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县上霍村:上党梆子“三义班”的诞生地
发布时间: 2023-09-28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上霍村,位于长子县城东南15华里处,东傍太焦铁路,西依浊漳河。村南有梁水,自东向西缓缓流入浊漳河。现有居民400余户,1600余人。民风淳朴、恭俭礼让,多以蔬菜种植为业。

相传,隋朝时期,有一户姓霍的人家,老大在浊漳河东侧的高岗上居住,取村名上霍村;老二在浊漳河西岸的低洼平地居住,取村名下霍村。

图为:戏曲表演

上霍村,是“戏窝”之村,也是上党梆子“三义班”的诞生地。

清朝道光年间,在汉口做贩牲畜生意的村民贾引则,赚钱后在村里办起了戏班,起名“三义班”,演出剧目以“岳家戏”为主。贾引则去世后,让侄儿贾匡则当了戏班的东家。后来,“三义班”负债累累,无奈之下,贾匡则将戏班和外债一起推给了戏班的掌班南鲍村人牛小圪捻。牛小圪捻自己当了东家,笼络艺人,聘请名角。时间不长,“三义班”就成了上党梆子中响当当的班子。

1946年,长子县政府在“三义班”基础上组建县属剧团“长子县解放剧团”,在同于道光年间创建的“乐意班”基础上组建“长子县虹光剧团”。1947年,两团合并为长子县虹光剧团。1964年,又与上党落子剧团“五星剧团”合并,正式更名“长子县人民剧团”。

据说,贾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上霍村,一边务农、一边经商。经过几代人的勤劳努力,明代末期,已经成为上霍村的富豪。

贾家的房屋错落有致,一院一院在上霍村街上排列。开设有车马旅店、杂货店等。都是用砖石筑就,造型别致,屋脊高耸,座座为豪宅。

20世纪40年代,村民贾增荣在村里创办了落子剧团。随后后在长子、安泽、屯留等地演唱,是一个具有大衣箱、乐队和演员的综合性民间职业剧团。表演剧目有《辕门斩子》《天坡楼》《两狼山》《九华山》《拷打兰英》《斩赵王》等。2000年,剧团解散。

上霍村原有戏台两座,一座位于村东北的三佛寺,另一座位于村西北的都土地庙。

三佛寺,长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东西长38.2米,南北宽24.5米,占地面积935.9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南殿、中殿、正殿,东、西两侧有耳殿、厢房、山门、角殿。

正大殿建于砖石台基之上,长9.7米,宽8.1米,高0.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墙前移,斗拱被封,敬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左右耳殿各二间。紧挨东耳殿有厢房三间,外砖墙相围,南开小门。

中大殿称中廊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敬奉背坐观音;东西有二层厢房各三间。

南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敬奉三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有左右耳房各二间。

庙宇正南对面有戏台,建在一米高的青石台阶上。后被拆。

该寺建成于明天启七年(1627),现存《佛堂设立常住碑记》云:“时有郭师祖,讳守田,素养精诚,将自己所耕余顷,殷勤修整,构堂三座,堂殿三楹,金碧庄严,粧成佛界也。南殿三楹,鼎塑三大菩萨,亦如西方境也。又修营堂房、楼阁、舍宇,各皆落成,可观也。”

大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清道光九年(1829)再修。20世纪50年代,佛像被拆毁,改为学校。如今中大殿、南大殿无存。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

都土地庙,坐北朝南,一进二院。庙南有戏台一座。

清朝嘉庆辛酉年(1801年),村民开始捐谷石积,至丁卯年(1807年)共积钱二万九千有余,购置中等土地14亩,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落成,并立碑记之。《永敬土地碑记》云:“土地之神,昭昭也。至于上霍都里,更非小庄比也,则此村之敬此神,岂待言哉!”“置中地壹拾肆亩,地名坐落后岗上,系南北畛,东西二至岸,南至道,北至沟底。将此地租出,除租户完粮外,净出租课钱贰仟贰佰文,以备祭品,物物皆新,岁岁不缺。此大典之所以常昭而,敬心之所以永伸也。”

