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太行天下脊
发布时间: 2024-06-17   |  来源: 上党晚报

28亿年前的海水不会想到,它们以汹涌之势淹没一片区域,却悄然沉积下一股叫太行的力量;18亿年前的吕梁运动也不会料到,在泥土与海水的激情碰撞中,有一种叫太行的地层积蓄潜藏;2.5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也不会想到,因强烈地壳运动产生的大规模造山会孕育一座“太行”的雏形;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更不会预测到,其新生代的造山方式会千锤百炼出一座叫太行的山脉。

图为:太行日出

太行天下脊

说到太行山的地位,人们总会想到中华脊梁,这是汉代谶纬之书《河图括地象》中的概括:“太行,天下之脊。”

一句话,让太行山磅礴甲天下。

到了唐代,《括地志》进一步做了细化:“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怀,即今天的河南沁阳;幽,即北京。

太行山,自此巍然屹立,一路从河南与山西交界的王屋山开始,经河北延伸至北京西山。一山连四省,雄壮霸气,屹立中国东方。

太行山脉在今天被认可的准确长度,大约是超过八百里,因此有“八百里太行”这一说法。

太行山,并非一座孤山,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极大的一个矩阵,因此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太行山脉,旗下名山荟萃,从北向南包括小五台山、白石山、狼牙山、云台山、王屋山等著名山峰。众多山脉汇聚而来,自南而北牵手耸立成一道金刚般的风景,可谓是天然的万里长城。

任何人仰望太行,都会被它的壁立万仞所震撼,被它的阳刚之气所心动。

正是太行山“千峰万壑挺秀峭,太行山色胜千古”的奇观,诱惑着一批批行者冒险而来,一代代文人更是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孟郊、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苏轼、文天祥……一个个文弱书生,以征服太行山为荣。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在《初入太行路》一诗中写下他的不服气,“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明知山中险,还是偏偏要独自前往。

如果说太原人白居易对太行山的距离要近一些,情感要浓一些,那么四川人苏轼可是远道而来,“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 一生多次被贬的苏轼,辗转途中几次路经太行山。或许只有站在这座高耸的大山前,才能治愈他心中积郁的不平。

太行山,可以挫锐气,增底气,行走其中,更能寻求一种精神慰藉。

太行八陉的金戈铁马

耸起的连绵山脉,并不是终点。又一场山体运动来了,一股又一股力量从选中的山脉顶端如刀斧一般横切下来,每百余里劈出一片峡谷,让山两边的人有了相通的道路。

这个秘密,被东晋末年一位叫郭缘生的“战地记者”发现,记录在《述征记》中: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远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是山凡中断皆曰陉。

河内,即今天的河南沁阳。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首次提及“太行八陉”的文字记录,由南至北,分别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八陉开辟之时,就掀起人类与山的较量。

生而为战,或许是太行山的宿命。清代史学家顾祖禹一语点明太行山的战略地位:太行为天下之臂嵴,谁控制了太行山,谁就可以得天下!

于是从春秋时期开始,想得天下者蜂拥而来。

然而,战胜人之前,必得先战胜这山脉。

公元前664年,齐桓公打马而来驰援燕国,没想到遇到陡峭的太行山,在马匹连同战车时滑落悬崖之际,他让将士们把马蹄包裹起来,将战车用钩子钩牢,留下“齐桓公悬车束马窬太行”的精彩故事。

在太行山中写下战事华彩篇章中,当属韩信。随着楚汉之争拉开帷幕,韩信率领汉军于次年秋天越过太行山,落地井陉口。面对一万对二十万的人数悬殊之战,窘迫之际的韩信大胆选择了“背水列阵”,出奇制胜。

雄浑的太行山给予了他“背水一战”的勇气与底气。

太行,这座山的战斗气势,也被最大限度激发出来。

遇到曹操。不,是曹操遇到太行山!

政治、军事奇才曹操,却被太行山降服了。

建安十一年正月,曹操带军从河南武陟出发一路北上,征讨固守山西壶关的并州刺史高干。可他没有预料到,对手会是太行山。呼啸的北风中,极其崎岖又看不到尽头的羊肠小道让曹操生出悲观绝望之心,写下《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彼时,寒风呼啸,风雪漫天,熊虎当道,人困马饥。关键是,曲折盘旋的羊肠板,导致车毁轮摧。

巍巍太行,英雄难越!面对太行山,曹操吹响的不是一曲奋进号角,而是谱出一首冬日壮歌!

