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羿射九日为百姓,恩泽天下留福根,麟山荫护绛水润……”2021年11月5日,一曲屯留道情《大美屯留》登上央视舞台,优美的唱词,地道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与评委老师,一曲过后,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此时站在舞台中央的申海花长舒一口气,内心充满了感动与骄傲。
《大美屯留》 一鸣惊人
尽管播出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但是回想起当天录制的过程,申海花仍然记忆犹新:“2021年在省群艺馆韩雅丽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央视CCTV11《一鸣惊人》节目的海选。当时准备了多个曲种的节目,最终节目组决定让我演出屯留道情《大美屯留》。用编导的话说,他们非常喜欢屯留道情‘古色古香,乡土气息浓厚’的韵味。”
2021年10月底,在女儿的陪伴下,申海花到央视CCTV11演播厅进行节目录制,“当天只进行了一次带妆彩排,就直接开始录了。刚开始还是有点紧张,毕竟第一次站在央视的舞台上。但是音乐一响,心情马上平复了下来,就像每一次演出一样,努力唱好,演好,就是对观众最好的交代。”
一曲终了,申海花在现场如潮的掌声中谢幕转身,此刻的她心潮澎湃又百味杂陈:“很激动,因为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屯留道情终于登上了大舞台。又有些心酸,因为不知道今后咱屯留道情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申海花向记者说。
2021年11月5日,《大美屯留》在央视《一鸣惊人》栏目播出,申海花接到了很多朋友的电话,“大伙儿看到咱当地的曲艺登上央视都很兴奋。一个在内蒙古的朋友给我发短信,她和很多朋友一起收看的这个节目,演完后她特别骄傲地说:“知道我的家乡了吧?屯留!这就是我们屯留的‘腔调’。”一曲小调,成了远方游子的骄傲与寄托,这份情怀让申海花感动。
与屯留道情的不解之缘
唱着屯留道情登上央视的申海花十几年前才开始学习这一古老的曲艺,但是她的艺术生涯开始得却很早。申海花10岁就跟着师傅学习上党落子,13岁考入屯留麟山剧团,又跟着师父们学习上党梆子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申海花接触了屯留道情,已经多年不上台唱戏的她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友,她走进这门古老的曲艺,一点一滴从零学起。因为有着深厚的戏曲功底,学习屯留道情对申海花来说并不算太难:“这个不难,是针对道情技巧的掌握。但是真正想表演出屯留道情的精髓,是必须下一番苦功细细琢磨的。”
屯留道情又称莲花落,因为过去的演唱者在表演时总是怀抱渔鼓、手持简板,也被称为“渔鼓道情”。在清光绪年间,屯留道情已经盛行于当地,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民间曲艺。传统的屯留道情是单曲体,一种曲调多次反复演唱,后来逐渐发展为联曲体,有了音调的变化。申海花告诉记者:“屯留道情最早在乡间农田演出,形式就像说书。大家农闲了,累了,随地一坐,老艺人拿出板儿来就能唱,故事来自民间,老百姓耳熟能详,听得津津有味。”屯留道情的老艺人中,代表人物要数清末民初屯留西流寨乡河长头村人王黑孩,还有我们熟悉的屯留道情传承人李振奇,可惜这些艺人早已作古,我们也只能通过一些资料和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去感受他们当年演出时的盛况。
学习屯留道情十多年来,申海花对这门古老的曲艺越来越喜欢,也越来越敬畏。“如果从表演形式上看,屯留道情肯定比戏曲简单。可是屯留道情要求一人分饰几角讲好一个故事,而戏曲舞台上基本上一人一角,各司其职。另外,传统的屯留道情看似讲述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家长里短,但是要讲好了也很难。语言要精练,同时还得贴合老百姓的生活,还得幽默风趣,让人爱听,同时,它还包含着最质朴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申海花这两年来一直在学习传统的屯留道情曲目,比如《黑闺女嫁了黑女婿》《珍珠倒卷帘》等。现在的屯留道情已被融入许多现代音乐元素,曲调和唱腔也借鉴了上党落子和上党梆子等地方戏的特色。这对于推动屯留道情的大众欣赏来说当然是一条路子,但是想要保留这一曲艺最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还是需要继承它的传统与精髓。“这也是我学习传统剧目的初衷。”申海花如是说。
