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端午怀古忆屈原
发布时间: 2024-06-09   |  来源: 长治日报

吃粽子既是过端午节,又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三闾大夫屈原感到救国无望,决心以死明志,遂投身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后争相划船捞救,船队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身体。为了寄托哀思,悲痛万分的楚国人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大家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等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蛟龙所怕的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为粽子。南梁吴钧在《续齐偕记》中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小时候,端午节前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大街小巷的空气里弥漫着缕缕清香。煮熟的粽子常常每六个连在一起,取“六六大顺”之意。邻里之间、亲朋之间还要互相送粽子,一般是送两连十二个,表示节日问候。那时候,许多人家为了节省芦苇叶,留给自己家人吃的往往不包芦苇叶,仅仅是把泡好的黍米放在锅里蒸好,然后经过冰镇后称为凉糕。说来也怪,虽然原料和做法基本一样,但每家的粽子味道总是有区别的。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好像什么食物都能在超市甚至是网上买到现成的,当然粽子也不例外,渐渐地吃粽子便没有了儿时记忆中的那种感觉。今年,忽有朋友送来几个传统做法的粽子,让我一口就吃出了从前的味道。

粽子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食物,热的吃起来香甜,冷的吃起来爽口。粽子好吃,但做起来却比较复杂。它的主要原料黍米或江米要提前用水浸泡三到五天,包粽子的芦苇叶也需要先用沸水煮一下。包粽子十分讲究技术,先用两片大小适当的芦苇叶卷成一个圆锥体,放入适量的米和枣,再用第三片芦苇叶盖上去,最后用细条形的马莲叶拦腰系好。包粽子时不仅粽子的大小要把握好,而且外形还讲究是否漂亮。包好的粽子不能直接在水里煮,还必须压上一块石头或类似的重物,否则黍米或江米在加热时不受限制地膨胀,粽子就散架了。煮熟的粽子要存放在冷水里,才能保持其清香。

我认为粽子除了能吃,还是可以欣赏的。其外形是精致的纺锤体,外衣是青绿的芦苇叶,令人自然想起河边漫无边际的芦苇荡。绿色的外衣内,是洁白的江米,显得素雅高贵。在它的最外层是打着结的细长马莲叶,就像一位水灵灵的穿着连衣裙的青涩少女。起初的粽子有着红色大枣、黄色黍米、绿色芦苇叶,简直就是三原色的完美结合体。

粽子是有心的,它的心就是镶嵌在淡黄黍米或洁白江米中间的那颗大红枣,况且红枣本身就有润心悦色的作用。粽子的心就是初夏的心,暖暖的、甜甜的。我觉得,吃粽子的过程如同了解一个人,先观其形,再接触其外表,然后才能慢慢感知其内心。

正因为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近年来便有人提议要把端午设立为诗人节。如果真是这样,吃粽子就应该有些诗意了,多情的人们更有理由边吃粽子边体会“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节分端午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的意境!(郭安廷)

原标题:粽叶飘香品端午



[编辑:宋思洋]

  相关链接
· 前沟之恋:武乡县别样的乡土之美
· 上党乐户:民间“杂学家”
· “黎”尚往来,“襄”聚是缘!民俗烟火叙姻缘
· “食”在有趣!武乡擦亮美食名片全链条推动文旅产业提质升级
· 叹为观“纸”!长治市举办“龙”文化主题剪纸艺术展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民俗
端午怀古忆屈原

吃粽子既是过端午节,又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楚国都城郢被秦军攻破,三闾大夫屈原感到救国无望,决心以死明志,遂投身汨罗江。当地百姓闻讯后争相划船捞救,船队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身体。为了寄托哀思,悲痛万分的楚国人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大家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等被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蛟龙所怕的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逐渐发展成为粽子。南梁吴钧在《续齐偕记》中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

小时候,端午节前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大街小巷的空气里弥漫着缕缕清香。煮熟的粽子常常每六个连在一起,取“六六大顺”之意。邻里之间、亲朋之间还要互相送粽子,一般是送两连十二个,表示节日问候。那时候,许多人家为了节省芦苇叶,留给自己家人吃的往往不包芦苇叶,仅仅是把泡好的黍米放在锅里蒸好,然后经过冰镇后称为凉糕。说来也怪,虽然原料和做法基本一样,但每家的粽子味道总是有区别的。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好像什么食物都能在超市甚至是网上买到现成的,当然粽子也不例外,渐渐地吃粽子便没有了儿时记忆中的那种感觉。今年,忽有朋友送来几个传统做法的粽子,让我一口就吃出了从前的味道。

粽子是一种比较特别的食物,热的吃起来香甜,冷的吃起来爽口。粽子好吃,但做起来却比较复杂。它的主要原料黍米或江米要提前用水浸泡三到五天,包粽子的芦苇叶也需要先用沸水煮一下。包粽子十分讲究技术,先用两片大小适当的芦苇叶卷成一个圆锥体,放入适量的米和枣,再用第三片芦苇叶盖上去,最后用细条形的马莲叶拦腰系好。包粽子时不仅粽子的大小要把握好,而且外形还讲究是否漂亮。包好的粽子不能直接在水里煮,还必须压上一块石头或类似的重物,否则黍米或江米在加热时不受限制地膨胀,粽子就散架了。煮熟的粽子要存放在冷水里,才能保持其清香。

我认为粽子除了能吃,还是可以欣赏的。其外形是精致的纺锤体,外衣是青绿的芦苇叶,令人自然想起河边漫无边际的芦苇荡。绿色的外衣内,是洁白的江米,显得素雅高贵。在它的最外层是打着结的细长马莲叶,就像一位水灵灵的穿着连衣裙的青涩少女。起初的粽子有着红色大枣、黄色黍米、绿色芦苇叶,简直就是三原色的完美结合体。

粽子是有心的,它的心就是镶嵌在淡黄黍米或洁白江米中间的那颗大红枣,况且红枣本身就有润心悦色的作用。粽子的心就是初夏的心,暖暖的、甜甜的。我觉得,吃粽子的过程如同了解一个人,先观其形,再接触其外表,然后才能慢慢感知其内心。

正因为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近年来便有人提议要把端午设立为诗人节。如果真是这样,吃粽子就应该有些诗意了,多情的人们更有理由边吃粽子边体会“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节分端午自谁信,万古传闻为屈原”的意境!(郭安廷)

原标题:粽叶飘香品端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