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名臣徐继畬撰书的“长治地名碑”
发布时间: 2024-02-21   |  来源: 上党晚报

“山颠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相信很多人在初中时代,都背诵过这首记忆圆周率的顺口溜,不过用顺口溜或诗歌来助记知识点,却并非现代人的首创,比如下面介绍的这块“太行山诗刻”,便在一首诗里涵盖了长治东部山区所有的关隘险道,真不愧为一块名副其实的“长治地名碑”。

图为:徐继畬撰书的“长治地名碑”(局部)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块“太行山诗刻”石刻拓片,拓片长120厘米,宽46厘米,连落款在内共27列。诗的题目为《太行绵亘上党之东险隘林立述其在潞安境内者示朱生甫》,全诗共五十句二百五十字,其中提到玉峡、虹梯、花园梯、桃园梯等长治地名近二十个,落款为“咸丰乙卯(1855)秋中,松龛徐继畬稿”。

作者徐继畬,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山西代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人。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的熏陶,曾随父寓居京师,师从著名文学家高鹗等人。清道光六年(1821),徐继畬考中进士,朝考第一,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丁父忧在籍,期间整理完成了其父徐润第的《敦艮斋遗书》。道光十年服阕入都,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二十余年间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由翰林院编修补陕西道监察御史,再广西省浔州府知府,福建延津道、汀漳龙道,直至福建巡抚兼任闽浙总督。丰富的阅历使他的学识和眼界也随之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漳州前线奋勇抗英,随后以专派之员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广泛接触西方来华人士,五年数十易稿,撰成《瀛环志略》一书,率先突破根深蒂固的天朝意识和华夷观念,将中国定位于世界的一隅,引进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价值体系,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在徐继畬的人生轨迹中,与长治曾有过一次重要交集。清咸丰三年(1853)四月,太平军本着“师行间道、直趋燕都”的战略方针,相继从扬州、浦口、六合等地出师北伐。《中国历史纪事年鉴》记载,太平军一路过关斩将,连克仪征、滁州、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七月二十八日,自济源入山西,克垣曲、绛县、曲沃、平阳、洪洞,经屯留,占潞城、黎城,折回河南,自涉县、武安入直隶,击败清钦差大臣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所部万余人,乘胜占沙河,清廷大震……

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席卷全国的形势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此时的徐继畬正面临着入仕以来的最低谷,因在处理“神光寺事件”中的方法与林则徐等人的意见不合,他被言官多次上书弹劾,终在咸丰二年冬被彻底罢官。回到故里“正拟设帐授徒,仍做寒毡生涯”的他,被山西巡抚恒春奏请朝廷进省襄办防务。《清徐松龛先生继畬年谱》记载,咸丰四年(1854)春,也就是在徐继畬60岁的时候,接到清朝廷带兵勇督办潞泽辽等处防堵事的命令,其“遂于二月由省垣先赴辽州,查看各口隘,即转黎城,查阅东阳关,转至潞安、长治等处召集官绅,会商进行各事”。也就是在此期间,徐继畬写下了一组咏史诗和记事诗,《太行绵亘上党之东险隘林立述其在潞安境内者示朱生甫》便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德风亭》《沈王城》《上党即事留别诸绅士》等,这些诗都被收录在他的《松龛先生诗集》中。

关于太平军北伐及徐继畬驻长治办理团练事务,长治各县的县志中多有记载,如清光绪《壶关县续志》记载:“咸丰三年(1853)八月,粤逆窜入潞境,有贼目率众数十,冒称差官,知县彭闭门拒之,旋去,居民闻风惊避,数日始定。”清光绪《长子县志》记载:“咸丰三年(1853)秋八月二十八日,粤逆林凤祥等,由平阳窜入。夜宿鲍店,黎明东去,入潞城界。”民国二十三年(1934)《屯留县志补记》记载:“咸丰三年(1853)八月二十日,粤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渊等,由平阳窜至县之摩诃岭及良马、丰宜诸镇,所至焚掠虏胁。贼是夜宿长子之鲍店镇,明日复取道县之李坊、李高、王公庄、史村,连陷潞城、黎城县,虽未甚蹂躏,然兵燹后,气象日形萧索也。”

