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国保”!冯开平“嫁”给金灯寺28年
发布时间: 2023-11-01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冯开平在夕阳中向我们挥手,清瘦的身影在视线中慢慢变小,直到消失。

28年来,这个身影与金灯寺日夜相守,从未分开。

28年来,金灯寺的文物古迹依旧精美绝伦,而冯开平却从风华正茂到如今两鬓斑白。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沟壑沧桑,而他心底念着的仍是“守好寺,保护好文物。”

01

清晨6时,冯开平的手在漆黑中熟悉地摸住了电灯开关,“啪”,屋内骤亮,他的一天就此开启。10月的林虑山,早晚已经很凉,老冯套上妻子织的毛背心,再裹上厚厚的工作服,打开房门。凛冽的秋风不禁让他打了个寒颤,冯开平只是习惯性地一抖,走向山门。

清晨7时,海拔1500米陡崖上的金灯寺迎接着秋日的第一缕阳光,太行山青灰色的山体切面仿佛晕染上一层金色,冯开平手拿扫帚开始清扫。这条不足200米的青石板路由东而西连接着七个院落,山门、钟鼓楼、大佛殿、关帝殿、聚仙楼、地臧阁,老冯不抬头也知道走到哪儿了。28年,冯开平在这条窄窄的路上来来回回,每天走多少次?他笑答,这哪能数得清?

数得清的是他和金灯寺相伴的日子。

1995年5月20日,冯开平身背装着衣服、毛巾和脸盆的大麻袋踏着碎石路从山脚一步步爬上金灯寺。那天,他的师傅,也是时任平顺县文化局局长李银声亲自用车把他从县城送到山脚下的玉峡关镇,直到路没了,车开不上去了,才让冯开平下车。

狭窄的山路,抬头是陡峭的石壁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山峦,冯开平紧贴着山崖不敢望向一侧的万丈深渊。这一路,他回想着师傅交代的话:“金灯寺里的文物是国家的宝贝,你可得看好,保护好。”这一路,妻子幽怨的目光一次次在冯开平的脑海里闪过,这一走,三个孩子全扔给了她,啥时候能回来他不知道,咋熬呢?

漫漫山路,冯开平踽踽前行。他回想着自己36岁的人生,一个普通的农家娃,学唱戏,进剧团,跑龙套。如今,他要承诺当一个守寺人了。最初,冯开平不懂什么是文物,但他知道这很重要。他还记得离开县城时自己那句话:“只要我在,就要把文物看好,守好。”

为了这句承诺,冯开平守在金灯寺28年,与青灯古寺相伴了1万多个日日夜夜。

02

清扫完石板路,冯开平提着水桶走进水陆殿。殿内的一处凹地内积存着石窟缝隙里流下的山泉水和雨水,这是冯开平的日常用水。

一桶水是一天的用量,吃饭、喝水、洗漱,“大概够了。”虽然2008年金灯寺已经通电通水,但他还是用习惯了这池子里的水。这么多年来他的早饭几乎没有变过,小米饭炒土豆或者馍馍炒土豆。嘴里咀嚼着饭菜,冯开平坐在门前望着水陆殿,山泉水一滴滴落下,石壁已被冲刷得发黑,他仿佛还记得28年前刚来的那个下午,一脚踏进这个没水没电的地方,蔬菜稀缺。后来,他自己种了一点土豆,三餐也就以土豆为主。

也就是那个下午,在夕阳下冯开平第一次认真地观摩着他要守护的“国保”。位于山西与河南交界的林虑山中,处在百丈悬崖绝壁之上的金灯寺始建于北齐,经历了明正德、嘉靖、隆庆与万历四任帝王100余年的扩建,石佛、浮雕壁画、碑碣、石塔大部分保存完整。可是这些,冯开平当时并不懂。那天,他挪着步子跟在临时文管员张江福身后,从东到西,把寺里的“家当”清点了一遍。细细看着这些经历了1400年风雨冲刷的壁画、佛造像、石雕,“我觉得安心,也知道了自己的工作要干啥。”走出水陆殿的那一刻,疲劳从冯开平身上卸下,责任却沉甸甸地压在肩头。他点燃香客留下的蜡烛,和张江福开水就着干粮当晚饭,随后在漆黑的屋里合衣睡去,度过了在金灯寺的第一夜。

