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长治工美事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大师来支招
发布时间: 2024-08-12   |  来源: 长治日报

编者按:营造文化传承浓厚氛围,拓展工美人才培育渠道,搭建产业合作桥梁纽带,做强国家工美研学基地。8月8日—9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市政协、长子县委县政府、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在长子县组织开展“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一大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专家走进长治,与长治市市县相关工美机构和团体,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乡土人才齐聚一堂,开展座谈交流、技艺传习、结对帮扶等,共商长治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计。与会大师献计支招、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为长治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加油助力,为推动长治文旅康养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搭建有效平台 激发创新活力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

图为:任建新接受采访

“彩塑、堆锦、陶瓷、根雕……长治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指尖技艺’是推动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8月8日,在“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上,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谈及长治工艺美术门类如数家珍。

任建新与长治的缘分始于彩塑,源于工艺。今年5月份,她参加“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暨全国雕塑作品邀请展。透过彩塑工艺之窗,任建新与长治结下不解之缘。任建新说,“长治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主要产区,有着深厚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长治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颇具地方特色,充分反映出当地民众的生活场景和审美需求。”

如何推进工艺美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在任建新看来,依托院校培养、师傅带徒弟两种方式,从明确培养目标、制定详细计划、建立选拔机制、实施激励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创建人才交流平台等多方面入手,逐步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人才队伍。

文化兴则国运兴,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赋能。谈及如何推动长治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任建新表示,首在提升创新能力,设计优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重在加强品牌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和产品系列,拓宽生活应用和消费场景,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贵在拓展市场渠道,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扩大产品销路。落在文旅融合发展,将工艺美术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提高工艺美术产业的附加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希望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桥梁和纽带,促进全国工艺美术工作者、专家学者与长治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工艺美术创作新思路、新技法,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彰显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打造城市文化亮丽名片,进一步推动长治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采访结束时,任建新说。

雕琢彩塑精华 助推产业壮大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造像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敦煌彩塑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杜永卫

图为:杜永卫接受采访

“长治有璀璨的历史文化,有精湛的彩塑传统技艺,其传承与发展,重在后继有人。”8月8日,“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造像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敦煌彩塑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杜永卫。采访中,他讲述了自己对长治传统工艺美术的感受,并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1977年,杜永卫进入敦煌莫高窟工作,与敦煌彩塑结下不解之缘。扎根敦煌40多年来,他创造了近代敦煌彩塑作品史上最大的彩塑临摹、最大的彩塑修复、最大的彩塑再造、最多的彩塑临摹,并先后获得“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和敦煌市“飞天工匠”“陇原工匠”等荣誉称号。

“传统工艺美术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为了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下去,多年来杜永卫坚持带徒传授彩塑技艺,还先后与多家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将敦煌彩塑融入学校课堂,助力敦煌彩塑被更多人关注、喜爱。

长治的彩塑以法兴寺、崇庆寺为代表,以黄土、稻草、麦糠、棉花、细沙制作泥胎,以矿物质彩绘颜料为主体、以沥粉贴金等为辅助,颜色艳丽且可长久保存,体现了古人对技艺的深刻理解与娴熟把握,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长治市高度重视彩塑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成立了长治彩塑艺术研究院,举办中国传统彩塑艺术传承与复兴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和相关学科带头人纷纷齐聚长治,共话彩塑传承、保护与复兴,这些活动的举办,让长治成为彩塑发展新的高地。”杜永卫对长治市传统彩塑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表示赞叹。

杜永卫建议,在带徒传艺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传承基地、研学基地等多元模式,依托整理出版书籍、拍摄纪录片等方式,最大程度记录保留传统工艺,最大范围推广传统工艺,让更多人了解、热爱、传承传统工艺,真正让传统工艺薪火相传。

强化交流互鉴 勇于承古开新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

图为:葛军接受采访

“长治拥有深厚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基础。”8月8日,参加“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说,“长治举办此次活动,一方面营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古老的手工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另一方面拓展工美人才的培育渠道,为工艺美术从业者、管理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搭建平台,让技艺交流碰撞。活动中,葛军与长治陶瓷工艺美术工作者,现场进行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共同探讨长治工艺美术创新发展。“长治民间工艺美术门类丰富、地方特色鲜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民间工艺美术发展,关键在人。葛军表示,专业的民间工艺美术人才,首先要热爱工艺美术,在热爱中锻炼、成长;其次要善于学思践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和总结,提高本领;最后还要勤奋,从技艺抓起,从实践入手,让工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新技术催生新风格。如何让传统工艺彰显时代特色?在葛军看来,关键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脚踏实地原创,又要突破创新跨界,坚持走出去、沉下去、深进去“三向”发力,研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以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精品力作,推动工艺美术拥抱生活、服务发展、造福人民。

