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关秧歌剧《打酸枣》与打酸枣
发布时间: 2021-10-09   |  来源: 山西日报
 
分享到:

著名地方剧种壶关秧歌源于壶关,根在壶关。壶关秧歌剧目繁多,唱腔优美,人称“太行山上小黄梅”。很久以前,壶关乡间三五个村庄,就会有一个老乡们自办的秧歌戏班子,大多是冬闲排练,腊月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上办有专业秧歌剧团,经常上山下乡巡回演出,人称“庄户剧团”。那些年,电视尚无,电影很少,文化生活匮乏,看壶关秧歌演出则成了乡下人最好的文化餐饮,最大的精神享受。那时节,每逢听到秧歌剧团来演出的喜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早早就在舞台下的场地上放上小板凳,摞起砖头、石块,标明“此地有人占下”。演出时,场里人坐满了,年轻人会骑在周围的墙头上、爬在树杈上、站在房顶上观看。一次,我随剧团到偏远的鹅屋乡山庄窝铺送戏下乡,见几位老大娘来不及换衣服,头上急忙搭条新毛巾赶来看戏——山里老乡把看戏当成过年过节一样隆重、热闹。

于是乎,目睹、耳闻、口传,天长日久,秧歌在民间普及开来。连山里百姓数落起秧歌剧团的名角来,几乎与同村邻里的小伙子、姑娘们一样熟悉。诸如莲菊、立明、秋季、贵莲、宏生等演员的个子高低、脸型胖瘦、声调粗细、衣着艳淡……竟都成了人们口边的话题。演秧歌、看秧歌、唱秧歌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实在不能割舍。如小型喜剧《打酸枣》《天池庙》《雇驴》《苏姐姐梦梦》,老乡们百看不厌。“那日头上来一竿竿高,大清早喜鹊枝头把喜报”“我的名子叫小毛,从小离得爹娘早”“小妹妹提起了打酸枣,止不住的酸水往上冒”等唱词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放牛娃、赶车汉、回娘家路上的闺女、在灯下做针线活的妇女都会哼唱几句。一些村庄业余戏班子排演时不用找脚本,那些农民导演、演员中能整本整本背唱下三两出秧歌剧来的不乏人在。我写过几句三字谣,乃记当年景况:壶关人,有爱好。最爱听,秧歌调。男与女,老和少。有演出,占位早。小板凳,早放好。年轻人,爬树梢。骑墙头,座位高。看秧歌,不睡觉。又拍手,又叫好论过瘾,打酸枣。赛汾酒,抵老窖。听一出,醉三宵。一出门,学玉姣:那“日头上来一竿竿高……”

家乡百姓爱听爱看秧歌,根由就是秧歌剧目来源于生活,演的都是本地百姓身边的事儿,家长里短,耐听耐看;加之秧歌唱词全是乡间日常语言,明白畅晓,易懂易记;韵调又源于民歌,顺耳上口,易唱易传。赏心悦目、常看常新的小戏《打酸枣》的背景就是演的秋收后打酸枣这件农事。

壶关地处太行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梯田成垛,岸边崖头则成了酸枣生长繁衍之所在。故乡寨里村的照掌崖、长畛沟、池上川、文河沟等十几条崖头岸边上的酸枣丛实匝匝,长成绵延百把米长的酸枣崖。酸枣叶面积小,上附一层蜡质,秆韧皮厚,扎根深而密,浑身都在节水抗旱,难怪它能生长在干旱缺墒的崖头岸边上。野兔与老牛最爱吃酸枣叶与其嫩茎,很适口,能长膘。酸枣俗称圪针,秆上长满尖刺,野兔下口不易;养牛人想割,还得用杈子代手去抓,这也是酸枣适者生存,越长越旺的因由吧!秋日,家乡百姓收了大秋,不忘打酸枣这项小秋收。打下酸枣,盛在笸箩里,随吃随抓,成了一种日常小吃,一直吃到次年春夏。如今查看资料,方悉酸枣营养丰富,每百克含维C900毫克,是柑桔的30倍,苹果的200倍,一粒酸枣堪称一粒维C丸了。

