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太行山、太岳山环绕的长治,这片红色热土上矗立的700余处革命遗迹、纪念地,无一不记录着革命先辈在民族解放过程中作出的牺牲,讲述着抗战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在此期间,对党有着坚定信仰的上党儿女将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以命名的方式,镌刻在长治的历史上,融入到长治的红色基因中,安居烈士祠就是这样的例子。
日前,记者走进潞州区安居村的烈士祠,探索革命先辈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将红色作为信仰的历史——
一座以烈士名命名的石拱桥
盛夏时节的长治,满目葱茏,风景无限。
从市区出发,驱车40分钟左右,便来到了位于潞州区黄碾镇的安居村。村东头是一座青石拱桥,东西走向,桥身共有桥洞十孔,桥面两侧装有望柱、栏杆、栏板。同记者一同探访安居烈士祠的王祥生,专注于太行军事发展历史的研究,他告诉记者,该桥就是安居村鼎鼎有名的“若飞桥”,原名黄碾桥,于1946年为纪念王若飞而易名。
探访安居烈士祠,若飞桥是不能忽略的内容之一。据潞州区文旅部门资料记载,若飞桥是黄碾镇的交通枢纽,是长治市原郊区范围内最大的石拱桥。该桥于1941年1月动工兴建,10月建成。桥长146米,宽12米,其中机动车道宽9米,两边的人行道各宽1.5米,共有桥洞十孔,中间四孔宽9米,两边的三孔宽8米。桥上有石栏杆,栏板上雕有莲花、金瓜等浮雕图案,两端竖立石狮一对,拱券洞门的顶部嵌龙头饰物,桥的南面正中刻有“黄碾桥”三个大字,南北桥面拱与拱之间刻有“协办建设”“众志成城”“造福深远”“利国便民”“和衷共济”“便利交通”“漳河”等十二块石碑。桥石缝合稳固,整座石拱桥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壮丽。
从桥上所书内容可见,竣工于1941年的黄碾桥建设地和建造初衷一目了然。那么,这样一座“为民造福”、且带有明显地方印记的石拱桥为何在5年之后更名为若飞桥呢?这就要从与该桥相隔不到20米的安居烈士祠中寻找答案了。
三块石碑解读烈士祠由来
与若飞桥隔街相对,斑驳的墙外,一块写有“烈士祠”的碑刻隐在葱郁的树林中。碑刻显示:该烈士祠于2011年3月公布为“郊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祥生告诉记者,烈士祠就在与碑刻一墙之隔的晋冀鲁豫安居兵工十四厂旧址内。
此次的探访对于王祥生来说可谓驾轻就熟。从晋冀鲁豫安居兵工十四厂旧址的大门进入,一路往东南方向步行,穿过低矮的杂草和灌木,钻过一扇小门,一处砖木结构的庙宇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座正殿三间,设有东西厢房的庙宇,屋顶配有龙头瓦、兽角、飞檐、斗拱,其木质雕刻的镂空人物栩栩如生。经文旅部门专业人士初步辨认,寺庙的建筑风格属于明末清初时期。王祥生告诉记者,该庙最初为寄托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美好愿望的庙宇,后来被改为烈士祠。
这种说法在进入庙的正殿内便被印证。正殿正中,三块高2.1米、宽0.64米、厚0.25米的青石碑刻肃穆矗立,碑上的阴刻文字依稀可辨。顺序从左至右,第一块石碑上书“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由时任潞城县县长赵军同志撰文,其上密密麻麻地写道:“我们潞城参议会议成立的时候,听到了四八死难烈士的消息,为了纪念王若飞等同志的遇难,除在参议会议上举行追悼大会外,并决议将黄碾之大石桥改名为若飞桥,之西端改筑一烈士祠,并将四八烈士之略历列碑。”
第二块石碑是王若飞(时任中共谈判代表)和秦邦宪(时任中共谈判代表)的生平简历;第三块石碑为邓发(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叶挺(新四军军长)和黄齐生(老教育家)的生平简历。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一日”。
完善史料传承红色基因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发行的《延安时期大事记述》“延安各界痛悼四八烈士”一文记载:1946年4月8日,参加重庆和平谈判的王若飞与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等13人,携带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飞机意外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4月13日,成立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治丧委员会。王祥生告诉记者,在他研究安居烈士祠的由来时,曾查阅了大量史料,并走访了许多革命史学者,据称,“四八空难”后,晋冀鲁豫解放区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祭奠活动。1946年7月1日,潞城参议会在黄碾镇安居村的河神庙中开展追悼活动时,决定将黄碾大石桥改为“若飞桥”,将河神庙改建为“英烈祠”。
在探访过程中,王祥生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他和安居烈士祠的故事。据他讲述,2019年夏季,他应朋友邀请,来到晋冀鲁豫安居兵工十四厂旧址查看厂区内保存完好的兵工制造机器。其间,他饶有兴致地来到了烈士祠内。当时的祠堂内曾有人居住,在居住人垒砌的砖墙中,王祥生首先发现并完整地读出了第一块石碑上的刻字,遂邀请市博物馆的拓碑技术人员到现场,将碑文完整拓印。
碑刻内容被完整拓印,给在黄碾镇流传已久的烈士祠增加了更为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爱国教育意义。在探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秋季起,潞州区便开始对安居烈士祠开展环境保护和复原性的修缮。目前,烈士祠已经再次申报了潞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把烈士祠打造为本地及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记者申丽娜、杨亚娟、李燎原)
