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三晋第一碑
发布时间: 2021-11-22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碑问

三晋第一碑位于平顺县东寺头村五龙垴的山巅之上,其形制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背靠山崖,附崖而凿,山碑一体。碑高9.57米,宽4.35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石碑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此碑碑体之高大,比运城司马光祠9米高的司马光神道碑还高,在山西属第一;第二种是根据上面所刻铭文中有“三晋属中第一碑”语,因而得名“三晋第一碑”。两种解释前者是说因碑的高大而谓之三晋第一,后者则强调巨碑雕凿的时间久远,为三晋第一。

三晋第一碑碑首、碑身、底座等碑之形制皆具备,碑阴靠山无字。历经岁月风霜,巨碑古朴庄重,雕工细腻,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面对遗留岁月长河中、悬崖绝壁上这样一块巨碑,感慨于它的高大和精美之余,我不禁心生疑窦,巨碑何时雕凿?又是谁在这崇山峻岭之巅,雕凿了这样一块魁伟而精美的巨碑?

奇怪的是,康熙版《平顺县志》“山川志”“艺文志”中,均无三晋第一碑的影子。直到民国版《平顺县志》的“金石考”中,“三晋第一碑”才出现。此版县志不仅收录了三晋第一碑上四篇铭文,当时的民国议员石璜与县长郝孝儒还曾对巨碑做过考证,认为“花样虽古,证以平生所见摩崖,均无此剥蚀尽净,确知其非秦汉以下之物也。”

也有人认为,石璜老先生的“秦汉之前”这个时间似乎偏早。三晋第一碑有三点不同于秦碑:一,尽管历史久远,但三晋第一碑至今依旧碑面光洁,当细加磨砻之后形成,这与不加磨砻的秦碑不同;二,三晋第一碑高三丈有余,远不是秦碑的高四五尺;三、三晋第一碑为“螭龙方额”,而最早的螭首文献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碑碣》,上面有:“隋氏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龙龟趺,趺不得过四尺”的记录。现存最早的石刻螭首是南北朝时期位于河北临漳县古邺城遗址塔基上的石螭首。

也有人考证,根据巨碑之北有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和妙轮寺遗址,而那里的碑刻风格和此处相似,故而推断巨碑为北朝时期雕凿。

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尤其石窟造像,东至渤海,西至甘肃,皆有那个时期留下的石窟群。而且,北魏石雕习惯于宏大叙事,比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坐佛皆魁伟庄严,以大著称。大手笔雕这样一块巨碑在当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北魏许多摩崖石刻,并非先行书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这点,与无字的三晋第一碑非常符合。

那么,又会是谁在荒无人烟的悬崖绝壁上摊开这样浩大的工程,如此大手笔地雕凿这样一块巨碑?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宏大的碑刻叙事,绝不是私人行为!如果不是私人所立,那么,就只有佛家和帝王有权立这样大的碑了。

传说,巨碑是在妙轮寺某住持的主持下雕琢而成。大约这位住持与皇帝交好,所以雕造此碑,想给皇帝在碑上留下墨宝,孰料朝代更迭太快,未及完工,他相交熟悉的皇帝已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于是这块巨碑成了一块无字碑。

妙轮寺与三晋第一碑

康熙版《平顺县志·建置志》中,排在“寺观”一栏的第一个寺院是妙轮寺。寺头村大约也为先有寺,后有村,且村位于寺前,故而形成了“寺头”村之名。

寺头村(即东寺头村)现存有一块元至顺三年(1332)勒石的《重修妙轮院并胜果院田庄之记碑》,碑记提到:“妙轮院,在州之东余三舍矣……自李唐迄今而主院者,朴素相尚……”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这个距离正好为长治城(古称潞州)到今天东寺头村的距离。根据此碑所载,妙轮寺早在唐代已经存在,而且规模很大。碑阴提及妙轮寺地界中有“玉陡崖、杏成村、照成村、杨嵬子、申家平、王庄、莫流、西岭、清羊村、黑虎、上庄、砂地栈、池底、黑虎、棒家峧”等今天我们熟悉的名字,还提及妙轮寺有广阔的田产,其中有“七子大岭为界”等字眼,且当时妙轮寺有上下院。妙轮寺始建何时不得而知,这块碑文至少证明,李唐时期,妙轮寺就有了。

