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三百六十行,剃头第一行
发布时间: 2024-06-20   |  来源: 黄河新闻网长治频道

旧时,襄垣民间有走村串巷专门从事剃头职业的人,叫剃头匠。

剃头匠的出现源于满清入关。当时,清政府推行剃发令,勒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打辫,在主要路口搭设席棚,强制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同时,还批准军中火夫请领牌照,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才有了最初的剃头业。

剃头匠的剃头挑子,用一根扁担挑着。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热的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坐着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方大沿黄铜盆,只要出挑儿,水就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焐胡子、刮脸。圆笼一般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刁斗旗杆状, 搭着手巾板儿,挂着钢刀布,替换了清初“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要求。凉的一头是个红漆长方凳,从上到下依次有几个抽屉,凳面那一层开个长方孔以便塞钱,下面几层则放着剃头的家伙随时取用。

微信图片_20240620155650.jpg

图为:剃头匠及其工具

剃头匠的手艺,有十几个档:梳、剃、刮、清、推、拿、捶、按、掏、剪、剔。手艺精的师傅正骨按摩也很在行,客人头剃完后筋骨疼痛者,剃头匠坐于高凳之上,让客人躺在其腿上,推拿按摩,舒服无比,客人一会儿就能进入梦乡,称为“放睡”。剃头忌按客人的头。“正月里不剃头,二月二剃龙头”,所以大家在腊月里必剃头,“有钱没钱,不能连毛过年”。论发型,在过去,男人多为秃头,小孩则有拨浪鼓、朝天锥、剃歪毛、刮锅圈、马盖子、三星、四喜、天齐庙、蜡头一个、坠根儿、不顶灯儿等多种。

旧时,剃头匠有三十六刀半之说:“前六刀、后六刀、左六刀、右六刀、中前六刀、中后六刀、眉间半刀。”首起第一刀从旋(毛发的旋涡处)开始,最后用刀在颈根与上中背处轻轻刮三下而结束,俗称“黄龙摆尾”。还有“黄龙摆”( 脊背上刮毫毛)、张飞擂鼓( 在右颈收刀时轻叩三下)、月里偷桃(眉心点一下刀)等刀法。

剃头业供奉罗祖。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生疮,每天梳辫子甚为难受。雍正本来就刻薄寡恩、阴险奸诈,为此他一连杀了好几个太监。当时,北京白云观的罗道士同情太监,便把自己研制的刀具及按摩技术传授给了为雍正剃头的太监。自此,雍正剃头时不仅不再难受,而且还医好了头上的疮。雍正一高兴,便赐封罗道士为“恬淡守一真人”。罗道士也成为剃头行的祖师,后人尊称罗祖。

民间三百六十行,剃头排为第一行。因为皇帝虽然至尊,但他的头也要剃头匠来剃。旧时,剃头匠的挑子一头镜子上有一根木杆,俗称旗杆;镜下有一四方盒,俗称旗杆盒,旗杆盒是为放皇帝圣旨准备的。旗杆上的磨刀布,便是由过去挂的“带诏”演变来的。早期,剃头匠是奉皇帝的圣旨为人剃头的,所以挂一条黄绸带诏。后来,剃头匠走街串巷,剃头刀不利时磨起来不方便,便常信手扯过带诏擦几下。久而久之,带诏便成为擦刀布了。

理发业、饭馆业与唱戏行之间素有交情。理发的用饭馆或戏班里的热水不掏钱,后者理发不给钱。这是他们祖师结下的缘分。


[编辑:宋思洋]

  相关链接
· “唤头”:古法营销的魅力
· 面塑手艺人孙威的守艺路
· 端午怀古忆屈原
· 前沟之恋:武乡县别样的乡土之美
· 上党乐户:民间“杂学家”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民俗
三百六十行,剃头第一行

旧时,襄垣民间有走村串巷专门从事剃头职业的人,叫剃头匠。

剃头匠的出现源于满清入关。当时,清政府推行剃发令,勒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打辫,在主要路口搭设席棚,强制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同时,还批准军中火夫请领牌照,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才有了最初的剃头业。

剃头匠的剃头挑子,用一根扁担挑着。俗话说,“剃头挑子一头热”。热的一头是个长圆笼,里面坐着个火炉子,上面置着一方大沿黄铜盆,只要出挑儿,水就是热的,用来洗头、敷面、焐胡子、刮脸。圆笼一般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刁斗旗杆状, 搭着手巾板儿,挂着钢刀布,替换了清初“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要求。凉的一头是个红漆长方凳,从上到下依次有几个抽屉,凳面那一层开个长方孔以便塞钱,下面几层则放着剃头的家伙随时取用。

微信图片_20240620155650.jpg

图为:剃头匠及其工具

剃头匠的手艺,有十几个档:梳、剃、刮、清、推、拿、捶、按、掏、剪、剔。手艺精的师傅正骨按摩也很在行,客人头剃完后筋骨疼痛者,剃头匠坐于高凳之上,让客人躺在其腿上,推拿按摩,舒服无比,客人一会儿就能进入梦乡,称为“放睡”。剃头忌按客人的头。“正月里不剃头,二月二剃龙头”,所以大家在腊月里必剃头,“有钱没钱,不能连毛过年”。论发型,在过去,男人多为秃头,小孩则有拨浪鼓、朝天锥、剃歪毛、刮锅圈、马盖子、三星、四喜、天齐庙、蜡头一个、坠根儿、不顶灯儿等多种。

旧时,剃头匠有三十六刀半之说:“前六刀、后六刀、左六刀、右六刀、中前六刀、中后六刀、眉间半刀。”首起第一刀从旋(毛发的旋涡处)开始,最后用刀在颈根与上中背处轻轻刮三下而结束,俗称“黄龙摆尾”。还有“黄龙摆”( 脊背上刮毫毛)、张飞擂鼓( 在右颈收刀时轻叩三下)、月里偷桃(眉心点一下刀)等刀法。

剃头业供奉罗祖。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生疮,每天梳辫子甚为难受。雍正本来就刻薄寡恩、阴险奸诈,为此他一连杀了好几个太监。当时,北京白云观的罗道士同情太监,便把自己研制的刀具及按摩技术传授给了为雍正剃头的太监。自此,雍正剃头时不仅不再难受,而且还医好了头上的疮。雍正一高兴,便赐封罗道士为“恬淡守一真人”。罗道士也成为剃头行的祖师,后人尊称罗祖。

民间三百六十行,剃头排为第一行。因为皇帝虽然至尊,但他的头也要剃头匠来剃。旧时,剃头匠的挑子一头镜子上有一根木杆,俗称旗杆;镜下有一四方盒,俗称旗杆盒,旗杆盒是为放皇帝圣旨准备的。旗杆上的磨刀布,便是由过去挂的“带诏”演变来的。早期,剃头匠是奉皇帝的圣旨为人剃头的,所以挂一条黄绸带诏。后来,剃头匠走街串巷,剃头刀不利时磨起来不方便,便常信手扯过带诏擦几下。久而久之,带诏便成为擦刀布了。

理发业、饭馆业与唱戏行之间素有交情。理发的用饭馆或戏班里的热水不掏钱,后者理发不给钱。这是他们祖师结下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