工艺美术是展示长治文化发展的形象载体,也是长治对外交流传播的文化符号。对于如何壮大工艺美术产业,助推长治文旅融合发展,葛军表示,传统工艺美术要做大做强,就要将传统工业美术产业化,让传统工艺美术通过文创、艺术生活化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带动文旅产业链蓬勃发展。首先要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利用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艺美术产品展示途径、零售场景和销售渠道;其次要通过城市公共景观,将工艺美术文化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增强工艺美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紧跟时代潮流 振兴传统工艺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

图为:姚惠芬接受采访

“工艺美术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8月8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道出对工艺美术传承发展的思考。

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地方特色浓郁,因其独特精美而列中国四大名绣之首,素有“中华第一绣”之称。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学习,她的苏绣技艺日渐精湛,她所创作的苏绣艺术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个人获得“江苏大工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和很多传统工艺一样,苏绣的学习周期长,学艺成本高,学成之后,职业选择空间较窄,要想获得经济效益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她认为,要让传统工艺走进生活、走进市场。

“在传承苏绣的同时,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创新,不断尝试将新的原料、审美、主题融入到创作中,很多文创产品得到市场的好评,也让更多人喜欢上苏绣,给苏绣从业者带来更多信心。”姚惠芬说,传统工艺不应该只在博物馆、艺术馆,不应“高高在上”“一成不变”,而应该主动融入生活。

当天,姚惠芬与长治堆花、布老虎等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一起探讨传统工艺发展路径。“长治堆花与潞绸相辅相成,其精彩的细节,独特的层次,变幻的纹理,令人叹为观止、大饱眼福。布老虎也沿袭了传统技艺,仿佛穿越时光来到人们身边……”姚惠芬说,“从交流中,能感受到各位非遗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苏绣还是长治堆花、布老虎,其实都来源于生活,也理应融入生活,因为脱离生活的艺术是无源之水。我们可以将传统工艺与当下群众喜欢的主题、色彩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所需结合起来,让大家在点滴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让传统工艺在生活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挖掘深厚底蕴 坚定文化自信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冯宇平

图为:冯宇平接受采访

“长治工艺美术文化底蕴深厚、门类品种繁多、匠人技艺精湛,令人印象深刻。”8月8日,“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结束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冯宇平感叹:“从这次活动足见长治市政府对地方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能更好地推动当地非遗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为工艺美术行业的繁荣发展增添了活力。”

目前,长治市以彩塑、堆锦、铁艺、布艺、陶瓷、根雕、剪纸、蝶翅画、炕围画、泥皮壁画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及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展示长治市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看到展厅内五彩斑斓的民间手工艺品,冯宇平说:“对于工艺美术产业的从业者来说,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的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但是非遗不能仅停留于静态保护阶段的传承,还要有创新发展,要将其充分融入群众生活和地方产业。”

冯宇平多年潜心研究,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绢人品牌“宇平人形”,他所设计的中华人偶系列产品畅销世界27个国家,年出口量70余万只。如何把民间手工艺品推向市场?冯宇平结合打造品牌的亲身经历说:“地方工艺美术产品首先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究竟是要在装饰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是要抢占文旅市场新赛道、赓续文化传承,或是投身科普教育,清晰的品牌定位对于推动地方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怎样让非遗焕发生机?冯宇平认为:“传统非遗要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注重传统印记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加快工艺美术设计观念、艺术风格、实用价值的创新转化,促进工艺美术产品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让传统与时尚融合碰撞,促进产品创新升级。”

冯宇平表示,长治工艺美术发展未来可期。这里自古流传着神农尝百草、漳源泄碧、羿射九日、丹朱送宝等神话故事,如果将这些具有文化寓意、图案形式、造型结构的长治非遗元素融入产品生产创作中,让产品更加贴近时代的需求和审美,用产品讲述好中国故事,其文化艺术价值将大大提升,长治工艺美术定会大放异彩。

坚持守正创新 加速优势转化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钟汝荣

图为:钟汝荣接受采访

8月8日,众多国内工艺美术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云集长子县,参加“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为长治市工业美术产业发展把脉支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钟汝荣说:“这次活动对全国尤其是长治地区的工艺美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不仅为本土工艺美术从业者搭建起一个很好的学习发展平台,还能促进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大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创造出更多新作品,从而催生从业者对地方工艺文化的深厚情怀。”