03

早上8时,山间的雾气已散开,湛蓝的天空晃得人眼晕。“好天气。”冯开平嘴里自顾自地嘟囔着,照例巡视过七个院落,检查监控设备正常运转后,打开山门,迎接游客。

2018年以前,平顺县尚未修缮花壶公路,除了古建爱好者和附近的村民,很少有游客愿意花费时间来金灯寺,这里可以说人迹罕至。2018年后,道路通畅,越来越多的游客登上金灯寺,“比前些年可热闹多了。”

28年守在寺里,冯开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祈愿,参观游览的,包括不法分子他一打眼就能看出个七七八八。“眼力好也是因为看得多。”冯开平说。

金灯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偏僻、道路崎岖、四周荒无人烟,一度成为不法分子盗窃的对象。守寺的前三年,冯开平先后经历过4次偷盗,被人下蒙汗药,绑住手脚,甚至为避开不法分子的威胁,他在暴雨中躲在悬崖边求生……

最惊险的一次,盗匪在冯开平的腰部捅了一刀,把他锁在厨房,冯开平忍着剧痛用力割断绳索才得以逃脱。“好在那次没丢东西,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在人迹罕至的金灯寺中有如此惊心动魄的经历,当时和他一起看护的当地村民都离开了。最后,只剩下冯开平一人。他何尝不害怕?“但咱的责任就是看好‘国保’,这是我的工作。”

冯开平拍拍身上的灰尘,走进寺庙通道里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这是冯开平在金灯寺的家,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铁皮柜,外加一套监控设备就把屋子挤得有些转不开身。2008年,平顺县相关部门将金灯寺安防措施升级,增添监控设备,可随时报警,内外被全面监控,“从那年起基本没发生过啥意外的事,咱这心也安了。”冯开平双眼紧盯着监控,轻轻地说。

04

“喂,天气还行喽。不行你就上来,这段时间我下不去,嗯嗯,你也顾住些自己……”临近中午,冯开平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妻子的嘘寒问暖让他在众人面前显得有些不自然,“现在还能和家人视频,挺好的。”笑容挂在冯开平黝黑沧桑的脸上,这一刻,他很幸福。

1995年冯开平到金灯寺做了守寺人,妻子孟喜梅和三个孩子就留在了山下。冯开平自己也没想到,28年间,回家的路会那么艰难漫长,回家的次数扳着指头都数得清。

“路没修好的时候,回趟家,得先走到玉峡关镇,才有公交车坐,来回得一天。”路修好了,回家方便了,但是冯开平的心却放不下寺里的事儿,每次总是匆匆住过两晚便又上山。

“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可惜吧?”这一问让冯开平愣了一下,“可惜不可惜说不好,就是心里头煎熬。”妻子孟喜梅一个人带着三个娃,为了生活开小卖店、卖馒头,不分白天黑夜地操劳,他煎熬;孩子生病住院,他煎熬;孩子的成绩忽上忽下,妻子埋怨他,他还是煎熬。

因为山上没有信号,与外界联系困难,2005年孟喜梅和女儿出车祸,冯开平全然不知。当时母女俩乘坐的公交车出事故,女儿手臂骨折,妻子脸被划破缝了47针,“给我打电话打不通,伤好了我才知道。”那一刻,冯开平的心“像在火上来回烤”,“守着寺就冷了家。”他眼眶发红。

孟喜梅怨冯开平,又心疼他。“知道我吃不好,睡不安,她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我捎点儿稀罕菜,这也是她织的。”冯开平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身上的毛背心,又笑了。

2018年,联通基站修在了金灯寺,随时随地能打电话了,这终于解了冯开平的思念之苦。夜深人静时,他会和妻子儿女视频聊聊天,看着可爱的小外孙女一遍遍地叫着姥爷,他的心比吃了蜜都甜。

更重要的是,有了手机信号后,文物安全又多了一层保障。“原来没有手机信号,报案需要步行到20多公里外的玉峡关,现在如果再遇到偷盗,一个电话就能报案。”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一边叮嘱着过往游客小心烛火,冯开平一边倚靠在悬崖的栏杆上向下张望。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时不时有汽车路过鸣笛,冯开平看着听着,心里高兴。

28年,冯开平最怕的是寂寞。路没有修好的时候,金灯寺人迹罕至,常常很多天都见不到一个人。没人,冯开平就撑着下巴发呆,盯着石像,对着悬崖。他永远记得那个最漫长的40天,连续阴天,山间雾气缭绕,他独守在寺里。40天后有游客上山,一张口,冯开平才发现自己一时竟然忘记怎么说话了,“原来不说话真的会变成哑巴,我那时才信了。”

