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子县人民剧团有这样一位戏曲行家,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长子县戏剧的挖掘创作和传承保护。他就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农民“剧作家”——孙春金。
图为:孙春金专心致志地创作剧本
说起孙春金,当地的村民都知道他是一个十足的戏迷。“从小就喜爱戏剧,小时候农村也没有太多的文化娱乐活动,逢年过节或者哪个村庄有庙会,都会请戏班子来唱戏。”孙春金说,只要听说有戏曲演出,不管多忙,他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儿去听戏。孙春金听戏跟别人不一样,他不仅听而且记,每听过一部戏都会将所有的唱词记下来,然后自己细细琢磨研究。正因为这样的喜爱和痴迷,让孙春金对戏剧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孙春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民生活的苦乐与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都是他创作的灵感与素材。25岁时,经恩师推荐,孙春金来到长子县人民剧团工作,多年来,在创作剧本的同时,他还兼任演员、导演、音乐编创等职务。
在孙春金的笔下,农村百姓是个性鲜明的主角,农民酸甜苦辣的生活被一一呈现,许多传统历史剧目与神话故事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抗战题材电影文学《上党银号·一块钱》体现一家人遵守原则、诚实守信的品德;古装剧《西燕悲歌》讲述主人公慕容永重情重义的故事……这些作品深情赞美家乡、热情讴歌人民,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作品《我娘这辈子》从主人公关消气的大儿子的角度,讲述关消气孝顺公公婆婆的感人事迹。主人公关消气一家就住在长子县南陈镇,是我身边的人物,我曾多次去采访收集素材。”孙春金说。为了创作更多接地气和贴近群众生活的剧目,过去几十年,他经常跟着剧团奔走于各乡镇、村庄演出,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20世纪90年代初,受多种因素影响,剧团发展遇到瓶颈。和孙春金一起从事戏剧创作的人大多停笔转业、另谋出路,而他却从未有过离开剧团的想法。
“困境只是暂时的。”孙春金找创新、找突破,打破原有创作模式,将戏曲与长子鼓书、响铜乐器等当地特色文化进行结合创新。2007年起,由其改编的电视鼓书、响铜乐器古装剧《一锤定音》《碧血忠魂》《精卫填海》等作品相继演出。如今,这些剧目已是当地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
为了增强专业知识,孙春金经常购买和戏剧有关的书籍,在民间搜集以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戏剧剧本,并认真阅读研究,从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他先后深入河南、邯郸、石家庄等地的专业戏剧团体,请教专业演员及专业戏剧创作的编剧。孙春金所有的创作都是靠手写来完成,每一部作品都经过多次反复打磨、精雕细刻,为了剧中一个情节、人物的一句道白或唱词,他总是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直到修改满意为止。
如今,已经60岁的孙春金凭借毅力和耐力,坚持戏剧创作33年,创作现代剧目、电视鼓书及地域文化作品50余部。2018年,他参与联合编创的大型历史剧《飞关正宫》一经演出便广受好评,长子县人民剧团现已初步形成自编、自导、自演的发展模式。剧团一年演出300多场,其中义务送戏下乡100余场。
为百姓写戏是孙春金坚守的原则。“好的作品就是要深入农村、深入百姓生活,要写乡亲们爱看的戏。”孙春金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他正在创作的戏剧作品。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检验一部作品是否成功在于群众能否认可,只有口口相传、传唱下去的才是好作品。”谈及未来,孙春金满怀深情地表示,这片土地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他将继续创作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让更多人了解戏曲的魅力,为家乡戏曲传承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李盼、张月)
原标题:长子县孙春金三十余载潜心创作戏剧反映家乡变化——为百姓写戏 讲百姓生活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在长子县人民剧团有这样一位戏曲行家,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长子县戏剧的挖掘创作和传承保护。他就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农民“剧作家”——孙春金。
图为:孙春金专心致志地创作剧本
说起孙春金,当地的村民都知道他是一个十足的戏迷。“从小就喜爱戏剧,小时候农村也没有太多的文化娱乐活动,逢年过节或者哪个村庄有庙会,都会请戏班子来唱戏。”孙春金说,只要听说有戏曲演出,不管多忙,他都会放下手头的活儿去听戏。孙春金听戏跟别人不一样,他不仅听而且记,每听过一部戏都会将所有的唱词记下来,然后自己细细琢磨研究。正因为这样的喜爱和痴迷,让孙春金对戏剧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孙春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农民生活的苦乐与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都是他创作的灵感与素材。25岁时,经恩师推荐,孙春金来到长子县人民剧团工作,多年来,在创作剧本的同时,他还兼任演员、导演、音乐编创等职务。
在孙春金的笔下,农村百姓是个性鲜明的主角,农民酸甜苦辣的生活被一一呈现,许多传统历史剧目与神话故事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抗战题材电影文学《上党银号·一块钱》体现一家人遵守原则、诚实守信的品德;古装剧《西燕悲歌》讲述主人公慕容永重情重义的故事……这些作品深情赞美家乡、热情讴歌人民,唱响主旋律,传递正能量。
“作品《我娘这辈子》从主人公关消气的大儿子的角度,讲述关消气孝顺公公婆婆的感人事迹。主人公关消气一家就住在长子县南陈镇,是我身边的人物,我曾多次去采访收集素材。”孙春金说。为了创作更多接地气和贴近群众生活的剧目,过去几十年,他经常跟着剧团奔走于各乡镇、村庄演出,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20世纪90年代初,受多种因素影响,剧团发展遇到瓶颈。和孙春金一起从事戏剧创作的人大多停笔转业、另谋出路,而他却从未有过离开剧团的想法。
“困境只是暂时的。”孙春金找创新、找突破,打破原有创作模式,将戏曲与长子鼓书、响铜乐器等当地特色文化进行结合创新。2007年起,由其改编的电视鼓书、响铜乐器古装剧《一锤定音》《碧血忠魂》《精卫填海》等作品相继演出。如今,这些剧目已是当地广为传唱的经典曲目。
为了增强专业知识,孙春金经常购买和戏剧有关的书籍,在民间搜集以前流传下来的传统戏剧剧本,并认真阅读研究,从中汲取知识和营养。他先后深入河南、邯郸、石家庄等地的专业戏剧团体,请教专业演员及专业戏剧创作的编剧。孙春金所有的创作都是靠手写来完成,每一部作品都经过多次反复打磨、精雕细刻,为了剧中一个情节、人物的一句道白或唱词,他总是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直到修改满意为止。
如今,已经60岁的孙春金凭借毅力和耐力,坚持戏剧创作33年,创作现代剧目、电视鼓书及地域文化作品50余部。2018年,他参与联合编创的大型历史剧《飞关正宫》一经演出便广受好评,长子县人民剧团现已初步形成自编、自导、自演的发展模式。剧团一年演出300多场,其中义务送戏下乡100余场。
为百姓写戏是孙春金坚守的原则。“好的作品就是要深入农村、深入百姓生活,要写乡亲们爱看的戏。”孙春金一边说,一边向记者展示他正在创作的戏剧作品。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检验一部作品是否成功在于群众能否认可,只有口口相传、传唱下去的才是好作品。”谈及未来,孙春金满怀深情地表示,这片土地有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他将继续创作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精品力作,让更多人了解戏曲的魅力,为家乡戏曲传承发展贡献绵薄之力。(李盼、张月)
原标题:长子县孙春金三十余载潜心创作戏剧反映家乡变化——为百姓写戏 讲百姓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