北宋铭文

三晋第一碑上留下了四篇不同年代的铭文。这几通碑文都是利用旧碑材质题刻。

最早的铭文是北宋济南朱进忠留言:“济南朱进忠,以尉事受檄届此,命义僧踏曲径,观大石,迟留累刻,大观丁亥季夏廿日书。”北宋大观丁亥,即公元1107年,距今有914年,这是石碑上涂鸦最早的文字。

公元1107年夏天,济南朱进忠应朝廷征召赴任途中,路过此地,听说这里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于是让寺院的和尚带路,沿崎岖山路攀登来到了巨碑前。这段铭文也说明,北宋时期,巨碑附近确有一座寺院。这座寺院,也许就是妙轮寺。

朱进忠与很多看到巨碑的人一样,对这块巨碑充满兴趣,以至于他在巨碑前观瞻停留了好久。一刻等于15分钟,而朱进忠在此停留“累刻”,足以说明他对巨碑的痴迷和探寻。也许他被这块巨碑的气势所震撼,也许他喜欢这里的秀美风光,可以肯定,赴任途中的朱进忠春风得意,同时也被这块巨碑吸引、震撼,所以才会在这块巨碑上题字,着和尚延请石匠刻下此事。

剿灭陈卿起义纪念

在巨碑上涂鸦的第二篇铭文雕凿于北宋灭亡411年之后的明嘉靖七年(1528)十月十一日。

铭刻写道:“陈卿造反,累岁靡宁,两败官兵,人心耸惧。余以新任即委分巡,初尚抚捕恊同机,乃率师共剿,火牛火箭用效田单之能,神弓神枪每窥诸葛之巧。况建望楼于四角,威乃彰闻。又明更鼓于中央,军民胥悦。是以撄锋者少,投降者多。陈卿委命而来,我师全胜而返。欲纪岁月,敢勒豊碑。

嘉靖七年十月十一日奉钦依督兵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冀南道庆阳陈大纲题。”

佥事陈大纲与前面铭文所写主人公朱进忠一样,是一个武官,明代安化(今庆阳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官至密云(今北京市东北部、潮白河上游)兵备副使。在陈卿“暴乱”一事上,当时朝中多数主张招抚,他却力主剿灭,并写出《平贼方略》六篇。不知是不是他的《平贼方略》起的作用,嘉靖八年二月,陈大纲被任命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冀南道,正五品,辅一就任,即前来剿灭“青羊之乱”。

陈大纲在铭文中讲述了面对“累岁靡宁”的“陈卿造反”,“青羊之匪”两败官兵后,自己领命来到这里,建望楼、更战鼓,威名远扬;效田单火牛火箭神,窥诸葛神弓神枪得,致使“陈卿委命(投降)而来,我师全胜而返”的经过。语言不多,却洋溢着一种意气风发的胜利者的得意。在言辞上,陈大纲比朱进忠稍微谦逊了一些,后面还客套了一句“欲纪岁月,敢勒豊碑”,意思是为了记录这段往事,斗胆刻下碑文。

陈大纲在三晋第一碑上留下铭文,认为自己剿匪有功,多少有些希冀自己名垂青史。根据《庆阳县志》记载,“青羊之乱”后,本应得到嘉奖的陈大纲与巡抚潘埙(因河南旱灾,救灾不力)一样,非但没有得到晋升,反而被当朝宰相(不知是哪位宰相)以“不合勋格”为由罢免。后来,陈大刚升密云兵备副使(正五品),他“效力朝廷,屡次镇压农民起义,推行所谓‘十家牌法’、‘保甲法’、‘乡约’,意在连坐,钳制农民……”这,并不是一个仁义的评价。

巨碑上的第三篇铭文为明代嘉靖九年(1530)、即陈大纲刻下铭文两年后所刻:山贼既平,民患乃息;创一县治,建四巡司。陈一书。这段言简意赅的铭文,正好记录了陈卿起义之后,平顺建县之事。

陈一是谁,不得而知。但碑文记载的依旧是陈卿起义被平息后,建立平顺县城和四个巡检司的事。这位陈一独提到了四个巡检司,也许,他是四个巡检司之一智度寺的官员?

