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时间: 2022-07-08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这些日子,深入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一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沁县群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在今年的高考中,沁县二本以上达线496人,一本达线110人,实现了达线人数、进段率、达线率等多方面的历史性突破。

历尽天华成此景,看似容易却艰辛。

一年来,沁县深入实施“强教为先”战略,围绕“改革、提质、增效”目标,深入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强力推进,“县管校聘”落地落实,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沁县迈出了坚实步伐。

图为:沁县中学

破冰攻坚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时光回溯,2021年夏。

有关沁县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当时是全县人民非常关注的话题。

沁县中学从市直中学划归沁县管理,6所乡镇中学全部撤并整合入县城,全县基础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县管校聘”大刀阔斧改革落地……沁县基础教育一系列犹如“外科手术”式的综合改革,让人们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有一些担忧:沁县的基础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

对于百姓关切,沁县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时刻牢记在心,“时时放心不下”。之所以坚定不移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于他们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对沁县基础教育所面临问题的深刻分析,对为沁县未来发展蓄能的深谋远虑。

沁县,素有耕读传家之风,自古以来文风淳厚、英才辈出。多年来,沁县教育一度走在全市前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沁县教育渐渐失去了曾经的辉煌。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摆在了沁县面前:资源如何布局?多年来形成的人事藩篱如何打破?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在县域中形成特色明显、竞争互补的教育格局?沁县中学划归地方之后,如何确保其教学质量稳定?

直面问题不回避,面对困难不退缩,沁县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幕随即开启。

改革就要瞄准最难的问题攻坚。确保沁县中学顺利过渡并保持教学质量只升不降,无疑是沁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坚中之坚,其成败关系着全县教育大局的稳定,更关系着沁县百姓的切身利益。

为此,沁县县委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提升、大力度推进的原则,首先在沁县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倾情投入。从改造操场到改造学生宿舍,从更新教学设施到重塑校园文化,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沁县中学从内到外强力改造,校园风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从稳定教师队伍到动员广大学子,从课堂改革到“外出取经”等一系列措施也随之铺开落地。

“这一年,我们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沁县中学副校长张明杰对一年来学校改革的细枝末节记忆犹新。他说,学校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大力投入,最关键的一点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让教师能够倾情教学。

为此,524班班主任王河尤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和他的团队全身心扑在教学上,多次自费为学生仔细遴选、购买各种试卷。在今年的高考中,524班33名学生,全部一本达线。王河说:“作为班主任,高兴,自豪!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考试,让我们重塑了振兴沁县教育的信心。”

改革不辍弦歌未歇,点点滴滴铭记心头。一年来,面对重重改革压力,沁县中学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他们在严格落实教学计划的同时,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培训力度。和晋城一中建成帮扶单位,同步参加远程培训,成为全国知名教育集团学为教育、王后雄教育加盟学校。同时,聘请山大附中、太原五中、康杰中学、忻州师院附中名师辅导培训。

为使更多普通学生能考上大学,他们创建校领导包年级、中层领导包班的包保责任制,建立边缘生、贫困生帮扶机制,全体高三教师人人有帮扶对象、人人有包保责任,最终帮扶成功率达82%。

这些强有力措施的实施,让教师奋发,使学生受益。529班班主任刘少峰说:“经过教学改革,我们集中优势力量,大力推进分层教学,给了更多学生进步的机会,有效提高了均衡教育的质量。”

528班学生杜昀睿提及一年来的飞速进步感慨不已,原本学习成绩一般的他,在经过封闭式分层教学之后,一年内将成绩提升了50多分。他说:“如果不是分层教学,自己都对自己失望了。现在顺利达到二本录取分数线,非常开心。特别感谢我们的老师,感恩我们的母校。”

要达到目标,就一定要找寻到突破口。加强高三的管理和服务,就是沁县中学改革最好的突破口。一年来,他们以突破高三带动全校为切入点,采取一切支持教学、一切服务教学、一切围绕教学的办法,在作息时间安排、餐厅用餐、宿舍管理、门卫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取得良好效果。

