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版《平顺县志》“山川”一栏,我意外看到收录有“温泉”一稿。志书如此介绍:“温泉,在新安里乐头村,漳水潆洄之处,高崖深潭,名为大海小海,取其渊源如海之义,且涯际多泉,水颇温,入漳河,隆冬不冻,故其名乐头。盖谓山水源头,知仁乐处也。”
真没想到,平顺竟然有温泉资源。
如果县志所记为真,我忽然想,会不会安乐村村名“乐头”的来历并非传说的那样?
图为:安乐村口的真武孔子阁
一
安乐村原名叫“乐头”。关于“乐头”村名的来历,有两个传说。第一个版本是源于一个酷爱音乐的后生。传说,安乐村曾叫“常柳弯”,因为姓常和姓柳的人家最早在此定居。村里一个姓柳的后生经常到附近寺院去听法会音乐,时间长了,慢慢成了一名技艺精湛的吹奏手。后来,当地百姓想请乐队,就找他联系;各寺庙乐队外出办事,也叫上他。久而久之,人们就叫他“乐头”(乐队的头头)。他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改“常柳湾”为“乐头村”。
“乐头”村名的第二个版本是:元朝末年,元顺帝的胞叔汉姓为曰,号“老曰公”。后“老曰公”遭奸臣陷害,皇帝下旨要将曰家满门抄斩。带队将领不忍杀害忠良,便派亲信送信给老曰公。老曰公急召十八个儿子们回家,家人刚聚齐,朝廷兵马已到。老曰公急中生智,抽出腰中佩剑,在大门匾额“曰”字正中砍下一剑。军队到了曰家,发现门匾上写的是“申府”,以为走错了路,又去寻找“曰”府,这为曰家逃离赢得时间。老曰公将做饭的锅摔破,让十八个儿子各执一片,作为日后阖家团聚相认的凭证,所以申家也称为“铁锅申”。“曰”家儿子们从此改姓为申,远走逃难,迁徙各地。其中一支逃过漳河,行至乐头这块地方,看到这里景色秀美,决定留居此地。因为他们姓“曰”,便取谐音为“乐”,叫村名为“乐头”,暗含“曰家从此在此居住”之意。
看到《平顺县志》“温泉”的介绍,我忽然想,也许“乐头”村名的来历,并非只是为了纪念一个区区不知名的“乐头”(何况那时乐户为下九流),也不是为了记住申家来历,而是源于县志所记“且涯际多泉,水颇温,入漳河,隆冬不冻,故其名乐头”!
这不难理解。《论语·雍也》记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而安乐村有山有水,还有汩汩涌流的温润水源,实为智者仁者乐水乐山之地。
平顺不是煤炭之乡,自古百姓砍柴取火。这温润的泉水,可以省去多少砍柴的艰辛?如果温泉存在,不用说,它一定是附近村民的最爱,还真不负“乐头”之称。
图为:申家大院的影壁墙
二
如果温泉存在,我想,五百多年前,申家那些文辞卓越的男儿一定非常喜欢那股温泉,他们的诗文也一定会有温泉的影子。
申家现存的一所院落二进院西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照壁。此照壁不似寻常照壁建在大门正对面或者迎门墙上,起遮挡风水、预防煞气的作用,在我看来,它更像屏风。屏风之西,是浊漳河水,是可挥汗如雨的练武场,拾级而上,则是一方把酒言欢的旧亭台。屏风之东,则是申家大院葳蕤花开的花园。一代代申家人把这面照壁的名字传了下来——水壁凉亭。结合此照壁所处方位,能诗能武的申家人当真不简单啊,一面照壁,名字都取得如此贴合环境而又那么诗意。
这不声不响的“水壁凉亭”内侧,是一面雕工精美的砖雕画,一只猴子伸出手来抓松树上的马蜂窝。“马上封侯”不止象征一个家族在期盼美好生活,更生动讲述的是申家子孙当年的追求。照壁的右下角竖题两行行草诗文:“三晋云山化北向,二海风云自南来”。两句诗想来也出自申家某男之手,写得龙飞凤舞,颇具功力。诗句中的“二海”,安乐人说指的就是村东申家外的大海湾、小海湾。以前浊漳河水量很大,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故而当地人称此地为“大海湾、小海湾”。这与县志所记“漳水潆洄之处,高崖深潭,名为大海小海……”是一致的。二海之说,与县志中的“涯际多泉”彼此印证,指明了温泉所在位置。遥想当年,安乐村的温泉不止一股,且喷涌不止,暖暖的泉水汇入浊漳河,如岁月一般悠然而去。
图为:安乐村古代商道
三
关于安乐村的温泉,其实,第三任平顺县知县徐元道的哥哥徐元祉也记录过。
