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顺县阳高村:古村落焕发文化魅力
发布时间: 2023-05-09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开栏语: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图为:淳化寺

图为:淳化寺佛殿内梁架结构

2023年3月19日,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再次联合发文,公布了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长治市又有9个古村落上榜。

有鉴于此,继续对这次上榜的9个古村落进行系列报道,力图完整展现这9个古村落的历史风貌特征和其文化魅力,为推动长治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贡献文化力量。

不走进太行山你不会知道,在莽莽八百里太行山的腹地还有一处水乡胜地,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这一处水乡叫作太行水乡,位于平顺县北部。水乡中段所在地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山村,它的名字叫作阳高村。

被誉为长治母亲河的浊漳河在进入平顺县境内后,澎湃激荡的水流切开一个个大小山峰,在峡谷间切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水路一路向东。在流经平顺阳高乡的地方,水流变缓,绕出了一个个的水湾。水湾的怀抱,拢住了一个个景色秀丽、古韵依依的古老村庄。阳高村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月,该村顺利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阳高村位于浊漳河北岸的半山腰处,鸟瞰村庄的布局,就像一个侧立的凤凰,头西尾东,仿佛随时欲振翅起飞,凤凰脚下就是和浊漳河近乎平行的省道河潞线S324。阳高村在古代就是晋阳古道上的一个交通枢纽、文化中心。

村子近水靠山,风光独秀,人文历史悠久。既有大山的壮美,又有水乡的柔美,还有神秘的原始社会人类遗址。当然作为一个传统古村落,它更是以国保寺庙、明清民居、农耕文化遗存、军事寨堡等闻名遐迩。走进阳高村,仿佛走进了一座沧桑的历史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底蕴气息,是闪耀着的文明遗珠之光,是穿越千年的历史文脉遗响。

阳高村现有1965口人,是漳河岸边第一大村,乡政府驻地就在村中。它在抗战时期还曾经是平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所在地。在一个春阳和煦的日子里,记者专程走访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庄,一探它的魅力。

图为:村子北面的石寨堡

图为:阳高村青石券洞

金代名人留痕千年古建

记者一行出长治市区,过平顺县,顺着省道S324一路蜿蜒向东行驶,很快就到达了阳高村。这里是一个来往晋豫之间的交通枢纽,来往两地的大货车或穿村而过,或停车歇脚,一派繁忙景象。

阳高村地处古晋阳大道的要冲,释道儒多元文化在此激荡相融,留下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而最让阳高村扬名国内的,就是村中的一座小小古庙——淳化寺。它凭着一座不到80平方米的佛殿,再加两座石经幢,就跻身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列,而且年年都有学者和古建爱好者前来打卡。就在记者一行采访时,还看到五六个河南来的游客,支着三脚架,拿着摄像机在一个劲儿地拍摄。

村中古庙原有8座,包括淳化寺在内,还有回龙寺、白云圣母庙、歇马殿、观音堂、关帝庙、龙王庙等,如今观音堂、关帝庙现已不存,龙王庙仅剩倒座戏台。而位列国保、名气最大的淳化寺也在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之后仅存下一座佛殿和两座经幢这三个瑰宝。

隐身在村子中的淳化寺很亲民,没有围墙,不收门票,从喧嚣的公路边上,迈步进入阳高村,只需要步行五六十米,就可以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佛殿静静地伫立在半米高的台基上。那挑角飞檐的古代建筑样式,和四周的新式民居迥然有别,仿佛一位睿智沉稳的老人,坐看风起云涌,静观世事更迭。

眼前的淳化寺坐北朝南,面宽三间,平面方形,占地面积不大,仅有79平方米。建筑形制为单檐歇山顶,布筒板瓦屋面。明间(三开间的正中间)前后辟板门,南面两稍间设直棂窗,北面正中另起门框样式,门上有檐,仿佛小小抱厦一般。从这一点来看,仅存的这座佛殿,原来应该是一座过殿,并非主殿。

据资料记载: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初名龙门禅院。北宋开宝年间(969―976年)因寺院倒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改为今名,历代皆有增建与修葺的记录。现寺院已毁,全貌不得而知,仅存正殿―座,专家根据建筑样式、梁架结构等定为金代遗构。

