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古宅——“孟家花园”
发布时间: 2021-09-07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古城悠悠,屋厦连云。闹中取静,藏一幽地。在市区繁华的花园街路北,坐落着一座明清古宅——“孟家花园”。

相传,公元707年,大唐皇子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恰逢老臣孟延铭告老还乡,途经潞州回家乡山东,与李隆基一路同行。在潞州短暂驻留期间,孟延铭发现斯地物华天宝,沃野千里,气候宜人,人杰地灵,决意定居潞州。同时也可继续辅助李隆基历练才干,成就大业。于是,孟延铭在潞州城东南购田置地,兴建府邸,这就是今天的“孟家花园”。

久居潞州的孟氏书香传家,经商致仕,历代人才辈出,文脉不绝,演绎家族辉煌。极盛时期的孟氏府邸占地约200余亩,东至今延安路,北至东师子街,西至长兴南路,南至政府南大院及友谊小学一带。以花园街为界,路北为孟氏住宅区,路南为寺庙活动区,共同组成完整的民间古典园林建筑群。唐时初建,宋时毁于战火,明时再建,历经千年兴衰,如今“孟家花园”仅留存两院房舍,其余早已灰飞烟灭,令人唏嘘。鉴于“孟家花园”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2011年,“孟家花园”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精美的建构与蕴含的传奇故事不断吸引着人们前去访古问幽,探密寻踪。

数年前,醉心于茶文化推广的郭大玮看中这一宝地,对“孟家花园”进行了认养,借助老宅的雅致环境和清幽古韵,将其打造为放松休闲、品茗小聚的无为茶舍。无为者,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之意也。

“茶能醉客何须酒,书有清香不必花”的楹联镶于孟宅大门两侧,点明茶舍要义,给初来者启迪心灵之感。步入门内,好似另一时空,梦回明清。门里门外,两个世界。门外车水马龙,人流不息;门里古色古香,幽静宜人。屋内方桌木椅,古琴茶具,古匾高悬,茶香氤氲;屋外石桌石凳,酒坛花盆,灯笼茶旗,绿意婆娑。茶舍主人匠心独具,从各地搜集而来木匾、奇石、坛罐、旧家具等老物件,布置在房前屋后,犄角旮旯,点缀其间,以旧衬旧,古朴端庄,得体应景,与古宅相得益彰,营造出唯美意境。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桌、一凳……全被赋予了生命力,十分协调地融入宅院,透射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附近猫狗也属意这优雅的氛围,二三为群,做客茶舍,沐浴文化熏染,或在院内慵懒地来回踱步,或倒地闭目养神展腰,目光柔和,不咬不叫,旁若无人,尽情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如果说舒心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精心书就的楹联则更能阐释茶文化的精髓。已为茶舍的古宅间间是茶室,门门有楹联,喜庆之余亦提升品位。正中堂屋:“究详陆羽千年事,品鉴卢仝七碗茶”,茶圣、茶仙同台竞艺,我辈权且做茶神。东厢房:“心思何处寻幽境,自在无为煮香茶”,引领客人渐入佳境,开启养生之旅。西配房:“扫来竹叶烹茶叶,挖得松根煮菜根”,朴素的生活亦是快乐的生活,因陋就简,开怀惬意。东配房:“无烦事常来坐道,有锦心应许烹茶”,品茶就是悟道,品茶就是品人生。

后院主房本为窑楼,残存五间窑洞,正中门顶砖雕题“餐霞”,两边各题“茹芝”“饵桂”,东厢房北山墙处砌一拱门通向书房,上刻“览秀处”,为孟家先人诗书治家、告诫子孙遗留印迹。乍一看,“餐霞”“茹芝”“饵桂”都与“吃”有关,吃霞光,吃灵芝,吃肉桂,难道孟家先人是地地道道的吃货?实则不然,餐霞、茹芝、饵桂三位一体,富有深意,饱含质朴的哲学思想,蕴藏人生大智慧,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吐故纳新,天人合一,超凡脱俗,到达成功彼岸。

餐霞者,餐食朝霞也,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呼吸沆瀣兮餐朝霞”。曹植《驱车篇》云:“餐霞漱沆瀣,毛羽被身形。”唐朝诗人马戴《送道友入天台山作》:“漱齿飞泉外,餐霞早境中。”明代张居正《七贤咏·嵇中散》:“少无适俗韵,早有餐霞愿。”

茹芝者,本意是吃灵芝,引申为隐居避世。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兰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据说尧时彭祖“遁迹山林、茹芝饮瀑”,活了八百多岁。

饵桂者,吃肉桂也,名词桂饵之反用。桂饵者,以肉桂为饵料,比喻华而不实,侈而不当。古籍《阙子》云:“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元代陈樵《瑇瑁赋》:“挟浮环以乱流,掺霜纶与桂饵,结精鋌以为网。”“饵桂”用在此处,本意及引申意与“茹芝”类似。

