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制造”乘“智”而上
发布时间: 2022-09-23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春华秋实,万象生辉。

科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信息技术加速与工业深度融合,基础材料向高端装备升级,近年来,“长治制造”体系逐渐完善、结构持续优化、竞争力与日俱增,正突破传统制造格局,在“长治智造”新赛道发力前行,积蓄起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动能。

制造升级彰显硬核实力

一幢幢汽车零配件厂房传出机械运转的声音;

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晒出绿色发展“大能量”;

一辆辆满载LED显示屏的货车装箱完毕,追逐着星光发往海内外市场;

一座座5G+智能煤矿内,智能化机掘系统运行安全、高效,让“乌金”源源不断输送到四面八方;

……

在工业齿轮转动中聆听“长治制造”,特色产业林立,优势产业领跑,那些肉眼可见的进步和丰硕成果,正“造”出长治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势。

造车——

快充时间仅需一小时,续航300公里,寿命达30年……2022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成功汽车新推出的纯电动新能源物流车——骆驼E300正式亮相,成为企业新能源“战队”中的重要一员;致力于发展绿色制造的零排放汽车,中极氢能(长治)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500辆氢燃料电池专用车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省首家取得国家氢能源汽车专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攻破铝镁合金焊接难点技术,中德智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型材组件和高端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填补了长治市乃至山西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从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系统、电池壳体轻量化到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研发,一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渐完善,成为“长治制造”的领军产业之一。

追“光”——

从硅棒、切片到玻璃、电池,光伏产业实现全产业链生产,潞安太阳能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五,山西日盛达开工建设华北地区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光伏产业年产值70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

从蓝宝石衬底、外延及芯片到封装、显示屏、照明,垂直一体化产业链让LED产业产值占到全省的95%,以中科潞安和高科华烨等企业为龙头,建成全球首条3000万颗紫外LED芯片生产线,LED封装及显示屏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

强“芯”——

龙芯电子产业园里,以“龙芯”为旗舰,卓怡恒通等国内高水平硬件制造商为辅舰的“产业集群舰队”班底已初步建立,多家软硬件配套生产企业相继落地,以龙芯CPU为核心,初步构建起从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整机制造的产业链,为打造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注入强力。

在产业发展数据中分析“长治制造”,全新的产业骨架逐步清晰,直观地展示着长治市产业升级的竞争力。

近年来,长治市在立足自身禀赋的同时打破传统,布局新兴产业,打造创新生态,将自身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长治制造”格局不断升级。

逆境最能检验产业竞争力。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压力,长治市经济运行依然“输出”着强劲的新动能。1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13.6%,增速居全省第2位。

新动能来自于制造业的“增”。1至8月,长治市制造业同比增长28.32%,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4.72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58.68%,上拉工业增速8.01个百分点,成为第一拉动主力。截至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达到20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2亿元,支柱地位凸显,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了LED光电、光伏、新能源汽车、专用整车装备等一批特色新装备产业。

新动能来自于创新链的“新”。1至8月,长治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66.47%,占比为12.6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工业制造新动能“反哺”趋势,在长治逐步显现。

全市工业制造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强壮了工业筋骨,挺起了“长治制造”脊梁。今年,长治市大力实施重点产业链培育锻造,聚焦10条重点产业链,加速推进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本土产业链建设。眼下,以成功汽车为链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着力解决产业链偏短、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数量偏少短板;以清华航天、淮海工业、际安电器、澳瑞特为链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正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潞安太阳能、山西日盛达、立新科技为链主的光伏产业链,正全面释放游多晶硅、拉棒、切片环节产能,提升中下游电池组件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产业链上的新兴力量正为“长治制造”创新开放增添新注脚。

智能转变释放发展潜力

看当下,“长治制造”来路踏实,是立市之本、兴市之器。

眺未来,“长治制造”去路甚远,时间点亮方向,实践铺就路径。

新长防矿用防爆电器有限公司,华北地区生产防爆电器产品历史最长、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企业,拥有64年的发展历史。

