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非遗:壶关评书
发布时间:
2023-10-12
| 来源:
长子县图书馆
走进素有“干壶”之称的壶关县,除了能品味到浓香的壶关羊汤,观看到独具韵味的壶关秧歌,还能欣赏到颇具地方特色的壶关县戏曲代表——“壶关评书”。这个集说、唱、动作等为一体的评书表演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征和表演风格,不仅集中了评书中的精粹,浓缩了喜剧情节,还具有结构严谨、短小精干,独立成章、语言洗练等特点。在一字一顿的“呀、啊、嘿”中,壶关评书唱出太行山,渐渐被全国人民接受,成为深受群众喜爱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
图为:壶关评书传承人冯文山
2002年,壶关评书在福建东南卫视荣获了“金像奖”,赢得了我国著名艺术表演家句号、李嘉存等明星的高度赞誉。2013年,应邀出演山西电视台“歌从黄河来”栏目,当红明星周炜与表演者击掌称快。2013年应中央电视台特邀,评书节目登上了“黄金100秒”的舞台,著名节目主持人杨帆、李佳明,央视高级导演李雪、刘可赛等人赞不绝口,给予充分肯定,并在一起探讨了对“新旧济公版本”的看法和建议。
说到这些节目和济公形象,必须提到的便是演员冯文山。1954年出生的冯文山是壶关评书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外号“开心果”。他与表演结缘,是因为会翻跟头。据冯文山讲述,他从小家里很穷,小学都没毕业就到山头帮家里放羊,那时村子里的庙会经常有剧团来唱戏,看着台上的武生翻着跟头,生性好动的他着了魔,于是也试着翻起来。而这一翻竟然给自己找到了工作,1968年考上了壶关县人民剧团,1969年正式参加工作,那年冯文山只有15岁。从演刁小山到孙悟空,六七年的时间里,冯文山把跟头翻得花样百出,很快就成了剧里的顶梁柱。1989年,电视剧《济公》在全国热播,济公的形象从此走进冯文山心中。1990年,在他苦练济公一颦一笑、悉心准备了济公服装后,终于将冯文山版的济公搬上了舞台。得到观众的喜爱后,冯文山把眼界放得更远。2001年,在家人和朋友的资助下,他报名参加了福建卫视的开心明星脸,当时快50岁的冯文山在节目中卯足了劲,表演了前空翻、连翻、后空翻,模仿孙悟空、年迈的老太太,还有济公的醉态等,他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好评,当晚就获得了“最佳明星脸”称号。在戏剧舞台上,冯文山的作品大多来源于老百姓的生活,并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深受壶关县人民的喜爱。如今的冯文山年纪越来越大,可还是坚持每年参加80多场义演,虽然不能再为大家表演翻跟头了,但他觉得经历了那么多曲折至今仍然可以活跃在自己喜欢的舞台上,就是最大的快乐。
图为:冯文山在工地演出
说起壶关评书,冯文山显得异常兴奋。他告诉记者,壶关评书起源于壶关县,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由宋金鼓词演变而成,初兴于清朝嘉庆年间,其内容特别丰富,样式尤为精彩,观赏艺术性更强,每个小段里面总有一个完整而幽默的故事,是一种雅而不俗的民间艺术。该曲种的发生、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形成期,清末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改革开放后的收集、整理,挖掘改编——发展期,使壶关评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壮大。
在壶关县,壶关评书常与壶关干板秧歌、壶关鼓书等穿插说唱,内容和体裁直接来源于群众生活,由于简单好学、通俗易懂,老百姓用最原始的“地圪圈”形式,经常在田间、地头、饭场、庭院等地演绎着世态炎凉,诉说着乡土人情,寻找着自己轻松、快乐的情趣。它有着张口就能说,伸手就能演,扁担箩筐作道具,锅碗瓢盆当音响,便捷而独特的风格,是当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而必不可少的一种宣传形式。
图为:获得的荣誉
在戏曲舞台上,壶关评书的主要曲目有《潞安府闹元宵》《十二月对花》《如此葬礼》《买卖婚》《骂一声小刘山良心坏尽》等。2015年,壶关评书被县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6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原标题:长治非遗名录之壶关评书
[编辑:邢璐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