“览秀处”更是一语双关,妙不可言。“览秀”既指欣赏自然环境之秀色,又指遨游知识海洋之秀色。进得拱门,迈向书房,曲径通幽。书房院清雅静谧,情趣盎然,秀色可餐。在书房遍览群书,接受教育,亦是览秀。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也。

茶客明白了几处题刻的真谛,也就读懂了孟家先人洁身自好、隐逸度日的初衷,打通了心灵之门,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与吾心有戚戚焉。而今茶舍主张“无为”,遵循天道,与孟家先人心境相合,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延续和发展了孟家文化。

遥想当年,孟家主人登临窑楼,把酒吟风,凭栏赏月,多么诗情画意。

置身茶舍,观主人烧茶,听一曲古琴,风韵盘桓,思古之情充斥于胸。沉浸其中,怡然自得。恍惚间,我仿佛瞥见孟家公子埋头案牍,捧读圣贤之书,口诵之乎者也。绣楼上的孟家小姐打开花窗,让朝阳射入,精磨琴棋书画,习练纤纤女红。我又听到门外人嚣马喧,原来是沈王乘高头大马,来迎娶孟家小姐。传明朝老臣孟弘括赋闲在家,喜好侍弄花草。就藩潞州的第三代沈王沈庄王时常来孟家观花寻芳,与孟弘括小女孟闻盈暗生情愫。孟小姐年方十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沈庄王通琴棋书画也爱花,二人投缘,喜结连理。结亲后沈庄王重修孟氏府邸,孟宅成为沈王府后花园。自那时起,孟宅便叫做“孟家花园”了。

茶舍入驻,牵手孟园,传承了孟宅绵绵文脉,以茶文化为载体的儒释道文化在这一方空间和谐相融,交互辉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复活,上党地域文化底蕴得以传扬和彰显。想必孟家先人泉下有知,亦会感到由衷欣慰。

得一闲暇,邀三五知己,访无为茶舍,听孟家往事,品茗参禅,问古谈今,坐而论道,不亦乐乎?(王潞军

原标题:清幽孟园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沁源围困战:粉碎日本侵略者妄图摧毁太岳根据地的阴谋
· “西燕王国”与“丘山落照”
· 沁源县郭道村“关帝巡城庙会”的历史变迁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明清古宅——“孟家花园”

古城悠悠,屋厦连云。闹中取静,藏一幽地。在市区繁华的花园街路北,坐落着一座明清古宅——“孟家花园”。

相传,公元707年,大唐皇子李隆基出任潞州别驾。恰逢老臣孟延铭告老还乡,途经潞州回家乡山东,与李隆基一路同行。在潞州短暂驻留期间,孟延铭发现斯地物华天宝,沃野千里,气候宜人,人杰地灵,决意定居潞州。同时也可继续辅助李隆基历练才干,成就大业。于是,孟延铭在潞州城东南购田置地,兴建府邸,这就是今天的“孟家花园”。

久居潞州的孟氏书香传家,经商致仕,历代人才辈出,文脉不绝,演绎家族辉煌。极盛时期的孟氏府邸占地约200余亩,东至今延安路,北至东师子街,西至长兴南路,南至政府南大院及友谊小学一带。以花园街为界,路北为孟氏住宅区,路南为寺庙活动区,共同组成完整的民间古典园林建筑群。唐时初建,宋时毁于战火,明时再建,历经千年兴衰,如今“孟家花园”仅留存两院房舍,其余早已灰飞烟灭,令人唏嘘。鉴于“孟家花园”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2011年,“孟家花园”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精美的建构与蕴含的传奇故事不断吸引着人们前去访古问幽,探密寻踪。

数年前,醉心于茶文化推广的郭大玮看中这一宝地,对“孟家花园”进行了认养,借助老宅的雅致环境和清幽古韵,将其打造为放松休闲、品茗小聚的无为茶舍。无为者,清静无为,道法自然之意也。

“茶能醉客何须酒,书有清香不必花”的楹联镶于孟宅大门两侧,点明茶舍要义,给初来者启迪心灵之感。步入门内,好似另一时空,梦回明清。门里门外,两个世界。门外车水马龙,人流不息;门里古色古香,幽静宜人。屋内方桌木椅,古琴茶具,古匾高悬,茶香氤氲;屋外石桌石凳,酒坛花盆,灯笼茶旗,绿意婆娑。茶舍主人匠心独具,从各地搜集而来木匾、奇石、坛罐、旧家具等老物件,布置在房前屋后,犄角旮旯,点缀其间,以旧衬旧,古朴端庄,得体应景,与古宅相得益彰,营造出唯美意境。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桌、一凳……全被赋予了生命力,十分协调地融入宅院,透射出浓郁的文化气息。附近猫狗也属意这优雅的氛围,二三为群,做客茶舍,沐浴文化熏染,或在院内慵懒地来回踱步,或倒地闭目养神展腰,目光柔和,不咬不叫,旁若无人,尽情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如果说舒心的环境让人流连忘返,那么精心书就的楹联则更能阐释茶文化的精髓。已为茶舍的古宅间间是茶室,门门有楹联,喜庆之余亦提升品位。正中堂屋:“究详陆羽千年事,品鉴卢仝七碗茶”,茶圣、茶仙同台竞艺,我辈权且做茶神。东厢房:“心思何处寻幽境,自在无为煮香茶”,引领客人渐入佳境,开启养生之旅。西配房:“扫来竹叶烹茶叶,挖得松根煮菜根”,朴素的生活亦是快乐的生活,因陋就简,开怀惬意。东配房:“无烦事常来坐道,有锦心应许烹茶”,品茶就是悟道,品茶就是品人生。