努力传承 这一传统曲艺
2022年5月,我们在屯留区和申海花见面,她特别请来了她的学生冯旭萍。58岁的冯旭萍是个普通的农妇,自幼喜欢曲艺,3年前开始和申海花学习屯留道情,如今已能上台演出。
从十多年前开始学习屯留道情到如今与这门曲艺相守相伴,申海花最大的心结是,演出的机会太少,传承人太少,知道屯留道情的人太少。 早在2007年,屯留道情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屯留道情又作为长治市地方曲艺的一个代表,登上了牡丹奖曲艺大赛的舞台;2011年,屯留道情改编剧目《锦绣上党似画廊》作为长治市宣传科学发展观的代表性节目之一,被屯留文化馆的文艺宣传队带到了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2021年,屯留道情又登上了央视舞台。可尽管如此,对于屯留道情的传承来说,仍然是艰难的。
申海花告诉记者,现在屯留道情的表演者大多在40岁以上,而愿意学习屯留道情的人数则可以用“屈指可数”形容。“就看我这个学生,58岁了,特别执着。但是年轻人对这个行当是不感兴趣的。”申海花说起这些,一脸落寞。曾经人们最熟悉最亲切的曲调现在却曲高和寡,这是很多传统曲艺都面临的尴尬。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曲艺,申海花和一些热爱屯留道情的朋友也曾做过一些尝试,比如走进校园为孩子表演、普及,到幼儿园为更小一点的孩子排演节目,这些努力虽然得到了认可,也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但是距离系统传承,仍然是遥远的。
申海花告诉记者:“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屯留道情适应现在的观众审美。”而这背后,需要的是创作者、表演者对传统曲艺的继承和提炼,同时还需相关部门能为屯留道情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你只有听过了,知道了,才能爱上。如果连听的机会都没有,何谈传承呢?”(杨亚娟)
原标题:申海花:与屯留道情一起登上央视舞台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羿射九日为百姓,恩泽天下留福根,麟山荫护绛水润……”2021年11月5日,一曲屯留道情《大美屯留》登上央视舞台,优美的唱词,地道的唱腔,细腻的表演征服了观众与评委老师,一曲过后,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此时站在舞台中央的申海花长舒一口气,内心充满了感动与骄傲。
《大美屯留》 一鸣惊人
尽管播出时间已经过去了半年,但是回想起当天录制的过程,申海花仍然记忆犹新:“2021年在省群艺馆韩雅丽老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央视CCTV11《一鸣惊人》节目的海选。当时准备了多个曲种的节目,最终节目组决定让我演出屯留道情《大美屯留》。用编导的话说,他们非常喜欢屯留道情‘古色古香,乡土气息浓厚’的韵味。”
2021年10月底,在女儿的陪伴下,申海花到央视CCTV11演播厅进行节目录制,“当天只进行了一次带妆彩排,就直接开始录了。刚开始还是有点紧张,毕竟第一次站在央视的舞台上。但是音乐一响,心情马上平复了下来,就像每一次演出一样,努力唱好,演好,就是对观众最好的交代。”
一曲终了,申海花在现场如潮的掌声中谢幕转身,此刻的她心潮澎湃又百味杂陈:“很激动,因为自己学了这么多年的屯留道情终于登上了大舞台。又有些心酸,因为不知道今后咱屯留道情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申海花向记者说。
2021年11月5日,《大美屯留》在央视《一鸣惊人》栏目播出,申海花接到了很多朋友的电话,“大伙儿看到咱当地的曲艺登上央视都很兴奋。一个在内蒙古的朋友给我发短信,她和很多朋友一起收看的这个节目,演完后她特别骄傲地说:“知道我的家乡了吧?屯留!这就是我们屯留的‘腔调’。”一曲小调,成了远方游子的骄傲与寄托,这份情怀让申海花感动。
与屯留道情的不解之缘