该庙于同治年间重修,20世纪70年代被拆,2010年于原址重修。

上霍村,清朝时期隶属于长子县崇文坊,为上霍里和上霍都所在地,管辖周边村庄,故该庙名为“都土地庙”。

上霍村村子正中间原先是一池塘。相传,池塘岸边有一座三间房围成的小院,称作祖师庙。庙前便是村里的大街。村民们常聚集在那里说说笑笑,聊聊家常,谈笑风生。

一天夜里,村民都已关门睡觉。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人在大街上呐喊,喂牲口的家户注意了,起床快喂牲口,要用牲口干活去。声音刚落,又听见大街上车辆声、呐喊声响彻天空。村民们感觉非常奇怪,以为是在做梦。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村民们发现祖师庙不见了,就赶紧四处寻找。后来在村子东南面的土岗上找到了一座崭新的祖师庙,有正殿三间、偏殿东西各两间,并且有东西房各三间。因是神仙搬庙宇,所以祖师庙没有碑记。

自此,每逢三月初三,村民们都要拿有草根的草绑成三角形架,去祖师庙烧香火,以求子孙兴旺安康。庙前立有华表,威武壮观。20世纪80年代被村民所拆。

上霍村村西浊漳河上原建有起云桥,方便村民出行。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长子县志》记载:“起云桥在上霍村西,创建无考,道光五年村人重修。光绪二年武生贾中选再修。”现已被新式的现代大桥所取代。

现在,上霍村的老人,不仅人人都还会唱几句,其中不少人当年还登台唱过戏。因为村里戏剧历史悠久,会唱戏的人多,所以,一般的戏班到村里唱戏,很难听到村民们的叫好声。(程江河)

原标题:“戏窝”上霍村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子县上霍村:上党梆子“三义班”的诞生地
· 明嘉靖《山西通志》中的武乡
· 探访:发鸠山古代遗址——吴王寨
· 典籍里的微子与潞城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长子县上霍村:上党梆子“三义班”的诞生地

上霍村,位于长子县城东南15华里处,东傍太焦铁路,西依浊漳河。村南有梁水,自东向西缓缓流入浊漳河。现有居民400余户,1600余人。民风淳朴、恭俭礼让,多以蔬菜种植为业。

相传,隋朝时期,有一户姓霍的人家,老大在浊漳河东侧的高岗上居住,取村名上霍村;老二在浊漳河西岸的低洼平地居住,取村名下霍村。

图为:戏曲表演

上霍村,是“戏窝”之村,也是上党梆子“三义班”的诞生地。

清朝道光年间,在汉口做贩牲畜生意的村民贾引则,赚钱后在村里办起了戏班,起名“三义班”,演出剧目以“岳家戏”为主。贾引则去世后,让侄儿贾匡则当了戏班的东家。后来,“三义班”负债累累,无奈之下,贾匡则将戏班和外债一起推给了戏班的掌班南鲍村人牛小圪捻。牛小圪捻自己当了东家,笼络艺人,聘请名角。时间不长,“三义班”就成了上党梆子中响当当的班子。

1946年,长子县政府在“三义班”基础上组建县属剧团“长子县解放剧团”,在同于道光年间创建的“乐意班”基础上组建“长子县虹光剧团”。1947年,两团合并为长子县虹光剧团。1964年,又与上党落子剧团“五星剧团”合并,正式更名“长子县人民剧团”。

据说,贾家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上霍村,一边务农、一边经商。经过几代人的勤劳努力,明代末期,已经成为上霍村的富豪。

贾家的房屋错落有致,一院一院在上霍村街上排列。开设有车马旅店、杂货店等。都是用砖石筑就,造型别致,屋脊高耸,座座为豪宅。

20世纪40年代,村民贾增荣在村里创办了落子剧团。随后后在长子、安泽、屯留等地演唱,是一个具有大衣箱、乐队和演员的综合性民间职业剧团。表演剧目有《辕门斩子》《天坡楼》《两狼山》《九华山》《拷打兰英》《斩赵王》等。2000年,剧团解散。