三晋第一碑得名

三晋第一碑上的第四篇铭文为明代嘉靖九年(1530)平顺第一任知县高崇武留下的一首诗:万紫千红远绣复,山人迎我入山磋。登临愈望工愈巧,三晋属中第一碑。嘉靖庚寅(1522)知平顺县事井陉高崇武书。

夏言来到这片土地进行善后工作,看到这里山高峰陡,深林穷谷,他在奏折《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中提到,选用到这里任职的官吏,当以“其知县必得本处旁近州县官,历任年深达练民情事体者改用”。

平顺首任知县高崇武为河北井陉微水村人,是一名例贡生,嘉靖初年,曾担任诸城、历城县丞。平顺创设县后,他来到平顺,首任这里的知县。河北井陉地理地貌与平顺相近,选择高崇武任平顺第一任知县,符合夏言所奏请的“其知县必得本处旁近州县官。”而高崇武在担任平顺知县之前,曾担任过山东诸城、历城二县县丞,也符合了夏言所奏的“历任年深练达民情事体者改用”。

高崇武上任时的平顺还是一穷二白,平顺县城的基址不过一个小小的劫难之后的青羊村。高知县来到这里,按照夏言等人制定的规划,成立县政机构,划定县域范围,修建城池、建设新县署,巡检司,“诸凡布置,一切草创,劈荆棘,剪荒芜,督工筑城”,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繁多的工作,为平顺县的创建立下了功劳。

巨碑上还有一段话:“是岁四月廿日,青峰高崇武同少尹李鸾、井陉庠生毕光远、真定武举生张金、余子高第到此登临。”

1522年,农历四月二十日,高知县与少尹李鸾、井陉庠生毕光远、真定武举生张金、他的二子高第一起登上五龙垴,来到了巨碑之前。高知县对于这个刚刚建立的县城应壮志满怀,而朴素的山民对新来的父母官也恭敬有加。“万紫千红远绣复,山人迎我入山磋”两句诗,貌似写平顺锦绣山河,却透露了高知县春风得意马蹄轻的豪情。

民国《平顺县志》对高崇武给予了很高评价,说他:“后升任阁老”。而雍正《井陉县志·仕迹》记载,高崇武并没有担任“阁老”最终是“致仕归”。

高崇武的七言绝句虽没有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佳作,但他无意中却为巨碑留下了一个名字——“三晋第一碑”。

巨碑“庐山真面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意外得知,大约是2007年夏天,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宋北杉(明星宋丹丹的胞兄)曾率文物、地质、规划、旅游专家莅临平顺考察指导工作,一行人曾登上五龙垴对三晋第一碑进行过鉴定。专家们认为,三晋第一碑上螭龙龙首龙须龙身等特征,符合汉代龙的绘画或雕刻特征,推断三晋第一碑的碑雕刻时间为汉代!

也就是说,三晋第一碑是一块巨大的汉碑!

汉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之前很多人推测的北魏时期的碑刻要早一百甚至几百年;意味着可以颠覆最早的螭首文献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碑碣》所记录的:“隋氏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龙龟趺,趺不得过四尺”?意味着可以颠覆现存最早的螭首是南北朝时期位于河北临漳县古邺城遗址塔基上的石螭首的记录?还意味着,华夏遗留的宏大的摩崖造像,并非始于北魏,而是汉代!