大殿内部空荡荡的,原有的佛像早已损毁。抬头能看到简洁规整的梁架结构,没有天花板遮挡,这种做法在古建上叫作彻上露明造。对古建感兴趣的游客们往往对这些梁架结构很感兴趣,像那两根硕大的大梁,两端直接搭坐在前后檐柱柱头上(进深六椽),这样简单直接的建造法还是比较少见的。

大殿前五米左右对称竖立有两座漂亮的石经幢,建造年代很明确。一座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一座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它们形制类似,高约3米多,基座为须弥式圆形,四周浮雕仰覆莲花瓣,图案清晰,刻工精良;幢身为八角形,刻有经文,分别是“尊胜陀罗尼经”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工精细,字迹规整;幢顶仅剩莲花座,宝顶缺失。这两座经幢被护栏围起来保护,像是两个护卫在陪伴着那个睿智的老人,原有的纪念、祈愿、烘托寺庙肃穆神秘气息、宗教意境的意义已然无存。

淳化寺佛殿没有留下建造题记,仅在西墙、北墙上嵌有三方石碣,留下了维修记录和一位名人的两篇诗词。绝大多数的来访者都是对这座佛殿建筑感兴趣,偶有关注这块诗文石碣的,也仅限于知道这两篇诗文的作者是个县令,写的是两篇游记诗而已。其实,这两首诗不仅可以佐证淳化寺的古老,它的作者更是在其后的仕途中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为人、为文、为政都有极高的声誉。

这块刻有诗文的石碣就嵌在北墙根部,长120厘米,高48厘米,碑面用框线分割成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右侧较小的框内是修葺淳化寺法堂的缘由,左侧较大的框内就是信息含量非常大的两首诗文。摘录如下:

游龙门山寺,宋家庄阻雨,凌晨至羊羔,喜晴书

路中即事

闻说龙门好,鞭羸岂惮行。

岩高飞鸟倦,路转好峰迎。

溪石那只数,山花不得名。

春风如有意,为我作新晴。

大定己丑三月晦日邑令李晏致美题

游龙门寺回投宿淳化寺

精蓝三日饱溪毛,俗累纷纷觉可逃。

探水寻源通月冷,披榛得路接云高。

山围故垒怀前古,河转孤岩激怒涛。

回首烟霞应笑我,人间官职信徒劳。

大定己丑孟夏改朔邑令李晏致美题

住持广妙立石 匠人王才刊

这两首诗透露了很多信息,比如,现在的阳高村,在金代大定年间叫作羊羔村。村名叫做羊羔,是不是很有趣?还有,作者是当时的县令李晏。这个县令可不是平顺县令,而是黎城县令,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平顺县,阳高村归黎城县管辖。时间再经过360年,到了明嘉靖八年(1529),官府平息了青羊山陈卿起义后,析黎城县五里、潞城县十六里、壶关县十里共三十一里设置了平顺县。从那时候起,阳高村才归属了平顺。

李晏(1123—1197),字致美,自号游仙野人,泽州高平人。19岁中进士,历仕金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四朝,尤得世宗完颜雍的信任,曾任翰林学士承旨、西京副留守、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要职,是大定、明昌时期的士林领袖与经学权威,在儒士中有极高声望,死后谥文简。由于在世时位高权重,李晏生活的村庄在其后被称作“宰李村”。

从他的经历来看,李晏在黎城当县令游览淳化寺时已经46岁了(大定九年为公元1169年),还在感慨“回首烟霞应笑我,人间官职信徒劳”,哪里能想到其后得到金世宗的赏识,仕途一路青云直上?堪称大器晚成。

图为:古寨堡上俯瞰浊漳河

明清古院情系耕读传家

曾经辉煌的寺庙、名噪一时的高官,都隐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徒留下眼前的遗存供后人凭吊。不过游客们往往止步于此,少有兴趣去探寻这座古村的其他文化底蕴。其实,村里其他几座寺庙,比如回龙寺以及寺里面的石窟造像,比如龙王庙残存的古戏台等,也各有各的韵味。

比这些神庙建筑更有生活气息的则是散布在村中几条老街两侧的明清民居大院。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顽强挺立,还有村民在居住。这些院落的外观看起来古旧,甚至有些破旧不堪,但是走近它们,却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这其中,尤以田家祖宅院、秀才院、刘家庄院为代表。

在古代,阳高村是晋阳古道的必经之处,官商往来频繁,车马过往川流不息,造就了一代代的繁荣。靠山面水近官道,这里宜农宜商,富庶一时。遗存到今天一院一院的明清老宅,各有各的韵味。你能从他们的建筑用材、门楼以及门窗装饰、内部格局等各方面看出此地村民的精气神。

