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杨周:ICU中铸就“生命之盾”
发布时间: 2024-05-15   |  来源: 长治日报

她用心倾听、细心诊断、精心治疗,让患者感受家一般的温暖;她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精益求精,从死亡线上将患者的生命抢回;她坚守初心、勇担重任、砥砺前行,用青春热血诠释着白衣战士的神圣……

她就是长治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杨周,凭借对医学事业的一腔热忱,19年如一日奋战在临床一线。

近日,王杨周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于这份难能可贵的荣誉,她只是谦虚地说:“这是雪芳精神传承和发扬的成果,也是整个团队努力拼搏换来的认可,ICU里每一位患者的成功施救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一个团队的全力以赴!”

图为:工作中的王杨周

业精于勤,甘做ICU的“孺子牛”

走进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没有喧嚣和吵闹,只有各种监护仪、治疗仪不时发出的“滴滴”提示音,病床上的患者全身上下插满了各种不同的管子,连着呼吸机、监护仪等医学设备,徘徊在生死边缘。

忙碌在病房内外的王杨周,脚步轻盈,动作麻利。“小妹妹,现在感觉怎么样?”5号床患者刚醒,王杨周走过去轻声询问。“大姐姐,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患者奶声奶气地回答。

这是一位特殊的病人,虽然已经33岁了,可儿时的一次高热让她的智力和身体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前不久,病人出现腹泻、高热,换了几家医院病情一直不见好转,还出现了休克。入院后,王杨周在检查中发现患者除了肾、肝、肺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外,还患有心脏瓣膜病、病毒性脑炎,情况十分危急。

王杨周一边哄着“小妹妹”,一边为她戴呼吸机、插管子进行抢救,抗休克、抗感染……十多天以来,经过王杨周和同事们实时的监测、精准的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血压稳定了、血氧维持住了,各器官功能也渐渐恢复。这天早上,王杨周检查后告诉患者可以转到普通病房了,“小妹妹”高兴地拉着她的手,甜甜地叫她“大姐姐”。

19年的从医生涯中,王杨周没有工作日、假期之分,没有上班、下班之分,数不清有多少次在午夜被紧急呼叫声惊醒,也不记得有多少次在疲惫中迎来黎明。对她来说,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虽然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性,但每一次看到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所有的劳累和困倦都化作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医”夫当关,与死神博弈的“守门人”

“有人说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是隔开生死的一道门。但我始终告诉自己,要把这扇门变成希望之门,帮患者闯过急流险滩,赢得生的希望。”王杨周身材娇小,信念却十分坚定。

2010年定岗到重症医学科,当时正处于重症医学科建立之初,收治的都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对医生而言更具挑战。王杨周从病情判断与评估开始,心肺复苏、电除颤、成人高级生命支持、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深静脉与动静脉置管、颅内压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亚低温治疗、杂合式血液净化、镇痛镇静、重症康复、重症营养支持、纤维支气管镜、重症床旁超声、体外膜肺氧合等技术一项项开展、深化、创新。

前不久,一位患有心梗、脑梗、动脉瘤、脑出血等基础疾病的71岁老人,在吃饭时突然被呛住,呼吸困难、脸色发紫,救护车送到医院时已经没了呼吸心跳。急诊科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成功后,王杨周发现患者气管和双侧支气管都被食物碎块堵住,心脏骤停的情况可能还会发生。来不及去取专用装备,王杨周急中生智,用气管镜上的负压孔紧紧吸住食物碎屑,一小块一小块取了出来。

心跳先停还是气管先通,拼的就是手速。气管镜进进出出几十次,终于清通了气管,维持住了血氧。后期经过亚低温治疗脑保护、感染控制等,老人最终康复出院。

回忆起整个过程,王杨周言语中带着欣慰。她说,那次救治让她深刻感受到:医生的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唯有不断精进医技,才能救活更多的病人。

拼尽全力,不畏风险的“逆行者”

选择重症医学科是因为“需要”,义无反顾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也同样是因为“需要”。从“手足口病”“甲流”“禽流感”流行疫情到新冠肺炎,一次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都能看到王杨周的身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具有丰富急危重症救治经验的ICU医生,她无惧生死,主动请缨,参加了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承担了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病区患者的救治工作。2022年,她又前往海南儋州二号方舱医院,参与了百余名新冠患者的救治。

一次又一次冲锋在前,不怕危险吗?面对这个问题,王杨周十分坦然,“患者需要我,我就应该无条件地履行医者使命。”她带着一种自豪的心情说,“所学、所会都派上用场了,这就是我选择成为一名医生的初衷,在更需要我的地方发挥力量,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最大的帮助,这也是医生的职责所在。”

重症医学的价值在于拯救生命。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要,让每位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王杨周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给自己定下目标:“不怕压力、无惧挑战,一如既往地守护好这份价值。”(贾志敏)

原标题: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杨周


[编辑:宋思洋]

  相关链接
· 山西劳模侯宇峰:煤海深处的技术“弄潮儿”
· 激流中的“逆行者”!赵森获评第八届长治见义勇为道德模范
· 喜报!长治妇幼获评“最具创新奉献单位”
· 长治市第三人民医院召开“5·12”国际护士节表彰大会
· 长治市人民医院举行护士节系列活动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医疗健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杨周:ICU中铸就“生命之盾”

她用心倾听、细心诊断、精心治疗,让患者感受家一般的温暖;她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精益求精,从死亡线上将患者的生命抢回;她坚守初心、勇担重任、砥砺前行,用青春热血诠释着白衣战士的神圣……

她就是长治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杨周,凭借对医学事业的一腔热忱,19年如一日奋战在临床一线。

近日,王杨周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于这份难能可贵的荣誉,她只是谦虚地说:“这是雪芳精神传承和发扬的成果,也是整个团队努力拼搏换来的认可,ICU里每一位患者的成功施救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付出,而是一个团队的全力以赴!”