幸好,还有这些“国保”和他相伴。28年前,冯开平不懂什么是文物;28年来,他每天都在用生命守护这些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1万多个日子里,他醒来的第一件事永远是检查这些文物是否有损坏;睡前最后一件事,一定是仔细巡查,看看石窟内是否有不轨之人藏身,清点无误后才锁上寺门。

金灯寺石佛造像千变万化,细致入微,他每日观察这些文物的点滴变化,记录在案。

2021年的一场洪涝灾害,也影响到了金灯寺。山上的雨水越来越多,石窟的缝隙日夜渗水,冯开平不得不得用脸盆将水陆殿池子里漫出的雨水舀出去。整座金灯寺受潮严重,石佛像湿润得发黑,急得冯开平只能找来干抹布一遍一遍地擦拭。

冯开平就这样与金灯寺相濡以沫。28年,这份守护变成了牵挂。“只要下山,晚上梦里全是金灯寺。回来了,就不梦了。”

下午6时,天色将黑。冯开平又来来回走在那条200米的青石板路上,仔细排查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监控,清点文物,这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

3年前冯开平退休, 其实已经可以离开金灯寺,可他没有下山。他说:“只要我还干得动,守得住,就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冯开平在夕阳中向我们挥手告别,身后的金灯寺宛如镀上一层金色。

28年,对于千年金灯寺而言只是骐骥过隙,对冯开平来说却是最好的年华。

人物名片

冯开平,男,1960年生,长治市平顺县人,平顺县金灯寺文物管理员。2017年,被授予“中国网事·感动2017”年度网络感动人物称号;2018年,被授予“第六届长治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和“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杨亚娟、李阳鸿、张国平)

原标题:不负韶华守“国保” ——记平顺县金灯寺文物管理员冯开平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潞州节度使王思礼:为稳固大唐基业拼死奋战
· 武乡裴玉澍:毁家纾难支援八路军抗战
· 黎城剪纸传承人杨斐:巧手剪出大千世界
· 李深:坐着轮椅追光
· 大明王爷撰写的墓志铭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守“国保”!冯开平“嫁”给金灯寺28年

冯开平在夕阳中向我们挥手,清瘦的身影在视线中慢慢变小,直到消失。

28年来,这个身影与金灯寺日夜相守,从未分开。

28年来,金灯寺的文物古迹依旧精美绝伦,而冯开平却从风华正茂到如今两鬓斑白。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沟壑沧桑,而他心底念着的仍是“守好寺,保护好文物。”

01

清晨6时,冯开平的手在漆黑中熟悉地摸住了电灯开关,“啪”,屋内骤亮,他的一天就此开启。10月的林虑山,早晚已经很凉,老冯套上妻子织的毛背心,再裹上厚厚的工作服,打开房门。凛冽的秋风不禁让他打了个寒颤,冯开平只是习惯性地一抖,走向山门。

清晨7时,海拔1500米陡崖上的金灯寺迎接着秋日的第一缕阳光,太行山青灰色的山体切面仿佛晕染上一层金色,冯开平手拿扫帚开始清扫。这条不足200米的青石板路由东而西连接着七个院落,山门、钟鼓楼、大佛殿、关帝殿、聚仙楼、地臧阁,老冯不抬头也知道走到哪儿了。28年,冯开平在这条窄窄的路上来来回回,每天走多少次?他笑答,这哪能数得清?

数得清的是他和金灯寺相伴的日子。

1995年5月20日,冯开平身背装着衣服、毛巾和脸盆的大麻袋踏着碎石路从山脚一步步爬上金灯寺。那天,他的师傅,也是时任平顺县文化局局长李银声亲自用车把他从县城送到山脚下的玉峡关镇,直到路没了,车开不上去了,才让冯开平下车。

狭窄的山路,抬头是陡峭的石壁和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山峦,冯开平紧贴着山崖不敢望向一侧的万丈深渊。这一路,他回想着师傅交代的话:“金灯寺里的文物是国家的宝贝,你可得看好,保护好。”这一路,妻子幽怨的目光一次次在冯开平的脑海里闪过,这一走,三个孩子全扔给了她,啥时候能回来他不知道,咋熬呢?

