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非遗:上党八音会
发布时间:
2024-12-02
| 来源:
长子县图书馆
上党八音会,这一在中国民间音乐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山西民间吹打乐演奏形式,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以自娱自乐为目的的乐社组织活动。这门古老的音乐艺术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上党八音会自明末清初形成,迄今已有600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它特有的基本特征。首先,上党八音会扎根于秦汉以来的宫廷音乐和庙堂音乐,吸取了鼓吹乐的演奏形式与音乐特点,加之唐宋时期的繁华盛世和民间吹打音乐之崛起,金、元、明初宫廷、庙堂、戏曲和民歌小调四大音乐元素的交融,从而赋予了上党八音会雅俗共赏、朝野喜闻、歌戏互补的巨大兼容性。其次,“民性豪爽质朴而重义气”,“民被唐风,崇尚礼仪道德,不事浮华轻薄”(引自本市各县志),造就了上党八音会高亢悲壮、激越豪放、热烈火爆、荡气回肠的鲜明地方性。另外,上党八音会为上党梆子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民间音乐基础,一些较高水平的、较为专业的八音会也逐渐演变为上党梆子职业戏班,而上党梆子的形成又大大丰富了八音会艺术。这使八音会和上党梆子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有着突出的依存性。
图为:上党八音会表演
上党八音会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一是吹打并重,文武相接。其乐器有文场、武场之别,文场为唢呐、丝竹,武场为梆、鼓、锣、镲。文场突出唢呐吹奏技巧,不仅要求吹奏者低倍、大、中、小唢呐和口咪都能运用自如,而且还要吹奏出喜、怒、哀、怨等不同的感情色彩;不仅能吹奏各类歌曲,而且能吹奏整本戏文;不仅能“文吹”,而且能“武吹”(如吹奏时口咬铡刀,刀的两端还要挂两大桶清水)。有没有几个好“吹家”,是衡量一个八音会团体素质高低的主要标准。武场突出鼓、锣、镲,“鼓佬”(或称“掌鼓板的”)不仅要掌握演奏的节奏情绪,而且击鼓花样需变化多样、令人心动,只有这样才算高手;锣、镲不仅要节奏有致、嘹亮利落,而且要上下翻动金光闪耀,乃至高潮处、忘情时,将手中锣、镲抛向数米高空,随手接来,继续按节奏敲打,引得观众鼓掌喝彩。这种吹打轮番、文武和唱、互为激励、相呼相应、配合默契的演奏技巧,既给观众以美好的艺术享受,又使演奏员得以休息和调整。
二是声情并茂,演奏兼备。八音会吹打乐给人以听觉与视觉的双重美感,要求乐手不仅吹得悦耳,打得嘹亮,而且要随着乐曲情绪变化边吹奏边表演,随着戏文中人物唱段需要边演奏边走场子,并把生、旦、净、末、丑的形象和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地演奏和表演出来。除了主要乐手要做重点表演外,对于配合的乐手,也要求做出相应的表演。
三是艺术容量大,本体特色强。上党八音会有较强的兼容性,极善于融合和吸收各种音乐精华,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无论南乐北调、俗歌雅唱,但凡引入,稍事加工,转换调式、更换乐器,便觉合理合韵、自然天成。然而它无论引入和融合哪种音乐,都始终把强化本体特色放在首位,“千变万变不得变味”是历代八音会恪守的铁的原则,它自身特有的“高亢激越、热烈火爆”“慷慨悲歌,大气磅礴”的音乐特色和地方戏曲与民歌小调的音乐母体是任何时候也不得改变的。
上党八音会的主要演出场地包括古庙会、节日庆典、街头舞台坐场吹打、婚丧嫁娶演出等。八音会的吹打乐器主要为吹奏类的唢呐、笙、口噙子、哑腔;拉弹类的高音呼胡、中音呼胡、老呼胡、板胡、二胡、扬琴、二弦等;打击类的老鼓、同鼓、扁鼓、手板、锣、梆子等。器乐套曲有《大十番》《小十番》《十样景》等31首。上党八音会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原标题:长治非遗名录之上党八音会
[编辑:邢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