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长治市平均降水量较少。目前,正值春耕备耕之际,根据天气情况,长治市进行了多次人工增雪作业,对净化空气、蓄水保墒、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1日晚,记者随气象部门工作人员进入作业现场,见证——
图为: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图为:壶关县石坡乡被皑皑白雪覆盖
现场:多道程序确保安全
2月11日22时30分,大街上行人和车辆已经明显减少。此时,市气象局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的几名工作人员陆续集合起来,来到潞州区长兴中路一处仓库,从专用储存库里小心翼翼地抬出几个箱子装上汽车,箱子里装的是专用火箭弹。当晚,他们将按照计划进行人工增雪作业。
随后,载有火箭发射装置和火箭弹的车辆驶向老顶山镇河头村山坡上的一个作业点。作业现场拉起了警戒绳,选择好发射位置后,工作人员用设备对箱子上的二维码进行了扫描。他们告诉记者,每一枚火箭弹运输、使用都要有出入库记录,并进行登记上报。
在山上,记者明显感觉到,空气中的湿度比市区要大,体感也要偏冷。此时,工作人员调整发射架的方向、仰角,装入火箭弹,各项准备工作按照程序和操作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
12日凌晨,工作人员看了一下手机软件中的雷达回波图,图像显示,降水天气系统进入长子县,西北方向刚到沁源县。作业时机成熟,工作人员现场向空管部门申请作业许可。
“第一次发射!”随着指令下达,嘭的一声巨响,火箭弹直冲云霄。
“第二次发射!”
“第三次发射!”……
当天晚上,长治市其他县(区)的气象部门也协同进行了人工增雪作业。
市气象部门的统计显示,在自然降雪和人工增雪的共同作用下,2月11日23时—12日18时,长治市多地降雪量达到了中到大雪标准。
图为:壶关县石坡乡山脚下的村庄银装素裹,雾气萦绕
图为:增雨(雪)火箭弹发射
装备:由单一向多元化立体式转变
我们常说的人工增雨(雪),气象学上的专业术语叫人工影响天气。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长治市的人工影响天气始于1991年,当年展开筹备工作,着手构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次年购进火箭发射系统和增雨车,第三年开始实施增雨作业。
最早的设备是简易的小型火箭发射架,重量只有百余斤,小型增雨弹长度50厘米。1996年之后逐渐加大资金投入,用于购置火箭发射架、车辆和增雨弹。到2003年,长治市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338万元,基本上形成了各县区均有设备、均可作业、均有效益的全域型人工影响天气模式。
2014年,长治市的人工影响天气机构逐步完善,各县区相继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协调领导组,形成了全市统一信息传递、统一指挥、统一作业的管理机构。
从2016年开始,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引进高山增雨烟炉,解决了移动作业无法实施的偏远山区人工增雨(雪)问题。到2022年底,长治市有增雨车13辆、新型火箭发射系统21套、“三七”高炮6门、高山增雨烟炉29座,基本具备了空中、地面、高山作业相结合,移动和固定点作业相结合,单点和联合作业相结合的现代化、立体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模式,在服务农业生产、开发空中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用日益凸显。
技术:从粗放式向规范化安全型转变
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刚起步时,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设备的操作规程、增雨弹的存放环境、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等,一切都在摸索阶段。增雨作业采取探索一步走一步实验性的方法,一次一次地积累经验,每一次作业都小心翼翼。1993年至1995年,共进行人工增雨14次。通过几年的实践,长治市人工增雨(雪)技术日趋成熟,队伍逐渐稳定下来,增雨效益也逐渐体现出来。
进入21世纪,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越来越规范,每个县都配备了存放弹药的专用保险柜,布设了专门的作业场所,并建立起完整的作业制度和规范的作业流程。每次作业,从检查设备,到取弹、装弹,现场作业,收设备,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备案。
据介绍,目前,长治市最主要的人工影响天气是人工增雨雪、防雹减灾,主要采用增雨火箭、高炮和高山烟炉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此外,长治市还协调山西省增雨中心,利用飞机播撒装置开展空地联合增雨(雪)作业。
在人工增雨(雪)作业时,我们发射的一枚火箭弹含10克左右的碘化银,当碘化银被火箭弹送到6000米高空分布后,就会扩散为肉眼难以分辨的极微小的颗粒(凝结核、凝冻核),每1克催化剂就可生成大量冰晶,人工冰晶通过降水微物理过程,促使云中更多水分变成雨滴或雪降到地面,从而达到人工降水的目的。