阳高村形成村落的时间很古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繁衍,形成了依山傍水,纵横交叉、街巷分明的村落布局。村里有上中下三条主街串起了一条条小巷和一座座大小民宅,最终通向了村南边的三个青石券洞门,西券、南券、东券。在古代,这三个券洞门就是出入村庄的必由之路。东券高3米、宽2米、进深5米,券洞之上原有观音堂,今已不存。中券规格与东券近似,石券正面门洞嵌一块石匾“龙山凝瑞”。西券则已经埋在了S324公路下,券洞的进深达到了9米,是古代进出村庄的主要通道。现在这些石券洞都已废弃不用了。

这三条主街中,上街是一条商业街,有饭店当铺等十几家;中街则是有名的财主街,阳高村最富有的田、王两家都在这里居住。在三条主街里,上街和中街至今还保留着一段青石古道。上街青石古道长约550米,中街古道长约320米,路面是不规则的青石块排列,表面磨蚀得平整光滑,别有一番沧桑味道。

村庄现存有11处保存完整的明清宅院,以四合楼院为主,有一进院有两进院,院落布局常见的是五裹三格局,也就是主房是五间,东西配房是三间,南房或是五间含大门,或是院墙带门。更富裕气派的院落则是七裹五格局,占地面积更大一些。不论这些四合楼院大小,一般都是一楼住人,二楼用于存放粮食杂物等。

讲究的古宅院,比如说田家财主院、秀才院等,从远处就能看到高大的青砖古门楼,青石作基,门墙下装饰迎风石,门楣上有门匾,檐下有砖雕墀头装饰。大门一般在东南角,进去院子之后能看到富有当地特色的四合楼院格局。正房高大,一般都有半米左右高的台基,富裕的一楼二楼全部都是青砖建造,一楼门框高大,门楣直接顶到二楼的过梁石下,两侧是拱券形窗户。一楼门楣上面,则是二楼的通高隔扇门,两侧则是小方窗。一楼正门左侧门窗之间的墙壁上,则有精美的砖雕或者石雕的神龛,供奉天地爷,仿佛一座小小宫殿,殿两边有雕刻的对联。其中一副“三多足见天心厚,五至方知地理深”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毗邻交通要道,阳高村商贸活动较为发达,但依然是一个农耕文化为主的村庄,村民们依然有着耕读传家的儒家传统。为了表达这种情怀,有好几家院落的主房窗户下的压窗石上,还别出心裁地雕刻上了唐诗。有唐代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落款是“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卯时应乎随时开工建立。宅人王修己、王修祥”。

还有的压窗石上刻着唐代赵嘏的《江楼书怀》:“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唐代羊士谔的《登楼》:“槐柳萧疏绕郡城,夜添山雨作江声。秋风南陌无车马,独上高楼故国情。”等等。房屋主人如此煞费苦心地将唐诗刻在显眼位置的压窗石上,足见对古诗文的喜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当地村民对传统文化发自心底的认同。这些古诗文长久地留在石头上,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教化呢?

村里有一座比较特殊的挂牌保护的古民宅院落,它就是曾经的平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两进四合青砖楼院,保存完好。1940年10月至1942年3月,平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进驻阳高村,领导老马岭以北地区的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锄奸反特、武装抗日活动。如今院落被保护起来,成为研究平顺近现代革命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古道、小巷串起了一座座民宅大院,更串起了一段段筚路蓝缕的村庄发展史,见证了千年以来村庄的变化历程和村民们顽强开拓的进取精神。

神秘石寨留下千古谜题

地处晋阳古道要冲的阳高村历史悠久,有多悠久呢?村北有一片山间台地, 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面积约60000平方米。在这片台地上,村民在耕种时,经常发现有大小不一的彩陶片。经有关学者实地调查研究,认为为此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除此以外还有东周、汉代、宋代时期的文化遗存。

学者们在遗址西部断崖上发现了厚约1.5米的文化层,采集到仰韶时期的彩陶罐、盆、钵残片,龙山时期的泥质乳钉纹瓮残片,东周时期的泥质素面灰陶盖豆口沿残片,宋代泥质素面筒瓦残片等,由此得出上述结论。从该遗址的发现可以得知,阳高村历史悠久不是泛泛而言。就连村中那个直径6米的巨大的槽碾,都刻有“明成化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安季才志”的纪年。

