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过后,壶关县的农民还闲不下来。“现在是回收废旧地膜的高峰期。”店上镇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栗交忠告诉记者,他雇了40位村民清理田间废旧地膜。地膜利用对农作物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残膜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直接回田,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致使作物减产;残膜绕犁,会影响农机作业;还会污染农村环境,危害牲畜健康。
如何治理“白色污染”,强化农田保护?自我省承担中央财政项目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试点工作以来,壶关县积极探索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回收利用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
源头管控 推广新型地膜
11月15日,栗交忠雇用的村民来到合作社田间捡拾废旧残膜。“去年起,我们开始在农田覆盖加厚高强度地膜。”看着残膜被顺利清理,栗交忠很满意。之前栗交忠使用的是厚度不足0.01毫米的地膜。“那种地膜薄,一吹就破,很不好处理。”他回忆遇上风沙天气,白地膜和黑滴灌带随处乱飘,简直是地里的“黑白双煞”。
“现在,县里实施了加厚高强度地膜项目,大力推广0.015毫米加厚地膜。”壶关县农业农村局环保站站长魏双兵表示,这样可以降低地膜风化破损率和回收难度,从源头上保证地膜的可回收性。
壶关县地处雨养旱作农业区,季节性干旱时有发生。地膜覆盖可增温、保墒、提高肥效和减缓土壤板结。上世纪90年代,农用地膜在当地被大面积推广,助推旱作农业扩面提质、稳粮增产。截至目前,该县年均地膜覆盖面积约14万亩,年使用地膜量约500吨,地膜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已不可或缺。近年,随着地膜普及,逐渐出现农田残膜量增长、“白色污染”加重等问题,解决地膜回收难题迫在眉睫。
“废旧地膜是农业生产三大废弃物之一。地膜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最大的一个短板,很难处理。”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姚继广说。我省是铺膜大省,年地膜覆盖面积约90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5,地膜覆盖是全省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目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减少地膜用量是不现实的。
那么,坚持源头管控,让非标地膜无处可藏就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壶关县没少下功夫。“我们禁止农户使用非标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虽然价格稍贵,但保温和保墒效果更好,且不易破损,减少了人工捡拾费用和对环境的损害。”魏双兵说,全县坚持“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鼓励支持农民正确选用地膜、科学使用地膜。
为应对地膜污染的严峻形势,从源头降低地膜残留污染风险,不久前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工信、公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和供销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农田地膜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在全省开展地膜监管执法行动。“此次深入开展非标地膜入市下田日常执法监管和专项执法监督,是为了构建非标地膜追溯机制和常态化执法机制,确保非标地膜不出厂、不进店、不下田。”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主任张靖波表示。
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是指(《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和《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T 357795-2017)。“我们合作社用的就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农作物总产量因此提升了约10%。”谈起加厚高强度地膜带来的经济收益,栗交忠笑得合不拢嘴。
完善流通 建设回收体系
田间地头捡拾回来的地膜要运往何处?废旧农膜“以旧换新”怎么个换法?从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出来,沿乡间小道走5分钟,行至村口,这里有一处废旧地膜回收网点——绍良村农资诚信合作社。
走进绍良村农资诚信合作社,钢架大棚上“2024年农田残膜回收点”字样的红色条幅十分吸引眼球,大棚内满是一包包整齐摆放的废弃地膜。“旧膜可以按5.5:1的比例兑换新膜。”合作社负责人秦郭红介绍。话语间,有3位村民骑着自家的小三轮来此处送废弃农膜,每车约100斤。
图为:壶关县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地膜(图片来源:黄河新闻网)