原标题:安居烈士祠:红色信仰在这里传承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太行山、太岳山环绕的长治,这片红色热土上矗立的700余处革命遗迹、纪念地,无一不记录着革命先辈在民族解放过程中作出的牺牲,讲述着抗战历史上曾经发生的事件。在此期间,对党有着坚定信仰的上党儿女将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以命名的方式,镌刻在长治的历史上,融入到长治的红色基因中,安居烈士祠就是这样的例子。
日前,记者走进潞州区安居村的烈士祠,探索革命先辈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将红色作为信仰的历史——
一座以烈士名命名的石拱桥
盛夏时节的长治,满目葱茏,风景无限。
从市区出发,驱车40分钟左右,便来到了位于潞州区黄碾镇的安居村。村东头是一座青石拱桥,东西走向,桥身共有桥洞十孔,桥面两侧装有望柱、栏杆、栏板。同记者一同探访安居烈士祠的王祥生,专注于太行军事发展历史的研究,他告诉记者,该桥就是安居村鼎鼎有名的“若飞桥”,原名黄碾桥,于1946年为纪念王若飞而易名。
探访安居烈士祠,若飞桥是不能忽略的内容之一。据潞州区文旅部门资料记载,若飞桥是黄碾镇的交通枢纽,是长治市原郊区范围内最大的石拱桥。该桥于1941年1月动工兴建,10月建成。桥长146米,宽12米,其中机动车道宽9米,两边的人行道各宽1.5米,共有桥洞十孔,中间四孔宽9米,两边的三孔宽8米。桥上有石栏杆,栏板上雕有莲花、金瓜等浮雕图案,两端竖立石狮一对,拱券洞门的顶部嵌龙头饰物,桥的南面正中刻有“黄碾桥”三个大字,南北桥面拱与拱之间刻有“协办建设”“众志成城”“造福深远”“利国便民”“和衷共济”“便利交通”“漳河”等十二块石碑。桥石缝合稳固,整座石拱桥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壮丽。
从桥上所书内容可见,竣工于1941年的黄碾桥建设地和建造初衷一目了然。那么,这样一座“为民造福”、且带有明显地方印记的石拱桥为何在5年之后更名为若飞桥呢?这就要从与该桥相隔不到20米的安居烈士祠中寻找答案了。
三块石碑解读烈士祠由来
与若飞桥隔街相对,斑驳的墙外,一块写有“烈士祠”的碑刻隐在葱郁的树林中。碑刻显示:该烈士祠于2011年3月公布为“郊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祥生告诉记者,烈士祠就在与碑刻一墙之隔的晋冀鲁豫安居兵工十四厂旧址内。
此次的探访对于王祥生来说可谓驾轻就熟。从晋冀鲁豫安居兵工十四厂旧址的大门进入,一路往东南方向步行,穿过低矮的杂草和灌木,钻过一扇小门,一处砖木结构的庙宇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座正殿三间,设有东西厢房的庙宇,屋顶配有龙头瓦、兽角、飞檐、斗拱,其木质雕刻的镂空人物栩栩如生。经文旅部门专业人士初步辨认,寺庙的建筑风格属于明末清初时期。王祥生告诉记者,该庙最初为寄托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美好愿望的庙宇,后来被改为烈士祠。
这种说法在进入庙的正殿内便被印证。正殿正中,三块高2.1米、宽0.64米、厚0.25米的青石碑刻肃穆矗立,碑上的阴刻文字依稀可辨。顺序从左至右,第一块石碑上书“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由时任潞城县县长赵军同志撰文,其上密密麻麻地写道:“我们潞城参议会议成立的时候,听到了四八死难烈士的消息,为了纪念王若飞等同志的遇难,除在参议会议上举行追悼大会外,并决议将黄碾之大石桥改名为若飞桥,之西端改筑一烈士祠,并将四八烈士之略历列碑。”
第二块石碑是王若飞(时任中共谈判代表)和秦邦宪(时任中共谈判代表)的生平简历;第三块石碑为邓发(中共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叶挺(新四军军长)和黄齐生(老教育家)的生平简历。立碑时间为“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一日”。
完善史料传承红色基因
据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年发行的《延安时期大事记述》“延安各界痛悼四八烈士”一文记载:1946年4月8日,参加重庆和平谈判的王若飞与秦邦宪、邓发、叶挺、黄齐生等13人,携带中共代表团同国民党谈判的最后方案乘飞机回延安,准备向中共中央请示汇报。飞机意外在山西兴县黑茶山撞山坠毁,机上人员全部遇难。4月13日,成立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治丧委员会。王祥生告诉记者,在他研究安居烈士祠的由来时,曾查阅了大量史料,并走访了许多革命史学者,据称,“四八空难”后,晋冀鲁豫解放区曾进行过大规模的祭奠活动。1946年7月1日,潞城参议会在黄碾镇安居村的河神庙中开展追悼活动时,决定将黄碾大石桥改为“若飞桥”,将河神庙改建为“英烈祠”。
在探访过程中,王祥生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他和安居烈士祠的故事。据他讲述,2019年夏季,他应朋友邀请,来到晋冀鲁豫安居兵工十四厂旧址查看厂区内保存完好的兵工制造机器。其间,他饶有兴致地来到了烈士祠内。当时的祠堂内曾有人居住,在居住人垒砌的砖墙中,王祥生首先发现并完整地读出了第一块石碑上的刻字,遂邀请市博物馆的拓碑技术人员到现场,将碑文完整拓印。
碑刻内容被完整拓印,给在黄碾镇流传已久的烈士祠增加了更为丰富的背景资料和爱国教育意义。在探访中记者了解到,从2019年秋季起,潞州区便开始对安居烈士祠开展环境保护和复原性的修缮。目前,烈士祠已经再次申报了潞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希望能够在不久的将来把烈士祠打造为本地及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记者申丽娜、杨亚娟、李燎原)
原标题:安居烈士祠:红色信仰在这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