尤其是清光绪《长治县志》对徐继畬驻长治办理团练事务记载甚详:“(咸丰)三年八月,粤逆犯境旋由潞城东窜。”同时记载“徐继畬诗注,潞安城无防兵,闻贼东来,官绅率乡勇昼夜登城守御,贼夜半遣人觇之,时西关行店有铁钉三万余篓,连夜运入城,扬言系火药,贼闻之,遂不敢攻城,均以臧宫断门限事为比。”又说“徐继畬上堂即事留别诸绅士诗注,潞安团练局举贡生监数十人,皆自备资斧,首尾二年,长治绅民捐练费前后合三万余金。”在“寓贤”中还专门对徐继畬在长治的这段生活作了记载,说他“咸丰癸丑粤逆北穿,督办山西团练,驻节潞安(今长治)……在潞年余,戎伍之暇时聚诸生讲授,间为诗歌,得其楮墨宝者皆贵之。”从这些记载可知,清咸丰三年(1853)过长治境的太平军是林凤祥部,而徐继畬在长治督办团练事务有一年多的时间。

《太行绵亘上党之东险隘林立述其在潞安境内者示朱生甫》是一首五言长诗,诗中在提到地名时均作有注释,现将作注的诗句及注释摘录如下,括号内字句为徐继畬原注:壶关汉名县,大河流急湍(大河村为壶关东南冲要,东通河南林县);新旧两窟窿,五丁凿奇观(大河村西有新窟窿旧窟窿,凿山为洞以通道路,长至百余步);其北为玉峡,高岭路纡盘(玉峡关在县东北,中隔销军岭,极险峻);桃花隔两园,斗绝不容攀。(桃园梯在玉峡东北,花园梯在玉峡东南,路险仄,仅通行人);林虑近可接,望之云漫漫(林虑山在林县境内,与壶关诸山接连);再北为潞城,虹梯空际蟠。(虹梯关在潞城东数十里,凿石为磴,盘回十馀里,阔仅二三尺,行人无敢骑而过者);下有芣兰岩,峨峨石剑攒。岞崿怖行旅,群吟行路难(芣兰岩在虹梯关之东十馀里,地亦险要);雄关有遗址,雉堞半凋残(东阳关在黎城东二十里,地名吾儿峪,即古之壶口。建关之地名王侯岭,跨山为垣,大半残缺);地利无可恃,常忧兵力单(晋省东界惟此口平坦易行,无险可恃,非重兵不能守,咸丰三年粤贼即由此窜出);楸园与石背,要隘烦控抟(楸树园、石背底皆在东阳关西北,与涉县交界);行行渡漳水,古道走邯郸(出东阳关四十里即至涉县,再东即武安邯郸)。

阅读这首诗会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否令你感到他比你这个长治人还要了解长治,在惊叹他雷厉风行亲力亲为知识丰富的同时,你是否体会到了他心系防守战事,对朝廷的一片耿耿忠心和对同僚的一片良苦用心。在诗的末尾他用四句诗自表心迹:“请缨虽有志,无如气力殚。聚米愧未能,括地借诗坛。”大意是说因自己年迈气力不济,不能实际据守,参与策划,所以借诗括地,指出险关重隘告诉实负其任者。

阅读这样的诗篇令我们感动,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徐继畬并没有到此为至,抑或是他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当时潞安府的守卫者,于是在咸丰五年(1855)八月,也就是太平军经过长治两年后,此时太平军首领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已先后被杀,太平军北伐已宣告失败,战事结束了,在徐继畬即将离开长治的前夕,为了警示后人以告来者,潞安府的守卫者邀请徐继畬手书此诗并立碑以记。

如今,随着岁月变迁,此碑现在已不知沦落何处,幸好在国家图书馆中还存有此诗文碑的拓片,让我们在百余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一睹徐继畬的风采,从这块由他亲自撰书的“长治地名碑”,感受由于他的到来而对长治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陈慧岩)

原标题:晚清名臣徐继畬撰书的“长治地名碑”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上党抗金名将王彦和《武经龟鉴》
· 明清古宅——“孟家花园”
· 上党区荫城镇:山墙上的“地皮官司”碑
· 寻访:屯留康庄《建笔祷雨碑》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晚清名臣徐继畬撰书的“长治地名碑”