徐元祉,大明嘉靖年间户部郎中,正五品官员。康熙版《平顺县志》记载,徐元祉与申朝用关系交好,他不仅写过《题温泉》,还为申家申洪写过《赠蓬莱仙翁》。
申朝用,申家第八代传人,他的号即为“温泉”。几次到安乐村,却没想到,其实,申朝用早将安乐村“温泉”这个信息用他的名号写在了志书中。
正是因为申朝用的号为“温泉”,让我和很多读县志的人顾名思义地以为,徐元祉的《题温泉》律诗,是写给申朝用的一首诗。
《题温泉》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温泉泉上读书时,公祖临流饮一巵。更喜丝苓松上下,盘盘山涧浸琉璃。温泉泉涌接天河,一派流源万顷波。福泽有田从灌溉,寸心留与子孙多。”
第一句诗中“温泉”一词,显然指的是申朝用,大意是申朝用在泉上读书,他的祖父等人临河(浊漳河)而坐,把酒迎风。这句诗中有一个表示地理位置的词“泉上”。“温泉泉上”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为申朝用坐在温泉之上。“温泉泉上”中的“泉”与后一句“公祖临流”的“流”显然指的不是一物,但两句诗是对仗的:申朝用在温泉边读书,他的祖父面对浊漳河河水把酒临风。
这首诗的颈联再一次出现了温泉。“温泉泉涌接天河,一派流源万顷波。”这里的“温泉”显然指的就不是申朝用了。温泉泉水不断涌出,从源头汩汩流动,最后汇入浊漳河,奔涌而去。有了这股泉水,正好可以灌溉家里的田地;申家人如今所做的一切,是如泉水一样把福泽留给了子孙。
从诗的题目即可知道,这首诗并非简单写人,而是写物状物的,就如北宋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可曾见过“题某人”的诗歌题目?就如徐元祉写给申洪的诗,题目为《赠蓬莱仙翁》,“赠”给某人某物某文,可通文理。
上级官员为下级官员写诗,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较罕见。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五品的徐元祉为当时从七品的申朝用写诗,一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当我看到康熙版《平顺县志》所记载的“温泉”时,我豁然开朗:徐元祉哪里是简单地为申朝用个人写诗啊,分明是写当时“乐头”村的温泉,同时对乐头村申家这个大家族进行赞美而已。
当年,申家座上客、这位大明五品官徐元祉大约到申家不止一两次。是不是这股温泉吸引了他呢?我想,至少,他对这股温润的水流是喜欢的,否则,他不会留下这样一首诗。
四
徐元祉喜欢乐头村的温泉,申家人应更喜欢村庄的温泉,否则,申朝用不会选择用“温泉”作为自己的号。
申家家谱记载,申朝用生于正德五年(1515 )九月,隆庆三年(1569)岁进士,由太学生任广平府(治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经历,升任真定府(河北正定县)经历,后又升为辽东前屯广宁卫经历,诰封徵仕郎(文官从七品)。家谱说他性直心慈,行端言信,文武训子,忠爱正官。
与流传青史的很多封疆大吏、一品大员相比,申朝用的职务并不高。但职务不高的申朝用一家,却给平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申朝用共有十子,其二子申锐为万历乙酉年武举,三子申以祥为万历癸未年进士,封为宣威将军;四子申铎为万历二十九年贡生,六子申以赞为万历癸卯年武举,其孙申武功为万历庚子年武举,申武韬为崇祯九年岁进士……
申朝用为什么要用“温泉”为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文人雅士,大多有号。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而是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他的居所外有五株柳树,苏轼号“东坡”,只因谪居黄州穷困潦倒时,不得不耕作一块位于东面的坡地。