64年的发展历程积淀起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作为一家集矿用防爆电器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新长防拥有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多项产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科技潜力产品项目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64年的披荆斩棘也磨砺出企业向智能化迈进的行动力。如今,新长防瞄准高、新、精、尖,造出矿井智能新装备。

无线煤矿用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采用无线传感器和高性能芯片,实现远程无线控制、智能化管理;

井下电网远方漏电保护装置,将传统带电操作、用工用时量大的馈电开关的漏保功能检测工作集成到一个小小按键中,实现一键安全检测;

智能测温装置,实时监测井下电动机温度,可实现超温报警、测量数据及报警信号上传等;

……

三大主攻产品,三个国内首创,填补起矿井装备制造三大空白。

哺育着长治发展之基的煤矿,如今,点燃了“长治制造”新的智慧之光。矿井里的长期实践向我们展示:从“长治制造”向“长治智造”转变,这是长治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在走,也必将走好的一条路。

如今,走进长治工业企业,流水线上的“设备换芯”“机器换人”,正乘“智”而上,推动产业升级。

中德智达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焊接车间里,CMT机器人焊接设备、搅拌摩擦焊、龙门加工中心等高端焊接设备开足马力,打造出车间智能化生产“阵地”;

刚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的山西际安电气有限公司与华为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应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动矿用产品及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发力智慧矿山、人工智能、智能工作面、机器人巡检等高端领域。

转变,势必要打破桎梏。生产线发生的嬗变是如此,长治市产业发展迈步数智化布局亦是如此。

传统制造延申智能触角——

瞄准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不断加速、向优。依托本地煤炭行业需求,长治市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支持矿山智能专用设备研发和生产。随着一批智能化装备设备投入,传统采矿业在远程设备操控、无人智能巡检、设备协同作业等方面形成了有效实践,使得开采更精确、检测更高效、数据共享更便捷,促进行业提质增效,保障生产安全有序。目前,长治市4座智能化示范煤矿中,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潞安化工集团高河煤矿已基本建成,省级试点潞安化工集团李村煤矿、晋能集团王庄煤业、晋能集团三元煤业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有36处基本建成。

新兴力量夯实智能根基——

长治市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建设布局,深化5G、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应用,建设智能制造中心和智慧供应链体系,形成产业链协同配合,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截至6月底,全市共建成开通5G基站4740个,5G应用场景累计达到12个。维特衡器、霍家工业、潞安太阳能等10户企业加速推进智能工厂试点示范改造,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依托太行数据湖、长治大数据双创基地,长治国信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产品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大型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上平台,长治本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动化”建设蹄疾步稳,共享开放的合作模式逐步走俏。

从制造到“智造”,从“智变”到质变,“长治智造”一触即发。

创新开放拓宽发展空间

流光溢彩的金属、缄默无言的机器、敲打锻造的碰撞,“长治制造”新崛起,离不开技术和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千千万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

新技术加载,生产流程优化。山西立讯精密智能制造项目车间里,电脑APS自动排程系统根据订单数量自动排程,实现全流程精益化生产;通过实施自动化精密模组改造项目,企业自主研发自动机器手臂,打通了制造工艺的卡壳瓶颈,实现组件生产全流程无缝衔接。

新设备研发,生产工艺升级。在长治三耐铸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辊套焊接机、耐磨板堆焊设备等大型设备汇聚40多项专利技术,通过多次升级改造,全部设备均已达到100%数控水平。

“长治制造”企业对新技术的思想认知与实践力度,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创新、开放、包容的发展态度。

向创新要活力,“长治制造”全面提质——

长治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机构,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依靠科技创新激活存量、扩大增量,增强“长治制造”后劲。

围绕高端装备、半导体光电、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长治市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创新平台58家,先后成立中科潞安半导体研究院、长治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98个研发机构。与此同时,长治市建成了长治市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指导、服务,促进国内先进科技成果在长治市落地转移转化。全市省级科技成果示范企业达到6家,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3.07亿元,完成交易项数 558项。