唱着屯留道情登上央视的申海花十几年前才开始学习这一古老的曲艺,但是她的艺术生涯开始得却很早。申海花10岁就跟着师傅学习上党落子,13岁考入屯留麟山剧团,又跟着师父们学习上党梆子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戏曲演员。十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申海花接触了屯留道情,已经多年不上台唱戏的她仿佛找到了失散多年的老友,她走进这门古老的曲艺,一点一滴从零学起。因为有着深厚的戏曲功底,学习屯留道情对申海花来说并不算太难:“这个不难,是针对道情技巧的掌握。但是真正想表演出屯留道情的精髓,是必须下一番苦功细细琢磨的。”
屯留道情又称莲花落,因为过去的演唱者在表演时总是怀抱渔鼓、手持简板,也被称为“渔鼓道情”。在清光绪年间,屯留道情已经盛行于当地,是一门非常古老的民间曲艺。传统的屯留道情是单曲体,一种曲调多次反复演唱,后来逐渐发展为联曲体,有了音调的变化。申海花告诉记者:“屯留道情最早在乡间农田演出,形式就像说书。大家农闲了,累了,随地一坐,老艺人拿出板儿来就能唱,故事来自民间,老百姓耳熟能详,听得津津有味。”屯留道情的老艺人中,代表人物要数清末民初屯留西流寨乡河长头村人王黑孩,还有我们熟悉的屯留道情传承人李振奇,可惜这些艺人早已作古,我们也只能通过一些资料和村民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去感受他们当年演出时的盛况。
学习屯留道情十多年来,申海花对这门古老的曲艺越来越喜欢,也越来越敬畏。“如果从表演形式上看,屯留道情肯定比戏曲简单。可是屯留道情要求一人分饰几角讲好一个故事,而戏曲舞台上基本上一人一角,各司其职。另外,传统的屯留道情看似讲述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身边的家长里短,但是要讲好了也很难。语言要精练,同时还得贴合老百姓的生活,还得幽默风趣,让人爱听,同时,它还包含着最质朴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申海花这两年来一直在学习传统的屯留道情曲目,比如《黑闺女嫁了黑女婿》《珍珠倒卷帘》等。现在的屯留道情已被融入许多现代音乐元素,曲调和唱腔也借鉴了上党落子和上党梆子等地方戏的特色。这对于推动屯留道情的大众欣赏来说当然是一条路子,但是想要保留这一曲艺最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还是需要继承它的传统与精髓。“这也是我学习传统剧目的初衷。”申海花如是说。
努力传承 这一传统曲艺
2022年5月,我们在屯留区和申海花见面,她特别请来了她的学生冯旭萍。58岁的冯旭萍是个普通的农妇,自幼喜欢曲艺,3年前开始和申海花学习屯留道情,如今已能上台演出。
从十多年前开始学习屯留道情到如今与这门曲艺相守相伴,申海花最大的心结是,演出的机会太少,传承人太少,知道屯留道情的人太少。 早在2007年,屯留道情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屯留道情又作为长治市地方曲艺的一个代表,登上了牡丹奖曲艺大赛的舞台;2011年,屯留道情改编剧目《锦绣上党似画廊》作为长治市宣传科学发展观的代表性节目之一,被屯留文化馆的文艺宣传队带到了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深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2021年,屯留道情又登上了央视舞台。可尽管如此,对于屯留道情的传承来说,仍然是艰难的。
申海花告诉记者,现在屯留道情的表演者大多在40岁以上,而愿意学习屯留道情的人数则可以用“屈指可数”形容。“就看我这个学生,58岁了,特别执着。但是年轻人对这个行当是不感兴趣的。”申海花说起这些,一脸落寞。曾经人们最熟悉最亲切的曲调现在却曲高和寡,这是很多传统曲艺都面临的尴尬。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曲艺,申海花和一些热爱屯留道情的朋友也曾做过一些尝试,比如走进校园为孩子表演、普及,到幼儿园为更小一点的孩子排演节目,这些努力虽然得到了认可,也受到了孩子们的欢迎,但是距离系统传承,仍然是遥远的。
申海花告诉记者:“其实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屯留道情适应现在的观众审美。”而这背后,需要的是创作者、表演者对传统曲艺的继承和提炼,同时还需相关部门能为屯留道情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你只有听过了,知道了,才能爱上。如果连听的机会都没有,何谈传承呢?”(杨亚娟)
原标题:申海花:与屯留道情一起登上央视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