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小时候住在四川江油市青莲乡),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晚年的白居易笃信佛教,曾常住洛阳香山寺内),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范成大致仕后,在江苏石湖闲度晚年)等。现在,很多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纵观这些名人的号,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是以地域名称或者地域特征为号。申朝用的号“温泉”显然也是此意。而申朝用堂弟申朝聘,他的号为“近泉”,大意即为靠近温泉。兄弟俩都用到了“泉”,也显示了他们的宗族兄弟关系。
翻阅《申家家谱》,申家子孙的号大多与申家里地处的方位、地理地势或者附近事物有关。如申家第七代申文表的号为东溪,申文渊(申朝用之父)的号为东林,申朝用三子申以详的号为南坪;四子申铎的号为南坡;六子申以赞的号为南山;九子申以谦的号为南岗。“溪”“林”“坪”“山”“岗”,显然都是代表申家所处环境的名词。
如今,申家人的号已经演变为安乐村的一些地方名字,比如南坪、南山等。
申朝用用自己的名号让一股温热之水穿越历史而来,遗憾的是,我们只是瞥了一眼,没有意识到申朝用的“良苦用心”。
五
在我走访的古村落中,安乐村是一个特殊的村落。不仅仅因为文治武功的申家,还因为河南晋阳古官道,在这个村庄非常特别地分出了官道和民道;此外,古官道安乐村还有集市。
安乐村只是位于河南晋阳古官道上,但并不属于像侯壁村那样的“枢纽”。那么,安乐村有集市就会让人感觉很奇怪。这个村庄因为什么可以有那么高的人气成“集”?为什么这个地方的道路会分出官道、民道?申家的威望真的大到可以让这条官道上的官员络绎不绝?这里昔日的温泉,会不会是其中原因?
遥想当年,一顶顶官轿、一匹匹骏马,向往的,会不会正是那股温暖而清澈的泉水。平顺自古缺水,为建平顺县城,潞安知府周昊不得不亲自督工开挖井泉;清康熙年间,平顺知县吴琯欲修破败的明伦堂,不得不先挖三口大水池蓄积雨水,以备工程之用。安乐有一股不绝的温泉,怎能不令到平顺任职的官员及一些有钱人家的学子蠢蠢欲动!(江雪、胡海涛)
原标题:安乐村的“明代温泉”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在康熙版《平顺县志》“山川”一栏,我意外看到收录有“温泉”一稿。志书如此介绍:“温泉,在新安里乐头村,漳水潆洄之处,高崖深潭,名为大海小海,取其渊源如海之义,且涯际多泉,水颇温,入漳河,隆冬不冻,故其名乐头。盖谓山水源头,知仁乐处也。”
真没想到,平顺竟然有温泉资源。
如果县志所记为真,我忽然想,会不会安乐村村名“乐头”的来历并非传说的那样?
图为:安乐村口的真武孔子阁
一
安乐村原名叫“乐头”。关于“乐头”村名的来历,有两个传说。第一个版本是源于一个酷爱音乐的后生。传说,安乐村曾叫“常柳弯”,因为姓常和姓柳的人家最早在此定居。村里一个姓柳的后生经常到附近寺院去听法会音乐,时间长了,慢慢成了一名技艺精湛的吹奏手。后来,当地百姓想请乐队,就找他联系;各寺庙乐队外出办事,也叫上他。久而久之,人们就叫他“乐头”(乐队的头头)。他去世后,人们为纪念他,改“常柳湾”为“乐头村”。
“乐头”村名的第二个版本是:元朝末年,元顺帝的胞叔汉姓为曰,号“老曰公”。后“老曰公”遭奸臣陷害,皇帝下旨要将曰家满门抄斩。带队将领不忍杀害忠良,便派亲信送信给老曰公。老曰公急召十八个儿子们回家,家人刚聚齐,朝廷兵马已到。老曰公急中生智,抽出腰中佩剑,在大门匾额“曰”字正中砍下一剑。军队到了曰家,发现门匾上写的是“申府”,以为走错了路,又去寻找“曰”府,这为曰家逃离赢得时间。老曰公将做饭的锅摔破,让十八个儿子各执一片,作为日后阖家团聚相认的凭证,所以申家也称为“铁锅申”。“曰”家儿子们从此改姓为申,远走逃难,迁徙各地。其中一支逃过漳河,行至乐头这块地方,看到这里景色秀美,决定留居此地。因为他们姓“曰”,便取谐音为“乐”,叫村名为“乐头”,暗含“曰家从此在此居住”之意。
看到《平顺县志》“温泉”的介绍,我忽然想,也许“乐头”村名的来历,并非只是为了纪念一个区区不知名的“乐头”(何况那时乐户为下九流),也不是为了记住申家来历,而是源于县志所记“且涯际多泉,水颇温,入漳河,隆冬不冻,故其名乐头”!