“山颠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相信很多人在初中时代,都背诵过这首记忆圆周率的顺口溜,不过用顺口溜或诗歌来助记知识点,却并非现代人的首创,比如下面介绍的这块“太行山诗刻”,便在一首诗里涵盖了长治东部山区所有的关隘险道,真不愧为一块名副其实的“长治地名碑”。

图为:徐继畬撰书的“长治地名碑”(局部)

国家图书馆藏有一块“太行山诗刻”石刻拓片,拓片长120厘米,宽46厘米,连落款在内共27列。诗的题目为《太行绵亘上党之东险隘林立述其在潞安境内者示朱生甫》,全诗共五十句二百五十字,其中提到玉峡、虹梯、花园梯、桃园梯等长治地名近二十个,落款为“咸丰乙卯(1855)秋中,松龛徐继畬稿”。

作者徐继畬,字松龛,又字健男,别号牧田,山西代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人。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学的熏陶,曾随父寓居京师,师从著名文学家高鹗等人。清道光六年(1821),徐继畬考中进士,朝考第一,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次年因丁父忧在籍,期间整理完成了其父徐润第的《敦艮斋遗书》。道光十年服阕入都,授翰林院编修,此后二十余年间仕途可谓是平步青云,由翰林院编修补陕西道监察御史,再广西省浔州府知府,福建延津道、汀漳龙道,直至福建巡抚兼任闽浙总督。丰富的阅历使他的学识和眼界也随之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在漳州前线奋勇抗英,随后以专派之员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广泛接触西方来华人士,五年数十易稿,撰成《瀛环志略》一书,率先突破根深蒂固的天朝意识和华夷观念,将中国定位于世界的一隅,引进了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价值体系,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者之一。

在徐继畬的人生轨迹中,与长治曾有过一次重要交集。清咸丰三年(1853)四月,太平军本着“师行间道、直趋燕都”的战略方针,相继从扬州、浦口、六合等地出师北伐。《中国历史纪事年鉴》记载,太平军一路过关斩将,连克仪征、滁州、凤阳、怀远、蒙城、亳州等地。七月二十八日,自济源入山西,克垣曲、绛县、曲沃、平阳、洪洞,经屯留,占潞城、黎城,折回河南,自涉县、武安入直隶,击败清钦差大臣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所部万余人,乘胜占沙河,清廷大震……

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席卷全国的形势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此时的徐继畬正面临着入仕以来的最低谷,因在处理“神光寺事件”中的方法与林则徐等人的意见不合,他被言官多次上书弹劾,终在咸丰二年冬被彻底罢官。回到故里“正拟设帐授徒,仍做寒毡生涯”的他,被山西巡抚恒春奏请朝廷进省襄办防务。《清徐松龛先生继畬年谱》记载,咸丰四年(1854)春,也就是在徐继畬60岁的时候,接到清朝廷带兵勇督办潞泽辽等处防堵事的命令,其“遂于二月由省垣先赴辽州,查看各口隘,即转黎城,查阅东阳关,转至潞安、长治等处召集官绅,会商进行各事”。也就是在此期间,徐继畬写下了一组咏史诗和记事诗,《太行绵亘上党之东险隘林立述其在潞安境内者示朱生甫》便是其中之一,另外还有《德风亭》《沈王城》《上党即事留别诸绅士》等,这些诗都被收录在他的《松龛先生诗集》中。

关于太平军北伐及徐继畬驻长治办理团练事务,长治各县的县志中多有记载,如清光绪《壶关县续志》记载:“咸丰三年(1853)八月,粤逆窜入潞境,有贼目率众数十,冒称差官,知县彭闭门拒之,旋去,居民闻风惊避,数日始定。”清光绪《长子县志》记载:“咸丰三年(1853)秋八月二十八日,粤逆林凤祥等,由平阳窜入。夜宿鲍店,黎明东去,入潞城界。”民国二十三年(1934)《屯留县志补记》记载:“咸丰三年(1853)八月二十日,粤逆林凤祥、李开芳、吉文渊等,由平阳窜至县之摩诃岭及良马、丰宜诸镇,所至焚掠虏胁。贼是夜宿长子之鲍店镇,明日复取道县之李坊、李高、王公庄、史村,连陷潞城、黎城县,虽未甚蹂躏,然兵燹后,气象日形萧索也。”

