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治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实在在为农村想出路、立产业、改面貌,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越来越多“不敢想”“有奔头”的“好事情”在这片热土上轮番上演。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长治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承着神农氏尝百草的农耕文明。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被誉为“神农故里、米药之乡”。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优质小杂粮、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狠抓落实,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上党大地,涌动着农业发展的强劲活力;美丽村庄,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阡陌之间,荡漾着粮食丰收的甜蜜喜悦。
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如何增加致富渠道,让农民家底儿越来越厚?
近年来,长治市积极探索实践,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围绕农特产品,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做大中药材产业,出台了药茶产业发展12项举措,发展中药材137.96万亩,总产量达到8.2万吨,培育药茶生产主体达43家,开发近100个单品茶、17个复方茶,药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做强小米产业,谷子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产量近7万吨,拥有小米加工流通龙头企业36家,2019年,长治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冠名为“中国小米之都”。做精蔬果产业,重点培育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尖椒、潞城大葱等长治特产,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22万亩,食用菌产能占到全省六分之一,打造了20个精品果园。上党中药材、沁县沁州黄小米先后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策划打造“半分耕”长治有机旱作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沁州黄小米、上党党参入选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质量完成234.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2019年以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5.89万亩。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381.7万亩,总产12.1亿公斤。推进生猪恢复生产,2020年,出栏生猪65.41万头、肉禽2506.5万只,禽蛋产量11.7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近80万吨,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累计认证“三品”农产品552个,产地认证188万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4倍。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长治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稳固、步履铿锵。有机旱作农业源远流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壶关晋庄、屯留王公庄等旱作农业典型就已经闻名全国。2018年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开展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域示范、产业示范,构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机制,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个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
按照“一年起步封闭示范、两年推广初见成效、三年辐射全面发展”的路径,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在各县区布局打造了一批封闭示范区、产业示范园和示范乡村,总结推广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模式60项。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农业机械总动力129.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5%。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4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大力开展良种繁育推广,连续11年承担了全国玉米种子品种纯度种植鉴定任务,潞玉种业是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科企合作30家企业之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推广36项绿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被确定为整市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连续保持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8%,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5%。
聚力打造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20年实施了151个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特色农业示范园165个。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8家、市级龙头企业164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发展农民合作社8569家、家庭农场1894家,培育高素质农民5.9万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了12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2560个益农信息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平顺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典型范例和长治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全省得到推广。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振兴农村经济,如何实现深刻的产业革命?
首先是来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针对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突出问题,长治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全面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搭建了市级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产权交易联动机制。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成员236.58万人,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3478个。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试点,制定了《长治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若干措施》,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径。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六核心服务、三环节套餐”的托管模式入选全国第二批农业社会化服务24个典型案例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面积达到119万亩,带动服务小农户10万户以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重塑了生产关系,释放了农业生产力。
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累计创建117个省级、170个市级、500余个县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屯留区村庄清洁行动受到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持续开展美丽乡村三级联创,重点打造了以环漳泽湖滨河新区为核心,以环市区城郊休闲乡村片区、太行山水风景片区、红色文化传承片区、太岳生态康养片区为重点的“一核心四片区”集中连片美丽示范乡村。分类施策开展农村改厕,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6%。上党区“旱厕通风改良+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站”模式被列入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大检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清单。
如今,太行山区的寻常巷陌,屋舍俨然、街道干净整洁、流水潺潺,传递出朴素的乡间野趣。“向先进典型学习,建设美好家园”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新风尚新文化在这里得以全面弘扬,一朵朵文明之花在太行山区绚丽绽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标对表全省的总体要求和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长治市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布局“六大工程”,开展“六大行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开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提升长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打造全国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样板省提供长治模式。
原标题:沃野千里绘宏图 长治市向现代农业强市阔步前行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近年来,长治市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实在在为农村想出路、立产业、改面貌,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拧成一股绳,越来越多“不敢想”“有奔头”的“好事情”在这片热土上轮番上演。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长治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传承着神农氏尝百草的农耕文明。这里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被誉为“神农故里、米药之乡”。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立足优质小杂粮、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狠抓落实,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上党大地,涌动着农业发展的强劲活力;美丽村庄,演绎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阡陌之间,荡漾着粮食丰收的甜蜜喜悦。
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保障农产品生产供应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如何增加致富渠道,让农民家底儿越来越厚?
