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好的食物一定离不开好的烹饪工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武乡县南坪村砂锅是食客们的不二之选。
在武乡县洪水镇南坪村山西赵俊丰金砂锅制造有限公司,赵俊丰正在做烧制砂锅前的准备工作。当地农户以烧砂锅为业者居多,流传着"十岁小儿捏砂盆、八十老翁烧砂盆"的俗语。
赵俊丰是长治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岁开始跟随爷爷和父亲上窑学徒,到今年已是42个年头,见证了砂锅的起起落落。
图为:赵俊丰烧制砂锅
每天5时,砂锅作坊的炉窑火点起来了。赵俊丰将晒干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窑上码放好,然后用铁杆将铁盖子移来盖上。烧制砂锅时需要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炉火熊熊燃烧时,红色的火苗蹿了出来,呼呼作响,几米外都能感受到炉火的高温。
赵俊丰介绍,清同治年间,他的先祖发现洪水镇卧龙头村周边有大量粘土,很适合制作砂锅,于是开始学习砂锅制作技术,经过多年的制作,他们将传统单一的黑砂锅改为银色砂锅,使产品更加美观、不易炸裂,做饭不变味,熬药不变性,最终成为第一代砂锅技艺传承人。
1981年,赵俊峰跟随爷爷和父亲开始学习制作砂锅,多年来在制作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不仅在外观上增加砂器的精细度,雕刻各种造型,使产品具有观赏、实用、收藏、旅游留念等多种价值,而且在产品性能上不断改进,增加了产品的透气性,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
近些年,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再加上制作砂锅的生产厂家越来越少,曾经一度受到冷落的砂锅重新受到市场的青睐。现在,他做的砂锅,不仅在周边很有口碑,还远销省外。
赵俊丰介绍,制作砂锅是一门技术活、细致活、体力活,主要包括原料加工配制、砂锅成型、作坊营造等20多道工序,其产品看似粗糙、简单,但要把所有工序学到“家”,制作出一件坚固耐用的产品,一般都需要学习七八年。目前,从事这门手艺的村民仅15人,而其中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仅有6位五十岁以上的村民。
“我从小看着父亲和师傅们做砂锅长大,现在这门手艺面临失传,我感到很惋惜,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南坪村砂锅。” 201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了山西赵俊丰金砂锅制造有限公司,赵俊丰说:“接下来,我打算培养一批对砂锅制作感兴趣的年轻人,把砂锅这门手艺传下去,让下一代还能再有砂锅用。”谈及未来,赵俊丰充满了信心。(张玲、李阳鸿)
原标题:武乡南坪砂锅 从守护到创新——记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俊丰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俗话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好的食物一定离不开好的烹饪工具,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武乡县南坪村砂锅是食客们的不二之选。
在武乡县洪水镇南坪村山西赵俊丰金砂锅制造有限公司,赵俊丰正在做烧制砂锅前的准备工作。当地农户以烧砂锅为业者居多,流传着"十岁小儿捏砂盆、八十老翁烧砂盆"的俗语。
赵俊丰是长治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岁开始跟随爷爷和父亲上窑学徒,到今年已是42个年头,见证了砂锅的起起落落。
图为:赵俊丰烧制砂锅
每天5时,砂锅作坊的炉窑火点起来了。赵俊丰将晒干的半成品一件件在窑上码放好,然后用铁杆将铁盖子移来盖上。烧制砂锅时需要10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炉火熊熊燃烧时,红色的火苗蹿了出来,呼呼作响,几米外都能感受到炉火的高温。
赵俊丰介绍,清同治年间,他的先祖发现洪水镇卧龙头村周边有大量粘土,很适合制作砂锅,于是开始学习砂锅制作技术,经过多年的制作,他们将传统单一的黑砂锅改为银色砂锅,使产品更加美观、不易炸裂,做饭不变味,熬药不变性,最终成为第一代砂锅技艺传承人。
1981年,赵俊峰跟随爷爷和父亲开始学习制作砂锅,多年来在制作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创新。不仅在外观上增加砂器的精细度,雕刻各种造型,使产品具有观赏、实用、收藏、旅游留念等多种价值,而且在产品性能上不断改进,增加了产品的透气性,延长了产品使用寿命。
近些年,随着环保理念深入人心,再加上制作砂锅的生产厂家越来越少,曾经一度受到冷落的砂锅重新受到市场的青睐。现在,他做的砂锅,不仅在周边很有口碑,还远销省外。
赵俊丰介绍,制作砂锅是一门技术活、细致活、体力活,主要包括原料加工配制、砂锅成型、作坊营造等20多道工序,其产品看似粗糙、简单,但要把所有工序学到“家”,制作出一件坚固耐用的产品,一般都需要学习七八年。目前,从事这门手艺的村民仅15人,而其中掌握了全套技术的仅有6位五十岁以上的村民。
“我从小看着父亲和师傅们做砂锅长大,现在这门手艺面临失传,我感到很惋惜,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南坪村砂锅。” 2010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成立了山西赵俊丰金砂锅制造有限公司,赵俊丰说:“接下来,我打算培养一批对砂锅制作感兴趣的年轻人,把砂锅这门手艺传下去,让下一代还能再有砂锅用。”谈及未来,赵俊丰充满了信心。(张玲、李阳鸿)
原标题:武乡南坪砂锅 从守护到创新——记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赵俊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