图为:工作中的王杨周

业精于勤,甘做ICU的“孺子牛”

走进市人民医院ICU病房,没有喧嚣和吵闹,只有各种监护仪、治疗仪不时发出的“滴滴”提示音,病床上的患者全身上下插满了各种不同的管子,连着呼吸机、监护仪等医学设备,徘徊在生死边缘。

忙碌在病房内外的王杨周,脚步轻盈,动作麻利。“小妹妹,现在感觉怎么样?”5号床患者刚醒,王杨周走过去轻声询问。“大姐姐,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患者奶声奶气地回答。

这是一位特殊的病人,虽然已经33岁了,可儿时的一次高热让她的智力和身体永远停留在了那一刻。前不久,病人出现腹泻、高热,换了几家医院病情一直不见好转,还出现了休克。入院后,王杨周在检查中发现患者除了肾、肝、肺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外,还患有心脏瓣膜病、病毒性脑炎,情况十分危急。

王杨周一边哄着“小妹妹”,一边为她戴呼吸机、插管子进行抢救,抗休克、抗感染……十多天以来,经过王杨周和同事们实时的监测、精准的治疗,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血压稳定了、血氧维持住了,各器官功能也渐渐恢复。这天早上,王杨周检查后告诉患者可以转到普通病房了,“小妹妹”高兴地拉着她的手,甜甜地叫她“大姐姐”。

19年的从医生涯中,王杨周没有工作日、假期之分,没有上班、下班之分,数不清有多少次在午夜被紧急呼叫声惊醒,也不记得有多少次在疲惫中迎来黎明。对她来说,重症医学科的工作虽然充满了压力和不确定性,但每一次看到患者从死亡线上被拉回,所有的劳累和困倦都化作了成就感和满足感。

“医”夫当关,与死神博弈的“守门人”

“有人说ICU是离死亡最近的地方,是隔开生死的一道门。但我始终告诉自己,要把这扇门变成希望之门,帮患者闯过急流险滩,赢得生的希望。”王杨周身材娇小,信念却十分坚定。

2010年定岗到重症医学科,当时正处于重症医学科建立之初,收治的都是病情危重的患者,对医生而言更具挑战。王杨周从病情判断与评估开始,心肺复苏、电除颤、成人高级生命支持、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深静脉与动静脉置管、颅内压监测、血流动力学监测、亚低温治疗、杂合式血液净化、镇痛镇静、重症康复、重症营养支持、纤维支气管镜、重症床旁超声、体外膜肺氧合等技术一项项开展、深化、创新。

前不久,一位患有心梗、脑梗、动脉瘤、脑出血等基础疾病的71岁老人,在吃饭时突然被呛住,呼吸困难、脸色发紫,救护车送到医院时已经没了呼吸心跳。急诊科医护人员心肺复苏成功后,王杨周发现患者气管和双侧支气管都被食物碎块堵住,心脏骤停的情况可能还会发生。来不及去取专用装备,王杨周急中生智,用气管镜上的负压孔紧紧吸住食物碎屑,一小块一小块取了出来。

心跳先停还是气管先通,拼的就是手速。气管镜进进出出几十次,终于清通了气管,维持住了血氧。后期经过亚低温治疗脑保护、感染控制等,老人最终康复出院。

回忆起整个过程,王杨周言语中带着欣慰。她说,那次救治让她深刻感受到:医生的时间就是患者的生命,唯有不断精进医技,才能救活更多的病人。

拼尽全力,不畏风险的“逆行者”

选择重症医学科是因为“需要”,义无反顾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也同样是因为“需要”。从“手足口病”“甲流”“禽流感”流行疫情到新冠肺炎,一次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中,都能看到王杨周的身影。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作为具有丰富急危重症救治经验的ICU医生,她无惧生死,主动请缨,参加了我省第一批援鄂医疗队,承担了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病区患者的救治工作。2022年,她又前往海南儋州二号方舱医院,参与了百余名新冠患者的救治。

一次又一次冲锋在前,不怕危险吗?面对这个问题,王杨周十分坦然,“患者需要我,我就应该无条件地履行医者使命。”她带着一种自豪的心情说,“所学、所会都派上用场了,这就是我选择成为一名医生的初衷,在更需要我的地方发挥力量,为更多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最大的帮助,这也是医生的职责所在。”

重症医学的价值在于拯救生命。为了更好地满足患者需要,让每位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王杨周不停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并给自己定下目标:“不怕压力、无惧挑战,一如既往地守护好这份价值。”(贾志敏)

原标题:守护生命的最后防线——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王杨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