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黎城县陈村农田“变形”让农民“耕”幸福
发布时间: 2024-04-26   |  来源: 上党晚报

走进黎城县黎侯镇陈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一台台挖掘机在挥舞“长臂”破石掘土、推土机来回奔走整地、工匠们精心砌墙保土,机器轰鸣声、铁锤碎石声等各种施工“音符”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曲。

1983年,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将位于桥儿沟、北掌沟、望北沟的60.615亩耕地按肥力、地势、灌溉条件分给了83户。

村民武文中在这片区域有三块互不相连的“巴掌田”,最大的一块0.45亩,最小的一块0.12亩,由于耕地分散,耕种要分成2次,收割也要跑两个地块,至于平时的除草、施肥、浇水等,更是哪一处也不能落下。“最头疼的是排队浇水!”武文中回忆道,“有时候前一晚就开始排队,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生怕错过了浇不上。两块地相隔一里地,骑着摩托车来回跑。有时候一晚上要同时给两块地浇水,全家老小通宵守在田埂上。”

“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时候了!”去年冬天,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以“规模化、宜机化、生态化、智能化、产业化”为方向,以“小田变大田”集成改革为抓手,实行分区域、分地块、分土地类型差异化整治……

然而,“小田变大田”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村党支部书记陈鑫莲回忆说,当时,群众提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肥力的问题,许多农户说自家的责任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担心换回土层浅、地力薄的地块,影响收成;二是自分田到户以来,一些农户将原责任田旁的沟沟岔岔进行了平整。如今整合,这些平整开垦下的面积如何分配。

为保证“小田变大田”后,农户承包土地权益不受损、经营面积不减少,村党支部书记陈鑫莲,村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村委副主任柴增强和村两委的干部上门走访。在走访中一笔笔记录下“承包土地面积”“承包土地坐落地块数”等详细信息,以及“是否同意改革”“是否同意将承包地流转”“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等具体问题。

经过对该块地域83户农民的走访和利弊分析,所有农户全部同意“小田变大田”,同意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由村集体实施。

“从去年秋收到现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按照宜平则平、宜梯则梯等施工方式,将‘小田变大田’,实现小块田‘化零为整’成大块田,让农业机械在这里有用武之地。截至目前,该村推进‘小整大’117.575亩,使原来60.615亩的小块地通过整合增加了56.96亩。”该镇镇长刘建国介绍。

“小田变大田”不仅解决了村民细碎地块遇到的难题,而且还带来了诸多效益,在田间地头,柴增强掰着手指头细细给我们算了几笔账。

先算成本账。过去,流转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请农机手来田间作业,就得花上好几天;农机好不容易开进去,刚发动就要转弯,耗油又费事。而且,好多地块机械都进不去。

今年,我们计划从整地、起垄、播种、施肥、喷药、收割全过程机械化,种粮的主要环节机械化率要实现100%。一年下来,每亩总成本预计可降低20元。

再算增收账。“大田”便于统一耕种,田间管理更规范,粮食“量”“质”双提升。今年,我们计划实行轮作模式,进行大豆、玉米套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管理,产量肯定还会提高,除去成本,每年亩产预计均增收200元。

最后算下土地“溢出账”。这个主要来自土地合并整理后的溢出面积、复垦地块间多余的田埂和找不到承包户的土地,约60亩。

40多年前,陈村农民分到了土地,大块的条田被田埂分割。40多年后,陈村农民又铲除田埂重新结合到了一起。分与合,都是对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大胆尝试。伴着现代农业的脚步,陈村农民有奔头、更有希望!