领域:从农业生产向多领域服务转变
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刚起步时,以冬春增雨(雪)为主,主要作用于增雨抗旱,为农业生产服务。
除了人工增雨(雪)外,我们还依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重要经济作物及重点产粮区布设了人工防雹增雨高炮作业点。在进行高炮防雹作业时,我们发射的炮弹,携带催化剂进入云层,通过过量催化和炮弹爆炸的影响,抑制大冰雹的增长,使其融化为雨滴、小冰粒或小冰雹落到地面,从而减轻或避免冰雹对经济作物的影响。
在沁源、壶关和平顺林区几次森林防灭火中,由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全市各县区增雨队伍跨区域统一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长治市地处太行之巅,部分县区山高石头多,下雨不存水,开发空中水资源、增加雨(雪)量就成了人工影响天气的一项重要课题。人工影响天气作为维护良好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业时段由原来的季节性扩展为现在的全年度、常态化,只要有适宜的天气过程都会实施作业。与此同时,在规划作业点布局上,重点倾斜太行太岳两山、漳沁两河生态修复区,辛安泉水源保护区,重要经济作物集中连片种植区,在这些重点区域增设标准化作业点。
管理:由人工处理向系统自动化转变
过去,由于气象观测条件的限制,人工影响天气最佳时机的选择存在很大难度。随着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等监测手段的应用,目前,监测员可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潜势、作业时间、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研判,也使增雨防雹作业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
随着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普及和应用,长治市对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也实现了自动化。目前有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监管系统、云精细化综合处理分析与指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等。打开作业系统分布图,作业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周围环境等信息一目了然。每次作业完毕,将作业时间、地点等信息输入系统,便可自动统计各种作业指标。弹药从出厂、运输、入库、出库到使用全链条动态监管,若弹药量不足时,还可弹出补充提示。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2022年7月4日,长治市出台了《长治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这也意味着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目标更明确、任务更艰巨、发展更长远。人工影响天气不再是气象部门一家的事,而是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配合、密切合作,进而为长治市全域性“保丰、增绿、减灾”提供高效、高质量服务。(郑学兵、杨红峰、张国平、姚林)
原标题:一片雪花的奇妙旅程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去冬今春,长治市平均降水量较少。目前,正值春耕备耕之际,根据天气情况,长治市进行了多次人工增雪作业,对净化空气、蓄水保墒、生态修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1日晚,记者随气象部门工作人员进入作业现场,见证——
图为: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图为:壶关县石坡乡被皑皑白雪覆盖
现场:多道程序确保安全
2月11日22时30分,大街上行人和车辆已经明显减少。此时,市气象局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的几名工作人员陆续集合起来,来到潞州区长兴中路一处仓库,从专用储存库里小心翼翼地抬出几个箱子装上汽车,箱子里装的是专用火箭弹。当晚,他们将按照计划进行人工增雪作业。
随后,载有火箭发射装置和火箭弹的车辆驶向老顶山镇河头村山坡上的一个作业点。作业现场拉起了警戒绳,选择好发射位置后,工作人员用设备对箱子上的二维码进行了扫描。他们告诉记者,每一枚火箭弹运输、使用都要有出入库记录,并进行登记上报。
在山上,记者明显感觉到,空气中的湿度比市区要大,体感也要偏冷。此时,工作人员调整发射架的方向、仰角,装入火箭弹,各项准备工作按照程序和操作规范有条不紊地进行。
12日凌晨,工作人员看了一下手机软件中的雷达回波图,图像显示,降水天气系统进入长子县,西北方向刚到沁源县。作业时机成熟,工作人员现场向空管部门申请作业许可。
“第一次发射!”随着指令下达,嘭的一声巨响,火箭弹直冲云霄。
“第二次发射!”