阳高村的西南东三座石券门呈弧形排列在公路边,券门一关,村子就成为了一座封闭安全的城堡。这样带有券门的村庄布局,在漳河沿岸的很多村庄都在使用。这是为了保障安全,避免匪盗袭扰所做的努力。

除此以外,在村子北面的伏牛山顶上,还有一座神秘的大型石寨堡,当地人叫作寨垴、阳高古寨,是当地军事文化的一个见证。而它的神秘存在,又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吸引着当地许多专家学者前往探秘。

记者一行在热心村民刘志刚的带领下,前往一探究竟。我们穿村向北一路爬山。时值谷雨,有村民在山间梯田里忙活着,阳光很好,山野间洋溢着一派生机。到寨垴的山路崎岖难行,大约用时一个多小时,才艰难地攀爬上去。山路在伏牛山的北部,其他方向都是绝壁悬崖,无路可攀。

爬到半山腰时,已经可以看见山顶的石头堡垒了。在两个邻近山头上各有一座规模庞大的石头寨堡,北边的看着更雄伟一些,有寨门楼、寨墙、垛墙等组成,三面是石墙,一面临崖。寨堡全部都是大小不一的青石块垒砌而成,看着就有一种震撼之感。寨门楼为半圆筒形,高达10米多,内有上下寨墙的马道和梯道。寨墙的高度也有6米多,墙宽两三米不等,齿形垛墙渐次排列。站在寨墙上,通过垛口瞭望,脚下的阳高村、浊漳河清晰可见,河岸边沿河排开一畦畦浅黄、浅绿、深绿相间的田地,历历在目。

南边山头的寨堡距离北边寨堡只有20多米,是叫作铺房的寨堡,顾名思义就是供守卫者饮食起居为主的寨堡。虽然也有高大的寨门,厚厚的寨墙,但内部则是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空间,也全部都是石头垒砌而成,还有水井、石臼等必备的生活设施。

两座石头寨堡通过山脊相通,互为犄角,都是三面石墙,一面临崖的构造,险峻异常。两者构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工事体系。我们在寨堡里转了一圈,除了坚固的石头寨墙外,就是丛生的杂草杂树,一片荒凉之感,没发现什么文字性的东西。站在寨墙上四周眺望,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油然而生。

从现场观察来看,这处寨堡的工程量非常大,实在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将一块块石料,从山脚通过险峻的羊肠小道运上来的。更神秘的是,这处寨堡的存在竟然没有任何资料记录。虽然站在现场可以推断出,这里的确是一处军事防御工事,但是,它建于何时?何人所建?目的又何在?一切都是未知。

关于这处寨堡,有研究者说是当年保护阳高村民安居乐业的,保护晋阳古道商旅往来安全的,还有说是金代朝廷修建的扼守晋阳古道的防御性工事的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也有可能是战乱年代村民们躲避匪患流寇的。一切都是猜测,一切都是未解之谜。

在村民们的记忆里,这个伏牛山顶的石头寨堡一直就在那里,谁也说不出它的来历。在冬季草木衰枯之后,寨堡露出的更多身躯,更显雄伟。它庞大的建造规模,遗世而独立的雄姿,成为见证阳高村乃至浊漳河沿岸人文自然环境的一个参考坐标。

山水相依的阳高古村,陪伴着滔滔浊漳河走过了千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这里扎根、在这里繁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大脑、诚实的劳动为自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为后人们留下了一处处文化遗产,那一座座殿堂庙宇、一院院民宅大院,一棵棵古树、一座座古井……还有那酿醋磨豆腐的手工技艺、那纯朴的民风民俗,构成了浊漳河沿岸文化中心的村庄气度和魅力。走进它,从沧桑与厚重的历史底蕴中,亲身感受那种延绵不绝的文化魅力。(胡海涛)

原标题:太行山上小江南—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平顺县阳高乡阳高村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壶关县集店村:一个以赶集闻名的村庄
· 壶关县树掌镇:感受传统村落的美
· 解密:长子县慕容村
· 长治圆羊习俗起源地之一:寨上古村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暗藏长治故事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平顺县阳高村:古村落焕发文化魅力

开栏语:

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图为:淳化寺

图为:淳化寺佛殿内梁架结构

2023年3月19日,住建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再次联合发文,公布了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长治市又有9个古村落上榜。

