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清剪纸:古老工艺焕发生机
发布时间: 2021-08-06   |  来源: 上党晚报
 
分享到: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刀与纸相交互的“沙沙”声陪伴郭培清走过了几十年,剪纸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在他的心中也从最初的兴趣演变为更多的责任。郭培清说,剪纸的发展,既要保留传统,也要拓展题材,更需要与人们当下的生活关联起来,这样才能让这门艺术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剪纸情缘五十载

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因材料、工具简单,一直颇具人气。有人曾这样评价:“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剪出美妙、简约的艺术,这就是东方素描。”

在郭培清看来,剪纸对他有着不同的意义,“与生俱来,从未离开,一生与之相伴。”65岁的他这样形容。郭培清出生在上党区南呈村,在童年记忆中,妈妈常常拿着一把剪刀和一张纸盘坐在炕头,不用勾勒绘画,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就在剪刀的游走中诞生。“我母亲每幅剪纸都是脱稿剪出,那时村里的人常常让她帮忙熏样,再照着剪,特别受欢迎。”

幼时的启蒙深深烙印在郭培清的记忆中,他早早就拿起剪刀像母亲一样把脑中的画面呈现于纸上,天上飞的鸟,树上开的花,地上跑的鸡鸭鹅……只要他看见,就能照着剪下来,剪啥像啥、入木三分。16岁时,郭培清已经能熟练掌握剪纸的各种手法,成了远近闻名的剪纸能人,每到逢年过节或是乡亲们办喜事儿,都会请他剪几幅,他的剪纸几乎贴遍了南呈村的家家户户,每当说起这些,笑容便挂在老郭脸上。

2008年,郭培清从村里会计的岗位上退下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忙完了地里的农活,干点啥?剪纸!除了这个,他不爱别的。白天剪,黑夜剪,他把记忆中的画面一点点全部剪了出来,

2009年,郭培清偶然得知剪纸还能上报纸,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打了《上党晚报》的热线电话说明了自己的意图。没想到,第二天晚报的记者就来到他的家里进行了采访。没过几天,一则《长治民间剪纸艺人郭培清妙手新年送祥瑞》的报道,以“八虎闹春”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在《上党晚报》头版头条刊登。

这年春节,大女儿郭淑芳从城里打工回家,她看到父亲的这幅《八虎闹春》后,赞叹不已。一个新的想法油然而生:“这么高超的技艺为啥只能当个业余爱好?咋就不能把它变成工艺品卖出去?”

于是,女儿的提议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培清剪纸”,但是这条路他们一家人走得并不轻松。

古老剪纸焕发新生

8月7日,记者来到了上党区韩店镇的“德孝堂”,见到了郭培清的大女儿郭淑芳。德孝堂是“培清剪纸”设在上党区的一家展厅,如今郭淑芳每天在这里工作,“联系订单,接待顾客,让更多人了解培清剪纸。”她笑着对记者说。

如果没有她的推动,父亲郭培清可能依然把剪纸当作业余爱好,正是在父女二人合力之下,培清剪纸不仅登上了非遗名录,也成为上党区闻名的工艺产品。

“可是当时我爸一点儿都不同意我的建议。”郭淑芳回忆,父亲认为剪纸虽好,但是把它当工艺品卖,有点儿异想天开。所以当郭淑芳拿着那幅《八虎闹春》去城里装裱时,郭培清并不领情。但是他没有想到,正是女儿的这个任性之举让更多人认识了他的剪纸,他也明白了原来自己喜欢的技艺还能变成商品,至此,郭培清的剪纸生涯开启了新天地。

“那家字画装裱店在韩店,老板看到装好的剪纸作品连声称赞,当场表示可以放在店里代卖。他还问这样的作品还有没有?如果有,可以全部拿过来。”郭淑芳当时很激动,她知道自己选的这条路没错,她得让父亲的辛劳有所体现。

2012年,上党区第二届“天下都城隍”祈福文化旅游节开幕,郭培清的7幅剪纸作品被推荐到庄子河旅游接待中心展出。展出期间,这些精妙绝伦的剪纸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和父亲特别感激当时上党区的宣传部长魏俊英,她看到父亲的那7幅剪纸后,随即来到我们家。魏部长说,这是艺术啊,一定要好好保护,不能廉价卖掉。”郭淑芳被这句话深深震撼,她仿佛一下子明白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2012年8月,郭淑芳帮助父亲注册了培清剪纸工艺有限公司;2013年2月,郭培清剪纸作品首次推出展览,40幅精品剪纸呈现给大众,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郭家陆续接到剪纸订单。培清剪纸走出了农家小院,成为了艺术商品,古老的技艺在新的契机下焕发生机。

如今,培清剪纸工艺有限公司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逐渐形成了集培训、展览、生产、装裱于一体的产业项目,“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逐渐成熟。他们的产品包括红色记忆、民风民俗、花鸟鱼虫、反腐倡廉四个主题,“没有大家的帮助,没有大女儿的推动,我一个人剪纸剪不出这么个天地。”郭培清笑着说。