“特别温馨,特别温暖,感谢母校的培养。”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桂鑫雨说,在高三的这一年,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学生无比的关爱,无论是生病还是生日,老师都会陪在每一个学生的身边,“为了我们,老师牺牲了太多。终生感激,永远难忘。”

一子落而全盘活。高三年级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进取精神,带给沁县中学的是整体校风、教风、学风的快速提升。高二年级主任王春雷说,学校的改革是系统性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更加注重过程性的奖励,这是夯实基础的关键。“今年高三高考成绩优异,在带给我们信心和欣喜的同时也有压力。当然,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创造新的历史。”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榜样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的磅礴力量。沁县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只是沁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阶段性成效的直接呈现,而由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带给沁县教育整体性、重塑性的重要现实意义正在同步持续显现。

沁县教育局局长卫杰介绍,一年来,沁县迅速完成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县管校聘”在全县得到落地落实,全体教师人心思进,教学质量得以大幅攀升,由均衡教育迈向优质教育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图为:孩子们茁壮成长

优化布局 夯实沁县教育之基

仲夏时节,走进铜川学校建设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扑面而来。

这所总占地面积132亩、可容纳学生1680名的寄宿制学校,自开工以来,仅用了不足2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基本的使用要求。

该项目负责人马淑峰说,项目的规划标准、投资规模、建设速度均创造了沁县教育史上之最。“学校建成之后,明德小学、沁县三中将会入驻,大大改善这两所学校目前的办学条件。在一个财政收入十分紧张的县域,投资1.3亿元建设一所学校,县委重视教育的程度可想而知。”马淑峰说。

高标准、大手笔、强力度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倾尽全力将“教育优先”落到实处,除了立足现实发展所需,沁县县委还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考量。

2021年4月,刚刚上任沁县县委书记不久的秦军,只身前往漳源镇调研。

千里海河,发端于此。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文底蕴、淳朴的父老乡亲都给了秦军深刻的印象。然而,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逐渐凋敝的乡村教育。

在漳源中学,2021届初一新生只招收了两名学生,闫晶晶和郭炎楠。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化学教师张瑞芳和20多名同事教着总共不到50个学生,这样的现状让秦军的心情十分沉重。

“即便是这两个孩子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他们的社交能力、综合素质、未来谋划谁来负责?再穷不能穷教育,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尽快把短板补起来,为孩子们的未来负责,为沁县的未来负责。”

在之后召开的沁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秦军一番动情入理的分析,让参会的新一届四套班子成员感同身受。在他们当中,“80后”高学历人才有8名,对于“教育改变命运”这一道理有着深切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财政收入暂时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克服,可以通过下‘绣花功夫’让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但是教育不行,一旦错失机会,那耽误的将是一代人,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必须排除万难扎实抓好。这才是真正的打基础、利长远。”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司慧军说。

弄潮儿当向涛头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沁县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系列思路逐渐成形。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上,撤并6所乡镇中学,实现初中全部进入县城,在巩固沁县中学办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实验中学办学水平,新建沁县三中,整合沁县五中办学力量,形成四所中学力量集中、各有特色、互相竞争的局面;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上,推动“县管校聘”落地,统筹配置全县师资力量,优化小学布局,新建公办幼儿园;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强化教师队伍培训,推动全过程管理,推动“长治好课堂”落地,创建名师工作室引领。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迅速扭转了沁县基础教育被动落后的局面,全县基础教育迎来拔节生长的新机遇。

经过调整之后,原来在漳源中学担任化学教师的张瑞芳和同事们通过考核遴选,一部分进入新建的沁县三中任教,一部分被充实到别的学校。如今,张瑞芳已是沁县三中生物教师中的中坚力量。她说:“在漳源中学时,没有比较、缺乏平台、与外界沟通很少,即便是倾尽全力去教学,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进入三中之后,竞争压力加大,动力也足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赶上形势,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集体成长。”