漫漫山路,冯开平踽踽前行。他回想着自己36岁的人生,一个普通的农家娃,学唱戏,进剧团,跑龙套。如今,他要承诺当一个守寺人了。最初,冯开平不懂什么是文物,但他知道这很重要。他还记得离开县城时自己那句话:“只要我在,就要把文物看好,守好。”

为了这句承诺,冯开平守在金灯寺28年,与青灯古寺相伴了1万多个日日夜夜。

02

清扫完石板路,冯开平提着水桶走进水陆殿。殿内的一处凹地内积存着石窟缝隙里流下的山泉水和雨水,这是冯开平的日常用水。

一桶水是一天的用量,吃饭、喝水、洗漱,“大概够了。”虽然2008年金灯寺已经通电通水,但他还是用习惯了这池子里的水。这么多年来他的早饭几乎没有变过,小米饭炒土豆或者馍馍炒土豆。嘴里咀嚼着饭菜,冯开平坐在门前望着水陆殿,山泉水一滴滴落下,石壁已被冲刷得发黑,他仿佛还记得28年前刚来的那个下午,一脚踏进这个没水没电的地方,蔬菜稀缺。后来,他自己种了一点土豆,三餐也就以土豆为主。

也就是那个下午,在夕阳下冯开平第一次认真地观摩着他要守护的“国保”。位于山西与河南交界的林虑山中,处在百丈悬崖绝壁之上的金灯寺始建于北齐,经历了明正德、嘉靖、隆庆与万历四任帝王100余年的扩建,石佛、浮雕壁画、碑碣、石塔大部分保存完整。可是这些,冯开平当时并不懂。那天,他挪着步子跟在临时文管员张江福身后,从东到西,把寺里的“家当”清点了一遍。细细看着这些经历了1400年风雨冲刷的壁画、佛造像、石雕,“我觉得安心,也知道了自己的工作要干啥。”走出水陆殿的那一刻,疲劳从冯开平身上卸下,责任却沉甸甸地压在肩头。他点燃香客留下的蜡烛,和张江福开水就着干粮当晚饭,随后在漆黑的屋里合衣睡去,度过了在金灯寺的第一夜。

03

早上8时,山间的雾气已散开,湛蓝的天空晃得人眼晕。“好天气。”冯开平嘴里自顾自地嘟囔着,照例巡视过七个院落,检查监控设备正常运转后,打开山门,迎接游客。

2018年以前,平顺县尚未修缮花壶公路,除了古建爱好者和附近的村民,很少有游客愿意花费时间来金灯寺,这里可以说人迹罕至。2018年后,道路通畅,越来越多的游客登上金灯寺,“比前些年可热闹多了。”

28年守在寺里,冯开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祈愿,参观游览的,包括不法分子他一打眼就能看出个七七八八。“眼力好也是因为看得多。”冯开平说。

金灯寺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偏僻、道路崎岖、四周荒无人烟,一度成为不法分子盗窃的对象。守寺的前三年,冯开平先后经历过4次偷盗,被人下蒙汗药,绑住手脚,甚至为避开不法分子的威胁,他在暴雨中躲在悬崖边求生……

最惊险的一次,盗匪在冯开平的腰部捅了一刀,把他锁在厨房,冯开平忍着剧痛用力割断绳索才得以逃脱。“好在那次没丢东西,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在人迹罕至的金灯寺中有如此惊心动魄的经历,当时和他一起看护的当地村民都离开了。最后,只剩下冯开平一人。他何尝不害怕?“但咱的责任就是看好‘国保’,这是我的工作。”

冯开平拍拍身上的灰尘,走进寺庙通道里那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这是冯开平在金灯寺的家,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铁皮柜,外加一套监控设备就把屋子挤得有些转不开身。2008年,平顺县相关部门将金灯寺安防措施升级,增添监控设备,可随时报警,内外被全面监控,“从那年起基本没发生过啥意外的事,咱这心也安了。”冯开平双眼紧盯着监控,轻轻地说。

04

“喂,天气还行喽。不行你就上来,这段时间我下不去,嗯嗯,你也顾住些自己……”临近中午,冯开平接到了家里的电话,妻子的嘘寒问暖让他在众人面前显得有些不自然,“现在还能和家人视频,挺好的。”笑容挂在冯开平黝黑沧桑的脸上,这一刻,他很幸福。

