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武乡县红色旅游热度明显升温。主题党日、研学旅游、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虽酷暑难耐,但各处红色旅游景点,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红色,是武乡的象征。
回首过往,八路军总司令部、太行精神的主要孕育地,这些“标签”诠释着武乡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而今,太行精神依旧“沸腾”在武乡广袤的城乡之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资源禀赋——做强做优红色旅游
“一上午就接待了来自省内外的三批参观者。”在监漳镇下北漳村“前方鲁艺”旧址,讲解员李红梅忙得不亦乐乎。
80多年前,八路军鲁迅艺术学校进驻下北漳村,一批批文艺战士聚集于此,用艺术唤起民众。如今,这座小村庄依托“前方鲁艺”旧址独特的红色资源,积极保护、修复、开发村里的红色遗址,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如今,下北漳村已打造出22个院落,还开办水上乐园,种植冬棚及应季蔬果,为游客提供吃、住、游、玩一体化沉浸式体验环境。
下北漳村的新风貌,是太行革命老区武乡县依托红色资源,围绕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乡县以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为目标,在摸清“红色家底”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建档立卡,让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有“户口”、有“身份”、有“故事”,与此同时,还将分散零落的红色资源连点成线、串珠成链,让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此外,武乡县持续丰富“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电商”“红色旅游+现代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完善城乡配套服务设施,提升运营接待能力,形成集参观、研学、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逐步走出一条红色旅游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我们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不断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拓展红色旅游富民功能,加快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全力打造‘山西红色会客厅’,努力让八方来客常来常往、常来常想、常来常新。”武乡县委书记贺思宇如是说。
要素双向流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现在城里机会多哩,只要踏实肯干,再有个一技之长,收入肯定差不了!”今年46岁的郝新华是武乡县石北乡圪咀头村人,在外打零工,每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让他感到心满意足。
同是圪咀头村人,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郝彦飞返回家乡,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开办了面点加工车间,吸纳当地村民足不出户稳定就业。
同村的两个人“一进一出”的背后,体现的是武乡县人才要素在城乡间加快流动的现实。
长期以来,农村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为解决这个难题,武乡县想方设法加快要素流动,带来城乡发展新活力。
城市品质提升——“家门口”的街心公园、“网红打卡地”如意桥、宽阔平坦的市政道路、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如今,很多武乡人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正在变得愈发便利舒适、美丽宜居。近年来,武乡县着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品质提升、路网畅通、设施完善四大行动,新建和提质改造“四横六纵”十条主干道路、“五横五纵”十条支路、四座城市桥梁、八个公共生态停车场,完善八大片区城市更新改造,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优化了城市布局,完善了城市功能。 从旧到新、从矮到高、从单调到多彩,武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经济活力竞相迸发。
就业机会稳定——组织招聘、搭建信息平台、就业培训……武乡县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开展“需求导向”“就业导向”职业培训,实行“需求储备式培训”模式,经常性举办裁缝、电商、护工、手工编织、家政、烹调、月嫂等各个工种的实用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采取市场集中招聘、乡村流动招聘等方式,现场提供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搭建人岗对接平台,帮助乡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基础设施一体化——“由于单位离县城远,上下班总得开车,一年下来也是笔不小的开销。现在好了,早上6时30分坐上免费公交车,8时准时单位打卡上班,省心还省钱。”在山西新村煤业上班的石峰高兴地说。2022年1月1日,武乡县、乡、村三级公交车实行全免费,自此,该县108辆公交车奔跑在全县12个乡镇、296个村、55条公交线路上,为全县人民提供了安全、便捷、舒适的免费公共交通服务。