这不难理解。《论语·雍也》记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智慧的人喜爱水,仁义的人喜爱山;智慧的人懂得变通,仁义的人心境平和。智慧的人快乐,仁义的人长寿。而安乐村有山有水,还有汩汩涌流的温润水源,实为智者仁者乐水乐山之地。
平顺不是煤炭之乡,自古百姓砍柴取火。这温润的泉水,可以省去多少砍柴的艰辛?如果温泉存在,不用说,它一定是附近村民的最爱,还真不负“乐头”之称。
图为:申家大院的影壁墙
二
如果温泉存在,我想,五百多年前,申家那些文辞卓越的男儿一定非常喜欢那股温泉,他们的诗文也一定会有温泉的影子。
申家现存的一所院落二进院西侧,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照壁。此照壁不似寻常照壁建在大门正对面或者迎门墙上,起遮挡风水、预防煞气的作用,在我看来,它更像屏风。屏风之西,是浊漳河水,是可挥汗如雨的练武场,拾级而上,则是一方把酒言欢的旧亭台。屏风之东,则是申家大院葳蕤花开的花园。一代代申家人把这面照壁的名字传了下来——水壁凉亭。结合此照壁所处方位,能诗能武的申家人当真不简单啊,一面照壁,名字都取得如此贴合环境而又那么诗意。
这不声不响的“水壁凉亭”内侧,是一面雕工精美的砖雕画,一只猴子伸出手来抓松树上的马蜂窝。“马上封侯”不止象征一个家族在期盼美好生活,更生动讲述的是申家子孙当年的追求。照壁的右下角竖题两行行草诗文:“三晋云山化北向,二海风云自南来”。两句诗想来也出自申家某男之手,写得龙飞凤舞,颇具功力。诗句中的“二海”,安乐人说指的就是村东申家外的大海湾、小海湾。以前浊漳河水量很大,浩浩荡荡,蔚为壮观,故而当地人称此地为“大海湾、小海湾”。这与县志所记“漳水潆洄之处,高崖深潭,名为大海小海……”是一致的。二海之说,与县志中的“涯际多泉”彼此印证,指明了温泉所在位置。遥想当年,安乐村的温泉不止一股,且喷涌不止,暖暖的泉水汇入浊漳河,如岁月一般悠然而去。
图为:安乐村古代商道
三
关于安乐村的温泉,其实,第三任平顺县知县徐元道的哥哥徐元祉也记录过。
徐元祉,大明嘉靖年间户部郎中,正五品官员。康熙版《平顺县志》记载,徐元祉与申朝用关系交好,他不仅写过《题温泉》,还为申家申洪写过《赠蓬莱仙翁》。
申朝用,申家第八代传人,他的号即为“温泉”。几次到安乐村,却没想到,其实,申朝用早将安乐村“温泉”这个信息用他的名号写在了志书中。
正是因为申朝用的号为“温泉”,让我和很多读县志的人顾名思义地以为,徐元祉的《题温泉》律诗,是写给申朝用的一首诗。
《题温泉》这首诗是这样写的:“温泉泉上读书时,公祖临流饮一巵。更喜丝苓松上下,盘盘山涧浸琉璃。温泉泉涌接天河,一派流源万顷波。福泽有田从灌溉,寸心留与子孙多。”
第一句诗中“温泉”一词,显然指的是申朝用,大意是申朝用在泉上读书,他的祖父等人临河(浊漳河)而坐,把酒迎风。这句诗中有一个表示地理位置的词“泉上”。“温泉泉上”连起来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为申朝用坐在温泉之上。“温泉泉上”中的“泉”与后一句“公祖临流”的“流”显然指的不是一物,但两句诗是对仗的:申朝用在温泉边读书,他的祖父面对浊漳河河水把酒临风。
这首诗的颈联再一次出现了温泉。“温泉泉涌接天河,一派流源万顷波。”这里的“温泉”显然指的就不是申朝用了。温泉泉水不断涌出,从源头汩汩流动,最后汇入浊漳河,奔涌而去。有了这股泉水,正好可以灌溉家里的田地;申家人如今所做的一切,是如泉水一样把福泽留给了子孙。
从诗的题目即可知道,这首诗并非简单写人,而是写物状物的,就如北宋大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南宋诗人林升《题临安邸》,可曾见过“题某人”的诗歌题目?就如徐元祉写给申洪的诗,题目为《赠蓬莱仙翁》,“赠”给某人某物某文,可通文理。
上级官员为下级官员写诗,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但较罕见。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五品的徐元祉为当时从七品的申朝用写诗,一度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当我看到康熙版《平顺县志》所记载的“温泉”时,我豁然开朗:徐元祉哪里是简单地为申朝用个人写诗啊,分明是写当时“乐头”村的温泉,同时对乐头村申家这个大家族进行赞美而已。