近年来,长治市积极探索实践,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围绕农特产品,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做大中药材产业,出台了药茶产业发展12项举措,发展中药材137.96万亩,总产量达到8.2万吨,培育药茶生产主体达43家,开发近100个单品茶、17个复方茶,药茶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5000吨。做强小米产业,谷子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30万亩左右,产量近7万吨,拥有小米加工流通龙头企业36家,2019年,长治市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正式冠名为“中国小米之都”。做精蔬果产业,重点培育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尖椒、潞城大葱等长治特产,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7.22万亩,食用菌产能占到全省六分之一,打造了20个精品果园。上党中药材、沁县沁州黄小米先后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策划打造“半分耕”长治有机旱作农业区域公用品牌,沁州黄小米、上党党参入选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高质量完成234.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2019年以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75.89万亩。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381.7万亩,总产12.1亿公斤。推进生猪恢复生产,2020年,出栏生猪65.41万头、肉禽2506.5万只,禽蛋产量11.7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近80万吨,有效保障了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累计认证“三品”农产品552个,产地认证188万亩,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数量较“十二五”末增长4倍。
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长治市现代农业发展基础稳固、步履铿锵。有机旱作农业源远流长。20世纪六七十年代,壶关晋庄、屯留王公庄等旱作农业典型就已经闻名全国。2018年以来,全市上下大力开展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域示范、产业示范,构建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示范推广机制,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首个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
按照“一年起步封闭示范、两年推广初见成效、三年辐射全面发展”的路径,市农业农村局先后在各县区布局打造了一批封闭示范区、产业示范园和示范乡村,总结推广有机旱作农业生产模式60项。强化科技装备支撑,农业机械总动力129.5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6.5%。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耕地有效灌溉面积146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大力开展良种繁育推广,连续11年承担了全国玉米种子品种纯度种植鉴定任务,潞玉种业是国家玉米产业体系科企合作30家企业之一。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制定推广36项绿色农产品生产地方标准,被确定为整市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信息平台建设试点。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化肥农药连续保持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8%,畜禽规模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达89.5%。
聚力打造七大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2020年实施了151个产业链延伸配套项目。申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7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及特色农业示范园165个。认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48家、市级龙头企业164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3%。发展农民合作社8569家、家庭农场1894家,培育高素质农民5.9万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了12条精品线路和100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成2560个益农信息社。完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平顺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典型范例和长治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全省得到推广。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环境整治
振兴农村经济,如何实现深刻的产业革命?
首先是来一场思想观念上的革命,针对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今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等突出问题,长治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全面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搭建了市级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产权交易联动机制。率先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认成员236.58万人,成立村(股份)经济合作社3478个。积极推进集体资产股份权能试点,制定了《长治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若干措施》,探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新路径。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六核心服务、三环节套餐”的托管模式入选全国第二批农业社会化服务24个典型案例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发展农业生产托管试点面积达到119万亩,带动服务小农户10万户以上,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蓬勃发展,重塑了生产关系,释放了农业生产力。
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累计创建117个省级、170个市级、500余个县级人居环境示范村。屯留区村庄清洁行动受到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通报表扬。持续开展美丽乡村三级联创,重点打造了以环漳泽湖滨河新区为核心,以环市区城郊休闲乡村片区、太行山水风景片区、红色文化传承片区、太岳生态康养片区为重点的“一核心四片区”集中连片美丽示范乡村。分类施策开展农村改厕,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5.6%。上党区“旱厕通风改良+粪污无害化集中处理站”模式被列入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大检查发现的典型经验做法清单。
如今,太行山区的寻常巷陌,屋舍俨然、街道干净整洁、流水潺潺,传递出朴素的乡间野趣。“向先进典型学习,建设美好家园”在广大农村蔚然成风。新风尚新文化在这里得以全面弘扬,一朵朵文明之花在太行山区绚丽绽放。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对标对表全省的总体要求和第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长治市将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布局“六大工程”,开展“六大行动”,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开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提升长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打造全国中部地区乡村振兴样板省提供长治模式。
原标题:沃野千里绘宏图 长治市向现代农业强市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