后院主房本为窑楼,残存五间窑洞,正中门顶砖雕题“餐霞”,两边各题“茹芝”“饵桂”,东厢房北山墙处砌一拱门通向书房,上刻“览秀处”,为孟家先人诗书治家、告诫子孙遗留印迹。乍一看,“餐霞”“茹芝”“饵桂”都与“吃”有关,吃霞光,吃灵芝,吃肉桂,难道孟家先人是地地道道的吃货?实则不然,餐霞、茹芝、饵桂三位一体,富有深意,饱含质朴的哲学思想,蕴藏人生大智慧,采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吐故纳新,天人合一,超凡脱俗,到达成功彼岸。

餐霞者,餐食朝霞也,语出《汉书·司马相如传》,“呼吸沆瀣兮餐朝霞”。曹植《驱车篇》云:“餐霞漱沆瀣,毛羽被身形。”唐朝诗人马戴《送道友入天台山作》:“漱齿飞泉外,餐霞早境中。”明代张居正《七贤咏·嵇中散》:“少无适俗韵,早有餐霞愿。”

茹芝者,本意是吃灵芝,引申为隐居避世。晋代皇甫谧《高士传》:“四皓者,皆河内轵人也……秦始皇时,见秦政虐,乃退入兰田山而作歌曰:‘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何归?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不如贫贱之肆志。’乃共入商洛,隐地肺山。”据说尧时彭祖“遁迹山林、茹芝饮瀑”,活了八百多岁。

饵桂者,吃肉桂也,名词桂饵之反用。桂饵者,以肉桂为饵料,比喻华而不实,侈而不当。古籍《阙子》云:“鲁人有好钓者,以桂为饵,黄金之钩,错以银碧,垂翡翠之纶,其持竿处位即是,然其得鱼不几矣,故曰钓之务不在芳饰,事之急不在辩言。”南朝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固知翠纶桂饵,反所以失鱼。”元代陈樵《瑇瑁赋》:“挟浮环以乱流,掺霜纶与桂饵,结精鋌以为网。”“饵桂”用在此处,本意及引申意与“茹芝”类似。

“览秀处”更是一语双关,妙不可言。“览秀”既指欣赏自然环境之秀色,又指遨游知识海洋之秀色。进得拱门,迈向书房,曲径通幽。书房院清雅静谧,情趣盎然,秀色可餐。在书房遍览群书,接受教育,亦是览秀。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也。

茶客明白了几处题刻的真谛,也就读懂了孟家先人洁身自好、隐逸度日的初衷,打通了心灵之门,实现了与古人的对话,与吾心有戚戚焉。而今茶舍主张“无为”,遵循天道,与孟家先人心境相合,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延续和发展了孟家文化。

遥想当年,孟家主人登临窑楼,把酒吟风,凭栏赏月,多么诗情画意。

置身茶舍,观主人烧茶,听一曲古琴,风韵盘桓,思古之情充斥于胸。沉浸其中,怡然自得。恍惚间,我仿佛瞥见孟家公子埋头案牍,捧读圣贤之书,口诵之乎者也。绣楼上的孟家小姐打开花窗,让朝阳射入,精磨琴棋书画,习练纤纤女红。我又听到门外人嚣马喧,原来是沈王乘高头大马,来迎娶孟家小姐。传明朝老臣孟弘括赋闲在家,喜好侍弄花草。就藩潞州的第三代沈王沈庄王时常来孟家观花寻芳,与孟弘括小女孟闻盈暗生情愫。孟小姐年方十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沈庄王通琴棋书画也爱花,二人投缘,喜结连理。结亲后沈庄王重修孟氏府邸,孟宅成为沈王府后花园。自那时起,孟宅便叫做“孟家花园”了。

茶舍入驻,牵手孟园,传承了孟宅绵绵文脉,以茶文化为载体的儒释道文化在这一方空间和谐相融,交互辉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动复活,上党地域文化底蕴得以传扬和彰显。想必孟家先人泉下有知,亦会感到由衷欣慰。

得一闲暇,邀三五知己,访无为茶舍,听孟家往事,品茗参禅,问古谈今,坐而论道,不亦乐乎?(王潞军

原标题:清幽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