去年秋季开学,闫晶晶和郭炎楠也一起来到了沁县三中上学,分别被编入6班和7班,经过一年的过渡适应,他们成了同届学生中出类拔萃的苗子,健康快乐、品学兼优。

沁县育才小学改扩建工程,是全县百姓十分关注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在县直5所优质小学中,育才小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教师队伍团结上进,各项指标位列全县前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育才小学的校址与居民楼混在一起,教学楼拥挤陈旧,既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多年来,育才小学不得不另辟“蹊径”,在离主校区1000多米之外另寻场地,进行“双校区”教学,给教师、学生、家长带来了极大不便。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启动之后,沁县将育才小学改扩建工程作为民生实事快速推进。当前,新校区的教学楼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达到入住标准,其他附属设施也在加快进度施工建设,8月底将全面完工。

“育才小学完成搬迁之后,我们将利用其设施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以大大缓解县城学前教育力量薄弱的压力。”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亚敏介绍,今年秋季学期,县城新建改建的两所公办幼儿园将投入使用,能够解决至少800名幼儿的入园问题。

“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大的投入,但绝不意味着大拆大建,而是要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在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教育的优质化、普惠性,最终目标是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沁县未来的发展培养造就更多人才。”沁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耀德说。

家住杨安乡上韩庄村的吴焕堂,这些日子十分开心。其实说来,吴焕堂的一家十分不幸,儿子、儿媳先天残障,孙子孙女也一样。一个凄凄楚楚的家庭,就靠着吴焕堂老两口种地加上儿子一家的低保勉强度日。不幸中的万幸,是吴焕堂的孙子孙女只是轻微的语言障碍。让这两个孩子接受应有的教育,度过美好的童年,成了他们一家人最大的愿望。

最初,他们把孩子送到了百公里之外的市残联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并进行简单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超出了康复中心的接收范围,只能寻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然而,先前沁县的特殊教育基础为零。两个孩子只能在家里等待襄垣县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上门巡回教学。

这样一来可愁坏了吴焕堂两口子,家里有四个残障人需要照顾,还有20多亩地需要打理,“就是长八双手也忙不过来啊!”

一个月前,沁县特殊教育学校试运行,吴焕堂带着孙子孙女第一时间到学校报名。完备的康复训练设施、充实专业的师资力量、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一家人心情格外舒畅。“沁县终于有了一个专业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不用再到处乱跑了。”

毕业于山西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王存仁原本担任新店中心校副校长,在得知县里要搞特殊教育学校之后,主动请缨担任校长一职。短短半年间,在县里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将原樊村中学校址整修一新,成了一所设施完备的特殊教育学校。

“现在学校具备了接收四五十人就学的条件,等到今年9月份正式开学,我们就会满负荷运转。”王存仁说,“基础教育也包括特殊教育,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正是我们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沁县担当。”

图为:学生们正在上课

立德树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6月25日,星期六。

沁县育才小学校园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本周课后服务,孩子们迎来了久盼的“乡土味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沁州三弦书、寸跷、剪纸等民间艺术,在孩子们的精心参与下迸发出了别样的活力。

着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沁县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为龙头,精心设计了包括民间传统技艺在内的十多种课后服务内容,打造标准化课程、特色化内容、个性化设计,并将其统一分发至各中小学,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

沁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李雨轩介绍,自2021年9月以来,他们共推出趣味配音、快板舞、传统编织、寸跷表演、沁州三弦书等十余种课后服务内容,在各中小学的精心组织下,服务学生达2万余人次。

打造精品课后服务内容,切实将“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是沁县大力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在打造精品课后服务的同时,沁县推动精品课程常态化教学、名师工作室培育、教师队伍素质大提升,通过综合施策不断夯实基础教育根基。

育才小学副校长王鹏是沁县颇具名气的小学语文教师。今年年初,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沁县24个名师工作室成立,王鹏经过层层筛选出任小学语文首席名师。短短半年间,他带领团队精心设计了一套小学语文示范课程资源,包括导学案、教学设计、PPT“三位一体”的标准化设置,为全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模板,因其个性鲜明、切合实际,备受广大教师欢迎。

在王鹏的示范带动下,育才小学成立了5个校级名师工作室,他们钻研的课题涵盖小学教育各学段、各学科,其研究成果也被第一时间应用于教学日常。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沁县各中小学逐渐形成了名师引领、骨干冲锋、集体赶超的浓厚氛围。