然而古往今来,陉陉难越陉陉越,关关难过关关过。

英雄的定义有多种,征服太行山脉,无疑是最青史留名的一种。

横刀立马伫太行

太行山的烽火,一路燃烧到抗日战争。

1937年8月25日,红军战士集体摘下五角星,换上国民革命军军服,从此成为“八路军”。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布局,就此铺开。卓越的军事家毛泽东,最终将那根在地图上游走的手指定格在山西的太行山中。

洛川会议结束后,新改编的八路军从陕西起身,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深入太行。

八路军战士一路挺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等领导人率队,于1937年11月14日首次进驻太行山中的武乡。

八路军在太行山中,得到当地百姓的全力支持,谱写了“小米加步枪”的神话。尽管如此,抗战并不顺利。1940年5月,朱总司令从武乡出发去重庆谈判前,先回延安商定策略。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行走在太行山中的总司令挥笔写下: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山河破碎意难平。走出太行,跨越黄河,再归来时,事业可否一路顺畅?一腔报国情,满心家国梦,只能向巍峨的太行山倾诉,只能请伟岸的太行山助力。让他安慰的是,太行山中的儿女同仇敌忾,抗日烽火生生不息。

百团大战的烽火,从1940年8月一直燃烧到1941年1月。

战斗一场接一场,牺牲者一批连一批。百团大战结束后,仅一二九师就有大量减员。

然而,太行山中的战士没有倒下,太行山中的百姓没有退缩。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一批批百姓,加入八路军的队伍当中,军民合力,铁路破袭、榆辽战役、晋冀察边区反“扫荡”,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

遗憾的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这位从遥远的湖南、从中国工农红军一路走过来的战士,为了保护总部机关转移,却在日军发动的大扫荡中倒在太行这片土地上。

这首《水调歌头》满怀深情回顾了左权将军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血照渌江水,气壮太行山。才华横溢谁属,更胆赤心丹。九路围攻化解,敌寇诡谋又灭,捷报四方传。名利置身外,论战有新篇。战辽县,炮火烈,斗凶顽。将星忽殒,飞雨如泪晋东南。多少青春换取,华夏全新天地,青史记左权。但愿蓝天下,春灿百花妍。

英雄魂归太行,从此诞生了一个叫“左权”的地方。

这,就是太行山与别的山脉不同的地方,烽火中铸就而成的是钢一般的太行精神。

八路军在武乡驻扎的536个日日夜夜,朱德、彭德怀、左权等战功显赫的领导人伫马太行、运筹帷幄,与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一道,率领八路军8个旅、31个团在此浴血奋战,战胜重重困难,与敌作战1万多次,歼敌10万余人。

这片热土上,留下一代开国元勋与将领的光辉足迹。开国将领中,5位元帅、5位大将、19位上将、49位中将、300位少将都曾在这里战斗、工作和生活。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太行精神就深深融入太行山中。

太行山,从此有了性格。太行军民共同铸就出的太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山西太行干部学院,还是一幅叫《太行铁壁》的巨幅油画,都在静静诉说着当年过往。

不论是从太行山腰修建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是被誉为“太行明珠”的“挂壁公路”,都在告诉人们,太行山中的战斗从来没有停止。

太行精神,在延续,在传承,在光大。(蒋殊、张国平)

作家名片 

蒋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协副主席,《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著有《阳光下的蜀葵》《重回1937》《沁源1942》《再回1949》《坚守1921》《少年时遇见你》《红星杨》等文学作品十部。

散文《寻找史铁生》等12篇散文入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年度散文年选;散文《无人拣拾的柴禾》等10篇散文入选初、高中语文试卷;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连续三届获“长征文艺奖”。

原标题:太行,太行


[编辑:宋思洋]

  相关链接
· 金代瑰宝!“夏日”探秘天王寺
· 丹朱夜市“烟火气”点燃“夜经济”
· 沁县漳河神庙明代“三绝碑”再现漳源诗画
· 襄垣东湖:水舞光影,夏梦仙境
· 广志山“恋曲”:民俗风情游,寻梦黎襄情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太行天下脊

