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县源泉村的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 2021-08-20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巍巍太行,孕育了黎城这片红色热土。

黎城县城东北部西井镇源泉村就是一座红色文化浓厚的美丽山村。源泉村因泉得名,泉水出水处有一座玉皇庙,雄伟壮美。玉皇庙前,一座烈士亭庄严肃穆。

烈士亭呈三角形,共三层,上面两层飞檐挑角,为古建筑风格,下面一层为现代建筑的牌坊式。烈士亭正门上雕有一颗鲜艳灿烂的红色五角星,下方是“烈士亭”三个大字,字体遒劲大方,端庄刚毅。亭正面有3个门,中门题额“革命战士”,东门题额“国粹”,西门题额“民光”。亭内置有4块石碑,碑刻分别为:九烈士纪念碑、烈士简历、烈士碑记、源泉烈士碑记。亭内正中立有一丈余高的塔形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九位烈士光荣牺牲纪念碑”11个苍劲大字。

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尚军讲述了那段关于烈士亭的悲壮历史。

1944年,全国抗战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武器装备亟待扩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八路军军工部决定将位于百宝峧深山中的化学厂迁移至生产和交通条件都比较便利的源泉村进行扩建。生产厂房设在玉皇庙,从八路军中抽调了一些青年战士,又从各根据地运来不少设备,全厂拥有了2套硫酸、4套硝酸、1套硝化棉生产流程装置,干部职工有500多人。为了保密,当时对外称“太行青年学校”。

源泉化学厂建成后,经过多方努力,开始批量生产无烟火药,月产量从最初的几十斤、上百斤,一直增加到几百斤、上千斤。同时,源泉化学厂再次运用“土法”并冒着随时爆炸的危险,试制成功双基发射药和俗称“黄色炸药”的军用烈性TNT炸药,结束了八路军只能生产低级火药的历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后,源泉化学厂加快无烟火药和烈性炸药的生产进度。建厂不到一年,即生产出无烟火药7700多公斤,硝铵炸药11750公斤。“据统计,从1945年到1949年,八路军军工部化学厂仅发射药一项产量就达319吨。”杨尚军说。

由于受生产条件影响,1946年化学厂被迫迁至河北省武安县和村重建。当年冬天,又转迁至左权县隘峪口村,改建为晋冀鲁豫军工七厂。其中,原炸药厂部分职工重返源泉旧址,作为军工七厂的一个分厂再次组织生产,于1947年6月最终迁离。迁离前,以“十八集团军总部军工部化学厂”名义为生产建设中牺牲的9名烈士立碑建亭,留作纪念。70多年过去了,烈士亭无声矗立在玉泉山脚,源泉河头,成为那段历史的不朽见证。

在生产建设遇到困难时,源泉村民没有怨言,而是日夜奋战,挖设备、救伤员、葬烈士、清废墟、安排兵工战士生活,谱写了一首军民团结,抗灾救难的感人篇章。大家请来最好的工匠,在水阁凉亭原址建起了庄严肃穆的三重四角烈士亭,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军民团结共御外侮的悲壮故事。

源泉村风光秀美,泉水潺潺,人杰地灵,民风淳厚,享有“太行小江南”的美誉。在玉皇庙出水口上方的峭壁上,有一叠突出的巨石,是黎城县古八景之一,名曰“玉泉漱石”。由此可见源泉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在源泉村随处走走,会发现这里有多处红色遗址,“红色金融币纸制造的起源地之一”——源泉造纸厂,被誉为“儿童红色文化起源地”的第一届青总儿童会议旧址。此外,村中还有八路军鞋袜厂、华北财政学校等红色旧址。

如今,依然矗立的烈士亭成为源泉村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源泉村党支部书记郑林逢介绍,近年来源泉村以风光秀丽的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出“文化兴村,旅游富村”发展理念,成功引进太行丹泉小镇项目。下一步还将整合周边其他红色文化景点,形成区域联动,打造黎城县儿童红色研学基地。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远眺巍峨的群山,俯瞰脚下清冽的泉水,伫立于烈士亭前,每位游人都为烈士们深深鞠躬。红色的记忆,美丽的乡村,今日的源泉村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新画卷。村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正在奔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记者陈艳华)

原标题:烈士忠魂万古存——黎城县源泉村的红色记忆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前行——走进八路军总部故县旧址
· 黎城县南委泉村的红色印记
· 安居烈士祠:红色信仰在这里传承
· 烽火中诞生的冀南银行
· 广志山上的八路军后方医院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红色
黎城县源泉村的红色记忆

