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冯士翘与长子炒饼
发布时间: 2022-06-10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说到长子炒饼的来历,与长子历史上一位名人有关。这位名人叫冯士翘,字怀远,号秬山,就住在长子县城的大北街,以书法行世,清嘉庆《长子县志》中用“工八法,尤精擘窠书”八个字对他做了高度评价。多年来,很多人一直理不清长子炒饼与“炉卜”的关系,笔者细阅冯士翘的诗文,分析相关传说故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揣浅陋,与大家分享。

被皇帝夸赞而不自知的书法家

冯士翘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他的弟弟冯士甄,字古陶,也是文名远扬。同时代的壶关才子申谣在《冯古陶先生传》中,对他们兄弟两人性格和才华做了比较,认为冯士翘才能出众刚直豪爽,但为人鱼鸠鹰峙,而冯士甄待人接物却是和蔼可亲,生怕言语伤人,即使对晚辈和下人也没有见他发过火。俗话说:文如其人。他们的个性表现在文字上,申谣对冯士翘的评价是“诗、古文辞崛有奇气”,而对冯士甄则说“能文章,诗兼古今体”。由于两人都享有文名,因此潞泽两州前来求字索文的人很多,冯士翘面对这些求字的人,即使他们拿着金子前来,也不肯轻易动笔,而冯士甄面对“求诗若文者”,则是来者不拒,从不吝惜。

图为:冯士翘的书法作品纯阳祠碑

或许是“得不到的才最好”的缘故罢,民间关于冯士翘传说故事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是乾隆封他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不过这已是冯士翘逝世之后的事情了。他的弟弟冯士甄在为《雪川稿》一书所作序文《雪川说》中说:“荐玉之为雪川,亦不自知其为雪川也。”荐玉是长子县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人祝奉琬的字,他于清乾隆九年(1744)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时年27岁,正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年纪,不想,当年冬天却突然去世了。时任潞安知府的李公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满怀悲愤,写诗悼念,其中有句曰:“熨斗台空雪满川”,因此被人称为“祝雪川”。谁又能想到,冯士甄说祝奉琬的话,后来应在了他二哥冯士翘的身上——冯士翘之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亦不自知其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也。

乾隆皇帝封冯士翘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的传说,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据说,冯士翘在晚年听说乾隆皇帝崇信佛教,每年都要到五台山去礼佛,为了博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便变卖家产做盘缠,决定到五台山去碰碰运气。到了五台山后,左等右等听不到乾隆皇帝出京的消息,情急之下,他想到一个好主意,也是古代社会里文人士大夫的惯用做法,即在寺院的墙壁上题诗铭志,像《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的墙壁上题诗那样,把满腹的才华与抱负倾注于笔端。

冯士翘在五台山上盘桓了几个月,眼看着随身携带的盘缠就要花完了,但还是没有听到乾隆皇帝一点动静,于是只好满怀失望地返回家乡。由于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加上一路的奔波劳累,冯士翘回到家中后,不久就病逝了。

古人云:“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冯士翘就是这样的时运不济。他上五台山时乾隆皇帝没去,偏偏他前脚走,乾隆皇帝第二年就上了五台山。在五台山的寺院墙壁上,乾隆皇帝看到冯士翘的书法和诗文,对他的才华很是欣赏。求才心切的他立马派人到长子召见冯士翘,可惜冯士翘已经不在人世了。万分惋惜之下,乾隆皇帝挥毫封冯士翘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