28亿年前的海水不会想到,它们以汹涌之势淹没一片区域,却悄然沉积下一股叫太行的力量;18亿年前的吕梁运动也不会料到,在泥土与海水的激情碰撞中,有一种叫太行的地层积蓄潜藏;2.5亿年前的中生代时期也不会想到,因强烈地壳运动产生的大规模造山会孕育一座“太行”的雏形;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运动更不会预测到,其新生代的造山方式会千锤百炼出一座叫太行的山脉。

图为:太行日出

太行天下脊

说到太行山的地位,人们总会想到中华脊梁,这是汉代谶纬之书《河图括地象》中的概括:“太行,天下之脊。”

一句话,让太行山磅礴甲天下。

到了唐代,《括地志》进一步做了细化:“太行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之脊。”怀,即今天的河南沁阳;幽,即北京。

太行山,自此巍然屹立,一路从河南与山西交界的王屋山开始,经河北延伸至北京西山。一山连四省,雄壮霸气,屹立中国东方。

太行山脉在今天被认可的准确长度,大约是超过八百里,因此有“八百里太行”这一说法。

太行山,并非一座孤山,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极大的一个矩阵,因此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太行山脉,旗下名山荟萃,从北向南包括小五台山、白石山、狼牙山、云台山、王屋山等著名山峰。众多山脉汇聚而来,自南而北牵手耸立成一道金刚般的风景,可谓是天然的万里长城。

任何人仰望太行,都会被它的壁立万仞所震撼,被它的阳刚之气所心动。

正是太行山“千峰万壑挺秀峭,太行山色胜千古”的奇观,诱惑着一批批行者冒险而来,一代代文人更是留下抹不去的痕迹。李白、杜甫、白居易、岑参、孟郊、韩愈、刘禹锡、柳宗元、苏轼、文天祥……一个个文弱书生,以征服太行山为荣。唐代诗人白居易,就在《初入太行路》一诗中写下他的不服气,“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莽;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明知山中险,还是偏偏要独自前往。

如果说太原人白居易对太行山的距离要近一些,情感要浓一些,那么四川人苏轼可是远道而来,“太行西来万马屯,势与岱岳争雄尊。”“逐客何人著眼看,太行千里送征鞍。”“西登太行岭,北望清凉山。”…… 一生多次被贬的苏轼,辗转途中几次路经太行山。或许只有站在这座高耸的大山前,才能治愈他心中积郁的不平。

太行山,可以挫锐气,增底气,行走其中,更能寻求一种精神慰藉。

太行八陉的金戈铁马

耸起的连绵山脉,并不是终点。又一场山体运动来了,一股又一股力量从选中的山脉顶端如刀斧一般横切下来,每百余里劈出一片峡谷,让山两边的人有了相通的道路。

这个秘密,被东晋末年一位叫郭缘生的“战地记者”发现,记录在《述征记》中:太行山首始于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远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是山凡中断皆曰陉。

河内,即今天的河南沁阳。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首次提及“太行八陉”的文字记录,由南至北,分别为轵关陉、太行陉、白陉、滏口陉、井陉、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

八陉开辟之时,就掀起人类与山的较量。

生而为战,或许是太行山的宿命。清代史学家顾祖禹一语点明太行山的战略地位:太行为天下之臂嵴,谁控制了太行山,谁就可以得天下!

于是从春秋时期开始,想得天下者蜂拥而来。

然而,战胜人之前,必得先战胜这山脉。

公元前664年,齐桓公打马而来驰援燕国,没想到遇到陡峭的太行山,在马匹连同战车时滑落悬崖之际,他让将士们把马蹄包裹起来,将战车用钩子钩牢,留下“齐桓公悬车束马窬太行”的精彩故事。

在太行山中写下战事华彩篇章中,当属韩信。随着楚汉之争拉开帷幕,韩信率领汉军于次年秋天越过太行山,落地井陉口。面对一万对二十万的人数悬殊之战,窘迫之际的韩信大胆选择了“背水列阵”,出奇制胜。

雄浑的太行山给予了他“背水一战”的勇气与底气。

太行,这座山的战斗气势,也被最大限度激发出来。

遇到曹操。不,是曹操遇到太行山!

政治、军事奇才曹操,却被太行山降服了。

建安十一年正月,曹操带军从河南武陟出发一路北上,征讨固守山西壶关的并州刺史高干。可他没有预料到,对手会是太行山。呼啸的北风中,极其崎岖又看不到尽头的羊肠小道让曹操生出悲观绝望之心,写下《苦寒行》: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彼时,寒风呼啸,风雪漫天,熊虎当道,人困马饥。关键是,曲折盘旋的羊肠板,导致车毁轮摧。

巍巍太行,英雄难越!面对太行山,曹操吹响的不是一曲奋进号角,而是谱出一首冬日壮歌!

