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沁源县巧用“加减法”答好转型发展“卷”
发布时间: 2024-04-18   |  来源: 上党晚报

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这些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植沁源县人民心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意”也越来越浓。沁源县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沁河的发源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探索新路径,争当“模范生”,迈出新步伐。

图为:沁源县俯瞰图

“上探下延”算好“减法题”—— 以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沁源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焦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科技助力降低碳排放是发展的前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沁源县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减能耗、强安全、降成本、增效益,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聚焦科技赋能,着眼“链”式发展,“上探下延”强工业,绿色低碳培育新能源……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在减碳增效中稳进提质。

前不久,国家工信部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创科技分公司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已榜上有名。

沁新集团新创科技分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首创完成了煤基(废焦粉)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扩大试验验证与产业化前中试三个成果转化阶段,核心技术荣获省级专利一等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26项,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以煤基原料生产负极材料全套工艺和产品的企业。

无独有偶,沁新集团还开发了QRD—2000(Ⅲ)清洁型热回收捣固式炼焦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技术,自主研发出“沁新牌”铸造焦、“火山牌”岩棉焦,并利用炼焦产生的高温废烟气,配套兴建了总容量39MW的余热发电厂,与燃煤电厂相比,年可减排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连续五次被评为“中国铸造及岩棉用焦生产基地”,被省生态环境厅评定为炼焦行业环保绩效分级引领企业。

多年来,沁新集团紧紧围绕县委高质量转型,全方位发展总要求,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等长期合作,联手研发、攻关各类技术难题及产品升级,让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不断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也降低了碳排放,走在了科技助力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的第一方阵。

一块煤经过化工工艺路径后,能够转化为成百上千种产品。山西通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79万吨6.25米捣固焦炉项目也是沁源县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的重点工程,同时配套建设的焦炉煤气制10万吨LNG联产10万吨合成氨项目,形成了50万吨化工产品的生产规模。通过进一步“下延”产业链,走清洁高效利用之路,焦炉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焦炉煤气,在经过化工工艺净化后制取精甲醇,据资料显示,煤制甲醇比煤直接燃烧碳排放减少约30%,甲醇的施放气全部回收循环利用后,每年可减排8004.8万Nm³。另一部分送至10万吨LNG联产10万吨合成氨项目,经过一系列化工流程,形成LNG、合成氨产品外售,最终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通洲集团还将继续“下延”谋发展,进军焦油、粗苯、甲醇和合成氨精加工,谋划建设甲醇制2万吨聚甲氧基二甲醚项目、合成氨制10万吨硝盐和10万吨硝酸项目,煤焦油裂化加氢、沥青针状焦和碳纤维项目,持续向高端化转型升级,做到把每一块煤“吃干榨净”,最终达到“降碳”目标。

绿色、高效算好“连减题”——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生产生活各环节

如果说生产降碳,让煤炭实现了价值跃升,那生活降碳,也是同类项的“减法”题,“元素”不同,却目标一致。

污水处理过程实际就是碳排放的过程,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1%,也属于能耗大户。沁源县聚焦污水处理弱项,组织实施了县域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对人口集中的郭道镇、灵空山镇、景凤镇等乡镇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提高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进一步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含量和污水产生量,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从源头提升水质,从而实现碳减排。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绿色低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也是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在2024年沁源县“三干会”中也提到,“要制定全县氢能产业规划,布局120MW光伏发电制绿氢,建设6座综合能源岛,率先在全市打造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

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有三家煤矿公司位于沁源县,借助总部已成功运行的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经验,依托瓦斯发电站,利用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沁河镇、聪子峪乡布局建设两座加氢综合站,实现从传统“煤城”向“特色氢城”高质量转型。目前,鹏飞集团已购置200台加氢重卡,每台减排120吨,总减排量每年可达2.4万吨,加氢站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最终满足全运输链零碳排放。

除此之外,沁源县还谋划实施1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国网太岳山风电场250MW风电项目、沁源广瑞新能源有限公司50MW风电项目、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置项目、城乡集中供热一体化项目、粪肥秸秆综合治理、沁源县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工程等20余个项目,将绿色低碳贯穿生产生活各个环节。

造林、治水算好“加法题”——在增绿护蓝中提升“发展成色”

绿色是沁源的底色,一到夏天,许多外省游客便会长租一个小院,在沁源度过一个平均温度只有23℃的惬意盛夏。

提升林草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任务,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吸碳器”。沁源被誉为油松之乡,森林覆盖率52.7%,怀抱“大空调”并没有停止沁源县植绿护绿的发展初心。