图为:冯士翘的书法作品大安桥碑

不以家事自累的旅游达人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史志记载,只是人们口口相传,此前我认为是无稽之谈,但看了冯士翘写的《秬山拾遗咏序》一文后,我改变了看法,认为这个故事并非空穴来风。秬山是冯士翘的字,《秬山拾遗咏》是冯士翘的诗文著作,他在文中介绍了成书过程后,对自己的字——“秬山”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他说我的家乡有名山鹿谷、名水衡漳,我为什么独独要叫“秬山”呢?“秬山”在羊头山北四十里,漳水拐弯向北流之处的东涯边上,不知矗立在那里多少年了,山虽然不高,土地也不肥沃,山中也无松柏金玉,知道它的人也很少,这种情况与我很相似,所以我把“秬山”作为自己的号。然后,他的话锋一转,说:“吾闻此山亦产秬黍,取其子谷中者,可以定黄钟之律,第不知伶伦氏当日亦曾过而采之否?”伶伦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发明律吕,据以制乐,被尊为我国音乐的始祖。综合理解冯士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听说秬山中也产秬黍,秬黍去皮后,取其中等颗粒者可以定音律,只是不知道黄帝的乐官伶伦,当年路过此处时是否采集过?

细细品味这番话的意味,是不是仿佛看到冯士翘在孤冷的外表之下,其实抱着一颗希冀得遇明主的滚烫之心!至今能看到的冯士翘传世书法作品不少,像长子县北高庙的纯阳祠碑、壶关县的大安桥碑、长子县城西街钟鼓楼上的声远楼大匾等等,其中以大安桥碑最为知名。我曾两次到壶关县的大安村看碑,碑就立在大安桥北端的碑亭里。仔细欣赏碑上的书法,无论是桥名碑上那遒劲有力的“大安桥”三个大字,还是重建碑上的楷书小字,冯士翘的书法均堪称一流。

值得一提的是,碑亭前廊石柱上还阴刻有冯士翘的草书对联,对联内容是从古代的劝善书《阴鸷文》中摘录的:“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由于石柱被刷上了红漆,加之草书难以辨认,所以常常被人忽略。看过碑石之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即石碑和廊柱之上,冯士翘的落款不同,柱上对联的落款为“漳源冯士翘书”,而碑上的落款是“尚子冯士翘书”。漳源好理解,长子县发鸠山为漳河源头之一,而尚子是何意呢?

尚子最有可能指的是东汉时期的高士尚长。《后汉书》中说尚长是河内朝歌人,品德高尚,性格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却不愿做官。建武年间,他将儿子、姑娘的娶嫁之事办完后,便与家里断绝关系,说:“就当我已经死了吧。”于是,就随意行动,与好友北海禽庆一道游五岳名山,最后不知所终。因此,后世常用尚子借指不以家事自累。

说到这一点,冯士翘的经历倒是与尚子有几分相似,他虽为增广生,但一生未入仕途,因此寄情于山水之间,这从《长治历代文存·长子县卷》中收录的他的诗文题目便可看出,像什么《无风台》《黑虎岭》《横水》《漳源》等等,他几乎跑遍了长子县的山山水水,而关于长子炒饼这种美食的诞生,据传正与他到长子县西部的发鸠山游历有关。

让炉卜升级为炒饼的美食家

话说冯士翘从发鸠山游玩结束,返回时路过石哲村时,由于口干舌燥肚子饥饿,便到一户人家中找口饭吃。户主人热情好客,见是本县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冯士翘登门,就吩咐家人做饭待客。不一会儿,主人端上一碗饭来。这饭看上去色彩诱人,只见面条有小拇指长短,色质黄白相间,杂以白粉条、绿蒜薹等菜蔬,上面再撒一撮蒜苗丝,香气扑鼻,令冯士翘胃口大开,很快便一扫而光。填饱肚子后,冯士翘问主人做的叫什么饭?户主人回答说:这是我们这片儿的待客饭,是用小粉面烙饼,切成丝,然后将白萝卜条炒一下,将饼丝放在萝卜条上,再将粉条放在饼丝上,待热气上来,饼熟粉条热后,上下搅拌匀即可食用,名叫“炉卜”。冯士翘听后,当即挥毫赋诗一首,感谢户主人的盛情招待,诗曰:

徒步特游发鸠山,漳河源头碧水翻。

下山行至石哲村,进宅解渴来打尖。

主人端出待客饭,粗粮细做炉卜香。

冯士翘回到家中,把在石哲村里吃到的“炉卜”饭讲给妻子听,并让妻子也试着做做。然而妻子试着做了几次,都没有他第一次吃到时那么香。其实,或许并非他妻子做得不好吃,而是人在饥饿的状态下,大多是吃啥都香,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一切美味都没有初尝时的滋味了,这种情况以传统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讲的故事最为典型。