若真如此,三晋第一碑是不是可以挺进“中华第一碑”!?(江雪)

原标题:三晋第一碑探秘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地名
探秘三晋第一碑

碑问

三晋第一碑位于平顺县东寺头村五龙垴的山巅之上,其形制与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一样,背靠山崖,附崖而凿,山碑一体。碑高9.57米,宽4.35米,相当于三层楼的高度。石碑得名有两种说法,一是指此碑碑体之高大,比运城司马光祠9米高的司马光神道碑还高,在山西属第一;第二种是根据上面所刻铭文中有“三晋属中第一碑”语,因而得名“三晋第一碑”。两种解释前者是说因碑的高大而谓之三晋第一,后者则强调巨碑雕凿的时间久远,为三晋第一。

三晋第一碑碑首、碑身、底座等碑之形制皆具备,碑阴靠山无字。历经岁月风霜,巨碑古朴庄重,雕工细腻,有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力量。

面对遗留岁月长河中、悬崖绝壁上这样一块巨碑,感慨于它的高大和精美之余,我不禁心生疑窦,巨碑何时雕凿?又是谁在这崇山峻岭之巅,雕凿了这样一块魁伟而精美的巨碑?

奇怪的是,康熙版《平顺县志》“山川志”“艺文志”中,均无三晋第一碑的影子。直到民国版《平顺县志》的“金石考”中,“三晋第一碑”才出现。此版县志不仅收录了三晋第一碑上四篇铭文,当时的民国议员石璜与县长郝孝儒还曾对巨碑做过考证,认为“花样虽古,证以平生所见摩崖,均无此剥蚀尽净,确知其非秦汉以下之物也。”

也有人认为,石璜老先生的“秦汉之前”这个时间似乎偏早。三晋第一碑有三点不同于秦碑:一,尽管历史久远,但三晋第一碑至今依旧碑面光洁,当细加磨砻之后形成,这与不加磨砻的秦碑不同;二,三晋第一碑高三丈有余,远不是秦碑的高四五尺;三、三晋第一碑为“螭龙方额”,而最早的螭首文献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碑碣》,上面有:“隋氏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龙龟趺,趺不得过四尺”的记录。现存最早的石刻螭首是南北朝时期位于河北临漳县古邺城遗址塔基上的石螭首。

也有人考证,根据巨碑之北有北魏时期的摩崖石刻佛像和妙轮寺遗址,而那里的碑刻风格和此处相似,故而推断巨碑为北朝时期雕凿。

北魏时期,佛教盛行,尤其石窟造像,东至渤海,西至甘肃,皆有那个时期留下的石窟群。而且,北魏石雕习惯于宏大叙事,比如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坐佛皆魁伟庄严,以大著称。大手笔雕这样一块巨碑在当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且,北魏许多摩崖石刻,并非先行书丹上石,而是直接在石面上雕凿。这点,与无字的三晋第一碑非常符合。

那么,又会是谁在荒无人烟的悬崖绝壁上摊开这样浩大的工程,如此大手笔地雕凿这样一块巨碑?可以肯定的是,这样宏大的碑刻叙事,绝不是私人行为!如果不是私人所立,那么,就只有佛家和帝王有权立这样大的碑了。

传说,巨碑是在妙轮寺某住持的主持下雕琢而成。大约这位住持与皇帝交好,所以雕造此碑,想给皇帝在碑上留下墨宝,孰料朝代更迭太快,未及完工,他相交熟悉的皇帝已然“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于是这块巨碑成了一块无字碑。

妙轮寺与三晋第一碑

康熙版《平顺县志·建置志》中,排在“寺观”一栏的第一个寺院是妙轮寺。寺头村大约也为先有寺,后有村,且村位于寺前,故而形成了“寺头”村之名。

寺头村(即东寺头村)现存有一块元至顺三年(1332)勒石的《重修妙轮院并胜果院田庄之记碑》,碑记提到:“妙轮院,在州之东余三舍矣……自李唐迄今而主院者,朴素相尚……”古代一舍三十里,三舍为九十里,这个距离正好为长治城(古称潞州)到今天东寺头村的距离。根据此碑所载,妙轮寺早在唐代已经存在,而且规模很大。碑阴提及妙轮寺地界中有“玉陡崖、杏成村、照成村、杨嵬子、申家平、王庄、莫流、西岭、清羊村、黑虎、上庄、砂地栈、池底、黑虎、棒家峧”等今天我们熟悉的名字,还提及妙轮寺有广阔的田产,其中有“七子大岭为界”等字眼,且当时妙轮寺有上下院。妙轮寺始建何时不得而知,这块碑文至少证明,李唐时期,妙轮寺就有了。