胜利小学是在原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附属小学基础上重新组建的一所小学。2020年,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合并重组,附属小学教师团队中的大部分中坚力量被充实到市区学校,亟须补充一大批优秀教师承担起接下来的教学任务。

沁县从实际出发,迅速抽调全县50多名优秀骨干教师组成新的教学团队,整合组建胜利小学。时年49岁的宋应川临危受命,担任胜利小学校长。两年多来,他充分发挥名师效应,不但坚持日常教学,而且开设教师课堂,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在他的带领下,重新组建的胜利小学,教学质量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在全县名列前茅。

胜利小学办公室主任宋建国兼任沁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他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编写了《认识家乡的鸟》等校本教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他说:“在宋校长的带领下,名师示范效应成倍放大,每一个教师都不敢懈怠。去年,我们从全县遴选了20多名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目前已经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在实验中学,“长治好课堂”是师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独特的“三导”教学设计、探究式的问题导学模式让教师成长、让学生受益。2021年以来,实验中学按照“减负、提质、增效”目标,全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夯实本校“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评价提升”六环节教学模式,“长治好课堂”成为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

实验中学教务处主任陈维民说:“实验中学的教学改革曾经一度走在全市前列。全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启动之后,我们又根据实际,在不断夯实基础、放大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团队整体作用的发挥。”一年来,他们通过狠抓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作业设计、作业管理等,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注定是一场由内及外、由浅入深的系统性提升。这其中,教师是主体,更是主力,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2021年以来,沁县根据全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他们以县域整体推进“长治好课堂”课改理念,立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以打造“沁县好课堂”、夯实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全县成立了24个名师工作室,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使其成为打造标准化课堂、引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夯实教育质量的先锋。2021年以来,他们组织名师工作室力量,对各学段、各学科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参与课程资源建设,形成标准化课程资源并分发到各中小学利用。

与此同时,他们邀请市级名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教师进行了4轮集中培训,覆盖到全县所有教师。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在全县进行教师基础能力大比武,通过“同课异构”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夯实基础教育根基,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一起向未来。”沁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庆伟说,“接下来,我们将会进一步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充分聚合全县优势力量,形成更为强劲的助推力量,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除了提升教师素养,如何为教师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真心实意为教师排忧解难,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决定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王艳目前是沁县红旗小学的一名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成绩优异,师生评价很高。然而,在一年前她却因为自己的工资问题苦恼不已。2007年,已经是西关小学中坚力量的王艳被调往红旗小学任教,人事手续一并转接。但由于当时的机制体制问题,工资手续一直没有转接。这直接导致她在职称评定、晋级晋升上多年停滞。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之后,沁县在全县实行“县管校聘”制,王艳的工资手续得以理顺。今年,根据职称评定的相关认定条件,王艳顺利报名参加职称评定。“手续理顺之后,各方面就顺当了,心情当然舒畅,动力也更足了。”王艳说。

朝着最关键最要害处改革,向着人民群众期盼的方向去改,就一定能够收获比预想更好的效果,就一定能够获得群众的支持、事业的发展、人民的满意。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来,我们共解决了300多名一线教师长期以来人、岗、手续不一致的老大难问题,使大家身份明确、岗位明确、责任明确、待遇明确,大大调动了全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深化改革扫清了障碍、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沁县副县长王宇靖说。

打造优质教育名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年的火热实践,沁县深入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所带来的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能,推动着沁县基础教育迈上新台阶。(冯波、李东红、秦超)

原标题:打造优质教育名片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沁县大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沁县雨污分流及道路提质改造项目调度会召开
· 沁县: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
· 沁县218个行政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
· 沁县漳河村第六届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
· 沁县安排部署乡村振兴、防汛抗旱等工作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沁县
沁县: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迈出坚实步伐

这些日子,深入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一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成为沁县群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在今年的高考中,沁县二本以上达线496人,一本达线110人,实现了达线人数、进段率、达线率等多方面的历史性突破。

历尽天华成此景,看似容易却艰辛。

一年来,沁县深入实施“强教为先”战略,围绕“改革、提质、增效”目标,深入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整合,基础设施建设得以强力推进,“县管校聘”落地落实,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朝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沁县迈出了坚实步伐。