从城市到乡村,武乡县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县城交通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设以城带乡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完善城乡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形成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随着城乡公共服务逐步走向均等化,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民生福祉增强——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城市大门大开,而乡村这一头,面貌也日新月异:
村容户貌,是乡村更宜居的基础。
“以前村里鸡鸭满地跑、厕所臭熏天,哪留得住人呀。”贾豁乡古台村村民赵爱萍感叹,经过几年的统一规划,现在环境干净多了,亲戚回乡都愿意多住上几天呢。
武乡县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全面推进森林村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老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设施功能决定乡村品质。
“以前村里没有快递服务点,取快递件要到乡里,费时费力。现在快递服务进了村,我们寄收快递件再不用愁了,走几步路就能办了事,特别方便,感觉和城市的生活更接近了。”在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快递服务点,取快递件的村民籍晋平笑呵呵地说。
快递进村、特产进城,武乡县双向打通农村地区寄递服务“首末一公里”,坚决做优做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主渠道,助力农村消费升级、农民创收增收。除此之外,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城乡间“无缝连接”,缩小了城乡差距,拉近了城乡距离。
城乡融合,关键要产业共荣。
丰州镇兴盛垴村通过搭建“村企联建”平台,让更多村民跳出传统销售模式,走上电商路;贾豁乡强化农业“特”“优”战略,“双十万”示范区试点创建日趋成熟;故城镇万亩农田放进“托管班”,农民当起“甩手掌柜”,集体经济蹚出发展“新路子”;武乡小米、武乡梅杏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武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扭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走出一条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群众的“钱袋子”更加殷实。
从广厦万千到阡陌桑田,从城市中心到城镇乡村,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故事,印证着老区人民的幸福质感,武乡城与乡的差距逐步缩小,方便、舒适、美好的生活一步步变为现实。展望未来,武乡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向着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城阔步前行。(赵海鹏、孟桂芬)
原标题:城乡共进 宜居宜业——武乡县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今年暑期,武乡县红色旅游热度明显升温。主题党日、研学旅游、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虽酷暑难耐,但各处红色旅游景点,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红色,是武乡的象征。
回首过往,八路军总司令部、太行精神的主要孕育地,这些“标签”诠释着武乡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红色文化积淀。而今,太行精神依旧“沸腾”在武乡广袤的城乡之间,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立足资源禀赋——做强做优红色旅游
“一上午就接待了来自省内外的三批参观者。”在监漳镇下北漳村“前方鲁艺”旧址,讲解员李红梅忙得不亦乐乎。
80多年前,八路军鲁迅艺术学校进驻下北漳村,一批批文艺战士聚集于此,用艺术唤起民众。如今,这座小村庄依托“前方鲁艺”旧址独特的红色资源,积极保护、修复、开发村里的红色遗址,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让不少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如今,下北漳村已打造出22个院落,还开办水上乐园,种植冬棚及应季蔬果,为游客提供吃、住、游、玩一体化沉浸式体验环境。
下北漳村的新风貌,是太行革命老区武乡县依托红色资源,围绕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武乡县以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为目标,在摸清“红色家底”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建档立卡,让每一处红色资源都有“户口”、有“身份”、有“故事”,与此同时,还将分散零落的红色资源连点成线、串珠成链,让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此外,武乡县持续丰富“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旅游+电商”“红色旅游+现代农业”等新业态,不断完善城乡配套服务设施,提升运营接待能力,形成集参观、研学、旅游、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具有革命传统体验、红色精神传承、绿色休闲观光等特色的红色旅游产品,逐步走出一条红色旅游助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特色之路。
“我们以‘弘扬太行精神、共建创新武乡’为主线,不断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拓展红色旅游富民功能,加快创建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全力打造‘山西红色会客厅’,努力让八方来客常来常往、常来常想、常来常新。”武乡县委书记贺思宇如是说。