育主体强后劲,“长治制造”加速升级——

各展其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长治市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更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是推动长治市走向制造强市的重要力量。

目前,长治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2家,位列全省第三。坚持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促市场主体倍增,长治市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在孵企业421个;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7个,位列全省第二。以“建库、培训、服务、赋能、奖励”培育机制,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5户,全方位推动“长治制造”产品攻克核心技术,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聚人才挖潜力,“长治制造”赋能增智——

出台引才、育才、用才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太行英才”计划,签约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7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3家;探索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解决了一大批企业技术难题,为“长治制造”向“长治智造”迈进提供智力支撑。

促开放释潜力,“长治制造”再拓市场——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立足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军民融合等产业优势,长治市全力打造开放合作平台,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推动“长治制造”全方位联通世界、汇聚资源,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近年来,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7%;今年,长治获批开通中欧、中亚班列,上半年,长治进出口贸易总值完成6.5070亿元,其中出口6.3983亿元,同比增长19.1%,对外开放持续扩大。随着长治海关开关运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集聚优势资源,一大批“长治制造”产品畅销国内外。

“长治制造”,激情正燃。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坚持转型发展,坚定创新升级,新起点上,“长治制造”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奋力前行。(贾奕、李宁、张海)

原标题:看长治制造如何乘“智”而上——长治市先进制造业塑造转型发展新优势


[编辑:张乐]

  相关链接
· 七大行动!长治全力引育现代产业集群
· 再上太空!“长治造”为神舟十四号航天员提供健身服务
· 探访“长治制造”飞天筑梦背后的故事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时政要闻
“长治制造”乘“智”而上

春华秋实,万象生辉。

科技创新是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信息技术加速与工业深度融合,基础材料向高端装备升级,近年来,“长治制造”体系逐渐完善、结构持续优化、竞争力与日俱增,正突破传统制造格局,在“长治智造”新赛道发力前行,积蓄起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动能。

制造升级彰显硬核实力

一幢幢汽车零配件厂房传出机械运转的声音;

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晒出绿色发展“大能量”;

一辆辆满载LED显示屏的货车装箱完毕,追逐着星光发往海内外市场;

一座座5G+智能煤矿内,智能化机掘系统运行安全、高效,让“乌金”源源不断输送到四面八方;

……

在工业齿轮转动中聆听“长治制造”,特色产业林立,优势产业领跑,那些肉眼可见的进步和丰硕成果,正“造”出长治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势。

造车——

快充时间仅需一小时,续航300公里,寿命达30年……2022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上,成功汽车新推出的纯电动新能源物流车——骆驼E300正式亮相,成为企业新能源“战队”中的重要一员;致力于发展绿色制造的零排放汽车,中极氢能(长治)有限公司目前已形成年产500辆氢燃料电池专用车的生产能力,成为全省首家取得国家氢能源汽车专用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攻破铝镁合金焊接难点技术,中德智达新能源汽车轻量化铝型材组件和高端工业铝型材研发制造,填补了长治市乃至山西省在该领域的空白。

从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系统、电池壳体轻量化到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研发,一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渐完善,成为“长治制造”的领军产业之一。

追“光”——

从硅棒、切片到玻璃、电池,光伏产业实现全产业链生产,潞安太阳能出货量位列全球第五,山西日盛达开工建设华北地区最大的光伏玻璃生产基地,光伏产业年产值70亿元,占全省一半以上。

从蓝宝石衬底、外延及芯片到封装、显示屏、照明,垂直一体化产业链让LED产业产值占到全省的95%,以中科潞安和高科华烨等企业为龙头,建成全球首条3000万颗紫外LED芯片生产线,LED封装及显示屏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前三。

强“芯”——

龙芯电子产业园里,以“龙芯”为旗舰,卓怡恒通等国内高水平硬件制造商为辅舰的“产业集群舰队”班底已初步建立,多家软硬件配套生产企业相继落地,以龙芯CPU为核心,初步构建起从芯片、硬盘、主板生产到系统集成、整机制造的产业链,为打造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注入强力。