2015年,绍良村农资诚信合作社被选定为废旧地膜乡镇回收网点。“现场交膜要严把回收地膜质量关,抖土、晾晒这些环节不可少,对合格地膜称重后还需及时做好台账记录。”秦郭红说。去年,合作社与壶关县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其回收的废旧地膜转运至该公司进行加工生产再利用。其间,合作社回收废旧地膜100多吨,覆盖周边3个乡镇、100个村,约1000农户。
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团团废旧地膜在生产线上被粉碎、清洗、挤压,变成一颗颗塑料颗粒。“生产1吨再生原料颗粒需要5.7吨废旧地膜。”公司负责人王玉堂说。废旧农膜在这里“回炉重造”,变废为宝。该公司在壶关县多个乡镇开设回收网点,以回收网点为中转,用合理的价格回收农户手中的废旧地膜,实现产、销、回收一条龙服务。此举有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深度融合。
在壶关县,“农户捡拾交售,网点组织收集,企业加工利用”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基本形成。全县有9个乡镇回收网点、1个农膜生产及废旧农膜加工再利用中心,废旧农膜收贮、运输、加工再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地膜产业链实现闭环运营,农户、回收点与企业间的良性运行机制已初现雏形。
“建立科学高效的废旧地膜回收模式,是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题中之义。”魏双兵说。在她看来,由地膜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不应归咎于地膜本身,而是由地膜使用不当导致。农膜是科技发展进步的产物,与之相配套的使用回收管理机制也需不断完善。
张靖波介绍,接下来我省还将全面启动废旧地膜回收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建立“村有临时回收点、县有专业化收贮站、市有回收处理中心”的回收处置网络体系,支持全省各地形成适合本区域的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机制。
培育市场 资源变废为宝
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位于百尺镇寨河村,该镇废旧农膜由公司直接回收。11月15日下午4时,记者来到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看到废旧农膜回收处等待交货的车辆排起了“长龙”,工作人员逐一核验、开票、填写“以旧换新”台账。“能免费换新膜,捡拾旧膜咋能不积极?”寨河村村民王建兵指向自己的农用车,说这一车废旧农膜怎么也值1000元。
“谁生产谁回收,一方面要有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也需积极培育农膜回收市场,让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成为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张靖波说,这样才能加速让资源变废为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让企业更主动作为、让农户更广泛参与。壶关县建立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激励机制,根据回收加工量,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及回收点实施以奖代补。2023年—2024年春为企业、回收点和农民补贴180万元。“年底,我们将探索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质量、数量指标及农民满意度测评。”魏双兵介绍。
“近两年,我们共享受市级一产高质量发展补贴资金180万元。”王玉堂说。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是集产品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复合型企业,具备生产、回收加工废弃农膜资质,现有7条生产线,其中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生产线3条,年生产能力达3000余吨;回收加工再利用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达3万余吨。
废旧地膜的加工处理使新膜生产成本急剧增加,对此,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积极争取相关帮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壶关县农业农村局废旧地膜回收处理项目中,享受每吨补贴3000元。“政府招标采购时,要对配备废膜回收加工设备的农膜生产企业加分。”张靖波说,培育农膜回收市场要坚持“补贴引导、扶优扶强、扶持发展”原则。
2023年,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担任壶关县加厚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主体,积极带动周边农民捡拾废旧地膜。全年回收本县及周边县区废旧地膜1355吨,“订单式”生产加厚高强度地膜1764吨,销售额达2116.8万元,产生市场盈利和示范带动的“双效应”。