要素双向流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现在城里机会多哩,只要踏实肯干,再有个一技之长,收入肯定差不了!”今年46岁的郝新华是武乡县石北乡圪咀头村人,在外打零工,每个月4000多元的工资让他感到心满意足。
同是圪咀头村人,原本在外打工的村民郝彦飞返回家乡,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开办了面点加工车间,吸纳当地村民足不出户稳定就业。
同村的两个人“一进一出”的背后,体现的是武乡县人才要素在城乡间加快流动的现实。
长期以来,农村各种要素单向由农村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严重“失血”,为解决这个难题,武乡县想方设法加快要素流动,带来城乡发展新活力。
城市品质提升——“家门口”的街心公园、“网红打卡地”如意桥、宽阔平坦的市政道路、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如今,很多武乡人发现,自己生活的城市正在变得愈发便利舒适、美丽宜居。近年来,武乡县着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品质提升、路网畅通、设施完善四大行动,新建和提质改造“四横六纵”十条主干道路、“五横五纵”十条支路、四座城市桥梁、八个公共生态停车场,完善八大片区城市更新改造,进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优化了城市布局,完善了城市功能。 从旧到新、从矮到高、从单调到多彩,武乡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经济活力竞相迸发。
就业机会稳定——组织招聘、搭建信息平台、就业培训……武乡县深入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开展“需求导向”“就业导向”职业培训,实行“需求储备式培训”模式,经常性举办裁缝、电商、护工、手工编织、家政、烹调、月嫂等各个工种的实用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采取市场集中招聘、乡村流动招聘等方式,现场提供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服务,搭建人岗对接平台,帮助乡村劳动力实现就业。
基础设施一体化——“由于单位离县城远,上下班总得开车,一年下来也是笔不小的开销。现在好了,早上6时30分坐上免费公交车,8时准时单位打卡上班,省心还省钱。”在山西新村煤业上班的石峰高兴地说。2022年1月1日,武乡县、乡、村三级公交车实行全免费,自此,该县108辆公交车奔跑在全县12个乡镇、296个村、55条公交线路上,为全县人民提供了安全、便捷、舒适的免费公共交通服务。
从城市到乡村,武乡县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动县城交通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建设以城带乡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完善城乡供气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动形成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随着城乡公共服务逐步走向均等化,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民生福祉增强——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城市大门大开,而乡村这一头,面貌也日新月异:
村容户貌,是乡村更宜居的基础。
“以前村里鸡鸭满地跑、厕所臭熏天,哪留得住人呀。”贾豁乡古台村村民赵爱萍感叹,经过几年的统一规划,现在环境干净多了,亲戚回乡都愿意多住上几天呢。
武乡县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交通沿线、村庄街巷、农户庭院、田间地头等重点区域,推进农村户厕改造,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全面推进森林村庄建设,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老区人民的精神面貌更是焕然一新。
设施功能决定乡村品质。
“以前村里没有快递服务点,取快递件要到乡里,费时费力。现在快递服务进了村,我们寄收快递件再不用愁了,走几步路就能办了事,特别方便,感觉和城市的生活更接近了。”在武乡县蟠龙镇砖壁村快递服务点,取快递件的村民籍晋平笑呵呵地说。
快递进村、特产进城,武乡县双向打通农村地区寄递服务“首末一公里”,坚决做优做强“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主渠道,助力农村消费升级、农民创收增收。除此之外,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在城乡间“无缝连接”,缩小了城乡差距,拉近了城乡距离。
城乡融合,关键要产业共荣。
丰州镇兴盛垴村通过搭建“村企联建”平台,让更多村民跳出传统销售模式,走上电商路;贾豁乡强化农业“特”“优”战略,“双十万”示范区试点创建日趋成熟;故城镇万亩农田放进“托管班”,农民当起“甩手掌柜”,集体经济蹚出发展“新路子”;武乡小米、武乡梅杏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武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牢牢扭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一个个贫困村实现华丽蜕变,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走出一条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特色之路,群众的“钱袋子”更加殷实。
从广厦万千到阡陌桑田,从城市中心到城镇乡村,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故事,印证着老区人民的幸福质感,武乡城与乡的差距逐步缩小,方便、舒适、美好的生活一步步变为现实。展望未来,武乡县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努力在统筹城乡发展上闯出一条新路,向着诗意栖居的幸福之城阔步前行。(赵海鹏、孟桂芬)
原标题:城乡共进 宜居宜业——武乡县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