然而古往今来,陉陉难越陉陉越,关关难过关关过。

英雄的定义有多种,征服太行山脉,无疑是最青史留名的一种。

横刀立马伫太行

太行山的烽火,一路燃烧到抗日战争。

1937年8月25日,红军战士集体摘下五角星,换上国民革命军军服,从此成为“八路军”。

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布局,就此铺开。卓越的军事家毛泽东,最终将那根在地图上游走的手指定格在山西的太行山中。

洛川会议结束后,新改编的八路军从陕西起身,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深入太行。

八路军战士一路挺进,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等领导人率队,于1937年11月14日首次进驻太行山中的武乡。

八路军在太行山中,得到当地百姓的全力支持,谱写了“小米加步枪”的神话。尽管如此,抗战并不顺利。1940年5月,朱总司令从武乡出发去重庆谈判前,先回延安商定策略。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行走在太行山中的总司令挥笔写下:

群峰壁立太行头,天险黄河一望收。

两岸烽烟红似火,此行当可慰同仇。

山河破碎意难平。走出太行,跨越黄河,再归来时,事业可否一路顺畅?一腔报国情,满心家国梦,只能向巍峨的太行山倾诉,只能请伟岸的太行山助力。让他安慰的是,太行山中的儿女同仇敌忾,抗日烽火生生不息。

百团大战的烽火,从1940年8月一直燃烧到1941年1月。

战斗一场接一场,牺牲者一批连一批。百团大战结束后,仅一二九师就有大量减员。

然而,太行山中的战士没有倒下,太行山中的百姓没有退缩。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一批批百姓,加入八路军的队伍当中,军民合力,铁路破袭、榆辽战役、晋冀察边区反“扫荡”,取得一场又一场胜利。

遗憾的是,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这位从遥远的湖南、从中国工农红军一路走过来的战士,为了保护总部机关转移,却在日军发动的大扫荡中倒在太行这片土地上。

这首《水调歌头》满怀深情回顾了左权将军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血照渌江水,气壮太行山。才华横溢谁属,更胆赤心丹。九路围攻化解,敌寇诡谋又灭,捷报四方传。名利置身外,论战有新篇。战辽县,炮火烈,斗凶顽。将星忽殒,飞雨如泪晋东南。多少青春换取,华夏全新天地,青史记左权。但愿蓝天下,春灿百花妍。

英雄魂归太行,从此诞生了一个叫“左权”的地方。

这,就是太行山与别的山脉不同的地方,烽火中铸就而成的是钢一般的太行精神。

八路军在武乡驻扎的536个日日夜夜,朱德、彭德怀、左权等战功显赫的领导人伫马太行、运筹帷幄,与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一道,率领八路军8个旅、31个团在此浴血奋战,战胜重重困难,与敌作战1万多次,歼敌10万余人。

这片热土上,留下一代开国元勋与将领的光辉足迹。开国将领中,5位元帅、5位大将、19位上将、49位中将、300位少将都曾在这里战斗、工作和生活。

抗日战争结束之后,太行精神就深深融入太行山中。

太行山,从此有了性格。太行军民共同铸就出的太行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人。今天,无论是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王家峪(砖壁)八路军总部旧址、山西太行干部学院,还是一幅叫《太行铁壁》的巨幅油画,都在静静诉说着当年过往。

不论是从太行山腰修建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还是被誉为“太行明珠”的“挂壁公路”,都在告诉人们,太行山中的战斗从来没有停止。

太行精神,在延续,在传承,在光大。(蒋殊、张国平)

作家名片 

蒋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太原市作协副主席,《映像》杂志执行主编。著有《阳光下的蜀葵》《重回1937》《沁源1942》《再回1949》《坚守1921》《少年时遇见你》《红星杨》等文学作品十部。

散文《寻找史铁生》等12篇散文入选多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年度散文年选;散文《无人拣拾的柴禾》等10篇散文入选初、高中语文试卷;散文《故乡的秋夜》收入2014年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曾获“赵树理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大奖,连续三届获“长征文艺奖”。

原标题:太行,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