当年,申家座上客、这位大明五品官徐元祉大约到申家不止一两次。是不是这股温泉吸引了他呢?我想,至少,他对这股温润的水流是喜欢的,否则,他不会留下这样一首诗。
四
徐元祉喜欢乐头村的温泉,申家人应更喜欢村庄的温泉,否则,申朝用不会选择用“温泉”作为自己的号。
申家家谱记载,申朝用生于正德五年(1515 )九月,隆庆三年(1569)岁进士,由太学生任广平府(治所在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经历,升任真定府(河北正定县)经历,后又升为辽东前屯广宁卫经历,诰封徵仕郎(文官从七品)。家谱说他性直心慈,行端言信,文武训子,忠爱正官。
与流传青史的很多封疆大吏、一品大员相比,申朝用的职务并不高。但职务不高的申朝用一家,却给平顺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申朝用共有十子,其二子申锐为万历乙酉年武举,三子申以祥为万历癸未年进士,封为宣威将军;四子申铎为万历二十九年贡生,六子申以赞为万历癸卯年武举,其孙申武功为万历庚子年武举,申武韬为崇祯九年岁进士……
申朝用为什么要用“温泉”为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文人雅士,大多有号。因为“号”是自己起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而是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各式各样的别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是因他的居所外有五株柳树,苏轼号“东坡”,只因谪居黄州穷困潦倒时,不得不耕作一块位于东面的坡地。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比如李白号“青莲居士”(李白小时候住在四川江油市青莲乡),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晚年的白居易笃信佛教,曾常住洛阳香山寺内),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范成大致仕后,在江苏石湖闲度晚年)等。现在,很多文人的号逐渐被笔名所代替。
纵观这些名人的号,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很多是以地域名称或者地域特征为号。申朝用的号“温泉”显然也是此意。而申朝用堂弟申朝聘,他的号为“近泉”,大意即为靠近温泉。兄弟俩都用到了“泉”,也显示了他们的宗族兄弟关系。
翻阅《申家家谱》,申家子孙的号大多与申家里地处的方位、地理地势或者附近事物有关。如申家第七代申文表的号为东溪,申文渊(申朝用之父)的号为东林,申朝用三子申以详的号为南坪;四子申铎的号为南坡;六子申以赞的号为南山;九子申以谦的号为南岗。“溪”“林”“坪”“山”“岗”,显然都是代表申家所处环境的名词。
如今,申家人的号已经演变为安乐村的一些地方名字,比如南坪、南山等。
申朝用用自己的名号让一股温热之水穿越历史而来,遗憾的是,我们只是瞥了一眼,没有意识到申朝用的“良苦用心”。
五
在我走访的古村落中,安乐村是一个特殊的村落。不仅仅因为文治武功的申家,还因为河南晋阳古官道,在这个村庄非常特别地分出了官道和民道;此外,古官道安乐村还有集市。
安乐村只是位于河南晋阳古官道上,但并不属于像侯壁村那样的“枢纽”。那么,安乐村有集市就会让人感觉很奇怪。这个村庄因为什么可以有那么高的人气成“集”?为什么这个地方的道路会分出官道、民道?申家的威望真的大到可以让这条官道上的官员络绎不绝?这里昔日的温泉,会不会是其中原因?
遥想当年,一顶顶官轿、一匹匹骏马,向往的,会不会正是那股温暖而清澈的泉水。平顺自古缺水,为建平顺县城,潞安知府周昊不得不亲自督工开挖井泉;清康熙年间,平顺知县吴琯欲修破败的明伦堂,不得不先挖三口大水池蓄积雨水,以备工程之用。安乐有一股不绝的温泉,怎能不令到平顺任职的官员及一些有钱人家的学子蠢蠢欲动!(江雪、胡海涛)
原标题:安乐村的“明代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