图为:沁县中学

破冰攻坚 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时光回溯,2021年夏。

有关沁县的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当时是全县人民非常关注的话题。

沁县中学从市直中学划归沁县管理,6所乡镇中学全部撤并整合入县城,全县基础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布局,“县管校聘”大刀阔斧改革落地……沁县基础教育一系列犹如“外科手术”式的综合改革,让人们在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有一些担忧:沁县的基础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

对于百姓关切,沁县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时刻牢记在心,“时时放心不下”。之所以坚定不移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在于他们对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对沁县基础教育所面临问题的深刻分析,对为沁县未来发展蓄能的深谋远虑。

沁县,素有耕读传家之风,自古以来文风淳厚、英才辈出。多年来,沁县教育一度走在全市前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沁县教育渐渐失去了曾经的辉煌。一系列问题和困难摆在了沁县面前:资源如何布局?多年来形成的人事藩篱如何打破?如何在更大程度上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在县域中形成特色明显、竞争互补的教育格局?沁县中学划归地方之后,如何确保其教学质量稳定?

直面问题不回避,面对困难不退缩,沁县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大幕随即开启。

改革就要瞄准最难的问题攻坚。确保沁县中学顺利过渡并保持教学质量只升不降,无疑是沁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坚中之坚,其成败关系着全县教育大局的稳定,更关系着沁县百姓的切身利益。

为此,沁县县委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提升、大力度推进的原则,首先在沁县中学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倾情投入。从改造操场到改造学生宿舍,从更新教学设施到重塑校园文化,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沁县中学从内到外强力改造,校园风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从稳定教师队伍到动员广大学子,从课堂改革到“外出取经”等一系列措施也随之铺开落地。

“这一年,我们的改革力度前所未有。”沁县中学副校长张明杰对一年来学校改革的细枝末节记忆犹新。他说,学校除了在硬件设施上大力投入,最关键的一点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让教师能够倾情教学。

为此,524班班主任王河尤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和他的团队全身心扑在教学上,多次自费为学生仔细遴选、购买各种试卷。在今年的高考中,524班33名学生,全部一本达线。王河说:“作为班主任,高兴,自豪!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考试,让我们重塑了振兴沁县教育的信心。”

改革不辍弦歌未歇,点点滴滴铭记心头。一年来,面对重重改革压力,沁县中学广大教职员工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

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他们在严格落实教学计划的同时,进一步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培训力度。和晋城一中建成帮扶单位,同步参加远程培训,成为全国知名教育集团学为教育、王后雄教育加盟学校。同时,聘请山大附中、太原五中、康杰中学、忻州师院附中名师辅导培训。

为使更多普通学生能考上大学,他们创建校领导包年级、中层领导包班的包保责任制,建立边缘生、贫困生帮扶机制,全体高三教师人人有帮扶对象、人人有包保责任,最终帮扶成功率达82%。

这些强有力措施的实施,让教师奋发,使学生受益。529班班主任刘少峰说:“经过教学改革,我们集中优势力量,大力推进分层教学,给了更多学生进步的机会,有效提高了均衡教育的质量。”

528班学生杜昀睿提及一年来的飞速进步感慨不已,原本学习成绩一般的他,在经过封闭式分层教学之后,一年内将成绩提升了50多分。他说:“如果不是分层教学,自己都对自己失望了。现在顺利达到二本录取分数线,非常开心。特别感谢我们的老师,感恩我们的母校。”

要达到目标,就一定要找寻到突破口。加强高三的管理和服务,就是沁县中学改革最好的突破口。一年来,他们以突破高三带动全校为切入点,采取一切支持教学、一切服务教学、一切围绕教学的办法,在作息时间安排、餐厅用餐、宿舍管理、门卫管理等方面进行调整,取得良好效果。

“特别温馨,特别温暖,感谢母校的培养。”刚刚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桂鑫雨说,在高三的这一年,深深地感受到了老师们对学生无比的关爱,无论是生病还是生日,老师都会陪在每一个学生的身边,“为了我们,老师牺牲了太多。终生感激,永远难忘。”