技艺传承大有可为

培清剪纸土生土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表现形式上吸收了北方剪纸粗犷、雄壮、简练的特征,同时又融入南方剪纸的细腻、柔和,常常根据生活图像进行创意研发。

五十年来,郭培清见证了剪纸工具的发展,经历了剪纸文化的融合:“我小的时候,所剪的图案基本是对称的,都是当地办酒席或者过春节时所用的。到后来,剪纸和人们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相融合,可以根据想象随意剪刻。”

“学剪纸不仅要有一双巧手,还需要创新。”郭培清对剪纸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剪什么像什么’,更不能局限于拳头大小的作品。剪纸的发展,既要保留传统,也要拓展题材,更需要与人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对剪纸的传承至关重要。”

可喜的是,喜欢剪纸并愿意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自从有了名气,经常有人登门拜师,求学者中,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六龄孩童。不论谁来,老郭都会手把手地教他们剪纸的创意、构图和剪刻。

2012年,一位在山西机电学院上学的大学生找到郭培清,说学院准备成立剪纸协会,想邀请他讲讲剪纸操作的实践技能。郭培清一口就答应下来。从此,他经常自费到太原为学生们讲课。图啥呢?郭培清说:“这个协会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孩子们能沉下心来、坐在这里静静地学习剪纸,不容易。咱得支持。”学院领导被郭培清的做法感动,在场地紧张的情况下,给这群学习剪纸的学生们腾出了专门的活动室。老郭骄傲地告诉记者,他的“大学生徒弟”近年来在省内外举办的剪纸大赛中屡屡获奖,“这比自己得奖还要开心!”

如今这项传承工作落到了大女儿郭淑芳的肩头,她每周都会到荫城小学的剪纸社团,教孩子们剪纸。“小孩子们都很有灵气,尤其是一些男孩,想法好,手法巧,学得快,真是好苗子。”

“我们希望更多的学校能有剪纸社团,不需要多大的投入,就能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特别有意义。”郭培清说,“我年龄虽大,但手里的功夫还行,只要剪得动,就要努力创作。希望更多人喜欢这个技艺,这样咱的剪纸才能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杨亚娟)

原标题:培清剪纸:游走在剪刀下的艺术美


[编辑:李倩]

  相关链接
· 沁源剪纸荣获“长治市第三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一等奖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非遗
培清剪纸:古老工艺焕发生机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刀与纸相交互的“沙沙”声陪伴郭培清走过了几十年,剪纸这门古老的传统技艺在他的心中也从最初的兴趣演变为更多的责任。郭培清说,剪纸的发展,既要保留传统,也要拓展题材,更需要与人们当下的生活关联起来,这样才能让这门艺术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剪纸情缘五十载

在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因材料、工具简单,一直颇具人气。有人曾这样评价:“一张纸,一把剪刀,就能剪出美妙、简约的艺术,这就是东方素描。”

在郭培清看来,剪纸对他有着不同的意义,“与生俱来,从未离开,一生与之相伴。”65岁的他这样形容。郭培清出生在上党区南呈村,在童年记忆中,妈妈常常拿着一把剪刀和一张纸盘坐在炕头,不用勾勒绘画,一幅幅妙趣横生的画面就在剪刀的游走中诞生。“我母亲每幅剪纸都是脱稿剪出,那时村里的人常常让她帮忙熏样,再照着剪,特别受欢迎。”

幼时的启蒙深深烙印在郭培清的记忆中,他早早就拿起剪刀像母亲一样把脑中的画面呈现于纸上,天上飞的鸟,树上开的花,地上跑的鸡鸭鹅……只要他看见,就能照着剪下来,剪啥像啥、入木三分。16岁时,郭培清已经能熟练掌握剪纸的各种手法,成了远近闻名的剪纸能人,每到逢年过节或是乡亲们办喜事儿,都会请他剪几幅,他的剪纸几乎贴遍了南呈村的家家户户,每当说起这些,笑容便挂在老郭脸上。

2008年,郭培清从村里会计的岗位上退下来,有了更多的闲暇时间。忙完了地里的农活,干点啥?剪纸!除了这个,他不爱别的。白天剪,黑夜剪,他把记忆中的画面一点点全部剪了出来,

2009年,郭培清偶然得知剪纸还能上报纸,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打了《上党晚报》的热线电话说明了自己的意图。没想到,第二天晚报的记者就来到他的家里进行了采访。没过几天,一则《长治民间剪纸艺人郭培清妙手新年送祥瑞》的报道,以“八虎闹春”为主题,图文并茂地在《上党晚报》头版头条刊登。

这年春节,大女儿郭淑芳从城里打工回家,她看到父亲的这幅《八虎闹春》后,赞叹不已。一个新的想法油然而生:“这么高超的技艺为啥只能当个业余爱好?咋就不能把它变成工艺品卖出去?”