有鉴于此,继续对这次上榜的9个古村落进行系列报道,力图完整展现这9个古村落的历史风貌特征和其文化魅力,为推动长治市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贡献文化力量。

不走进太行山你不会知道,在莽莽八百里太行山的腹地还有一处水乡胜地,不是江南胜似江南。这一处水乡叫作太行水乡,位于平顺县北部。水乡中段所在地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山村,它的名字叫作阳高村。

被誉为长治母亲河的浊漳河在进入平顺县境内后,澎湃激荡的水流切开一个个大小山峰,在峡谷间切出了一条蜿蜒曲折的水路一路向东。在流经平顺阳高乡的地方,水流变缓,绕出了一个个的水湾。水湾的怀抱,拢住了一个个景色秀丽、古韵依依的古老村庄。阳高村就是其中之一。今年3月,该村顺利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阳高村位于浊漳河北岸的半山腰处,鸟瞰村庄的布局,就像一个侧立的凤凰,头西尾东,仿佛随时欲振翅起飞,凤凰脚下就是和浊漳河近乎平行的省道河潞线S324。阳高村在古代就是晋阳古道上的一个交通枢纽、文化中心。

村子近水靠山,风光独秀,人文历史悠久。既有大山的壮美,又有水乡的柔美,还有神秘的原始社会人类遗址。当然作为一个传统古村落,它更是以国保寺庙、明清民居、农耕文化遗存、军事寨堡等闻名遐迩。走进阳高村,仿佛走进了一座沧桑的历史博物馆,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文化底蕴气息,是闪耀着的文明遗珠之光,是穿越千年的历史文脉遗响。

阳高村现有1965口人,是漳河岸边第一大村,乡政府驻地就在村中。它在抗战时期还曾经是平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所在地。在一个春阳和煦的日子里,记者专程走访了这个历史悠久的古村庄,一探它的魅力。

图为:村子北面的石寨堡

图为:阳高村青石券洞

金代名人留痕千年古建

记者一行出长治市区,过平顺县,顺着省道S324一路蜿蜒向东行驶,很快就到达了阳高村。这里是一个来往晋豫之间的交通枢纽,来往两地的大货车或穿村而过,或停车歇脚,一派繁忙景象。

阳高村地处古晋阳大道的要冲,释道儒多元文化在此激荡相融,留下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而最让阳高村扬名国内的,就是村中的一座小小古庙——淳化寺。它凭着一座不到80平方米的佛殿,再加两座石经幢,就跻身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之列,而且年年都有学者和古建爱好者前来打卡。就在记者一行采访时,还看到五六个河南来的游客,支着三脚架,拿着摄像机在一个劲儿地拍摄。

村中古庙原有8座,包括淳化寺在内,还有回龙寺、白云圣母庙、歇马殿、观音堂、关帝庙、龙王庙等,如今观音堂、关帝庙现已不存,龙王庙仅剩倒座戏台。而位列国保、名气最大的淳化寺也在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之后仅存下一座佛殿和两座经幢这三个瑰宝。

隐身在村子中的淳化寺很亲民,没有围墙,不收门票,从喧嚣的公路边上,迈步进入阳高村,只需要步行五六十米,就可以看到一座古香古色的佛殿静静地伫立在半米高的台基上。那挑角飞檐的古代建筑样式,和四周的新式民居迥然有别,仿佛一位睿智沉稳的老人,坐看风起云涌,静观世事更迭。

眼前的淳化寺坐北朝南,面宽三间,平面方形,占地面积不大,仅有79平方米。建筑形制为单檐歇山顶,布筒板瓦屋面。明间(三开间的正中间)前后辟板门,南面两稍间设直棂窗,北面正中另起门框样式,门上有檐,仿佛小小抱厦一般。从这一点来看,仅存的这座佛殿,原来应该是一座过殿,并非主殿。

据资料记载: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初名龙门禅院。北宋开宝年间(969―976年)因寺院倒塌而重建,北宋淳化二年(991)改为今名,历代皆有增建与修葺的记录。现寺院已毁,全貌不得而知,仅存正殿―座,专家根据建筑样式、梁架结构等定为金代遗构。

大殿内部空荡荡的,原有的佛像早已损毁。抬头能看到简洁规整的梁架结构,没有天花板遮挡,这种做法在古建上叫作彻上露明造。对古建感兴趣的游客们往往对这些梁架结构很感兴趣,像那两根硕大的大梁,两端直接搭坐在前后檐柱柱头上(进深六椽),这样简单直接的建造法还是比较少见的。