在产业发展数据中分析“长治制造”,全新的产业骨架逐步清晰,直观地展示着长治市产业升级的竞争力。

近年来,长治市在立足自身禀赋的同时打破传统,布局新兴产业,打造创新生态,将自身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长治制造”格局不断升级。

逆境最能检验产业竞争力。今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多重压力,长治市经济运行依然“输出”着强劲的新动能。1至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同比增长13.6%,增速居全省第2位。

新动能来自于制造业的“增”。1至8月,长治市制造业同比增长28.32%,高于全市工业增速14.72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为58.68%,上拉工业增速8.01个百分点,成为第一拉动主力。截至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达到200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2亿元,支柱地位凸显,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发展了LED光电、光伏、新能源汽车、专用整车装备等一批特色新装备产业。

新动能来自于创新链的“新”。1至8月,长治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比增长66.47%,占比为12.61%,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

工业制造新动能“反哺”趋势,在长治逐步显现。

全市工业制造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强壮了工业筋骨,挺起了“长治制造”脊梁。今年,长治市大力实施重点产业链培育锻造,聚焦10条重点产业链,加速推进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本土产业链建设。眼下,以成功汽车为链主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着力解决产业链偏短、相关零部件配套企业数量偏少短板;以清华航天、淮海工业、际安电器、澳瑞特为链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正加速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潞安太阳能、山西日盛达、立新科技为链主的光伏产业链,正全面释放游多晶硅、拉棒、切片环节产能,提升中下游电池组件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产业链上的新兴力量正为“长治制造”创新开放增添新注脚。

智能转变释放发展潜力

看当下,“长治制造”来路踏实,是立市之本、兴市之器。

眺未来,“长治制造”去路甚远,时间点亮方向,实践铺就路径。

新长防矿用防爆电器有限公司,华北地区生产防爆电器产品历史最长、品种最全、规模最大的企业,拥有64年的发展历史。

64年的发展历程积淀起企业创新发展的源动力。作为一家集矿用防爆电器产品设计、开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新长防拥有多项科技成果奖和国家专利,多项产品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科技潜力产品项目和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64年的披荆斩棘也磨砺出企业向智能化迈进的行动力。如今,新长防瞄准高、新、精、尖,造出矿井智能新装备。

无线煤矿用带式输送机保护装置,采用无线传感器和高性能芯片,实现远程无线控制、智能化管理;

井下电网远方漏电保护装置,将传统带电操作、用工用时量大的馈电开关的漏保功能检测工作集成到一个小小按键中,实现一键安全检测;

智能测温装置,实时监测井下电动机温度,可实现超温报警、测量数据及报警信号上传等;

……

三大主攻产品,三个国内首创,填补起矿井装备制造三大空白。

哺育着长治发展之基的煤矿,如今,点燃了“长治制造”新的智慧之光。矿井里的长期实践向我们展示:从“长治制造”向“长治智造”转变,这是长治市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正在走,也必将走好的一条路。

如今,走进长治工业企业,流水线上的“设备换芯”“机器换人”,正乘“智”而上,推动产业升级。

中德智达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焊接车间里,CMT机器人焊接设备、搅拌摩擦焊、龙门加工中心等高端焊接设备开足马力,打造出车间智能化生产“阵地”;

刚刚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的山西际安电气有限公司与华为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应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推动矿用产品及服务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面发力智慧矿山、人工智能、智能工作面、机器人巡检等高端领域。

转变,势必要打破桎梏。生产线发生的嬗变是如此,长治市产业发展迈步数智化布局亦是如此。

传统制造延申智能触角——

瞄准智能化、高端化、品牌化方向,传统装备制造业发展不断加速、向优。依托本地煤炭行业需求,长治市加大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支持矿山智能专用设备研发和生产。随着一批智能化装备设备投入,传统采矿业在远程设备操控、无人智能巡检、设备协同作业等方面形成了有效实践,使得开采更精确、检测更高效、数据共享更便捷,促进行业提质增效,保障生产安全有序。目前,长治市4座智能化示范煤矿中,国家级智能化示范矿井潞安化工集团高河煤矿已基本建成,省级试点潞安化工集团李村煤矿、晋能集团王庄煤业、晋能集团三元煤业智能化采掘工作面已有36处基本建成。