1995年冯开平到金灯寺做了守寺人,妻子孟喜梅和三个孩子就留在了山下。冯开平自己也没想到,28年间,回家的路会那么艰难漫长,回家的次数扳着指头都数得清。

“路没修好的时候,回趟家,得先走到玉峡关镇,才有公交车坐,来回得一天。”路修好了,回家方便了,但是冯开平的心却放不下寺里的事儿,每次总是匆匆住过两晚便又上山。

“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可惜吧?”这一问让冯开平愣了一下,“可惜不可惜说不好,就是心里头煎熬。”妻子孟喜梅一个人带着三个娃,为了生活开小卖店、卖馒头,不分白天黑夜地操劳,他煎熬;孩子生病住院,他煎熬;孩子的成绩忽上忽下,妻子埋怨他,他还是煎熬。

因为山上没有信号,与外界联系困难,2005年孟喜梅和女儿出车祸,冯开平全然不知。当时母女俩乘坐的公交车出事故,女儿手臂骨折,妻子脸被划破缝了47针,“给我打电话打不通,伤好了我才知道。”那一刻,冯开平的心“像在火上来回烤”,“守着寺就冷了家。”他眼眶发红。

孟喜梅怨冯开平,又心疼他。“知道我吃不好,睡不安,她每隔一段时间就给我捎点儿稀罕菜,这也是她织的。”冯开平粗糙的手掌摩挲着身上的毛背心,又笑了。

2018年,联通基站修在了金灯寺,随时随地能打电话了,这终于解了冯开平的思念之苦。夜深人静时,他会和妻子儿女视频聊聊天,看着可爱的小外孙女一遍遍地叫着姥爷,他的心比吃了蜜都甜。

更重要的是,有了手机信号后,文物安全又多了一层保障。“原来没有手机信号,报案需要步行到20多公里外的玉峡关,现在如果再遇到偷盗,一个电话就能报案。”

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一边叮嘱着过往游客小心烛火,冯开平一边倚靠在悬崖的栏杆上向下张望。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时不时有汽车路过鸣笛,冯开平看着听着,心里高兴。

28年,冯开平最怕的是寂寞。路没有修好的时候,金灯寺人迹罕至,常常很多天都见不到一个人。没人,冯开平就撑着下巴发呆,盯着石像,对着悬崖。他永远记得那个最漫长的40天,连续阴天,山间雾气缭绕,他独守在寺里。40天后有游客上山,一张口,冯开平才发现自己一时竟然忘记怎么说话了,“原来不说话真的会变成哑巴,我那时才信了。”

幸好,还有这些“国保”和他相伴。28年前,冯开平不懂什么是文物;28年来,他每天都在用生命守护这些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1万多个日子里,他醒来的第一件事永远是检查这些文物是否有损坏;睡前最后一件事,一定是仔细巡查,看看石窟内是否有不轨之人藏身,清点无误后才锁上寺门。

金灯寺石佛造像千变万化,细致入微,他每日观察这些文物的点滴变化,记录在案。

2021年的一场洪涝灾害,也影响到了金灯寺。山上的雨水越来越多,石窟的缝隙日夜渗水,冯开平不得不得用脸盆将水陆殿池子里漫出的雨水舀出去。整座金灯寺受潮严重,石佛像湿润得发黑,急得冯开平只能找来干抹布一遍一遍地擦拭。

冯开平就这样与金灯寺相濡以沫。28年,这份守护变成了牵挂。“只要下山,晚上梦里全是金灯寺。回来了,就不梦了。”

下午6时,天色将黑。冯开平又来来回走在那条200米的青石板路上,仔细排查每一个角落,每一处监控,清点文物,这一天的工作即将结束。

3年前冯开平退休, 其实已经可以离开金灯寺,可他没有下山。他说:“只要我还干得动,守得住,就要站好最后一班岗。”

冯开平在夕阳中向我们挥手告别,身后的金灯寺宛如镀上一层金色。

28年,对于千年金灯寺而言只是骐骥过隙,对冯开平来说却是最好的年华。

人物名片

冯开平,男,1960年生,长治市平顺县人,平顺县金灯寺文物管理员。2017年,被授予“中国网事·感动2017”年度网络感动人物称号;2018年,被授予“第六届长治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和“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杨亚娟、李阳鸿、张国平)

原标题:不负韶华守“国保” ——记平顺县金灯寺文物管理员冯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