不过,虽然冯士翘说不好吃,但为了拴住“尚子”,他的妻子并没有灰心,而是一再尝试,一次,她烙制“炉卜”所用烙饼时,随手抓了几把白面掺入小粉面内。没有想到,她无意中的一个小小改动,却赢得了丈夫的连声赞叹,并说“如果用油炒一炒,可能吃着更好了。”就这样,“长子三件宝”之一的炒饼诞生了。

其实从故事本身,我们就可看出“炉卜”与“炒饼”的关系,“炉卜”和炒饼拥有共同的主料“饼丝”,但炒饼与“炉卜”相比,不仅食材质量在不断改进外,如烙饼的小粉中掺入了白面,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炉卜”重在“炉”,利用所炒菜蔬的热气使饼丝返软熟透,和做“炉面”很相似,长子县很多家庭做“炉卜”时依然沿用这一制作方法;“炒饼”重在“炒”,也就是冯士翘说的“如果用油炒一炒,可能味道就更好了”,是将饼丝及各色佐料用炒锅在火上翻炒而成。因此可以说,炒饼是“炉卜”的升级版。

不管“炉卜”还是“炒饼”,随着冯士翘的肯定,借着冯士翘的声名,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风靡长子县及周边县份。因此,在长子县家家户户都会做炒饼,但肯定一家做出来是一家的味儿。如果你要问他谁家做得最好吃?可能他会不谦虚地告诉你,他家做得最好吃。(陈慧岩、胡海涛)

原标题:名人冯士翘与长子炒饼


[编辑:张乐]

  相关链接
· 大明王爷撰写的墓志铭
· 潞州节度使王思礼为稳固大唐基业拼死奋战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人物
名人冯士翘与长子炒饼

说到长子炒饼的来历,与长子历史上一位名人有关。这位名人叫冯士翘,字怀远,号秬山,就住在长子县城的大北街,以书法行世,清嘉庆《长子县志》中用“工八法,尤精擘窠书”八个字对他做了高度评价。多年来,很多人一直理不清长子炒饼与“炉卜”的关系,笔者细阅冯士翘的诗文,分析相关传说故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不揣浅陋,与大家分享。

被皇帝夸赞而不自知的书法家

冯士翘有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他的弟弟冯士甄,字古陶,也是文名远扬。同时代的壶关才子申谣在《冯古陶先生传》中,对他们兄弟两人性格和才华做了比较,认为冯士翘才能出众刚直豪爽,但为人鱼鸠鹰峙,而冯士甄待人接物却是和蔼可亲,生怕言语伤人,即使对晚辈和下人也没有见他发过火。俗话说:文如其人。他们的个性表现在文字上,申谣对冯士翘的评价是“诗、古文辞崛有奇气”,而对冯士甄则说“能文章,诗兼古今体”。由于两人都享有文名,因此潞泽两州前来求字索文的人很多,冯士翘面对这些求字的人,即使他们拿着金子前来,也不肯轻易动笔,而冯士甄面对“求诗若文者”,则是来者不拒,从不吝惜。

图为:冯士翘的书法作品纯阳祠碑

或许是“得不到的才最好”的缘故罢,民间关于冯士翘传说故事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是乾隆封他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不过这已是冯士翘逝世之后的事情了。他的弟弟冯士甄在为《雪川稿》一书所作序文《雪川说》中说:“荐玉之为雪川,亦不自知其为雪川也。”荐玉是长子县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人祝奉琬的字,他于清乾隆九年(1744)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时年27岁,正是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年纪,不想,当年冬天却突然去世了。时任潞安知府的李公听到他去世的消息后,满怀悲愤,写诗悼念,其中有句曰:“熨斗台空雪满川”,因此被人称为“祝雪川”。谁又能想到,冯士甄说祝奉琬的话,后来应在了他二哥冯士翘的身上——冯士翘之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亦不自知其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也。

