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工厂:人民兵工的优秀典范和杰出代表
发布时间: 2021-08-17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2019年,国家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刘伯承工厂旧址荣列其中。刘伯承工厂是我国唯一以共和国元帅名字命名的军工厂,其前身是建于抗战时期的黄崖洞兵工厂,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1948年4月荣获“刘伯承工厂”称号,现为淮海工业集团。

一直以来,刘伯承工厂并不为人所熟知。今天,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重新回顾人民军工史上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刘伯承工厂是人民兵工的优秀典范和杰出代表,它是由我党我军创建的成建制、成体制、成规模的兵工厂,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创建的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

掀起立功竞赛热潮

人人能立功人人要立功

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的命令,将原先设立在榆社县韩庄村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转移到黄崖洞,并扩建为我军在华北地区敌后最大的兵工厂,一年的生产能力能装备八路军16个正规团。

黄崖洞保卫战以后的两年,我军采取了“化整为零,分散转移”方针。1943年兵工厂分为三个分厂分别迁移到和顺、辽县(后改为左权),二分厂仍驻在黎城的黄崖洞,不久后搬迁到平顺西安村,直到1945年长治解放后,1946年才又搬迁到市区南石槽村。当时全厂共有87台专用设备,工人1700多名,仍是当时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主要生产82迫击炮弹。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为满足部队对弹药日益增长的需求,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决定以“产品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销路广”为目标,在太行兵工系统中开展争创“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活动。

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功竞赛运动迅速在太行山上兴起,兵工二厂作为太行山上最大的炮弹厂立即响应号召,为了更好地调动全体职工的生产热情,工厂一方面激发大家的斗志,一方面提出“人人能立功,人人要立功,立功最光荣”“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士气,并规定了产量、质量、安全、技术革新、节约、爱护设备、义务工、纪律、工厂保卫、与不良行为作斗争、后勤保障等28个方面的立功标准。

当年“钢铁+炸药”的传统生产方式下,条件艰苦简陋,但老兵工们心怀“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使命,为了大力支持前线作战和发展军工事业,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攻坚克难,坚持昼夜生产。老兵工们响亮地提出“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工房就是战场,机器就是刀枪”等行动口号,不计时间、不讲报酬,千方百计改进工具、设备,促进生产效率成倍增长。在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的14个月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及许多英雄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月产炮弹3万发

荣获“刘伯承工厂”称号

时任兵工二厂副厂长的韩忠武,每天都要进工房、看工序,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当时,由他革新的套扣专用设备,将工效提高了40倍。有一次,一辆装满炮弹的导轨车因失灵滑坡冲向火炉,韩忠武奋不顾身拦下导轨车,并带领工人们抢运出压在火炉上的100箱炮弹,避免了一场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火药技师教逢春全家七口人从抗战时期就参加了兵工厂的火药研制工作。在工作中,他的两个叔父和妻子先后牺牲,唯一的儿子也被炸死,而他自己在试验中多次负伤。有一次,敌机在工厂附近轰炸时投下一枚炸弹没有爆炸,大家赶到现场时发现竟然是定时炸弹。面对危险,教逢春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是火药技师,让我来。”最终成功解除了危机,并缴获了大量的黄色炸药。

在抗战时期获得了“炮弹大王”美誉的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充分发挥他敢打敢拼的硬汉子精神,每天工作16个小时,最多时达到19个小时,他在创建刘伯承工厂运动中始终跑在前列,带动整个工厂掀起生产竞赛的热潮。在创建运动中甄荣典立过一次大功、二次小功,得到军工部奖励的一面镜子,上书“英雄本色”。

担任过兵工二厂厂长兼监理(政委)的贾晓东回忆说,那时工人们每天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到工房工作,一干起来就常常忘记了时间,下班时间到了还需要领导催他们休息。