大殿前五米左右对称竖立有两座漂亮的石经幢,建造年代很明确。一座建于北宋建隆元年(960)、一座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它们形制类似,高约3米多,基座为须弥式圆形,四周浮雕仰覆莲花瓣,图案清晰,刻工精良;幢身为八角形,刻有经文,分别是“尊胜陀罗尼经”和“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刻工精细,字迹规整;幢顶仅剩莲花座,宝顶缺失。这两座经幢被护栏围起来保护,像是两个护卫在陪伴着那个睿智的老人,原有的纪念、祈愿、烘托寺庙肃穆神秘气息、宗教意境的意义已然无存。

淳化寺佛殿没有留下建造题记,仅在西墙、北墙上嵌有三方石碣,留下了维修记录和一位名人的两篇诗词。绝大多数的来访者都是对这座佛殿建筑感兴趣,偶有关注这块诗文石碣的,也仅限于知道这两篇诗文的作者是个县令,写的是两篇游记诗而已。其实,这两首诗不仅可以佐证淳化寺的古老,它的作者更是在其后的仕途中青云直上,位极人臣,为人、为文、为政都有极高的声誉。

这块刻有诗文的石碣就嵌在北墙根部,长120厘米,高48厘米,碑面用框线分割成大小不等的两个区域,右侧较小的框内是修葺淳化寺法堂的缘由,左侧较大的框内就是信息含量非常大的两首诗文。摘录如下:

游龙门山寺,宋家庄阻雨,凌晨至羊羔,喜晴书

路中即事

闻说龙门好,鞭羸岂惮行。

岩高飞鸟倦,路转好峰迎。

溪石那只数,山花不得名。

春风如有意,为我作新晴。

大定己丑三月晦日邑令李晏致美题

游龙门寺回投宿淳化寺

精蓝三日饱溪毛,俗累纷纷觉可逃。

探水寻源通月冷,披榛得路接云高。

山围故垒怀前古,河转孤岩激怒涛。

回首烟霞应笑我,人间官职信徒劳。

大定己丑孟夏改朔邑令李晏致美题

住持广妙立石 匠人王才刊

这两首诗透露了很多信息,比如,现在的阳高村,在金代大定年间叫作羊羔村。村名叫做羊羔,是不是很有趣?还有,作者是当时的县令李晏。这个县令可不是平顺县令,而是黎城县令,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平顺县,阳高村归黎城县管辖。时间再经过360年,到了明嘉靖八年(1529),官府平息了青羊山陈卿起义后,析黎城县五里、潞城县十六里、壶关县十里共三十一里设置了平顺县。从那时候起,阳高村才归属了平顺。

李晏(1123—1197),字致美,自号游仙野人,泽州高平人。19岁中进士,历仕金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四朝,尤得世宗完颜雍的信任,曾任翰林学士承旨、西京副留守、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等要职,是大定、明昌时期的士林领袖与经学权威,在儒士中有极高声望,死后谥文简。由于在世时位高权重,李晏生活的村庄在其后被称作“宰李村”。

从他的经历来看,李晏在黎城当县令游览淳化寺时已经46岁了(大定九年为公元1169年),还在感慨“回首烟霞应笑我,人间官职信徒劳”,哪里能想到其后得到金世宗的赏识,仕途一路青云直上?堪称大器晚成。

图为:古寨堡上俯瞰浊漳河

明清古院情系耕读传家

曾经辉煌的寺庙、名噪一时的高官,都隐没在时间的长河里,徒留下眼前的遗存供后人凭吊。不过游客们往往止步于此,少有兴趣去探寻这座古村的其他文化底蕴。其实,村里其他几座寺庙,比如回龙寺以及寺里面的石窟造像,比如龙王庙残存的古戏台等,也各有各的韵味。

比这些神庙建筑更有生活气息的则是散布在村中几条老街两侧的明清民居大院。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依然顽强挺立,还有村民在居住。这些院落的外观看起来古旧,甚至有些破旧不堪,但是走近它们,却能感受到浓浓的历史韵味扑面而来。这其中,尤以田家祖宅院、秀才院、刘家庄院为代表。