于是,女儿的提议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培清剪纸”,但是这条路他们一家人走得并不轻松。

古老剪纸焕发新生

8月7日,记者来到了上党区韩店镇的“德孝堂”,见到了郭培清的大女儿郭淑芳。德孝堂是“培清剪纸”设在上党区的一家展厅,如今郭淑芳每天在这里工作,“联系订单,接待顾客,让更多人了解培清剪纸。”她笑着对记者说。

如果没有她的推动,父亲郭培清可能依然把剪纸当作业余爱好,正是在父女二人合力之下,培清剪纸不仅登上了非遗名录,也成为上党区闻名的工艺产品。

“可是当时我爸一点儿都不同意我的建议。”郭淑芳回忆,父亲认为剪纸虽好,但是把它当工艺品卖,有点儿异想天开。所以当郭淑芳拿着那幅《八虎闹春》去城里装裱时,郭培清并不领情。但是他没有想到,正是女儿的这个任性之举让更多人认识了他的剪纸,他也明白了原来自己喜欢的技艺还能变成商品,至此,郭培清的剪纸生涯开启了新天地。

“那家字画装裱店在韩店,老板看到装好的剪纸作品连声称赞,当场表示可以放在店里代卖。他还问这样的作品还有没有?如果有,可以全部拿过来。”郭淑芳当时很激动,她知道自己选的这条路没错,她得让父亲的辛劳有所体现。

2012年,上党区第二届“天下都城隍”祈福文化旅游节开幕,郭培清的7幅剪纸作品被推荐到庄子河旅游接待中心展出。展出期间,这些精妙绝伦的剪纸给观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和父亲特别感激当时上党区的宣传部长魏俊英,她看到父亲的那7幅剪纸后,随即来到我们家。魏部长说,这是艺术啊,一定要好好保护,不能廉价卖掉。”郭淑芳被这句话深深震撼,她仿佛一下子明白了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2012年8月,郭淑芳帮助父亲注册了培清剪纸工艺有限公司;2013年2月,郭培清剪纸作品首次推出展览,40幅精品剪纸呈现给大众,前来观展的人络绎不绝,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郭家陆续接到剪纸订单。培清剪纸走出了农家小院,成为了艺术商品,古老的技艺在新的契机下焕发生机。

如今,培清剪纸工艺有限公司已经走过了8个年头,逐渐形成了集培训、展览、生产、装裱于一体的产业项目,“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逐渐成熟。他们的产品包括红色记忆、民风民俗、花鸟鱼虫、反腐倡廉四个主题,“没有大家的帮助,没有大女儿的推动,我一个人剪纸剪不出这么个天地。”郭培清笑着说。

技艺传承大有可为

培清剪纸土生土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表现形式上吸收了北方剪纸粗犷、雄壮、简练的特征,同时又融入南方剪纸的细腻、柔和,常常根据生活图像进行创意研发。

五十年来,郭培清见证了剪纸工具的发展,经历了剪纸文化的融合:“我小的时候,所剪的图案基本是对称的,都是当地办酒席或者过春节时所用的。到后来,剪纸和人们的生活习性和性格相融合,可以根据想象随意剪刻。”

“学剪纸不仅要有一双巧手,还需要创新。”郭培清对剪纸的思考一直没有停止,“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剪什么像什么’,更不能局限于拳头大小的作品。剪纸的发展,既要保留传统,也要拓展题材,更需要与人们当下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这对剪纸的传承至关重要。”

可喜的是,喜欢剪纸并愿意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自从有了名气,经常有人登门拜师,求学者中,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六龄孩童。不论谁来,老郭都会手把手地教他们剪纸的创意、构图和剪刻。

2012年,一位在山西机电学院上学的大学生找到郭培清,说学院准备成立剪纸协会,想邀请他讲讲剪纸操作的实践技能。郭培清一口就答应下来。从此,他经常自费到太原为学生们讲课。图啥呢?郭培清说:“这个协会是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孩子们能沉下心来、坐在这里静静地学习剪纸,不容易。咱得支持。”学院领导被郭培清的做法感动,在场地紧张的情况下,给这群学习剪纸的学生们腾出了专门的活动室。老郭骄傲地告诉记者,他的“大学生徒弟”近年来在省内外举办的剪纸大赛中屡屡获奖,“这比自己得奖还要开心!”

如今这项传承工作落到了大女儿郭淑芳的肩头,她每周都会到荫城小学的剪纸社团,教孩子们剪纸。“小孩子们都很有灵气,尤其是一些男孩,想法好,手法巧,学得快,真是好苗子。”

“我们希望更多的学校能有剪纸社团,不需要多大的投入,就能让孩子接触传统文化,特别有意义。”郭培清说,“我年龄虽大,但手里的功夫还行,只要剪得动,就要努力创作。希望更多人喜欢这个技艺,这样咱的剪纸才能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来源:上党晚报 记者杨亚娟)

原标题:培清剪纸:游走在剪刀下的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