新兴力量夯实智能根基——

长治市适度超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建设布局,深化5G、物联网、大数据等在各行业、各领域融合应用,建设智能制造中心和智慧供应链体系,形成产业链协同配合,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工业企业和工业设备上云上平台。截至6月底,全市共建成开通5G基站4740个,5G应用场景累计达到12个。维特衡器、霍家工业、潞安太阳能等10户企业加速推进智能工厂试点示范改造,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依托太行数据湖、长治大数据双创基地,长治国信大数据平台、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产品交易平台等项目建设,大型企业建平台,中小企业上平台,长治本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动化”建设蹄疾步稳,共享开放的合作模式逐步走俏。

从制造到“智造”,从“智变”到质变,“长治智造”一触即发。

创新开放拓宽发展空间

流光溢彩的金属、缄默无言的机器、敲打锻造的碰撞,“长治制造”新崛起,离不开技术和知识的积累,离不开千千万万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

新技术加载,生产流程优化。山西立讯精密智能制造项目车间里,电脑APS自动排程系统根据订单数量自动排程,实现全流程精益化生产;通过实施自动化精密模组改造项目,企业自主研发自动机器手臂,打通了制造工艺的卡壳瓶颈,实现组件生产全流程无缝衔接。

新设备研发,生产工艺升级。在长治三耐铸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辊套焊接机、耐磨板堆焊设备等大型设备汇聚40多项专利技术,通过多次升级改造,全部设备均已达到100%数控水平。

“长治制造”企业对新技术的思想认知与实践力度,见证着这座千年古城创新、开放、包容的发展态度。

向创新要活力,“长治制造”全面提质——

长治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加快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机构,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等方面持续发力,依靠科技创新激活存量、扩大增量,增强“长治制造”后劲。

围绕高端装备、半导体光电、医药健康等重点产业,长治市加快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创新平台3家,省级创新平台58家,先后成立中科潞安半导体研究院、长治大健康产业研究院等98个研发机构。与此同时,长治市建成了长治市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一站式指导、服务,促进国内先进科技成果在长治市落地转移转化。全市省级科技成果示范企业达到6家,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23.07亿元,完成交易项数 558项。

育主体强后劲,“长治制造”加速升级——

各展其能、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长治市经济韧性的重要保障。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更是中小企业群体的领头羊,是推动长治市走向制造强市的重要力量。

目前,长治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22家,位列全省第三。坚持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促市场主体倍增,长治市建成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5个,在孵企业421个;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7个,位列全省第二。以“建库、培训、服务、赋能、奖励”培育机制,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全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15户,全方位推动“长治制造”产品攻克核心技术,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聚人才挖潜力,“长治制造”赋能增智——

出台引才、育才、用才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太行英才”计划,签约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7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33家;探索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解决了一大批企业技术难题,为“长治制造”向“长治智造”迈进提供智力支撑。

促开放释潜力,“长治制造”再拓市场——

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立足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军民融合等产业优势,长治市全力打造开放合作平台,扩大对外经贸合作,推动“长治制造”全方位联通世界、汇聚资源,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近年来,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0.7%;今年,长治获批开通中欧、中亚班列,上半年,长治进出口贸易总值完成6.5070亿元,其中出口6.3983亿元,同比增长19.1%,对外开放持续扩大。随着长治海关开关运营,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集聚优势资源,一大批“长治制造”产品畅销国内外。

“长治制造”,激情正燃。面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坚持转型发展,坚定创新升级,新起点上,“长治制造”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奋力前行。(贾奕、李宁、张海)

原标题:看长治制造如何乘“智”而上——长治市先进制造业塑造转型发展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