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孟秋时节,硕果渐熟。
沿着一路青山绿水来到位于武乡县上司乡郑峪村的武乡县红色酒业有限公司,电机轰隆作响、工人有序施工,钢梁架起来了、管网铺通了,一幅幅忙碌画面交织出一曲振奋人心的乡村振兴曲。
就在3月份,这支铿锵的“乐曲”,郑峪村奏得还有些“走音跑调”:信访举报量大,被列入全省第三阶段“三个一批”治理整治重点村。
为扭转这一局面,武乡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督办化解为中心,开出建机制增强活力、清积案化解矛盾、强产业助力发展“三剂良方”,走出了一条以案促治、带动乡村振兴的“三个一批”治理整治创新之路。
激活——敲定“主抓—监督—协同”工作机制
“郑峪村下辖郑峪、峰垴、大后沟、小后沟、碾凹5个自然村,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15.85亩。”“全村共有217户578人,其中脱贫户34户111人,现有监测户2户4人。党员29人,班子成员7人。”“原村两委班子执行重要制度不严格,维护群众利益不积极,村两委日常工作不规范。”“2021年以来问题线索7件,目前已全部办结。”
……
翻开郑峪村“三会一课”记录本,时光回溯到今年3月份,那是被列入“三个一批”治理整治重点村的第一次党员大会,县乡村三级干部对郑峪村整体情况进行集中“会诊”,并最终敲定了“主抓—监督—协同”整治机制。
成立工作专班,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纪委书记、分管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副组长,21个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责成乡镇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村两级主干任成员的工作组,第一时间出台《关于上司乡郑峪村“三个一批”监督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市县领导多次深入郑峪村调研,解决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针对性指导建立“三清单”台账;县纪委班子成员严格按照全覆盖包联制度,制定下发“一村一策”,协调推进监督治理工作;县乡村三级干部全部下沉一线,耐心倾听诉求,全面吃透村情;部门、乡镇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形成上下贯通、高效有力的责任体系和工作合力。
破难——构建“管理—施策—正风”有效渠道
7月下旬,正值“七下八上”主汛期。
“本轮强降雨极端性强,致灾风险高。”听完天气预报,郑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宏坐不住了,“天气预报说有强降雨,大家赶紧去村里转一转,特别是高陡边坡附近居住的村民,务必让他们及早转移。”在“两委”干部群中发了语音,张国宏便匆匆忙忙跑去村民家中。
“人民至上”,正是这四个重若千钧的字,让郑峪村在“三个一批”治理整治重点村这场硬仗中有了底气。
“三个一批”帽子既然戴上了,那就用实干摘了它。郑峪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开展群众诉求和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采取“首接首问责任制度”和“分类处置法”,逐一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诉求3大类116条,造型铸魂、抓痛破难,汇聚起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管理——注重培养后备干部,壮大党员队伍,发展3名入党积极分子;采取“支委讲学+党员自学”方式,切实提升“两委”干部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6次、讲党课3次、组织生活会1次,使组织生活规范化经常化。
施策——针对性制定党务、村务、财务、廉政教育等各方面工作制度32项;组织支村“两委”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村内发展规划;成立5个小组开展入户调研,共走访87户,收集汇总意见建议7方面152个;组织全村党员带头参加环境整治、为民排忧解难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20余件次;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队入村表演,组建村锣鼓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协调水利局、交通局等部门解决群众吃水、出行困难问题12项。
正风——制定清廉村居建设工作计划,组织全体党员在八路军烈士陵园、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地多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落实“三务全公开”制度,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晒晒账、党员群众来监督”主题活动,以张贴公示的方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现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监察联络员“三员合一”,并聘请一名有责任心、素质高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村清廉建设的监督员,推动清廉村居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发展——延伸“砖厂—酒业—文旅”产业体系
“当了一辈子农民,这是我第一次领到分红,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有盼头。”日前,在郑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分红大会上,“股东”魏小平乐呵呵地说道。
220户577人全部获得分红,村集体经济由“空壳村”向“百万村”蜕变,郑峪村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敞亮。
如果足够熟悉郑峪,会发现郑峪村的蜕变翻天覆地。
“村子没长进,村民哪会有信心。”一直以来,郑峪村经济来源单一,全靠传统种植业为生,村集体经济为零。正如魏小平所说,那时候的郑峪,挖不出资源,留不住年轻人,更别提发展和振兴。
“破局,必须在产业上做文章。”为了让村子“长进”,郑峪村“两委”班子憋着一股劲,多次前往襄垣、左权、榆社等地参观学习,并利用国家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投资新办武乡县佳郑建材有限公司,生产免烧混凝土建材制品,当年就收益15万元。
村集体的锅支起来了,怎么把火越烧越旺?郑峪村“两委”班子把目光转向“筑巢引凤、以地生财”,采取土地出租、项目引进、与外商合作开发等村企合作方式,推动武乡县红色酒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白酒生产项目和武乡绿色家园有限公司铝蜂窝大板加工项目相继落户,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4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固定就业80余人、灵活用工就业300余人。
“我们还准备将本村文化与村民技艺相融合,建设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景区,以链养链,倾力培养产业新增长极。”一条蜿蜒柏油路通向郑峪村,张国宏行走在路上,脚步始终那么坚定有力。