一子落而全盘活。高三年级良好的精神风貌和进取精神,带给沁县中学的是整体校风、教风、学风的快速提升。高二年级主任王春雷说,学校的改革是系统性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更加注重过程性的奖励,这是夯实基础的关键。“今年高三高考成绩优异,在带给我们信心和欣喜的同时也有压力。当然,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创造新的历史。”

一花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榜样的意义,就在于激发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的磅礴力量。沁县中学的教学改革实践,只是沁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阶段性成效的直接呈现,而由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带给沁县教育整体性、重塑性的重要现实意义正在同步持续显现。

沁县教育局局长卫杰介绍,一年来,沁县迅速完成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布局,“县管校聘”在全县得到落地落实,全体教师人心思进,教学质量得以大幅攀升,由均衡教育迈向优质教育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图为:孩子们茁壮成长

优化布局 夯实沁县教育之基

仲夏时节,走进铜川学校建设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扑面而来。

这所总占地面积132亩、可容纳学生1680名的寄宿制学校,自开工以来,仅用了不足2年的时间便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基本的使用要求。

该项目负责人马淑峰说,项目的规划标准、投资规模、建设速度均创造了沁县教育史上之最。“学校建成之后,明德小学、沁县三中将会入驻,大大改善这两所学校目前的办学条件。在一个财政收入十分紧张的县域,投资1.3亿元建设一所学校,县委重视教育的程度可想而知。”马淑峰说。

高标准、大手笔、强力度提升教育基础设施水平,倾尽全力将“教育优先”落到实处,除了立足现实发展所需,沁县县委还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邃的考量。

2021年4月,刚刚上任沁县县委书记不久的秦军,只身前往漳源镇调研。

千里海河,发端于此。优美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人文底蕴、淳朴的父老乡亲都给了秦军深刻的印象。然而,印象最深刻的却是逐渐凋敝的乡村教育。

在漳源中学,2021届初一新生只招收了两名学生,闫晶晶和郭炎楠。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的化学教师张瑞芳和20多名同事教着总共不到50个学生,这样的现状让秦军的心情十分沉重。

“即便是这两个孩子在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最终考上了名牌大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他们的社交能力、综合素质、未来谋划谁来负责?再穷不能穷教育,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尽快把短板补起来,为孩子们的未来负责,为沁县的未来负责。”

在之后召开的沁县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秦军一番动情入理的分析,让参会的新一届四套班子成员感同身受。在他们当中,“80后”高学历人才有8名,对于“教育改变命运”这一道理有着深切的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财政收入暂时的困难,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克服,可以通过下‘绣花功夫’让经济形势逐渐好转,甚至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但是教育不行,一旦错失机会,那耽误的将是一代人,我们负不起这个责任,必须排除万难扎实抓好。这才是真正的打基础、利长远。”沁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司慧军说。

弄潮儿当向涛头立。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沁县关于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系列思路逐渐成形。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布局上,撤并6所乡镇中学,实现初中全部进入县城,在巩固沁县中学办学优势的基础上,提升实验中学办学水平,新建沁县三中,整合沁县五中办学力量,形成四所中学力量集中、各有特色、互相竞争的局面;在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上,推动“县管校聘”落地,统筹配置全县师资力量,优化小学布局,新建公办幼儿园;在提升教学质量上,强化教师队伍培训,推动全过程管理,推动“长治好课堂”落地,创建名师工作室引领。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迅速扭转了沁县基础教育被动落后的局面,全县基础教育迎来拔节生长的新机遇。

经过调整之后,原来在漳源中学担任化学教师的张瑞芳和同事们通过考核遴选,一部分进入新建的沁县三中任教,一部分被充实到别的学校。如今,张瑞芳已是沁县三中生物教师中的中坚力量。她说:“在漳源中学时,没有比较、缺乏平台、与外界沟通很少,即便是倾尽全力去教学,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进入三中之后,竞争压力加大,动力也足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赶上形势,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集体成长。”