巍巍太行,孕育了黎城这片红色热土。

黎城县城东北部西井镇源泉村就是一座红色文化浓厚的美丽山村。源泉村因泉得名,泉水出水处有一座玉皇庙,雄伟壮美。玉皇庙前,一座烈士亭庄严肃穆。

烈士亭呈三角形,共三层,上面两层飞檐挑角,为古建筑风格,下面一层为现代建筑的牌坊式。烈士亭正门上雕有一颗鲜艳灿烂的红色五角星,下方是“烈士亭”三个大字,字体遒劲大方,端庄刚毅。亭正面有3个门,中门题额“革命战士”,东门题额“国粹”,西门题额“民光”。亭内置有4块石碑,碑刻分别为:九烈士纪念碑、烈士简历、烈士碑记、源泉烈士碑记。亭内正中立有一丈余高的塔形碑,碑的正面镌刻着“九位烈士光荣牺牲纪念碑”11个苍劲大字。

黎城县八路军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尚军讲述了那段关于烈士亭的悲壮历史。

1944年,全国抗战已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武器装备亟待扩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八路军军工部决定将位于百宝峧深山中的化学厂迁移至生产和交通条件都比较便利的源泉村进行扩建。生产厂房设在玉皇庙,从八路军中抽调了一些青年战士,又从各根据地运来不少设备,全厂拥有了2套硫酸、4套硝酸、1套硝化棉生产流程装置,干部职工有500多人。为了保密,当时对外称“太行青年学校”。

源泉化学厂建成后,经过多方努力,开始批量生产无烟火药,月产量从最初的几十斤、上百斤,一直增加到几百斤、上千斤。同时,源泉化学厂再次运用“土法”并冒着随时爆炸的危险,试制成功双基发射药和俗称“黄色炸药”的军用烈性TNT炸药,结束了八路军只能生产低级火药的历史,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后,源泉化学厂加快无烟火药和烈性炸药的生产进度。建厂不到一年,即生产出无烟火药7700多公斤,硝铵炸药11750公斤。“据统计,从1945年到1949年,八路军军工部化学厂仅发射药一项产量就达319吨。”杨尚军说。

由于受生产条件影响,1946年化学厂被迫迁至河北省武安县和村重建。当年冬天,又转迁至左权县隘峪口村,改建为晋冀鲁豫军工七厂。其中,原炸药厂部分职工重返源泉旧址,作为军工七厂的一个分厂再次组织生产,于1947年6月最终迁离。迁离前,以“十八集团军总部军工部化学厂”名义为生产建设中牺牲的9名烈士立碑建亭,留作纪念。70多年过去了,烈士亭无声矗立在玉泉山脚,源泉河头,成为那段历史的不朽见证。

在生产建设遇到困难时,源泉村民没有怨言,而是日夜奋战,挖设备、救伤员、葬烈士、清废墟、安排兵工战士生活,谱写了一首军民团结,抗灾救难的感人篇章。大家请来最好的工匠,在水阁凉亭原址建起了庄严肃穆的三重四角烈士亭,让后人永远铭记那段军民团结共御外侮的悲壮故事。

源泉村风光秀美,泉水潺潺,人杰地灵,民风淳厚,享有“太行小江南”的美誉。在玉皇庙出水口上方的峭壁上,有一叠突出的巨石,是黎城县古八景之一,名曰“玉泉漱石”。由此可见源泉村历史悠久,文化深厚。

在源泉村随处走走,会发现这里有多处红色遗址,“红色金融币纸制造的起源地之一”——源泉造纸厂,被誉为“儿童红色文化起源地”的第一届青总儿童会议旧址。此外,村中还有八路军鞋袜厂、华北财政学校等红色旧址。

如今,依然矗立的烈士亭成为源泉村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依托。源泉村党支部书记郑林逢介绍,近年来源泉村以风光秀丽的旅游资源、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提出“文化兴村,旅游富村”发展理念,成功引进太行丹泉小镇项目。下一步还将整合周边其他红色文化景点,形成区域联动,打造黎城县儿童红色研学基地。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远眺巍峨的群山,俯瞰脚下清冽的泉水,伫立于烈士亭前,每位游人都为烈士们深深鞠躬。红色的记忆,美丽的乡村,今日的源泉村绘就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新画卷。村民们迈着坚定的步伐,正在奔向乡村振兴的美好明天。(记者陈艳华)

原标题:烈士忠魂万古存——黎城县源泉村的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