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绿化试点1万亩,人工造林0.4万亩、封山育林0.8万亩,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完成曹家园人工湿地建设,提升河流自净能力,推进花坡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等一系列“添绿”行动,也是“三干会”报告中的重点。

2020年~2022年,沁源县完成造林10.9243万亩,每到雨季,沁源县林业和草原局便会在下雨的前一两天实施飞播造林,将数以万计的油松种播撒在太岳山脉之间。目前,沁源全县森林面积220万亩,每年净吸收二氧化碳55万吨,再加上近年来“飞播造林”的科技助力,让沁源的固碳能力不断加强。

壮沁河之风光,爱沁源之水土,保护沁河也是世代沁源人的使命。沁源县近年来持续在沁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方面下功夫,从加强城乡防洪能力、水系连通水美乡村、推进城乡供水管网改造等“护水”行动,到工业、农业、“自备井”整治等节水行动,再到建设县级生态环境监控平台、沁河支流4个水质溯源监测站、乔龙沟河气盾坝等“治水”行动,对保护沁河不断“加码”,对降低碳排放不断“减重”。

青山环绕树成荫,清流潺潺鸟鸣翠。人们在深深浅浅的绿意中惬意地生活,这一帧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荧屏,是沁源人的生活日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这座小城不断呈现新的精彩,而沁源也仍在实现“双碳”目标这条道路上永不懈怠、持续奋斗,争当“双碳模范生”。(南宇清)

原标题:巧算转型升级“加减法”——沁源县高质量发展观察



[编辑:宋思洋]

  相关链接
· 沁源县以生态之笔绘就乡村振兴桃花“源”
· 沁源县攒足“草粮”备春耕
· 沁源县白狐窑超级充电站建成投运
· 沁源县有义村:小草莓“映红”致富路
· 万象“耕”新!沁源县加大保供力度全力备耕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沁源县
沁源县巧用“加减法”答好转型发展“卷”

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这些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植沁源县人民心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绿意”也越来越浓。沁源县作为黄河一级支流沁河的发源地,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探索新路径,争当“模范生”,迈出新步伐。

图为:沁源县俯瞰图

“上探下延”算好“减法题”—— 以技术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沁源县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区,煤焦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科技助力降低碳排放是发展的前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沁源县按照“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思路,减能耗、强安全、降成本、增效益,引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聚焦科技赋能,着眼“链”式发展,“上探下延”强工业,绿色低碳培育新能源……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在减碳增效中稳进提质。

前不久,国家工信部公布2022年度绿色制造名单,山西沁新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新创科技分公司荣获“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工业绿色制造体系已榜上有名。

沁新集团新创科技分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首创完成了煤基(废焦粉)负极材料的基础研究、扩大试验验证与产业化前中试三个成果转化阶段,核心技术荣获省级专利一等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26项,是国内唯一一家拥有以煤基原料生产负极材料全套工艺和产品的企业。

无独有偶,沁新集团还开发了QRD—2000(Ⅲ)清洁型热回收捣固式炼焦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技术,自主研发出“沁新牌”铸造焦、“火山牌”岩棉焦,并利用炼焦产生的高温废烟气,配套兴建了总容量39MW的余热发电厂,与燃煤电厂相比,年可减排二氧化碳排放约20万吨,连续五次被评为“中国铸造及岩棉用焦生产基地”,被省生态环境厅评定为炼焦行业环保绩效分级引领企业。

多年来,沁新集团紧紧围绕县委高质量转型,全方位发展总要求,通过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等长期合作,联手研发、攻关各类技术难题及产品升级,让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不断实现技术迭代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不仅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同时也降低了碳排放,走在了科技助力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的第一方阵。

一块煤经过化工工艺路径后,能够转化为成百上千种产品。山西通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79万吨6.25米捣固焦炉项目也是沁源县绿色低碳产业转型的重点工程,同时配套建设的焦炉煤气制10万吨LNG联产10万吨合成氨项目,形成了50万吨化工产品的生产规模。通过进一步“下延”产业链,走清洁高效利用之路,焦炉生产中产生的副产品焦炉煤气,在经过化工工艺净化后制取精甲醇,据资料显示,煤制甲醇比煤直接燃烧碳排放减少约30%,甲醇的施放气全部回收循环利用后,每年可减排8004.8万Nm³。另一部分送至10万吨LNG联产10万吨合成氨项目,经过一系列化工流程,形成LNG、合成氨产品外售,最终走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此外,通洲集团还将继续“下延”谋发展,进军焦油、粗苯、甲醇和合成氨精加工,谋划建设甲醇制2万吨聚甲氧基二甲醚项目、合成氨制10万吨硝盐和10万吨硝酸项目,煤焦油裂化加氢、沥青针状焦和碳纤维项目,持续向高端化转型升级,做到把每一块煤“吃干榨净”,最终达到“降碳”目标。