去年秋季开学,闫晶晶和郭炎楠也一起来到了沁县三中上学,分别被编入6班和7班,经过一年的过渡适应,他们成了同届学生中出类拔萃的苗子,健康快乐、品学兼优。

沁县育才小学改扩建工程,是全县百姓十分关注的基础性工程之一。在县直5所优质小学中,育才小学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教师队伍团结上进,各项指标位列全县前茅。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育才小学的校址与居民楼混在一起,教学楼拥挤陈旧,既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多年来,育才小学不得不另辟“蹊径”,在离主校区1000多米之外另寻场地,进行“双校区”教学,给教师、学生、家长带来了极大不便。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启动之后,沁县将育才小学改扩建工程作为民生实事快速推进。当前,新校区的教学楼主体工程已经全部完工,达到入住标准,其他附属设施也在加快进度施工建设,8月底将全面完工。

“育才小学完成搬迁之后,我们将利用其设施建设一所高标准的公办幼儿园,以大大缓解县城学前教育力量薄弱的压力。”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亚敏介绍,今年秋季学期,县城新建改建的两所公办幼儿园将投入使用,能够解决至少800名幼儿的入园问题。

“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需要大的投入,但绝不意味着大拆大建,而是要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在提高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学水平的提升,更加注重教育的优质化、普惠性,最终目标是切实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沁县未来的发展培养造就更多人才。”沁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田耀德说。

家住杨安乡上韩庄村的吴焕堂,这些日子十分开心。其实说来,吴焕堂的一家十分不幸,儿子、儿媳先天残障,孙子孙女也一样。一个凄凄楚楚的家庭,就靠着吴焕堂老两口种地加上儿子一家的低保勉强度日。不幸中的万幸,是吴焕堂的孙子孙女只是轻微的语言障碍。让这两个孩子接受应有的教育,度过美好的童年,成了他们一家人最大的愿望。

最初,他们把孩子送到了百公里之外的市残联康复中心进行康复训练,并进行简单的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超出了康复中心的接收范围,只能寻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学习。然而,先前沁县的特殊教育基础为零。两个孩子只能在家里等待襄垣县的特殊教育教师,进行上门巡回教学。

这样一来可愁坏了吴焕堂两口子,家里有四个残障人需要照顾,还有20多亩地需要打理,“就是长八双手也忙不过来啊!”

一个月前,沁县特殊教育学校试运行,吴焕堂带着孙子孙女第一时间到学校报名。完备的康复训练设施、充实专业的师资力量、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一家人心情格外舒畅。“沁县终于有了一个专业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不用再到处乱跑了。”

毕业于山西特殊教育师范学校的王存仁原本担任新店中心校副校长,在得知县里要搞特殊教育学校之后,主动请缨担任校长一职。短短半年间,在县里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团队将原樊村中学校址整修一新,成了一所设施完备的特殊教育学校。

“现在学校具备了接收四五十人就学的条件,等到今年9月份正式开学,我们就会满负荷运转。”王存仁说,“基础教育也包括特殊教育,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正是我们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沁县担当。”

图为:学生们正在上课

立德树人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6月25日,星期六。

沁县育才小学校园里,充满了欢乐的笑声。本周课后服务,孩子们迎来了久盼的“乡土味道”。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沁州三弦书、寸跷、剪纸等民间艺术,在孩子们的精心参与下迸发出了别样的活力。

着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沁县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为龙头,精心设计了包括民间传统技艺在内的十多种课后服务内容,打造标准化课程、特色化内容、个性化设计,并将其统一分发至各中小学,大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

沁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李雨轩介绍,自2021年9月以来,他们共推出趣味配音、快板舞、传统编织、寸跷表演、沁州三弦书等十余种课后服务内容,在各中小学的精心组织下,服务学生达2万余人次。

打造精品课后服务内容,切实将“双减”政策落地落实是沁县大力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在打造精品课后服务的同时,沁县推动精品课程常态化教学、名师工作室培育、教师队伍素质大提升,通过综合施策不断夯实基础教育根基。

育才小学副校长王鹏是沁县颇具名气的小学语文教师。今年年初,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沁县24个名师工作室成立,王鹏经过层层筛选出任小学语文首席名师。短短半年间,他带领团队精心设计了一套小学语文示范课程资源,包括导学案、教学设计、PPT“三位一体”的标准化设置,为全县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可参考的教学模板,因其个性鲜明、切合实际,备受广大教师欢迎。