“陈村试点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将按照省市县工作安排,将‘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作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带动全镇土地综合整治、村级集体经济高效发展,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力,实现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强。”该镇党委书记路玉栋说。(李剑力、申秉琨、王宇红)

原标题:农田“变形记”——黎城县陈村小田变大田试点见闻


[编辑:宋思洋]

  相关链接
· “果”然厉害!黎城县特色水果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绿动力”
· 黎城县寺底村多彩文化墙为美丽乡村添“油”加“彩”
· 黎城县元村“花经济”让“颜值”变产值
· 黎城县王家庄村羊肚菌撑起村民“致富伞”
· 比学赶超!黎城县“西仵大讲堂”声入人心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黎城县
黎城县陈村农田“变形”让农民“耕”幸福

走进黎城县黎侯镇陈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一台台挖掘机在挥舞“长臂”破石掘土、推土机来回奔走整地、工匠们精心砌墙保土,机器轰鸣声、铁锤碎石声等各种施工“音符”交织在一起,奏响一曲“小田”变“大田”“粮田”变“良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曲。

1983年,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村里将位于桥儿沟、北掌沟、望北沟的60.615亩耕地按肥力、地势、灌溉条件分给了83户。

村民武文中在这片区域有三块互不相连的“巴掌田”,最大的一块0.45亩,最小的一块0.12亩,由于耕地分散,耕种要分成2次,收割也要跑两个地块,至于平时的除草、施肥、浇水等,更是哪一处也不能落下。“最头疼的是排队浇水!”武文中回忆道,“有时候前一晚就开始排队,一直等到第二天下午,生怕错过了浇不上。两块地相隔一里地,骑着摩托车来回跑。有时候一晚上要同时给两块地浇水,全家老小通宵守在田埂上。”

“已经到了不能不改的时候了!”去年冬天,村党支部、村委会决定以“规模化、宜机化、生态化、智能化、产业化”为方向,以“小田变大田”集成改革为抓手,实行分区域、分地块、分土地类型差异化整治……

然而,“小田变大田”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村党支部书记陈鑫莲回忆说,当时,群众提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肥力的问题,许多农户说自家的责任田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担心换回土层浅、地力薄的地块,影响收成;二是自分田到户以来,一些农户将原责任田旁的沟沟岔岔进行了平整。如今整合,这些平整开垦下的面积如何分配。

为保证“小田变大田”后,农户承包土地权益不受损、经营面积不减少,村党支部书记陈鑫莲,村经济合作社理事长、村委副主任柴增强和村两委的干部上门走访。在走访中一笔笔记录下“承包土地面积”“承包土地坐落地块数”等详细信息,以及“是否同意改革”“是否同意将承包地流转”“对改革的意见和建议”等具体问题。

经过对该块地域83户农民的走访和利弊分析,所有农户全部同意“小田变大田”,同意以土地流转的方式由村集体实施。

“从去年秋收到现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按照宜平则平、宜梯则梯等施工方式,将‘小田变大田’,实现小块田‘化零为整’成大块田,让农业机械在这里有用武之地。截至目前,该村推进‘小整大’117.575亩,使原来60.615亩的小块地通过整合增加了56.96亩。”该镇镇长刘建国介绍。

“小田变大田”不仅解决了村民细碎地块遇到的难题,而且还带来了诸多效益,在田间地头,柴增强掰着手指头细细给我们算了几笔账。

先算成本账。过去,流转的土地东一块西一块,请农机手来田间作业,就得花上好几天;农机好不容易开进去,刚发动就要转弯,耗油又费事。而且,好多地块机械都进不去。

今年,我们计划从整地、起垄、播种、施肥、喷药、收割全过程机械化,种粮的主要环节机械化率要实现100%。一年下来,每亩总成本预计可降低20元。

再算增收账。“大田”便于统一耕种,田间管理更规范,粮食“量”“质”双提升。今年,我们计划实行轮作模式,进行大豆、玉米套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统一管理,产量肯定还会提高,除去成本,每年亩产预计均增收200元。

最后算下土地“溢出账”。这个主要来自土地合并整理后的溢出面积、复垦地块间多余的田埂和找不到承包户的土地,约60亩。

40多年前,陈村农民分到了土地,大块的条田被田埂分割。40多年后,陈村农民又铲除田埂重新结合到了一起。分与合,都是对创新农业经营方式的大胆尝试。伴着现代农业的脚步,陈村农民有奔头、更有希望!

“陈村试点积累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将按照省市县工作安排,将‘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作为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带动全镇土地综合整治、村级集体经济高效发展,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力,实现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集体经济增强。”该镇党委书记路玉栋说。(李剑力、申秉琨、王宇红)

原标题:农田“变形记”——黎城县陈村小田变大田试点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