小戏《打酸枣》就是借打酸枣反映山乡青年男女间那种纯真的爱情与淳朴的生活情趣。闲扯时老乡们还能讲出村里的哪对男女是照《打酸枣》模式搞恋爱、找对象、结婚成家的,谐称“酸枣为媒”。

酸枣是嫁接枣树的砧木。由于枣树喜温,家乡气候偏凉,嫁接枣树结的枣熟不了。有一年,几个乡村远途调来枣树接穗,说“酸枣接大枣,圪针变成宝”,结果,结下的大枣秋后还是青蛋蛋。其实打酸枣本身就是一项多种经营,酸枣仁是一种中药材,有安神补脑功效,砸取酸枣仁可以卖钱。当年,我在县上工作,到县东北山区黄角头村下乡,听村里林业劳模路其昌相告:他承包的耕地岸边打下酸枣,卖酸枣仁,收入100多元。我忙告诉跟随的乡村干部和几位老乡:“酸枣能保土护岸、能作饲草、还能卖枣仁,不用接大枣,酸枣就是宝。”

当年学大寨偏了向,搞农建,刮地岸,推行“四面光一片红”,大片酸枣丛难逃“斩草除根”厄运,致使多年凋零疲惫,难复生机。四面光一片红的崖岸,失去酸枣等成片草木保护,农田没了屏障,遇洪连片坍塌,庄稼受到威胁,堪谓“地之不存,苗将焉附”。家乡百姓尝到了刮地岸、毁生态、粮减收的苦头。如今,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建设方针大转身,生态环保、科学发展入心入脑,老乡们认识到人与酸枣应该恢复《打酸枣》中的那种和谐关系。近日,从家乡壶关频频传来喜讯:老家寨里一带山区列入国家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区;又讯:壶关秧歌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讯:壶关城里举办了全县群众秧歌大赛……看来,家乡酸枣恢复生机,壶关秧歌重新唱火,是适逢其时了。

原标题:壶关秧歌剧《打酸枣》与打酸枣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壶关秧歌被誉为“上党小黄梅”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非遗
壶关秧歌剧《打酸枣》与打酸枣

著名地方剧种壶关秧歌源于壶关,根在壶关。壶关秧歌剧目繁多,唱腔优美,人称“太行山上小黄梅”。很久以前,壶关乡间三五个村庄,就会有一个老乡们自办的秧歌戏班子,大多是冬闲排练,腊月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上办有专业秧歌剧团,经常上山下乡巡回演出,人称“庄户剧团”。那些年,电视尚无,电影很少,文化生活匮乏,看壶关秧歌演出则成了乡下人最好的文化餐饮,最大的精神享受。那时节,每逢听到秧歌剧团来演出的喜讯,村子里的男女老少早早就在舞台下的场地上放上小板凳,摞起砖头、石块,标明“此地有人占下”。演出时,场里人坐满了,年轻人会骑在周围的墙头上、爬在树杈上、站在房顶上观看。一次,我随剧团到偏远的鹅屋乡山庄窝铺送戏下乡,见几位老大娘来不及换衣服,头上急忙搭条新毛巾赶来看戏——山里老乡把看戏当成过年过节一样隆重、热闹。

于是乎,目睹、耳闻、口传,天长日久,秧歌在民间普及开来。连山里百姓数落起秧歌剧团的名角来,几乎与同村邻里的小伙子、姑娘们一样熟悉。诸如莲菊、立明、秋季、贵莲、宏生等演员的个子高低、脸型胖瘦、声调粗细、衣着艳淡……竟都成了人们口边的话题。演秧歌、看秧歌、唱秧歌融入了百姓的生活,实在不能割舍。如小型喜剧《打酸枣》《天池庙》《雇驴》《苏姐姐梦梦》,老乡们百看不厌。“那日头上来一竿竿高,大清早喜鹊枝头把喜报”“我的名子叫小毛,从小离得爹娘早”“小妹妹提起了打酸枣,止不住的酸水往上冒”等唱词脍炙人口,人们耳熟能详,放牛娃、赶车汉、回娘家路上的闺女、在灯下做针线活的妇女都会哼唱几句。一些村庄业余戏班子排演时不用找脚本,那些农民导演、演员中能整本整本背唱下三两出秧歌剧来的不乏人在。我写过几句三字谣,乃记当年景况:壶关人,有爱好。最爱听,秧歌调。男与女,老和少。有演出,占位早。小板凳,早放好。年轻人,爬树梢。骑墙头,座位高。看秧歌,不睡觉。又拍手,又叫好论过瘾,打酸枣。赛汾酒,抵老窖。听一出,醉三宵。一出门,学玉姣:那“日头上来一竿竿高……”

