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长治讯:百万吨级膏体充填开采作为高河能源一张闪亮的“绿色名片”,是高河能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生动实践,也是“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努力探索。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该项目高效运营,高河能源通过提高职工专业技能水平、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全面优化充填流程,促进了充填开采提质增效。
图为:潞安化工高河能源填充开采示范基地
提技能就是提效率
近日,记者走进正在建设中的膏体充填实验室,屋内整齐摆放着激光粒度分析仪、比表面仪、凝结时间测定仪、振动筛等实验仪器和分析设备。实验员张慧姣正准备将刚得出的实验结果和充填材料配比上报给充填开采集控中心。
“膏体充填实验室是膏体充填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建立,让我们实现常用原材料实时检测、检测结果快速获得、膏体料浆分批检测、性能波动及时调整、强度数据次次检测、龄期强度提前预测等。”生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张永平介绍。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膏体充填最重要的材料就是膏体,膏体的好坏取决于充填材料配比,而材料配比的根源就在于实验的结果和得出的数据。膏体充填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和现场、井上和井下、理论和实际的深入联系和反馈,能更好地指导充填配料、服务充填生产。
与此同时,膏体充填实验室也为实验员们提供了技能提升的平台。“我们会利用闲暇时间反复练习实验步骤,同时还会定期组织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达到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的目的。”张慧姣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如何能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创造更好的成绩?”近期,充填开采队创新研制了尾梁延伸装置,加装柔性网,进一步优化充填工艺,使单循环产量增加33%,充填开采效率再次提升。
“以前我们充填开采支架设计尾梁为1.6米,通过顶板加装双层接触网也只能将充填空间增加到2.4米,单循环充填空间受限导致产量受限,严重制约充填开采效率提升。”充填开采队队长李双利说。
为寻找增加充填空间的方法和途径,该队深入井下实地调研,通过不断努力,成功设计出一款尾梁延伸装置。“该装置利用原有充填支架尾梁,通过特殊连接耳把3.2米的工字钢托梁连接起来,将尾梁的支护范围由原来的1.6米增加至4米,使得充填区有效支护宽度增加到4米,这样我们的充填空间就增加到了4米,进一步缩短联网时间,提高联网效率。”充填开采队机电队长孛一峰说。
类似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管路快速疏通装置的成功研制,彻底解决了充填开采堵管问题,能够在1.5个小时内顺利完成管路疏通工作,有效保证了充填开采系统的稳定可靠,目前该装置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创新优化隔离体系,通过加强顶部隔离、底部隔离和角隔离,形成凹型隔离防护圈,保证了端头尾隔离“零漏浆”,全面提升了充填隔离质量等。
谋优化就是谋未来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就是要针对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卡脖子”问题加强科技攻关、系统优化。
“整个充填系统是一个自动化系统,现在我们在膏体充填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集控系统操作、膏体投入、充填时间等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如何通过全流程系统优化达到充填效率大幅度提升是我们的目标。”张永平说。
膏体充填系统由地面充填系统、管道输送系统和井下充填工作面三部分构成,每一个系统又包含多个子系统。因此高河能源围绕多个子系统,进一步制定了优化改造项目,包含设备改造、性能提升、水路改造等。
膏体充填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补水,补水能力的大小与充填效率密切相关。职工张慧凯说:“现在补水能力是50立方米/每小时,通过水路改造,最佳可达到120立方米/每小时,可以大大提升充填效率。”
除此以外,改造、优化项目还有很多。例如,除尘改造不仅实现粉尘收纳,改善作业环境,而且能大大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提升设备性能;优化膏体输送时间、配料搅拌时间、凝固时间等,在保证膏体质量的同时,缩短搅拌时间、增加膏体输送频次,提高工作效率;建造粉煤灰仓,确保粉煤灰供应充足、及时;对充填泵定期进行配件更换、换油,全面检修泵送能力等。