经过走访参观调研,钟汝荣认为,长治的工艺美术作品与时俱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对优秀传统工艺、技艺挖掘传承的同时,敢于大胆尝试,创新探索新材料,开发新品类,激发新活力,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但是也要看到长治工艺美术产品仍然存在地域特色不够突出、开发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工艺美术作品创作题材是第一位。长治是羿射九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的发源地,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区,红色资源丰富,这些都是最吸引人、最能打动人的优秀创作题材。”钟汝荣一语中的,“工艺美术作品只要有故事就有收藏价值。我希望长治工艺美术从业者能够开阔思维,突破局限,更好地利用当地素材潜心创作,特别是在材料使用、观念表达、审美承载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做足文章,让工艺美术作品讲好长治故事,激发地方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活力。”

谈及推动八义窑红绿彩瓷产业发展,钟汝荣说:“我的创作理念是以画入陶,不离陶的本质,比如我尝试将版画融入陶瓷,这既沿袭前辈们的创新精神,又赋予作品独特的设计和审美观念,这种结合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在当代艺术和收藏领域都具有巨大潜力。八义窑红绿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创新,其双色表现力丰富,极具现代审美。为更吸引年轻一代,八义窑红绿彩瓷产业应结合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满足与时代同频的审美情趣,进一步丰富题材和产品种类,引入国潮、国漫、国风、国粹等元素,开发一批创新创意产品,带动更多非遗产品火起来,为长治有更多手工艺品走出去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梁家秀、牛惠、王涵、梁栋、司敏、郭赟)

原标题:深耕太行人文沃土 展现长治工美风范——“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与会专家支招长治工美事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贾霄星]

  相关链接
·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彩塑产业基地和研学基地在长子县揭牌成立
· “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在长子举行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长治新闻
长治工美事业如何高质量发展?大师来支招

编者按:营造文化传承浓厚氛围,拓展工美人才培育渠道,搭建产业合作桥梁纽带,做强国家工美研学基地。8月8日—9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市政协、长子县委县政府、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在长子县组织开展“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一大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专家走进长治,与长治市市县相关工美机构和团体,广大工艺美术工作者、非遗传承人及乡土人才齐聚一堂,开展座谈交流、技艺传习、结对帮扶等,共商长治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大计。与会大师献计支招、畅所欲言,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为长治工艺美术事业发展加油助力,为推动长治文旅康养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搭建有效平台 激发创新活力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

图为:任建新接受采访

“彩塑、堆锦、陶瓷、根雕……长治传统手工艺源远流长、门类繁多、各具特色,充满智慧和魅力的‘指尖技艺’是推动工艺美术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8月8日,在“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上,嘉宾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驻会副理事长任建新谈及长治工艺美术门类如数家珍。

任建新与长治的缘分始于彩塑,源于工艺。今年5月份,她参加“在太行山上”全国彩塑大赛暨全国雕塑作品邀请展。透过彩塑工艺之窗,任建新与长治结下不解之缘。任建新说,“长治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主要产区,有着深厚的技术基础和群众基础,长治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颇具地方特色,充分反映出当地民众的生活场景和审美需求。”

如何推进工艺美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在任建新看来,依托院校培养、师傅带徒弟两种方式,从明确培养目标、制定详细计划、建立选拔机制、实施激励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创建人才交流平台等多方面入手,逐步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人才队伍。

文化兴则国运兴,高质量发展需要文化赋能。谈及如何推动长治工艺美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任建新表示,首在提升创新能力,设计优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融合。重在加强品牌建设,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牌和产品系列,拓宽生活应用和消费场景,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贵在拓展市场渠道,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利用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扩大产品销路。落在文旅融合发展,将工艺美术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提高工艺美术产业的附加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希望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桥梁和纽带,促进全国工艺美术工作者、专家学者与长治地区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工艺美术创作新思路、新技法,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彰显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打造城市文化亮丽名片,进一步推动长治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助力添彩。”采访结束时,任建新说。

雕琢彩塑精华 助推产业壮大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造像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敦煌彩塑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杜永卫

图为:杜永卫接受采访

“长治有璀璨的历史文化,有精湛的彩塑传统技艺,其传承与发展,重在后继有人。”8月8日,“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现场,记者见到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造像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敦煌彩塑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杜永卫。采访中,他讲述了自己对长治传统工艺美术的感受,并对行业未来发展提出宝贵建议。

1977年,杜永卫进入敦煌莫高窟工作,与敦煌彩塑结下不解之缘。扎根敦煌40多年来,他创造了近代敦煌彩塑作品史上最大的彩塑临摹、最大的彩塑修复、最大的彩塑再造、最多的彩塑临摹,并先后获得“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和敦煌市“飞天工匠”“陇原工匠”等荣誉称号。