“建立健全农膜回收市场,让地膜实现科学使用回收,是惠及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大事。”魏双兵说。经济效益方面,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为周边镇村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以旧换新”可增加农民收入120余万元;社会效益方面,广大农户对废旧农膜危害的认识有了极大提高,自主捡拾交售农膜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生态效益方面,得以有效治理农用土壤和农村环境污染,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全县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加快乡村全面振兴。(郭慧聪)
原标题:田间“白色污染”去哪了——壶关县积极探索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新模式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秋收过后,壶关县的农民还闲不下来。“现在是回收废旧地膜的高峰期。”店上镇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栗交忠告诉记者,他雇了40位村民清理田间废旧地膜。地膜利用对农作物的优势不言而喻,但残膜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直接回田,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致使作物减产;残膜绕犁,会影响农机作业;还会污染农村环境,危害牲畜健康。
如何治理“白色污染”,强化农田保护?自我省承担中央财政项目地膜科学使用和回收试点工作以来,壶关县积极探索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回收利用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
源头管控 推广新型地膜
11月15日,栗交忠雇用的村民来到合作社田间捡拾废旧残膜。“去年起,我们开始在农田覆盖加厚高强度地膜。”看着残膜被顺利清理,栗交忠很满意。之前栗交忠使用的是厚度不足0.01毫米的地膜。“那种地膜薄,一吹就破,很不好处理。”他回忆遇上风沙天气,白地膜和黑滴灌带随处乱飘,简直是地里的“黑白双煞”。
“现在,县里实施了加厚高强度地膜项目,大力推广0.015毫米加厚地膜。”壶关县农业农村局环保站站长魏双兵表示,这样可以降低地膜风化破损率和回收难度,从源头上保证地膜的可回收性。
壶关县地处雨养旱作农业区,季节性干旱时有发生。地膜覆盖可增温、保墒、提高肥效和减缓土壤板结。上世纪90年代,农用地膜在当地被大面积推广,助推旱作农业扩面提质、稳粮增产。截至目前,该县年均地膜覆盖面积约14万亩,年使用地膜量约500吨,地膜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已不可或缺。近年,随着地膜普及,逐渐出现农田残膜量增长、“白色污染”加重等问题,解决地膜回收难题迫在眉睫。
“废旧地膜是农业生产三大废弃物之一。地膜污染是农业面源污染最大的一个短板,很难处理。”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姚继广说。我省是铺膜大省,年地膜覆盖面积约90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5,地膜覆盖是全省大面积粮食单产提升的重要手段。因此,目前在农业生产方面减少地膜用量是不现实的。
那么,坚持源头管控,让非标地膜无处可藏就十分重要。在这一方面,壶关县没少下功夫。“我们禁止农户使用非标地膜。加厚高强度地膜虽然价格稍贵,但保温和保墒效果更好,且不易破损,减少了人工捡拾费用和对环境的损害。”魏双兵说,全县坚持“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鼓励支持农民正确选用地膜、科学使用地膜。
为应对地膜污染的严峻形势,从源头降低地膜残留污染风险,不久前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工信、公安、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和供销五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农田地膜监管执法工作的通知》,在全省开展地膜监管执法行动。“此次深入开展非标地膜入市下田日常执法监管和专项执法监督,是为了构建非标地膜追溯机制和常态化执法机制,确保非标地膜不出厂、不进店、不下田。”省农业生态保护与资源区划中心主任张靖波表示。
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是指(《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 13735-2017)》和《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T 357795-2017)。“我们合作社用的就是符合国家标准的地膜,农作物总产量因此提升了约10%。”谈起加厚高强度地膜带来的经济收益,栗交忠笑得合不拢嘴。
完善流通 建设回收体系
田间地头捡拾回来的地膜要运往何处?废旧农膜“以旧换新”怎么个换法?从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出来,沿乡间小道走5分钟,行至村口,这里有一处废旧地膜回收网点——绍良村农资诚信合作社。
走进绍良村农资诚信合作社,钢架大棚上“2024年农田残膜回收点”字样的红色条幅十分吸引眼球,大棚内满是一包包整齐摆放的废弃地膜。“旧膜可以按5.5:1的比例兑换新膜。”合作社负责人秦郭红介绍。话语间,有3位村民骑着自家的小三轮来此处送废弃农膜,每车约100斤。
图为:壶关县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正在生产地膜(图片来源:黄河新闻网)
2015年,绍良村农资诚信合作社被选定为废旧地膜乡镇回收网点。“现场交膜要严把回收地膜质量关,抖土、晾晒这些环节不可少,对合格地膜称重后还需及时做好台账记录。”秦郭红说。去年,合作社与壶关县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将其回收的废旧地膜转运至该公司进行加工生产再利用。其间,合作社回收废旧地膜100多吨,覆盖周边3个乡镇、100个村,约1000农户。