家乡百姓爱听爱看秧歌,根由就是秧歌剧目来源于生活,演的都是本地百姓身边的事儿,家长里短,耐听耐看;加之秧歌唱词全是乡间日常语言,明白畅晓,易懂易记;韵调又源于民歌,顺耳上口,易唱易传。赏心悦目、常看常新的小戏《打酸枣》的背景就是演的秋收后打酸枣这件农事。

壶关地处太行山区,境内沟壑纵横,梯田成垛,岸边崖头则成了酸枣生长繁衍之所在。故乡寨里村的照掌崖、长畛沟、池上川、文河沟等十几条崖头岸边上的酸枣丛实匝匝,长成绵延百把米长的酸枣崖。酸枣叶面积小,上附一层蜡质,秆韧皮厚,扎根深而密,浑身都在节水抗旱,难怪它能生长在干旱缺墒的崖头岸边上。野兔与老牛最爱吃酸枣叶与其嫩茎,很适口,能长膘。酸枣俗称圪针,秆上长满尖刺,野兔下口不易;养牛人想割,还得用杈子代手去抓,这也是酸枣适者生存,越长越旺的因由吧!秋日,家乡百姓收了大秋,不忘打酸枣这项小秋收。打下酸枣,盛在笸箩里,随吃随抓,成了一种日常小吃,一直吃到次年春夏。如今查看资料,方悉酸枣营养丰富,每百克含维C900毫克,是柑桔的30倍,苹果的200倍,一粒酸枣堪称一粒维C丸了。

小戏《打酸枣》就是借打酸枣反映山乡青年男女间那种纯真的爱情与淳朴的生活情趣。闲扯时老乡们还能讲出村里的哪对男女是照《打酸枣》模式搞恋爱、找对象、结婚成家的,谐称“酸枣为媒”。

酸枣是嫁接枣树的砧木。由于枣树喜温,家乡气候偏凉,嫁接枣树结的枣熟不了。有一年,几个乡村远途调来枣树接穗,说“酸枣接大枣,圪针变成宝”,结果,结下的大枣秋后还是青蛋蛋。其实打酸枣本身就是一项多种经营,酸枣仁是一种中药材,有安神补脑功效,砸取酸枣仁可以卖钱。当年,我在县上工作,到县东北山区黄角头村下乡,听村里林业劳模路其昌相告:他承包的耕地岸边打下酸枣,卖酸枣仁,收入100多元。我忙告诉跟随的乡村干部和几位老乡:“酸枣能保土护岸、能作饲草、还能卖枣仁,不用接大枣,酸枣就是宝。”

当年学大寨偏了向,搞农建,刮地岸,推行“四面光一片红”,大片酸枣丛难逃“斩草除根”厄运,致使多年凋零疲惫,难复生机。四面光一片红的崖岸,失去酸枣等成片草木保护,农田没了屏障,遇洪连片坍塌,庄稼受到威胁,堪谓“地之不存,苗将焉附”。家乡百姓尝到了刮地岸、毁生态、粮减收的苦头。如今,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建设方针大转身,生态环保、科学发展入心入脑,老乡们认识到人与酸枣应该恢复《打酸枣》中的那种和谐关系。近日,从家乡壶关频频传来喜讯:老家寨里一带山区列入国家小流域生态治理项目区;又讯:壶关秧歌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讯:壶关城里举办了全县群众秧歌大赛……看来,家乡酸枣恢复生机,壶关秧歌重新唱火,是适逢其时了。

原标题:壶关秧歌剧《打酸枣》与打酸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