北宋铭文

三晋第一碑上留下了四篇不同年代的铭文。这几通碑文都是利用旧碑材质题刻。

最早的铭文是北宋济南朱进忠留言:“济南朱进忠,以尉事受檄届此,命义僧踏曲径,观大石,迟留累刻,大观丁亥季夏廿日书。”北宋大观丁亥,即公元1107年,距今有914年,这是石碑上涂鸦最早的文字。

公元1107年夏天,济南朱进忠应朝廷征召赴任途中,路过此地,听说这里有一块巨大的石碑,于是让寺院的和尚带路,沿崎岖山路攀登来到了巨碑前。这段铭文也说明,北宋时期,巨碑附近确有一座寺院。这座寺院,也许就是妙轮寺。

朱进忠与很多看到巨碑的人一样,对这块巨碑充满兴趣,以至于他在巨碑前观瞻停留了好久。一刻等于15分钟,而朱进忠在此停留“累刻”,足以说明他对巨碑的痴迷和探寻。也许他被这块巨碑的气势所震撼,也许他喜欢这里的秀美风光,可以肯定,赴任途中的朱进忠春风得意,同时也被这块巨碑吸引、震撼,所以才会在这块巨碑上题字,着和尚延请石匠刻下此事。

剿灭陈卿起义纪念

在巨碑上涂鸦的第二篇铭文雕凿于北宋灭亡411年之后的明嘉靖七年(1528)十月十一日。

铭刻写道:“陈卿造反,累岁靡宁,两败官兵,人心耸惧。余以新任即委分巡,初尚抚捕恊同机,乃率师共剿,火牛火箭用效田单之能,神弓神枪每窥诸葛之巧。况建望楼于四角,威乃彰闻。又明更鼓于中央,军民胥悦。是以撄锋者少,投降者多。陈卿委命而来,我师全胜而返。欲纪岁月,敢勒豊碑。

嘉靖七年十月十一日奉钦依督兵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冀南道庆阳陈大纲题。”

佥事陈大纲与前面铭文所写主人公朱进忠一样,是一个武官,明代安化(今庆阳县)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初授大理寺评事,官至密云(今北京市东北部、潮白河上游)兵备副使。在陈卿“暴乱”一事上,当时朝中多数主张招抚,他却力主剿灭,并写出《平贼方略》六篇。不知是不是他的《平贼方略》起的作用,嘉靖八年二月,陈大纲被任命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冀南道,正五品,辅一就任,即前来剿灭“青羊之乱”。

陈大纲在铭文中讲述了面对“累岁靡宁”的“陈卿造反”,“青羊之匪”两败官兵后,自己领命来到这里,建望楼、更战鼓,威名远扬;效田单火牛火箭神,窥诸葛神弓神枪得,致使“陈卿委命(投降)而来,我师全胜而返”的经过。语言不多,却洋溢着一种意气风发的胜利者的得意。在言辞上,陈大纲比朱进忠稍微谦逊了一些,后面还客套了一句“欲纪岁月,敢勒豊碑”,意思是为了记录这段往事,斗胆刻下碑文。

陈大纲在三晋第一碑上留下铭文,认为自己剿匪有功,多少有些希冀自己名垂青史。根据《庆阳县志》记载,“青羊之乱”后,本应得到嘉奖的陈大纲与巡抚潘埙(因河南旱灾,救灾不力)一样,非但没有得到晋升,反而被当朝宰相(不知是哪位宰相)以“不合勋格”为由罢免。后来,陈大刚升密云兵备副使(正五品),他“效力朝廷,屡次镇压农民起义,推行所谓‘十家牌法’、‘保甲法’、‘乡约’,意在连坐,钳制农民……”这,并不是一个仁义的评价。

巨碑上的第三篇铭文为明代嘉靖九年(1530)、即陈大纲刻下铭文两年后所刻:山贼既平,民患乃息;创一县治,建四巡司。陈一书。这段言简意赅的铭文,正好记录了陈卿起义之后,平顺建县之事。

陈一是谁,不得而知。但碑文记载的依旧是陈卿起义被平息后,建立平顺县城和四个巡检司的事。这位陈一独提到了四个巡检司,也许,他是四个巡检司之一智度寺的官员?