在王鹏的示范带动下,育才小学成立了5个校级名师工作室,他们钻研的课题涵盖小学教育各学段、各学科,其研究成果也被第一时间应用于教学日常。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沁县各中小学逐渐形成了名师引领、骨干冲锋、集体赶超的浓厚氛围。

胜利小学是在原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附属小学基础上重新组建的一所小学。2020年,长治学院沁县师范分院合并重组,附属小学教师团队中的大部分中坚力量被充实到市区学校,亟须补充一大批优秀教师承担起接下来的教学任务。

沁县从实际出发,迅速抽调全县50多名优秀骨干教师组成新的教学团队,整合组建胜利小学。时年49岁的宋应川临危受命,担任胜利小学校长。两年多来,他充分发挥名师效应,不但坚持日常教学,而且开设教师课堂,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在他的带领下,重新组建的胜利小学,教学质量非但没有受到任何影响,反而在全县名列前茅。

胜利小学办公室主任宋建国兼任沁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他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编写了《认识家乡的鸟》等校本教材,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孩子们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他说:“在宋校长的带领下,名师示范效应成倍放大,每一个教师都不敢懈怠。去年,我们从全县遴选了20多名教师充实到教学一线,目前已经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在实验中学,“长治好课堂”是师生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之一,独特的“三导”教学设计、探究式的问题导学模式让教师成长、让学生受益。2021年以来,实验中学按照“减负、提质、增效”目标,全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夯实本校“创设情境、明确任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评价提升”六环节教学模式,“长治好课堂”成为推动学校教学改革的有效载体。

实验中学教务处主任陈维民说:“实验中学的教学改革曾经一度走在全市前列。全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启动之后,我们又根据实际,在不断夯实基础、放大优势的同时,更加注重教师团队整体作用的发挥。”一年来,他们通过狠抓课堂教学、作业布置、作业设计、作业管理等,实现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注定是一场由内及外、由浅入深的系统性提升。这其中,教师是主体,更是主力,他们的作用至关重要。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素质,2021年以来,沁县根据全县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他们以县域整体推进“长治好课堂”课改理念,立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目标,以打造“沁县好课堂”、夯实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在全县成立了24个名师工作室,涵盖高中、初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使其成为打造标准化课堂、引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夯实教育质量的先锋。2021年以来,他们组织名师工作室力量,对各学段、各学科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参与课程资源建设,形成标准化课程资源并分发到各中小学利用。

与此同时,他们邀请市级名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教师进行了4轮集中培训,覆盖到全县所有教师。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在全县进行教师基础能力大比武,通过“同课异构”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来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夯实基础教育根基,需要我们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一起向未来。”沁县教育局教研室主任张庆伟说,“接下来,我们将会进一步发挥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充分聚合全县优势力量,形成更为强劲的助推力量,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除了提升教师素养,如何为教师的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真心实意为教师排忧解难,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决定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王艳目前是沁县红旗小学的一名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成绩优异,师生评价很高。然而,在一年前她却因为自己的工资问题苦恼不已。2007年,已经是西关小学中坚力量的王艳被调往红旗小学任教,人事手续一并转接。但由于当时的机制体制问题,工资手续一直没有转接。这直接导致她在职称评定、晋级晋升上多年停滞。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之后,沁县在全县实行“县管校聘”制,王艳的工资手续得以理顺。今年,根据职称评定的相关认定条件,王艳顺利报名参加职称评定。“手续理顺之后,各方面就顺当了,心情当然舒畅,动力也更足了。”王艳说。

朝着最关键最要害处改革,向着人民群众期盼的方向去改,就一定能够收获比预想更好的效果,就一定能够获得群众的支持、事业的发展、人民的满意。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以来,我们共解决了300多名一线教师长期以来人、岗、手续不一致的老大难问题,使大家身份明确、岗位明确、责任明确、待遇明确,大大调动了全县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推动深化改革扫清了障碍、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沁县副县长王宇靖说。

打造优质教育名片,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一年的火热实践,沁县深入推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所带来的蓬勃而旺盛的生命力,正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能,推动着沁县基础教育迈上新台阶。(冯波、李东红、秦超)

原标题:打造优质教育名片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沁县大力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