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潞城农文旅融合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4-08-06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潞城区在农业现代化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上做文章,不仅能向土地要效益,还能通过第三产业带动发展,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

在潞城区渔得田农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申慧楠正在当地推广种菜的新技术。这是一种将养鱼和种菜“混搭”起来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在现代化温室大棚里,一边是长势喜人的水培菜,一边是活蹦乱跳的鱼。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两种农业技术在这里实现了循环整合,做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图为:小朋友们观察水培生菜

“咱们养鱼产生的鱼粪,经过微生物分解,产生养分供养到我们的菜池子里面的蔬菜;蔬菜还可以净化鱼粪,再循环到我们的鱼池子里面。这样就形成一个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鱼菜共生循环系统。”渔得田农场负责人申慧楠说。

申慧楠的大棚里种的大都是水培生菜,跟传统种植一年一茬相比,这里的生菜可以做到一年六茬。由于没有使用农药化肥、病虫害也少,这里生产的蔬菜特别受欢迎。

“智慧+循环+设施”的农业项目让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更强动力,当地还围绕“绿色生态”发展起了休闲农业,并依托区位优势,策划了户外露营、研学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周边市民前来观光采摘。

图为:小朋友们观察小羊

让“风景”变“钱景”,如今农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生态农业循环种植向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升级,流转土地300多亩,带动周边村庄30多名村民就业。

在潞城区,通过盘活闲置的空地和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聚力打造了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村。西天贡村、寨上村、西流南村等村子已经成为潞城区旅游的“明星村”,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些特色村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在,全区文旅产业如同一股强劲催化剂,让众多乡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颜值”,在保留乡村原始韵味的同时,“诗与远方”的惬意正逐渐变为日常。(牛晓燕)

原标题:农文旅融合让乡村通往“诗和远方”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总投资150余万!潞城区摩坊金街步行街开街迎客
· 潞城区何以激荡“人才活水”
· 冲呀!潞城区670组家庭欢乐开跑
· 潞城区50MW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8月底投入使用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潞城区
潞城农文旅融合绘就“诗与远方”新画卷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潞城区在农业现代化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上做文章,不仅能向土地要效益,还能通过第三产业带动发展,实现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强。

在潞城区渔得田农场,返乡创业的新农人申慧楠正在当地推广种菜的新技术。这是一种将养鱼和种菜“混搭”起来的新型生态农业模式。在现代化温室大棚里,一边是长势喜人的水培菜,一边是活蹦乱跳的鱼。水产养殖和水耕栽培两种农业技术在这里实现了循环整合,做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

图为:小朋友们观察水培生菜

“咱们养鱼产生的鱼粪,经过微生物分解,产生养分供养到我们的菜池子里面的蔬菜;蔬菜还可以净化鱼粪,再循环到我们的鱼池子里面。这样就形成一个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鱼菜共生循环系统。”渔得田农场负责人申慧楠说。

申慧楠的大棚里种的大都是水培生菜,跟传统种植一年一茬相比,这里的生菜可以做到一年六茬。由于没有使用农药化肥、病虫害也少,这里生产的蔬菜特别受欢迎。

“智慧+循环+设施”的农业项目让现代农业发展有了更强动力,当地还围绕“绿色生态”发展起了休闲农业,并依托区位优势,策划了户外露营、研学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吸引周边市民前来观光采摘。

图为:小朋友们观察小羊

让“风景”变“钱景”,如今农场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生态农业循环种植向现代生态休闲观光农业转型升级,流转土地300多亩,带动周边村庄30多名村民就业。

在潞城区,通过盘活闲置的空地和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聚力打造了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村。西天贡村、寨上村、西流南村等村子已经成为潞城区旅游的“明星村”,每逢节假日,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络绎不绝,这些特色村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

现在,全区文旅产业如同一股强劲催化剂,让众多乡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高颜值”,在保留乡村原始韵味的同时,“诗与远方”的惬意正逐渐变为日常。(牛晓燕)

原标题:农文旅融合让乡村通往“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