绿色、高效算好“连减题”——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生产生活各环节

如果说生产降碳,让煤炭实现了价值跃升,那生活降碳,也是同类项的“减法”题,“元素”不同,却目标一致。

污水处理过程实际就是碳排放的过程,污水处理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社会总排放量的1%,也属于能耗大户。沁源县聚焦污水处理弱项,组织实施了县域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对人口集中的郭道镇、灵空山镇、景凤镇等乡镇的污水处理厂进行改扩建,提高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进一步减少进入水体的污染物含量和污水产生量,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法从源头提升水质,从而实现碳减排。

氢能作为一种来源广泛、绿色低碳、灵活高效、应用场景丰富的二次能源,是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展的理想互联媒介,也是实现交通运输,工业和建筑等领域大规模深度脱碳的最佳选择。在2024年沁源县“三干会”中也提到,“要制定全县氢能产业规划,布局120MW光伏发电制绿氢,建设6座综合能源岛,率先在全市打造氢能‘制、储、输、用’一体化发展示范基地。”

山西鹏飞集团有限公司有三家煤矿公司位于沁源县,借助总部已成功运行的鹏湾氢港氢能产业园经验,依托瓦斯发电站,利用电解水制氢技术,在沁河镇、聪子峪乡布局建设两座加氢综合站,实现从传统“煤城”向“特色氢城”高质量转型。目前,鹏飞集团已购置200台加氢重卡,每台减排120吨,总减排量每年可达2.4万吨,加氢站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最终满足全运输链零碳排放。

除此之外,沁源县还谋划实施15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120万千瓦抽水蓄能项目、国网太岳山风电场250MW风电项目、沁源广瑞新能源有限公司50MW风电项目、工业废弃物综合处置项目、城乡集中供热一体化项目、粪肥秸秆综合治理、沁源县城乡一体化供水保障工程等20余个项目,将绿色低碳贯穿生产生活各个环节。

造林、治水算好“加法题”——在增绿护蓝中提升“发展成色”

绿色是沁源的底色,一到夏天,许多外省游客便会长租一个小院,在沁源度过一个平均温度只有23℃的惬意盛夏。

提升林草碳汇能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任务,其中森林是最重要的“吸碳器”。沁源被誉为油松之乡,森林覆盖率52.7%,怀抱“大空调”并没有停止沁源县植绿护绿的发展初心。

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国土绿化试点1万亩,人工造林0.4万亩、封山育林0.8万亩,稳步提升森林覆盖率,完成曹家园人工湿地建设,提升河流自净能力,推进花坡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等一系列“添绿”行动,也是“三干会”报告中的重点。

2020年~2022年,沁源县完成造林10.9243万亩,每到雨季,沁源县林业和草原局便会在下雨的前一两天实施飞播造林,将数以万计的油松种播撒在太岳山脉之间。目前,沁源全县森林面积220万亩,每年净吸收二氧化碳55万吨,再加上近年来“飞播造林”的科技助力,让沁源的固碳能力不断加强。

壮沁河之风光,爱沁源之水土,保护沁河也是世代沁源人的使命。沁源县近年来持续在沁河流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方面下功夫,从加强城乡防洪能力、水系连通水美乡村、推进城乡供水管网改造等“护水”行动,到工业、农业、“自备井”整治等节水行动,再到建设县级生态环境监控平台、沁河支流4个水质溯源监测站、乔龙沟河气盾坝等“治水”行动,对保护沁河不断“加码”,对降低碳排放不断“减重”。

青山环绕树成荫,清流潺潺鸟鸣翠。人们在深深浅浅的绿意中惬意地生活,这一帧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荧屏,是沁源人的生活日常,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正在这座小城不断呈现新的精彩,而沁源也仍在实现“双碳”目标这条道路上永不懈怠、持续奋斗,争当“双碳模范生”。(南宇清)

原标题:巧算转型升级“加减法”——沁源县高质量发展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