在古代,阳高村是晋阳古道的必经之处,官商往来频繁,车马过往川流不息,造就了一代代的繁荣。靠山面水近官道,这里宜农宜商,富庶一时。遗存到今天一院一院的明清老宅,各有各的韵味。你能从他们的建筑用材、门楼以及门窗装饰、内部格局等各方面看出此地村民的精气神。

阳高村形成村落的时间很古老,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繁衍,形成了依山傍水,纵横交叉、街巷分明的村落布局。村里有上中下三条主街串起了一条条小巷和一座座大小民宅,最终通向了村南边的三个青石券洞门,西券、南券、东券。在古代,这三个券洞门就是出入村庄的必由之路。东券高3米、宽2米、进深5米,券洞之上原有观音堂,今已不存。中券规格与东券近似,石券正面门洞嵌一块石匾“龙山凝瑞”。西券则已经埋在了S324公路下,券洞的进深达到了9米,是古代进出村庄的主要通道。现在这些石券洞都已废弃不用了。

这三条主街中,上街是一条商业街,有饭店当铺等十几家;中街则是有名的财主街,阳高村最富有的田、王两家都在这里居住。在三条主街里,上街和中街至今还保留着一段青石古道。上街青石古道长约550米,中街古道长约320米,路面是不规则的青石块排列,表面磨蚀得平整光滑,别有一番沧桑味道。

村庄现存有11处保存完整的明清宅院,以四合楼院为主,有一进院有两进院,院落布局常见的是五裹三格局,也就是主房是五间,东西配房是三间,南房或是五间含大门,或是院墙带门。更富裕气派的院落则是七裹五格局,占地面积更大一些。不论这些四合楼院大小,一般都是一楼住人,二楼用于存放粮食杂物等。

讲究的古宅院,比如说田家财主院、秀才院等,从远处就能看到高大的青砖古门楼,青石作基,门墙下装饰迎风石,门楣上有门匾,檐下有砖雕墀头装饰。大门一般在东南角,进去院子之后能看到富有当地特色的四合楼院格局。正房高大,一般都有半米左右高的台基,富裕的一楼二楼全部都是青砖建造,一楼门框高大,门楣直接顶到二楼的过梁石下,两侧是拱券形窗户。一楼门楣上面,则是二楼的通高隔扇门,两侧则是小方窗。一楼正门左侧门窗之间的墙壁上,则有精美的砖雕或者石雕的神龛,供奉天地爷,仿佛一座小小宫殿,殿两边有雕刻的对联。其中一副“三多足见天心厚,五至方知地理深”令人印象深刻。

虽然毗邻交通要道,阳高村商贸活动较为发达,但依然是一个农耕文化为主的村庄,村民们依然有着耕读传家的儒家传统。为了表达这种情怀,有好几家院落的主房窗户下的压窗石上,还别出心裁地雕刻上了唐诗。有唐代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落款是“光绪二十三年九月十七日卯时应乎随时开工建立。宅人王修己、王修祥”。

还有的压窗石上刻着唐代赵嘏的《江楼书怀》:“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玩(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唐代羊士谔的《登楼》:“槐柳萧疏绕郡城,夜添山雨作江声。秋风南陌无车马,独上高楼故国情。”等等。房屋主人如此煞费苦心地将唐诗刻在显眼位置的压窗石上,足见对古诗文的喜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当地村民对传统文化发自心底的认同。这些古诗文长久地留在石头上,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教化呢?

村里有一座比较特殊的挂牌保护的古民宅院落,它就是曾经的平北抗日民主政府旧址。院落坐北朝南,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两进四合青砖楼院,保存完好。1940年10月至1942年3月,平北县抗日民主政府机关进驻阳高村,领导老马岭以北地区的群众发展生产、支援前线、锄奸反特、武装抗日活动。如今院落被保护起来,成为研究平顺近现代革命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古道、小巷串起了一座座民宅大院,更串起了一段段筚路蓝缕的村庄发展史,见证了千年以来村庄的变化历程和村民们顽强开拓的进取精神。

神秘石寨留下千古谜题

地处晋阳古道要冲的阳高村历史悠久,有多悠久呢?村北有一片山间台地, 东西宽约200米,南北长约300米,面积约60000平方米。在这片台地上,村民在耕种时,经常发现有大小不一的彩陶片。经有关学者实地调查研究,认为为此处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除此以外还有东周、汉代、宋代时期的文化遗存。