“传统工艺美术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活化石,是宝贵的文化资源。”为了将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下去,多年来杜永卫坚持带徒传授彩塑技艺,还先后与多家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将敦煌彩塑融入学校课堂,助力敦煌彩塑被更多人关注、喜爱。

长治的彩塑以法兴寺、崇庆寺为代表,以黄土、稻草、麦糠、棉花、细沙制作泥胎,以矿物质彩绘颜料为主体、以沥粉贴金等为辅助,颜色艳丽且可长久保存,体现了古人对技艺的深刻理解与娴熟把握,具有厚重的历史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长治市高度重视彩塑技艺的保护和传承,成立了长治彩塑艺术研究院,举办中国传统彩塑艺术传承与复兴学术研讨会等系列活动,传统工艺美术大师和相关学科带头人纷纷齐聚长治,共话彩塑传承、保护与复兴,这些活动的举办,让长治成为彩塑发展新的高地。”杜永卫对长治市传统彩塑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表示赞叹。

杜永卫建议,在带徒传艺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建立传承基地、研学基地等多元模式,依托整理出版书籍、拍摄纪录片等方式,最大程度记录保留传统工艺,最大范围推广传统工艺,让更多人了解、热爱、传承传统工艺,真正让传统工艺薪火相传。

强化交流互鉴 勇于承古开新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

图为:葛军接受采访

“长治拥有深厚的民间工艺美术发展基础。”8月8日,参加“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的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紫砂艺术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葛军说,“长治举办此次活动,一方面营造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让古老的手工技艺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另一方面拓展工美人才的培育渠道,为工艺美术从业者、管理者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搭建平台,让技艺交流碰撞。活动中,葛军与长治陶瓷工艺美术工作者,现场进行技术交流、经验分享,共同探讨长治工艺美术创新发展。“长治民间工艺美术门类丰富、地方特色鲜明、传统文化底蕴丰厚、具有广泛群众基础。”民间工艺美术发展,关键在人。葛军表示,专业的民间工艺美术人才,首先要热爱工艺美术,在热爱中锻炼、成长;其次要善于学思践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和总结,提高本领;最后还要勤奋,从技艺抓起,从实践入手,让工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新技术催生新风格。如何让传统工艺彰显时代特色?在葛军看来,关键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脚踏实地原创,又要突破创新跨界,坚持走出去、沉下去、深进去“三向”发力,研发新技术、开拓新领域,以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精品力作,推动工艺美术拥抱生活、服务发展、造福人民。

工艺美术是展示长治文化发展的形象载体,也是长治对外交流传播的文化符号。对于如何壮大工艺美术产业,助推长治文旅融合发展,葛军表示,传统工艺美术要做大做强,就要将传统工业美术产业化,让传统工艺美术通过文创、艺术生活化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带动文旅产业链蓬勃发展。首先要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和比较优势,利用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业态、新模式,创新工艺美术产品展示途径、零售场景和销售渠道;其次要通过城市公共景观,将工艺美术文化植入城市公共文化空间,增强工艺美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紧跟时代潮流 振兴传统工艺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

图为:姚惠芬接受采访

“工艺美术来源于生活,也应回归生活。”8月8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刺绣艺术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苏绣非遗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惠芬道出对工艺美术传承发展的思考。

苏绣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地方特色浓郁,因其独特精美而列中国四大名绣之首,素有“中华第一绣”之称。姚惠芬出生于苏州刺绣世家,几十年如一日潜心学习,她的苏绣技艺日渐精湛,她所创作的苏绣艺术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奖,个人获得“江苏大工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

“和很多传统工艺一样,苏绣的学习周期长,学艺成本高,学成之后,职业选择空间较窄,要想获得经济效益还需要一定时间,因此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她认为,要让传统工艺走进生活、走进市场。

“在传承苏绣的同时,我们始终没有放弃创新,不断尝试将新的原料、审美、主题融入到创作中,很多文创产品得到市场的好评,也让更多人喜欢上苏绣,给苏绣从业者带来更多信心。”姚惠芬说,传统工艺不应该只在博物馆、艺术馆,不应“高高在上”“一成不变”,而应该主动融入生活。

当天,姚惠芬与长治堆花、布老虎等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一起探讨传统工艺发展路径。“长治堆花与潞绸相辅相成,其精彩的细节,独特的层次,变幻的纹理,令人叹为观止、大饱眼福。布老虎也沿袭了传统技艺,仿佛穿越时光来到人们身边……”姚惠芬说,“从交流中,能感受到各位非遗传承人对传统工艺的坚守,这是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无论是苏绣还是长治堆花、布老虎,其实都来源于生活,也理应融入生活,因为脱离生活的艺术是无源之水。我们可以将传统工艺与当下群众喜欢的主题、色彩结合起来,与日常生活所需结合起来,让大家在点滴中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让传统工艺在生活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挖掘深厚底蕴 坚定文化自信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冯宇平