随着炮弹生产量的急速增长,原材料匮乏的情况日益显现。为收集更多原材料,应对增产需求,广大工人纷纷把祖传的银圆、金戒指、银首饰捐献出来。有的工人没有珍贵的东西,就主动义务献工。据统计,在创建“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运动中,兵工二厂90%的工人都立功受奖。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战斗空前激烈,弹药消耗也很大。我军缴获的兵器往往是械多弹少,甚至有械无弹。因此,我军在华北、中原、西北等战场的弹药供应,主要以太行兵工自行生产为主,兵工二厂为解放战争的火力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年,兵工二厂实现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共117项,82迫击炮弹月产量由1947年2月的13000发增加到1948年4月的34000发。在设备不变、原材料供应困难的条件下,产量增长2.6倍,平均降低成本35%,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1948年4月,兵工二厂以“产量成倍增长、质量信得过、成本大幅度下降、管理企业化、技术改造成绩显著、政治工作有力”等特点,荣获“刘伯承工厂”称号。刘伯承亲笔题写了“提高兵工质量,增大歼灭战的实效”的锦旗授予兵工二厂。

1948年5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来厂视察时,亲笔题写了“刘伯承工厂”厂名。

妥善保护工厂旧址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近年来,刘伯承工厂旧址被相关部门妥善地保护了起来,原厂部、生产部及炮弹仓库旧址基本保存完好,还在政府规划下逐步修复,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国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2019年12月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作为解放战争中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军工厂,刘伯承工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共和国元帅名字命名的兵工厂,是人民兵工的优秀典范和杰出代表。从黄崖洞兵工厂、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到刘伯承工厂,再到如今的中国兵器淮海工业集团,无论多少次更名、易址,这个集体始终保持着一颗红心、一腔热血,就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也被誉为“太行山上一面旗”,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

当年,广大兵工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练形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凝聚成了人民兵工独特而深厚的精神内涵,代表着对党和国家、民族的绝对忠诚与责任担当,成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红色基因。今天,新时代的兵工人更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始终牢记强军报国的初心,履行好强军首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进。(记者高文婷)

原标题:刘伯承工厂: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八路军在高峪建立的兵工厂去了哪里?
· 揭密七十年前的潞州区附城兵工厂
· “人民军工摇篮”黄崖洞兵工厂:八百里太行出奇兵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历史
刘伯承工厂:人民兵工的优秀典范和杰出代表

2019年,国家工信部公布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认定名单,刘伯承工厂旧址荣列其中。刘伯承工厂是我国唯一以共和国元帅名字命名的军工厂,其前身是建于抗战时期的黄崖洞兵工厂,解放战争时期改名为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1948年4月荣获“刘伯承工厂”称号,现为淮海工业集团。

一直以来,刘伯承工厂并不为人所熟知。今天,让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重新回顾人民军工史上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刘伯承工厂是人民兵工的优秀典范和杰出代表,它是由我党我军创建的成建制、成体制、成规模的兵工厂,其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创建的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

掀起立功竞赛热潮

人人能立功人人要立功

1939年6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参谋长的命令,将原先设立在榆社县韩庄村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转移到黄崖洞,并扩建为我军在华北地区敌后最大的兵工厂,一年的生产能力能装备八路军16个正规团。

黄崖洞保卫战以后的两年,我军采取了“化整为零,分散转移”方针。1943年兵工厂分为三个分厂分别迁移到和顺、辽县(后改为左权),二分厂仍驻在黎城的黄崖洞,不久后搬迁到平顺西安村,直到1945年长治解放后,1946年才又搬迁到市区南石槽村。当时全厂共有87台专用设备,工人1700多名,仍是当时华北敌后最大的兵工厂,主要生产82迫击炮弹。

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为满足部队对弹药日益增长的需求,晋冀鲁豫军区军工处决定以“产品数量多,质量好,成本低,销路广”为目标,在太行兵工系统中开展争创“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活动。

一场轰轰烈烈的立功竞赛运动迅速在太行山上兴起,兵工二厂作为太行山上最大的炮弹厂立即响应号召,为了更好地调动全体职工的生产热情,工厂一方面激发大家的斗志,一方面提出“人人能立功,人人要立功,立功最光荣”“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士气,并规定了产量、质量、安全、技术革新、节约、爱护设备、义务工、纪律、工厂保卫、与不良行为作斗争、后勤保障等28个方面的立功标准。

当年“钢铁+炸药”的传统生产方式下,条件艰苦简陋,但老兵工们心怀“把一切献给党”的崇高使命,为了大力支持前线作战和发展军工事业,以饱满的革命热情攻坚克难,坚持昼夜生产。老兵工们响亮地提出“后方多流汗,前方少流血”“工房就是战场,机器就是刀枪”等行动口号,不计时间、不讲报酬,千方百计改进工具、设备,促进生产效率成倍增长。在开展立功竞赛活动的14个月里,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以及许多英雄模范和先进生产者。