乾隆皇帝封冯士翘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的传说,大致意思是这样的:据说,冯士翘在晚年听说乾隆皇帝崇信佛教,每年都要到五台山去礼佛,为了博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便变卖家产做盘缠,决定到五台山去碰碰运气。到了五台山后,左等右等听不到乾隆皇帝出京的消息,情急之下,他想到一个好主意,也是古代社会里文人士大夫的惯用做法,即在寺院的墙壁上题诗铭志,像《水浒传》中宋江在浔阳楼的墙壁上题诗那样,把满腹的才华与抱负倾注于笔端。

冯士翘在五台山上盘桓了几个月,眼看着随身携带的盘缠就要花完了,但还是没有听到乾隆皇帝一点动静,于是只好满怀失望地返回家乡。由于是乘兴而去,失望而归,加上一路的奔波劳累,冯士翘回到家中后,不久就病逝了。

古人云:“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冯士翘就是这样的时运不济。他上五台山时乾隆皇帝没去,偏偏他前脚走,乾隆皇帝第二年就上了五台山。在五台山的寺院墙壁上,乾隆皇帝看到冯士翘的书法和诗文,对他的才华很是欣赏。求才心切的他立马派人到长子召见冯士翘,可惜冯士翘已经不在人世了。万分惋惜之下,乾隆皇帝挥毫封冯士翘为“天下书法第七把手”。

图为:冯士翘的书法作品大安桥碑

不以家事自累的旅游达人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史志记载,只是人们口口相传,此前我认为是无稽之谈,但看了冯士翘写的《秬山拾遗咏序》一文后,我改变了看法,认为这个故事并非空穴来风。秬山是冯士翘的字,《秬山拾遗咏》是冯士翘的诗文著作,他在文中介绍了成书过程后,对自己的字——“秬山”做出了这样的解释。

他说我的家乡有名山鹿谷、名水衡漳,我为什么独独要叫“秬山”呢?“秬山”在羊头山北四十里,漳水拐弯向北流之处的东涯边上,不知矗立在那里多少年了,山虽然不高,土地也不肥沃,山中也无松柏金玉,知道它的人也很少,这种情况与我很相似,所以我把“秬山”作为自己的号。然后,他的话锋一转,说:“吾闻此山亦产秬黍,取其子谷中者,可以定黄钟之律,第不知伶伦氏当日亦曾过而采之否?”伶伦是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发明律吕,据以制乐,被尊为我国音乐的始祖。综合理解冯士翘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听说秬山中也产秬黍,秬黍去皮后,取其中等颗粒者可以定音律,只是不知道黄帝的乐官伶伦,当年路过此处时是否采集过?

细细品味这番话的意味,是不是仿佛看到冯士翘在孤冷的外表之下,其实抱着一颗希冀得遇明主的滚烫之心!至今能看到的冯士翘传世书法作品不少,像长子县北高庙的纯阳祠碑、壶关县的大安桥碑、长子县城西街钟鼓楼上的声远楼大匾等等,其中以大安桥碑最为知名。我曾两次到壶关县的大安村看碑,碑就立在大安桥北端的碑亭里。仔细欣赏碑上的书法,无论是桥名碑上那遒劲有力的“大安桥”三个大字,还是重建碑上的楷书小字,冯士翘的书法均堪称一流。

值得一提的是,碑亭前廊石柱上还阴刻有冯士翘的草书对联,对联内容是从古代的劝善书《阴鸷文》中摘录的:“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由于石柱被刷上了红漆,加之草书难以辨认,所以常常被人忽略。看过碑石之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即石碑和廊柱之上,冯士翘的落款不同,柱上对联的落款为“漳源冯士翘书”,而碑上的落款是“尚子冯士翘书”。漳源好理解,长子县发鸠山为漳河源头之一,而尚子是何意呢?

