

在武乡,提到枣糕,不得不提瓦窑科村,这里被人誉为“武乡枣糕生产基地”。在瓦窑科几乎家家户户会做枣糕,很多家庭都在从事枣糕生意。其中,张卓良一家从父辈便开始从事枣糕生意,如今在当地已颇负盛名。

夏天时,守着蒸笼,一家人汗流浃背。冬天时,在露天环境中作业,双手经常冻得通红,一冬天手都是肿的。“遇上谁家办喜事,或是赶集,订单量就会猛增,有时一天要做上千斤枣糕,饭都顾不上吃一口。虽然辛苦,但是心里却是美滋滋的,那么多人认可咱的手艺,是咱的福气。”回忆起多年来自己制作枣糕时的情形,张卓良感慨颇深。

作为武乡枣糕的非遗项目传承人,张卓良不仅有父辈的手艺,更有对当地美食不舍的情怀。“武乡枣糕在选材和制作流程上都十分讲究。”张卓良介绍,制作武乡枣糕首先要将软米面用温水搅拌成碎粒状,继而将大红枣用清水冲洗干净,用温水泡软,再将蒸锅置于旺火上,水沸后套上专用蒸米的瓦甑铺纱布。取软米面粒撒入甑内一层大约6厘米厚,待冒出蒸气后,再撒一层软米面粒,大约18厘米厚时,排放一层红枣。反复数次,直至甑满为止。蒸熟后,倒在案板上,用湿布盖住,双手蘸冷水,拍压成面馍形状,吃时用刀切成薄片即可。

“武乡枣糕不仅是当地的历史名吃,也是父辈给予我的一门技艺。特别是2013年,武乡枣糕被列为市级非遗项目后,更坚定了我继续传承的信念。”提及未来,张卓良表示,希望可以把枣糕生产、销售推向一个更专业化的平台,利用网络让更多人了解武乡枣糕,喜爱上这一地方名吃。(张瑞英)

原标题:武乡枣糕:软糯甘甜唇齿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