上霍村原有戏台两座,一座位于村东北的三佛寺,另一座位于村西北的都土地庙。

三佛寺,长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二进院布局,东西长38.2米,南北宽24.5米,占地面积935.9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南殿、中殿、正殿,东、西两侧有耳殿、厢房、山门、角殿。

正大殿建于砖石台基之上,长9.7米,宽8.1米,高0.5米,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五檩前廊式构架,前墙前移,斗拱被封,敬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左右耳殿各二间。紧挨东耳殿有厢房三间,外砖墙相围,南开小门。

中大殿称中廊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敬奉背坐观音;东西有二层厢房各三间。

南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敬奉三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有左右耳房各二间。

庙宇正南对面有戏台,建在一米高的青石台阶上。后被拆。

该寺建成于明天启七年(1627),现存《佛堂设立常住碑记》云:“时有郭师祖,讳守田,素养精诚,将自己所耕余顷,殷勤修整,构堂三座,堂殿三楹,金碧庄严,粧成佛界也。南殿三楹,鼎塑三大菩萨,亦如西方境也。又修营堂房、楼阁、舍宇,各皆落成,可观也。”

大清乾隆五年(1740)重修,清道光九年(1829)再修。20世纪50年代,佛像被拆毁,改为学校。如今中大殿、南大殿无存。现存正殿为明代遗构,其余建筑为清代。

都土地庙,坐北朝南,一进二院。庙南有戏台一座。

清朝嘉庆辛酉年(1801年),村民开始捐谷石积,至丁卯年(1807年)共积钱二万九千有余,购置中等土地14亩,于嘉庆十五年(1810年)落成,并立碑记之。《永敬土地碑记》云:“土地之神,昭昭也。至于上霍都里,更非小庄比也,则此村之敬此神,岂待言哉!”“置中地壹拾肆亩,地名坐落后岗上,系南北畛,东西二至岸,南至道,北至沟底。将此地租出,除租户完粮外,净出租课钱贰仟贰佰文,以备祭品,物物皆新,岁岁不缺。此大典之所以常昭而,敬心之所以永伸也。”

该庙于同治年间重修,20世纪70年代被拆,2010年于原址重修。

上霍村,清朝时期隶属于长子县崇文坊,为上霍里和上霍都所在地,管辖周边村庄,故该庙名为“都土地庙”。

上霍村村子正中间原先是一池塘。相传,池塘岸边有一座三间房围成的小院,称作祖师庙。庙前便是村里的大街。村民们常聚集在那里说说笑笑,聊聊家常,谈笑风生。

一天夜里,村民都已关门睡觉。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人在大街上呐喊,喂牲口的家户注意了,起床快喂牲口,要用牲口干活去。声音刚落,又听见大街上车辆声、呐喊声响彻天空。村民们感觉非常奇怪,以为是在做梦。

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村民们发现祖师庙不见了,就赶紧四处寻找。后来在村子东南面的土岗上找到了一座崭新的祖师庙,有正殿三间、偏殿东西各两间,并且有东西房各三间。因是神仙搬庙宇,所以祖师庙没有碑记。

自此,每逢三月初三,村民们都要拿有草根的草绑成三角形架,去祖师庙烧香火,以求子孙兴旺安康。庙前立有华表,威武壮观。20世纪80年代被村民所拆。

上霍村村西浊漳河上原建有起云桥,方便村民出行。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长子县志》记载:“起云桥在上霍村西,创建无考,道光五年村人重修。光绪二年武生贾中选再修。”现已被新式的现代大桥所取代。

现在,上霍村的老人,不仅人人都还会唱几句,其中不少人当年还登台唱过戏。因为村里戏剧历史悠久,会唱戏的人多,所以,一般的戏班到村里唱戏,很难听到村民们的叫好声。(程江河)

原标题:“戏窝”上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