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屯留区张店镇:大棚种植撑起村民“致富伞”
发布时间: 2023-01-09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王书记,棚里还有多少菜?我估摸一下再来几趟?”

“差不多卖完了,再拉三五趟就没货了。”

……

1月5日,屯留区张店镇乡村振兴日光温室大棚产业示范园,村民们忙碌着将一箱箱小白菜和儿菜装车,负责人王旭岗一边和收购商核对数量、查验蔬菜品质,一边沟通销售问题,满脸笑意,“这一轮种的小白菜和儿菜上市已经一个月,这几天抓紧把所剩不多的菜卖完,算算一年的账,给老百姓发务工费,让大伙儿领上钱过个好年。”

图为:蔬菜装车

放眼望去,产业示范园内,一座座日光大棚整齐有序排列,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闪闪放光。“这些大棚可是我们的‘生金棚’,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都靠它。”王旭岗介绍,“2022年3月大棚建成投入使用,先是开展辣椒育苗,然后种了一轮西红柿、贝贝南瓜、水果萝卜,产品品质非常好,价钱也高。这一轮主要种菜,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接下来得赶紧清理大棚,旋地、整地,下一轮种水果西红柿,育苗工作已经同步开展,争取2月底定植。”

建温室大棚不难,但对山大沟深的张店镇来说,建成运营好也并非易事。张店镇党委书记王翀回忆:“区里对建设日光大棚补贴力度很大,各村积极性也很高,但碍于地形、土质、基础设施、资金等因素,筹建的数量较少。如果各村分散建设,不仅成本高,后期销售也是问题。”

怎么办?

“改变单打独斗,采取联合建设的方式,降低建设成本,放大规模发展效应。”经过反复协商,最终找到破题“钥匙”。

由河西村、甄湖村、中村、林泉村、张店村等10个村庄联合建设,投资500余万元,在交通和灌溉条件较好的河西村流转土地120余亩,用4个月时间建成35座日光大棚。为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镇上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电力等部门,新修了道路、打了机井、装了电压器。

园区建好后,如何经营管理又成了一道难题。王翀说:“如果10个村共同参与管理,后续问题多不说,效益也不见得好。我们考虑再三,选择公司化运作管理,成立山西禾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各村以集体投资额度占股、分红,同时吸纳周边农户务工。”

自从产业示范园建成,50岁的陈丽平天天在棚里打工,干起活儿来专业利落:“我算了算,除了流转土地的收入,过几天能结算差不多2万元务工费,好日子来喽。”

最近,园区路两旁增设了排水沟,棚内新安装上自动化滴灌水肥一体设施,种植标准化、智能化程度更高了。王旭岗说:“我们边干边摸索,完善了基础设施,也积累了经验,关键是老百姓和村集体腰包鼓了,单务工费结算一项预计达60余万元。下一步还计划建冷库,与农业开发公司合作,提高技术水平,采取订单销售,真正实现大棚经济富农户强集体。”(刘晓荣)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设施大棚“种”出红火日子


[编辑:张乐]

  相关链接
· 屯留区组织收听收看省、市疫情防控专题会
· 屯留: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联盟让农民“坐享其成”
· 屯留大叶茶:传承数千年的饮茶文化
· ​屯留区推行“1+3+N”“不打烊”随时办自助服务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屯留区
【新春走基层】屯留区张店镇:大棚种植撑起村民“致富伞”

“王书记,棚里还有多少菜?我估摸一下再来几趟?”

“差不多卖完了,再拉三五趟就没货了。”

……

1月5日,屯留区张店镇乡村振兴日光温室大棚产业示范园,村民们忙碌着将一箱箱小白菜和儿菜装车,负责人王旭岗一边和收购商核对数量、查验蔬菜品质,一边沟通销售问题,满脸笑意,“这一轮种的小白菜和儿菜上市已经一个月,这几天抓紧把所剩不多的菜卖完,算算一年的账,给老百姓发务工费,让大伙儿领上钱过个好年。”

图为:蔬菜装车

放眼望去,产业示范园内,一座座日光大棚整齐有序排列,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闪闪放光。“这些大棚可是我们的‘生金棚’,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都靠它。”王旭岗介绍,“2022年3月大棚建成投入使用,先是开展辣椒育苗,然后种了一轮西红柿、贝贝南瓜、水果萝卜,产品品质非常好,价钱也高。这一轮主要种菜,生长周期相对较短,接下来得赶紧清理大棚,旋地、整地,下一轮种水果西红柿,育苗工作已经同步开展,争取2月底定植。”

建温室大棚不难,但对山大沟深的张店镇来说,建成运营好也并非易事。张店镇党委书记王翀回忆:“区里对建设日光大棚补贴力度很大,各村积极性也很高,但碍于地形、土质、基础设施、资金等因素,筹建的数量较少。如果各村分散建设,不仅成本高,后期销售也是问题。”

怎么办?

“改变单打独斗,采取联合建设的方式,降低建设成本,放大规模发展效应。”经过反复协商,最终找到破题“钥匙”。

由河西村、甄湖村、中村、林泉村、张店村等10个村庄联合建设,投资500余万元,在交通和灌溉条件较好的河西村流转土地120余亩,用4个月时间建成35座日光大棚。为了补齐基础设施短板,镇上积极协调财政、农业、电力等部门,新修了道路、打了机井、装了电压器。

园区建好后,如何经营管理又成了一道难题。王翀说:“如果10个村共同参与管理,后续问题多不说,效益也不见得好。我们考虑再三,选择公司化运作管理,成立山西禾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各村以集体投资额度占股、分红,同时吸纳周边农户务工。”

自从产业示范园建成,50岁的陈丽平天天在棚里打工,干起活儿来专业利落:“我算了算,除了流转土地的收入,过几天能结算差不多2万元务工费,好日子来喽。”

最近,园区路两旁增设了排水沟,棚内新安装上自动化滴灌水肥一体设施,种植标准化、智能化程度更高了。王旭岗说:“我们边干边摸索,完善了基础设施,也积累了经验,关键是老百姓和村集体腰包鼓了,单务工费结算一项预计达60余万元。下一步还计划建冷库,与农业开发公司合作,提高技术水平,采取订单销售,真正实现大棚经济富农户强集体。”(刘晓荣)

原标题:【新春走基层】设施大棚“种”出红火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