乘着新时代浩荡的东风,发展中的郑峪,走对了路子,过好了日子,正接续奋斗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贾霄星)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孟秋时节,硕果渐熟。
沿着一路青山绿水来到位于武乡县上司乡郑峪村的武乡县红色酒业有限公司,电机轰隆作响、工人有序施工,钢梁架起来了、管网铺通了,一幅幅忙碌画面交织出一曲振奋人心的乡村振兴曲。
就在3月份,这支铿锵的“乐曲”,郑峪村奏得还有些“走音跑调”:信访举报量大,被列入全省第三阶段“三个一批”治理整治重点村。
为扭转这一局面,武乡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督办化解为中心,开出建机制增强活力、清积案化解矛盾、强产业助力发展“三剂良方”,走出了一条以案促治、带动乡村振兴的“三个一批”治理整治创新之路。
激活——敲定“主抓—监督—协同”工作机制
“郑峪村下辖郑峪、峰垴、大后沟、小后沟、碾凹5个自然村,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15.85亩。”“全村共有217户578人,其中脱贫户34户111人,现有监测户2户4人。党员29人,班子成员7人。”“原村两委班子执行重要制度不严格,维护群众利益不积极,村两委日常工作不规范。”“2021年以来问题线索7件,目前已全部办结。”
……
翻开郑峪村“三会一课”记录本,时光回溯到今年3月份,那是被列入“三个一批”治理整治重点村的第一次党员大会,县乡村三级干部对郑峪村整体情况进行集中“会诊”,并最终敲定了“主抓—监督—协同”整治机制。
成立工作专班,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纪委书记、分管常委、组织部部长任副组长,21个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并责成乡镇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村两级主干任成员的工作组,第一时间出台《关于上司乡郑峪村“三个一批”监督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市县领导多次深入郑峪村调研,解决一大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并针对性指导建立“三清单”台账;县纪委班子成员严格按照全覆盖包联制度,制定下发“一村一策”,协调推进监督治理工作;县乡村三级干部全部下沉一线,耐心倾听诉求,全面吃透村情;部门、乡镇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形成上下贯通、高效有力的责任体系和工作合力。
破难——构建“管理—施策—正风”有效渠道
7月下旬,正值“七下八上”主汛期。
“本轮强降雨极端性强,致灾风险高。”听完天气预报,郑峪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宏坐不住了,“天气预报说有强降雨,大家赶紧去村里转一转,特别是高陡边坡附近居住的村民,务必让他们及早转移。”在“两委”干部群中发了语音,张国宏便匆匆忙忙跑去村民家中。
“人民至上”,正是这四个重若千钧的字,让郑峪村在“三个一批”治理整治重点村这场硬仗中有了底气。
“三个一批”帽子既然戴上了,那就用实干摘了它。郑峪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开展群众诉求和信访举报问题线索“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采取“首接首问责任制度”和“分类处置法”,逐一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诉求3大类116条,造型铸魂、抓痛破难,汇聚起不可阻挡的磅礴力量。
管理——注重培养后备干部,壮大党员队伍,发展3名入党积极分子;采取“支委讲学+党员自学”方式,切实提升“两委”干部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认真贯彻落实“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主题党日活动等制度,开展主题党日活动6次、讲党课3次、组织生活会1次,使组织生活规范化经常化。
施策——针对性制定党务、村务、财务、廉政教育等各方面工作制度32项;组织支村“两委”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村内发展规划;成立5个小组开展入户调研,共走访87户,收集汇总意见建议7方面152个;组织全村党员带头参加环境整治、为民排忧解难等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20余件次;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宣传队入村表演,组建村锣鼓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协调水利局、交通局等部门解决群众吃水、出行困难问题12项。
正风——制定清廉村居建设工作计划,组织全体党员在八路军烈士陵园、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等地多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落实“三务全公开”制度,深入推进“党务村务晒晒账、党员群众来监督”主题活动,以张贴公示的方式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实现纪检委员、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监察联络员“三员合一”,并聘请一名有责任心、素质高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村清廉建设的监督员,推动清廉村居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发展——延伸“砖厂—酒业—文旅”产业体系
“当了一辈子农民,这是我第一次领到分红,以后的日子会越过越有盼头。”日前,在郑峪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分红大会上,“股东”魏小平乐呵呵地说道。
220户577人全部获得分红,村集体经济由“空壳村”向“百万村”蜕变,郑峪村的乡村振兴路越走越敞亮。
如果足够熟悉郑峪,会发现郑峪村的蜕变翻天覆地。
“村子没长进,村民哪会有信心。”一直以来,郑峪村经济来源单一,全靠传统种植业为生,村集体经济为零。正如魏小平所说,那时候的郑峪,挖不出资源,留不住年轻人,更别提发展和振兴。
“破局,必须在产业上做文章。”为了让村子“长进”,郑峪村“两委”班子憋着一股劲,多次前往襄垣、左权、榆社等地参观学习,并利用国家支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投资新办武乡县佳郑建材有限公司,生产免烧混凝土建材制品,当年就收益15万元。
村集体的锅支起来了,怎么把火越烧越旺?郑峪村“两委”班子把目光转向“筑巢引凤、以地生财”,采取土地出租、项目引进、与外商合作开发等村企合作方式,推动武乡县红色酒业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白酒生产项目和武乡绿色家园有限公司铝蜂窝大板加工项目相继落户,年可增加村集体收入24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固定就业80余人、灵活用工就业300余人。
“我们还准备将本村文化与村民技艺相融合,建设生态农耕文化休闲旅游景区,以链养链,倾力培养产业新增长极。”一条蜿蜒柏油路通向郑峪村,张国宏行走在路上,脚步始终那么坚定有力。
乘着新时代浩荡的东风,发展中的郑峪,走对了路子,过好了日子,正接续奋斗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答卷。(贾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