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车间里,一团团废旧地膜在生产线上被粉碎、清洗、挤压,变成一颗颗塑料颗粒。“生产1吨再生原料颗粒需要5.7吨废旧地膜。”公司负责人王玉堂说。废旧农膜在这里“回炉重造”,变废为宝。该公司在壶关县多个乡镇开设回收网点,以回收网点为中转,用合理的价格回收农户手中的废旧地膜,实现产、销、回收一条龙服务。此举有效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深度融合。
在壶关县,“农户捡拾交售,网点组织收集,企业加工利用”的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机制基本形成。全县有9个乡镇回收网点、1个农膜生产及废旧农膜加工再利用中心,废旧农膜收贮、运输、加工再利用体系不断完善,地膜产业链实现闭环运营,农户、回收点与企业间的良性运行机制已初现雏形。
“建立科学高效的废旧地膜回收模式,是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题中之义。”魏双兵说。在她看来,由地膜使用造成的“白色污染”不应归咎于地膜本身,而是由地膜使用不当导致。农膜是科技发展进步的产物,与之相配套的使用回收管理机制也需不断完善。
张靖波介绍,接下来我省还将全面启动废旧地膜回收体系建设,重点推动建立“村有临时回收点、县有专业化收贮站、市有回收处理中心”的回收处置网络体系,支持全省各地形成适合本区域的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机制。
培育市场 资源变废为宝
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位于百尺镇寨河村,该镇废旧农膜由公司直接回收。11月15日下午4时,记者来到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看到废旧农膜回收处等待交货的车辆排起了“长龙”,工作人员逐一核验、开票、填写“以旧换新”台账。“能免费换新膜,捡拾旧膜咋能不积极?”寨河村村民王建兵指向自己的农用车,说这一车废旧农膜怎么也值1000元。
“谁生产谁回收,一方面要有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也需积极培育农膜回收市场,让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成为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张靖波说,这样才能加速让资源变废为宝,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政策扶持,让企业更主动作为、让农户更广泛参与。壶关县建立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激励机制,根据回收加工量,对废旧地膜回收加工利用企业及回收点实施以奖代补。2023年—2024年春为企业、回收点和农民补贴180万元。“年底,我们将探索开展废旧地膜回收再利用质量、数量指标及农民满意度测评。”魏双兵介绍。
“近两年,我们共享受市级一产高质量发展补贴资金180万元。”王玉堂说。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是集产品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复合型企业,具备生产、回收加工废弃农膜资质,现有7条生产线,其中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生产线3条,年生产能力达3000余吨;回收加工再利用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达3万余吨。
废旧地膜的加工处理使新膜生产成本急剧增加,对此,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积极争取相关帮扶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在壶关县农业农村局废旧地膜回收处理项目中,享受每吨补贴3000元。“政府招标采购时,要对配备废膜回收加工设备的农膜生产企业加分。”张靖波说,培育农膜回收市场要坚持“补贴引导、扶优扶强、扶持发展”原则。
2023年,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担任壶关县加厚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实施主体,积极带动周边农民捡拾废旧地膜。全年回收本县及周边县区废旧地膜1355吨,“订单式”生产加厚高强度地膜1764吨,销售额达2116.8万元,产生市场盈利和示范带动的“双效应”。
“建立健全农膜回收市场,让地膜实现科学使用回收,是惠及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大事。”魏双兵说。经济效益方面,兴堂塑材制品有限公司为周边镇村提供了50余个就业岗位,“以旧换新”可增加农民收入120余万元;社会效益方面,广大农户对废旧农膜危害的认识有了极大提高,自主捡拾交售农膜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生态效益方面,得以有效治理农用土壤和农村环境污染,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全县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加快乡村全面振兴。(郭慧聪)
原标题:田间“白色污染”去哪了——壶关县积极探索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