三晋第一碑得名

三晋第一碑上的第四篇铭文为明代嘉靖九年(1530)平顺第一任知县高崇武留下的一首诗:万紫千红远绣复,山人迎我入山磋。登临愈望工愈巧,三晋属中第一碑。嘉靖庚寅(1522)知平顺县事井陉高崇武书。

夏言来到这片土地进行善后工作,看到这里山高峰陡,深林穷谷,他在奏折《开设县治巡司关堡抚恤降民事宜》中提到,选用到这里任职的官吏,当以“其知县必得本处旁近州县官,历任年深达练民情事体者改用”。

平顺首任知县高崇武为河北井陉微水村人,是一名例贡生,嘉靖初年,曾担任诸城、历城县丞。平顺创设县后,他来到平顺,首任这里的知县。河北井陉地理地貌与平顺相近,选择高崇武任平顺第一任知县,符合夏言所奏请的“其知县必得本处旁近州县官。”而高崇武在担任平顺知县之前,曾担任过山东诸城、历城二县县丞,也符合了夏言所奏的“历任年深练达民情事体者改用”。

高崇武上任时的平顺还是一穷二白,平顺县城的基址不过一个小小的劫难之后的青羊村。高知县来到这里,按照夏言等人制定的规划,成立县政机构,划定县域范围,修建城池、建设新县署,巡检司,“诸凡布置,一切草创,劈荆棘,剪荒芜,督工筑城”,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完成繁多的工作,为平顺县的创建立下了功劳。

巨碑上还有一段话:“是岁四月廿日,青峰高崇武同少尹李鸾、井陉庠生毕光远、真定武举生张金、余子高第到此登临。”

1522年,农历四月二十日,高知县与少尹李鸾、井陉庠生毕光远、真定武举生张金、他的二子高第一起登上五龙垴,来到了巨碑之前。高知县对于这个刚刚建立的县城应壮志满怀,而朴素的山民对新来的父母官也恭敬有加。“万紫千红远绣复,山人迎我入山磋”两句诗,貌似写平顺锦绣山河,却透露了高知县春风得意马蹄轻的豪情。

民国《平顺县志》对高崇武给予了很高评价,说他:“后升任阁老”。而雍正《井陉县志·仕迹》记载,高崇武并没有担任“阁老”最终是“致仕归”。

高崇武的七言绝句虽没有成为流传后世的经典佳作,但他无意中却为巨碑留下了一个名字——“三晋第一碑”。

巨碑“庐山真面目”

一个偶然的机会,意外得知,大约是2007年夏天,时任山西省副省长宋北杉(明星宋丹丹的胞兄)曾率文物、地质、规划、旅游专家莅临平顺考察指导工作,一行人曾登上五龙垴对三晋第一碑进行过鉴定。专家们认为,三晋第一碑上螭龙龙首龙须龙身等特征,符合汉代龙的绘画或雕刻特征,推断三晋第一碑的碑雕刻时间为汉代!

也就是说,三晋第一碑是一块巨大的汉碑!

汉碑,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比之前很多人推测的北魏时期的碑刻要早一百甚至几百年;意味着可以颠覆最早的螭首文献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碑碣》所记录的:“隋氏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龙龟趺,趺不得过四尺”?意味着可以颠覆现存最早的螭首是南北朝时期位于河北临漳县古邺城遗址塔基上的石螭首的记录?还意味着,华夏遗留的宏大的摩崖造像,并非始于北魏,而是汉代!

若真如此,三晋第一碑是不是可以挺进“中华第一碑”!?(江雪)

原标题:三晋第一碑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