尚子最有可能指的是东汉时期的高士尚长。《后汉书》中说尚长是河内朝歌人,品德高尚,性格中和,精通《老子》和《易经》,却不愿做官。建武年间,他将儿子、姑娘的娶嫁之事办完后,便与家里断绝关系,说:“就当我已经死了吧。”于是,就随意行动,与好友北海禽庆一道游五岳名山,最后不知所终。因此,后世常用尚子借指不以家事自累。

说到这一点,冯士翘的经历倒是与尚子有几分相似,他虽为增广生,但一生未入仕途,因此寄情于山水之间,这从《长治历代文存·长子县卷》中收录的他的诗文题目便可看出,像什么《无风台》《黑虎岭》《横水》《漳源》等等,他几乎跑遍了长子县的山山水水,而关于长子炒饼这种美食的诞生,据传正与他到长子县西部的发鸠山游历有关。

让炉卜升级为炒饼的美食家

话说冯士翘从发鸠山游玩结束,返回时路过石哲村时,由于口干舌燥肚子饥饿,便到一户人家中找口饭吃。户主人热情好客,见是本县大名鼎鼎的书法家冯士翘登门,就吩咐家人做饭待客。不一会儿,主人端上一碗饭来。这饭看上去色彩诱人,只见面条有小拇指长短,色质黄白相间,杂以白粉条、绿蒜薹等菜蔬,上面再撒一撮蒜苗丝,香气扑鼻,令冯士翘胃口大开,很快便一扫而光。填饱肚子后,冯士翘问主人做的叫什么饭?户主人回答说:这是我们这片儿的待客饭,是用小粉面烙饼,切成丝,然后将白萝卜条炒一下,将饼丝放在萝卜条上,再将粉条放在饼丝上,待热气上来,饼熟粉条热后,上下搅拌匀即可食用,名叫“炉卜”。冯士翘听后,当即挥毫赋诗一首,感谢户主人的盛情招待,诗曰:

徒步特游发鸠山,漳河源头碧水翻。

下山行至石哲村,进宅解渴来打尖。

主人端出待客饭,粗粮细做炉卜香。

冯士翘回到家中,把在石哲村里吃到的“炉卜”饭讲给妻子听,并让妻子也试着做做。然而妻子试着做了几次,都没有他第一次吃到时那么香。其实,或许并非他妻子做得不好吃,而是人在饥饿的状态下,大多是吃啥都香,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变,一切美味都没有初尝时的滋味了,这种情况以传统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讲的故事最为典型。

不过,虽然冯士翘说不好吃,但为了拴住“尚子”,他的妻子并没有灰心,而是一再尝试,一次,她烙制“炉卜”所用烙饼时,随手抓了几把白面掺入小粉面内。没有想到,她无意中的一个小小改动,却赢得了丈夫的连声赞叹,并说“如果用油炒一炒,可能吃着更好了。”就这样,“长子三件宝”之一的炒饼诞生了。

其实从故事本身,我们就可看出“炉卜”与“炒饼”的关系,“炉卜”和炒饼拥有共同的主料“饼丝”,但炒饼与“炉卜”相比,不仅食材质量在不断改进外,如烙饼的小粉中掺入了白面,制作方法也不尽相同:“炉卜”重在“炉”,利用所炒菜蔬的热气使饼丝返软熟透,和做“炉面”很相似,长子县很多家庭做“炉卜”时依然沿用这一制作方法;“炒饼”重在“炒”,也就是冯士翘说的“如果用油炒一炒,可能味道就更好了”,是将饼丝及各色佐料用炒锅在火上翻炒而成。因此可以说,炒饼是“炉卜”的升级版。

不管“炉卜”还是“炒饼”,随着冯士翘的肯定,借着冯士翘的声名,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风靡长子县及周边县份。因此,在长子县家家户户都会做炒饼,但肯定一家做出来是一家的味儿。如果你要问他谁家做得最好吃?可能他会不谦虚地告诉你,他家做得最好吃。(陈慧岩、胡海涛)

原标题:名人冯士翘与长子炒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