据了解,这些项目都处于正在进行时,如果整个系统优化成功,充填效率有望可以从400立方米/小时达到500立方米/小时,采煤效率由3刀煤/5小时提升至4刀煤/7小时。(雷淼淼、连雅男)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黄河新闻网长治讯:百万吨级膏体充填开采作为高河能源一张闪亮的“绿色名片”,是高河能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生动实践,也是“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努力探索。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推动该项目高效运营,高河能源通过提高职工专业技能水平、积极探索技术创新、全面优化充填流程,促进了充填开采提质增效。
图为:潞安化工高河能源填充开采示范基地
提技能就是提效率
近日,记者走进正在建设中的膏体充填实验室,屋内整齐摆放着激光粒度分析仪、比表面仪、凝结时间测定仪、振动筛等实验仪器和分析设备。实验员张慧姣正准备将刚得出的实验结果和充填材料配比上报给充填开采集控中心。
“膏体充填实验室是膏体充填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的建立,让我们实现常用原材料实时检测、检测结果快速获得、膏体料浆分批检测、性能波动及时调整、强度数据次次检测、龄期强度提前预测等。”生产技术部副总工程师张永平介绍。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膏体充填最重要的材料就是膏体,膏体的好坏取决于充填材料配比,而材料配比的根源就在于实验的结果和得出的数据。膏体充填实验室通过实验室和现场、井上和井下、理论和实际的深入联系和反馈,能更好地指导充填配料、服务充填生产。
与此同时,膏体充填实验室也为实验员们提供了技能提升的平台。“我们会利用闲暇时间反复练习实验步骤,同时还会定期组织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技能的不断提升,达到避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的目的。”张慧姣说。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
“如何能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创造更好的成绩?”近期,充填开采队创新研制了尾梁延伸装置,加装柔性网,进一步优化充填工艺,使单循环产量增加33%,充填开采效率再次提升。
“以前我们充填开采支架设计尾梁为1.6米,通过顶板加装双层接触网也只能将充填空间增加到2.4米,单循环充填空间受限导致产量受限,严重制约充填开采效率提升。”充填开采队队长李双利说。
为寻找增加充填空间的方法和途径,该队深入井下实地调研,通过不断努力,成功设计出一款尾梁延伸装置。“该装置利用原有充填支架尾梁,通过特殊连接耳把3.2米的工字钢托梁连接起来,将尾梁的支护范围由原来的1.6米增加至4米,使得充填区有效支护宽度增加到4米,这样我们的充填空间就增加到了4米,进一步缩短联网时间,提高联网效率。”充填开采队机电队长孛一峰说。
类似的创新成果还有很多。管路快速疏通装置的成功研制,彻底解决了充填开采堵管问题,能够在1.5个小时内顺利完成管路疏通工作,有效保证了充填开采系统的稳定可靠,目前该装置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创新优化隔离体系,通过加强顶部隔离、底部隔离和角隔离,形成凹型隔离防护圈,保证了端头尾隔离“零漏浆”,全面提升了充填隔离质量等。
谋优化就是谋未来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就是要针对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卡脖子”问题加强科技攻关、系统优化。
“整个充填系统是一个自动化系统,现在我们在膏体充填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在集控系统操作、膏体投入、充填时间等方面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如何通过全流程系统优化达到充填效率大幅度提升是我们的目标。”张永平说。
膏体充填系统由地面充填系统、管道输送系统和井下充填工作面三部分构成,每一个系统又包含多个子系统。因此高河能源围绕多个子系统,进一步制定了优化改造项目,包含设备改造、性能提升、水路改造等。
膏体充填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补水,补水能力的大小与充填效率密切相关。职工张慧凯说:“现在补水能力是50立方米/每小时,通过水路改造,最佳可达到120立方米/每小时,可以大大提升充填效率。”
除此以外,改造、优化项目还有很多。例如,除尘改造不仅实现粉尘收纳,改善作业环境,而且能大大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提升设备性能;优化膏体输送时间、配料搅拌时间、凝固时间等,在保证膏体质量的同时,缩短搅拌时间、增加膏体输送频次,提高工作效率;建造粉煤灰仓,确保粉煤灰供应充足、及时;对充填泵定期进行配件更换、换油,全面检修泵送能力等。
据了解,这些项目都处于正在进行时,如果整个系统优化成功,充填效率有望可以从400立方米/小时达到500立方米/小时,采煤效率由3刀煤/5小时提升至4刀煤/7小时。(雷淼淼、连雅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