月产炮弹3万发

荣获“刘伯承工厂”称号

时任兵工二厂副厂长的韩忠武,每天都要进工房、看工序,哪里有问题他就出现在哪里。当时,由他革新的套扣专用设备,将工效提高了40倍。有一次,一辆装满炮弹的导轨车因失灵滑坡冲向火炉,韩忠武奋不顾身拦下导轨车,并带领工人们抢运出压在火炉上的100箱炮弹,避免了一场事故和灾难的发生。

火药技师教逢春全家七口人从抗战时期就参加了兵工厂的火药研制工作。在工作中,他的两个叔父和妻子先后牺牲,唯一的儿子也被炸死,而他自己在试验中多次负伤。有一次,敌机在工厂附近轰炸时投下一枚炸弹没有爆炸,大家赶到现场时发现竟然是定时炸弹。面对危险,教逢春从人群中走出来说:“我是火药技师,让我来。”最终成功解除了危机,并缴获了大量的黄色炸药。

在抗战时期获得了“炮弹大王”美誉的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而是充分发挥他敢打敢拼的硬汉子精神,每天工作16个小时,最多时达到19个小时,他在创建刘伯承工厂运动中始终跑在前列,带动整个工厂掀起生产竞赛的热潮。在创建运动中甄荣典立过一次大功、二次小功,得到军工部奖励的一面镜子,上书“英雄本色”。

担任过兵工二厂厂长兼监理(政委)的贾晓东回忆说,那时工人们每天要提前一两个小时到工房工作,一干起来就常常忘记了时间,下班时间到了还需要领导催他们休息。

随着炮弹生产量的急速增长,原材料匮乏的情况日益显现。为收集更多原材料,应对增产需求,广大工人纷纷把祖传的银圆、金戒指、银首饰捐献出来。有的工人没有珍贵的东西,就主动义务献工。据统计,在创建“刘伯承工厂”立功竞赛运动中,兵工二厂90%的工人都立功受奖。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战斗空前激烈,弹药消耗也很大。我军缴获的兵器往往是械多弹少,甚至有械无弹。因此,我军在华北、中原、西北等战场的弹药供应,主要以太行兵工自行生产为主,兵工二厂为解放战争的火力供应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一年,兵工二厂实现技术改造与技术革新共117项,82迫击炮弹月产量由1947年2月的13000发增加到1948年4月的34000发。在设备不变、原材料供应困难的条件下,产量增长2.6倍,平均降低成本35%,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支援。1948年4月,兵工二厂以“产量成倍增长、质量信得过、成本大幅度下降、管理企业化、技术改造成绩显著、政治工作有力”等特点,荣获“刘伯承工厂”称号。刘伯承亲笔题写了“提高兵工质量,增大歼灭战的实效”的锦旗授予兵工二厂。

1948年5月1日,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滕代远来厂视察时,亲笔题写了“刘伯承工厂”厂名。

妥善保护工厂旧址

打造红色教育基地

近年来,刘伯承工厂旧址被相关部门妥善地保护了起来,原厂部、生产部及炮弹仓库旧址基本保存完好,还在政府规划下逐步修复,是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全国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全国中小学生研学教育基地”,2019年12月被工信部认定为第三批国家工业遗产。

作为解放战争中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的军工厂,刘伯承工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共和国元帅名字命名的兵工厂,是人民兵工的优秀典范和杰出代表。从黄崖洞兵工厂、晋冀鲁豫军区兵工二厂到刘伯承工厂,再到如今的中国兵器淮海工业集团,无论多少次更名、易址,这个集体始终保持着一颗红心、一腔热血,就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也被誉为“太行山上一面旗”,受到国务院通令嘉奖。

当年,广大兵工人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凝练形成的“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凝聚成了人民兵工独特而深厚的精神内涵,代表着对党和国家、民族的绝对忠诚与责任担当,成为新中国兵器工业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红色基因。今天,新时代的兵工人更将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始终牢记强军报国的初心,履行好强军首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进。(记者高文婷)

原标题:刘伯承工厂: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