“第三次发射!”……
当天晚上,长治市其他县(区)的气象部门也协同进行了人工增雪作业。
市气象部门的统计显示,在自然降雪和人工增雪的共同作用下,2月11日23时—12日18时,长治市多地降雪量达到了中到大雪标准。
图为:壶关县石坡乡山脚下的村庄银装素裹,雾气萦绕
图为:增雨(雪)火箭弹发射
装备:由单一向多元化立体式转变
我们常说的人工增雨(雪),气象学上的专业术语叫人工影响天气。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工作人员介绍,长治市的人工影响天气始于1991年,当年展开筹备工作,着手构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次年购进火箭发射系统和增雨车,第三年开始实施增雨作业。
最早的设备是简易的小型火箭发射架,重量只有百余斤,小型增雨弹长度50厘米。1996年之后逐渐加大资金投入,用于购置火箭发射架、车辆和增雨弹。到2003年,长治市各级政府共投入资金338万元,基本上形成了各县区均有设备、均可作业、均有效益的全域型人工影响天气模式。
2014年,长治市的人工影响天气机构逐步完善,各县区相继成立人工影响天气协调领导组,形成了全市统一信息传递、统一指挥、统一作业的管理机构。
从2016年开始,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引进高山增雨烟炉,解决了移动作业无法实施的偏远山区人工增雨(雪)问题。到2022年底,长治市有增雨车13辆、新型火箭发射系统21套、“三七”高炮6门、高山增雨烟炉29座,基本具备了空中、地面、高山作业相结合,移动和固定点作业相结合,单点和联合作业相结合的现代化、立体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模式,在服务农业生产、开发空中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用日益凸显。
技术:从粗放式向规范化安全型转变
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刚起步时,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设备的操作规程、增雨弹的存放环境、人员的技术水平等等,一切都在摸索阶段。增雨作业采取探索一步走一步实验性的方法,一次一次地积累经验,每一次作业都小心翼翼。1993年至1995年,共进行人工增雨14次。通过几年的实践,长治市人工增雨(雪)技术日趋成熟,队伍逐渐稳定下来,增雨效益也逐渐体现出来。
进入21世纪,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越来越规范,每个县都配备了存放弹药的专用保险柜,布设了专门的作业场所,并建立起完整的作业制度和规范的作业流程。每次作业,从检查设备,到取弹、装弹,现场作业,收设备,事事有记录、件件有备案。
据介绍,目前,长治市最主要的人工影响天气是人工增雨雪、防雹减灾,主要采用增雨火箭、高炮和高山烟炉实施人工增雨(雪)作业。此外,长治市还协调山西省增雨中心,利用飞机播撒装置开展空地联合增雨(雪)作业。
在人工增雨(雪)作业时,我们发射的一枚火箭弹含10克左右的碘化银,当碘化银被火箭弹送到6000米高空分布后,就会扩散为肉眼难以分辨的极微小的颗粒(凝结核、凝冻核),每1克催化剂就可生成大量冰晶,人工冰晶通过降水微物理过程,促使云中更多水分变成雨滴或雪降到地面,从而达到人工降水的目的。
领域:从农业生产向多领域服务转变
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刚起步时,以冬春增雨(雪)为主,主要作用于增雨抗旱,为农业生产服务。
除了人工增雨(雪)外,我们还依据经济发展的需求,在重要经济作物及重点产粮区布设了人工防雹增雨高炮作业点。在进行高炮防雹作业时,我们发射的炮弹,携带催化剂进入云层,通过过量催化和炮弹爆炸的影响,抑制大冰雹的增长,使其融化为雨滴、小冰粒或小冰雹落到地面,从而减轻或避免冰雹对经济作物的影响。
在沁源、壶关和平顺林区几次森林防灭火中,由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全市各县区增雨队伍跨区域统一作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长治市地处太行之巅,部分县区山高石头多,下雨不存水,开发空中水资源、增加雨(雪)量就成了人工影响天气的一项重要课题。人工影响天气作为维护良好生态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业时段由原来的季节性扩展为现在的全年度、常态化,只要有适宜的天气过程都会实施作业。与此同时,在规划作业点布局上,重点倾斜太行太岳两山、漳沁两河生态修复区,辛安泉水源保护区,重要经济作物集中连片种植区,在这些重点区域增设标准化作业点。
管理:由人工处理向系统自动化转变
过去,由于气象观测条件的限制,人工影响天气最佳时机的选择存在很大难度。随着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等监测手段的应用,目前,监测员可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潜势、作业时间、作业效果进行分析研判,也使增雨防雹作业更科学、更精准、更高效。
随着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普及和应用,长治市对人工影响天气管理也实现了自动化。目前有人工影响天气弹药物联网监管系统、云精细化综合处理分析与指挥系统、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等。打开作业系统分布图,作业点的经纬度、海拔高度、周围环境等信息一目了然。每次作业完毕,将作业时间、地点等信息输入系统,便可自动统计各种作业指标。弹药从出厂、运输、入库、出库到使用全链条动态监管,若弹药量不足时,还可弹出补充提示。
人工影响天气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2022年7月4日,长治市出台了《长治市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这也意味着长治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目标更明确、任务更艰巨、发展更长远。人工影响天气不再是气象部门一家的事,而是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共同配合、密切合作,进而为长治市全域性“保丰、增绿、减灾”提供高效、高质量服务。(郑学兵、杨红峰、张国平、姚林)
原标题:一片雪花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