尤其是清光绪《长治县志》对徐继畬驻长治办理团练事务记载甚详:“(咸丰)三年八月,粤逆犯境旋由潞城东窜。”同时记载“徐继畬诗注,潞安城无防兵,闻贼东来,官绅率乡勇昼夜登城守御,贼夜半遣人觇之,时西关行店有铁钉三万余篓,连夜运入城,扬言系火药,贼闻之,遂不敢攻城,均以臧宫断门限事为比。”又说“徐继畬上堂即事留别诸绅士诗注,潞安团练局举贡生监数十人,皆自备资斧,首尾二年,长治绅民捐练费前后合三万余金。”在“寓贤”中还专门对徐继畬在长治的这段生活作了记载,说他“咸丰癸丑粤逆北穿,督办山西团练,驻节潞安(今长治)……在潞年余,戎伍之暇时聚诸生讲授,间为诗歌,得其楮墨宝者皆贵之。”从这些记载可知,清咸丰三年(1853)过长治境的太平军是林凤祥部,而徐继畬在长治督办团练事务有一年多的时间。

《太行绵亘上党之东险隘林立述其在潞安境内者示朱生甫》是一首五言长诗,诗中在提到地名时均作有注释,现将作注的诗句及注释摘录如下,括号内字句为徐继畬原注:壶关汉名县,大河流急湍(大河村为壶关东南冲要,东通河南林县);新旧两窟窿,五丁凿奇观(大河村西有新窟窿旧窟窿,凿山为洞以通道路,长至百余步);其北为玉峡,高岭路纡盘(玉峡关在县东北,中隔销军岭,极险峻);桃花隔两园,斗绝不容攀。(桃园梯在玉峡东北,花园梯在玉峡东南,路险仄,仅通行人);林虑近可接,望之云漫漫(林虑山在林县境内,与壶关诸山接连);再北为潞城,虹梯空际蟠。(虹梯关在潞城东数十里,凿石为磴,盘回十馀里,阔仅二三尺,行人无敢骑而过者);下有芣兰岩,峨峨石剑攒。岞崿怖行旅,群吟行路难(芣兰岩在虹梯关之东十馀里,地亦险要);雄关有遗址,雉堞半凋残(东阳关在黎城东二十里,地名吾儿峪,即古之壶口。建关之地名王侯岭,跨山为垣,大半残缺);地利无可恃,常忧兵力单(晋省东界惟此口平坦易行,无险可恃,非重兵不能守,咸丰三年粤贼即由此窜出);楸园与石背,要隘烦控抟(楸树园、石背底皆在东阳关西北,与涉县交界);行行渡漳水,古道走邯郸(出东阳关四十里即至涉县,再东即武安邯郸)。

阅读这首诗会带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是否令你感到他比你这个长治人还要了解长治,在惊叹他雷厉风行亲力亲为知识丰富的同时,你是否体会到了他心系防守战事,对朝廷的一片耿耿忠心和对同僚的一片良苦用心。在诗的末尾他用四句诗自表心迹:“请缨虽有志,无如气力殚。聚米愧未能,括地借诗坛。”大意是说因自己年迈气力不济,不能实际据守,参与策划,所以借诗括地,指出险关重隘告诉实负其任者。

阅读这样的诗篇令我们感动,但出乎意料之外的是徐继畬并没有到此为至,抑或是他的良苦用心感动了当时潞安府的守卫者,于是在咸丰五年(1855)八月,也就是太平军经过长治两年后,此时太平军首领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已先后被杀,太平军北伐已宣告失败,战事结束了,在徐继畬即将离开长治的前夕,为了警示后人以告来者,潞安府的守卫者邀请徐继畬手书此诗并立碑以记。

如今,随着岁月变迁,此碑现在已不知沦落何处,幸好在国家图书馆中还存有此诗文碑的拓片,让我们在百余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够一睹徐继畬的风采,从这块由他亲自撰书的“长治地名碑”,感受由于他的到来而对长治社会各方面所带来的巨大影响。(陈慧岩)

原标题:晚清名臣徐继畬撰书的“长治地名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