图为:冯宇平接受采访

“长治工艺美术文化底蕴深厚、门类品种繁多、匠人技艺精湛,令人印象深刻。”8月8日,“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结束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吉林省工艺美术协会会长冯宇平感叹:“从这次活动足见长治市政府对地方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这是非常值得称赞的,能更好地推动当地非遗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为工艺美术行业的繁荣发展增添了活力。”

目前,长治市以彩塑、堆锦、铁艺、布艺、陶瓷、根雕、剪纸、蝶翅画、炕围画、泥皮壁画等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及民间工艺美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展示长治市厚重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看到展厅内五彩斑斓的民间手工艺品,冯宇平说:“对于工艺美术产业的从业者来说,绝大部分都是我们的非遗专家,非遗传承人。但是非遗不能仅停留于静态保护阶段的传承,还要有创新发展,要将其充分融入群众生活和地方产业。”

冯宇平多年潜心研究,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绢人品牌“宇平人形”,他所设计的中华人偶系列产品畅销世界27个国家,年出口量70余万只。如何把民间手工艺品推向市场?冯宇平结合打造品牌的亲身经历说:“地方工艺美术产品首先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究竟是要在装饰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是要抢占文旅市场新赛道、赓续文化传承,或是投身科普教育,清晰的品牌定位对于推动地方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怎样让非遗焕发生机?冯宇平认为:“传统非遗要与现代生活深度融合,注重传统印记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相结合,加快工艺美术设计观念、艺术风格、实用价值的创新转化,促进工艺美术产品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让传统与时尚融合碰撞,促进产品创新升级。”

冯宇平表示,长治工艺美术发展未来可期。这里自古流传着神农尝百草、漳源泄碧、羿射九日、丹朱送宝等神话故事,如果将这些具有文化寓意、图案形式、造型结构的长治非遗元素融入产品生产创作中,让产品更加贴近时代的需求和审美,用产品讲述好中国故事,其文化艺术价值将大大提升,长治工艺美术定会大放异彩。

坚持守正创新 加速优势转化

——专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钟汝荣

图为:钟汝荣接受采访

8月8日,众多国内工艺美术行业知名专家学者云集长子县,参加“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为长治市工业美术产业发展把脉支招。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佛山市美术家协会原主席钟汝荣说:“这次活动对全国尤其是长治地区的工艺美术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不仅为本土工艺美术从业者搭建起一个很好的学习发展平台,还能促进全国各地工艺美术大师之间的交流互动,进一步激发设计灵感,创造出更多新作品,从而催生从业者对地方工艺文化的深厚情怀。”

经过走访参观调研,钟汝荣认为,长治的工艺美术作品与时俱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在对优秀传统工艺、技艺挖掘传承的同时,敢于大胆尝试,创新探索新材料,开发新品类,激发新活力,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但是也要看到长治工艺美术产品仍然存在地域特色不够突出、开发产品同质化等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工艺美术作品创作题材是第一位。长治是羿射九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的发源地,是中国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展示区,红色资源丰富,这些都是最吸引人、最能打动人的优秀创作题材。”钟汝荣一语中的,“工艺美术作品只要有故事就有收藏价值。我希望长治工艺美术从业者能够开阔思维,突破局限,更好地利用当地素材潜心创作,特别是在材料使用、观念表达、审美承载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做足文章,让工艺美术作品讲好长治故事,激发地方工艺美术产业发展活力。”

谈及推动八义窑红绿彩瓷产业发展,钟汝荣说:“我的创作理念是以画入陶,不离陶的本质,比如我尝试将版画融入陶瓷,这既沿袭前辈们的创新精神,又赋予作品独特的设计和审美观念,这种结合创作的工艺美术作品在当代艺术和收藏领域都具有巨大潜力。八义窑红绿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创新,其双色表现力丰富,极具现代审美。为更吸引年轻一代,八义窑红绿彩瓷产业应结合时下流行的文化元素,满足与时代同频的审美情趣,进一步丰富题材和产品种类,引入国潮、国漫、国风、国粹等元素,开发一批创新创意产品,带动更多非遗产品火起来,为长治有更多手工艺品走出去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梁家秀、牛惠、王涵、梁栋、司敏、郭赟)

原标题:深耕太行人文沃土 展现长治工美风范——“振兴长治革命老区工艺美术大师行”活动与会专家支招长治工美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