学者们在遗址西部断崖上发现了厚约1.5米的文化层,采集到仰韶时期的彩陶罐、盆、钵残片,龙山时期的泥质乳钉纹瓮残片,东周时期的泥质素面灰陶盖豆口沿残片,宋代泥质素面筒瓦残片等,由此得出上述结论。从该遗址的发现可以得知,阳高村历史悠久不是泛泛而言。就连村中那个直径6米的巨大的槽碾,都刻有“明成化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安季才志”的纪年。

阳高村的西南东三座石券门呈弧形排列在公路边,券门一关,村子就成为了一座封闭安全的城堡。这样带有券门的村庄布局,在漳河沿岸的很多村庄都在使用。这是为了保障安全,避免匪盗袭扰所做的努力。

除此以外,在村子北面的伏牛山顶上,还有一座神秘的大型石寨堡,当地人叫作寨垴、阳高古寨,是当地军事文化的一个见证。而它的神秘存在,又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吸引着当地许多专家学者前往探秘。

记者一行在热心村民刘志刚的带领下,前往一探究竟。我们穿村向北一路爬山。时值谷雨,有村民在山间梯田里忙活着,阳光很好,山野间洋溢着一派生机。到寨垴的山路崎岖难行,大约用时一个多小时,才艰难地攀爬上去。山路在伏牛山的北部,其他方向都是绝壁悬崖,无路可攀。

爬到半山腰时,已经可以看见山顶的石头堡垒了。在两个邻近山头上各有一座规模庞大的石头寨堡,北边的看着更雄伟一些,有寨门楼、寨墙、垛墙等组成,三面是石墙,一面临崖。寨堡全部都是大小不一的青石块垒砌而成,看着就有一种震撼之感。寨门楼为半圆筒形,高达10米多,内有上下寨墙的马道和梯道。寨墙的高度也有6米多,墙宽两三米不等,齿形垛墙渐次排列。站在寨墙上,通过垛口瞭望,脚下的阳高村、浊漳河清晰可见,河岸边沿河排开一畦畦浅黄、浅绿、深绿相间的田地,历历在目。

南边山头的寨堡距离北边寨堡只有20多米,是叫作铺房的寨堡,顾名思义就是供守卫者饮食起居为主的寨堡。虽然也有高大的寨门,厚厚的寨墙,但内部则是分割成大小不一的空间,也全部都是石头垒砌而成,还有水井、石臼等必备的生活设施。

两座石头寨堡通过山脊相通,互为犄角,都是三面石墙,一面临崖的构造,险峻异常。两者构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工事体系。我们在寨堡里转了一圈,除了坚固的石头寨墙外,就是丛生的杂草杂树,一片荒凉之感,没发现什么文字性的东西。站在寨墙上四周眺望,一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豪情油然而生。

从现场观察来看,这处寨堡的工程量非常大,实在难以想象古人是如何将一块块石料,从山脚通过险峻的羊肠小道运上来的。更神秘的是,这处寨堡的存在竟然没有任何资料记录。虽然站在现场可以推断出,这里的确是一处军事防御工事,但是,它建于何时?何人所建?目的又何在?一切都是未知。

关于这处寨堡,有研究者说是当年保护阳高村民安居乐业的,保护晋阳古道商旅往来安全的,还有说是金代朝廷修建的扼守晋阳古道的防御性工事的等等不一而足,当然也有可能是战乱年代村民们躲避匪患流寇的。一切都是猜测,一切都是未解之谜。

在村民们的记忆里,这个伏牛山顶的石头寨堡一直就在那里,谁也说不出它的来历。在冬季草木衰枯之后,寨堡露出的更多身躯,更显雄伟。它庞大的建造规模,遗世而独立的雄姿,成为见证阳高村乃至浊漳河沿岸人文自然环境的一个参考坐标。

山水相依的阳高古村,陪伴着滔滔浊漳河走过了千年的历史,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这里扎根、在这里繁衍,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聪慧的大脑、诚实的劳动为自己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也为后人们留下了一处处文化遗产,那一座座殿堂庙宇、一院院民宅大院,一棵棵古树、一座座古井……还有那酿醋磨豆腐的手工技艺、那纯朴的民风民俗,构成了浊漳河沿岸文化中心的村庄气度和魅力。走进它,从沧桑与厚重的历史底蕴中,亲身感受那种延绵不绝的文化魅力。(胡海涛)

原标题:太行山上小江南—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平顺县阳高乡阳高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