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出台《决定》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 2021-07-28   |  来源: 长治日报
 
分享到:

长治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促进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1年7月22日长治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

旅游业是当今发展速度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朝阳产业,我市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更好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十四五”时期长治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式转变,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市委关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委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市委“将长治打造成为生态引领的太行宜居山水名城”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的“要将太行山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高地和传承基地”的定位,充分挖掘我市旅游业蕴藏的巨大潜力,明确把握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战略定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山西省旅游条例》相关规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行业自律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推进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优化,使旅游产业支撑力、综合带动力、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到“十四五”末,累计旅游投资、国内外游客年接待量、过夜游客占比、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对经济社会贡献率大幅提高,把长治建设成为太行旅游胜地、抗战红色胜地、避暑养生胜地、中华神话溯源地、全国乃至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

二、科学规划定位。坚持规划引领,先规划后开发,合理利用,保护文物和自然资源,杜绝破坏性开发。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绿色生态、融合发展理念,以“山西长治、壮美太行”为主题,依托太行山水、红色基因、历史文化、清凉宜居等独特的资源优势,主城区要全力做好以漳泽湖湿地为核心的旅游文章,全市倾力打造四大旅游板块:一是“太行(太岳)山水绿色游”。依托太行山雄、奇、险、秀壮美景色,展现太行山壁立千仞、铜墙铁壁的独特景观优势,重点推进以八泉峡5A景区为主的太行峡谷群景区、以太行板山风景区为主的嶂石岩群景区、以漳泽湖湿地为主的太行明珠三大龙头景区建设。灵空山、通天峡等其它景区均要科学开发、特色定位,形成错位发展的太行太岳山水景观和多样化的游客体验。二是“抗战热土红色游”。深挖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抗战爱国情怀,依托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兵工厂、屯留抗大一分校、沁源太岳司令部旧址和平顺西沟村等众多革命文物和红色景点,形成红色研学、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线路,在全国树立红色文化体验新标杆,八路军文化旅游区要争创全省首家红色5A景区。三是“研学游读古色游”。发挥我市神话之乡、地上“古建博物馆”“彩塑之都”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史前文化传说和73处国保文物、长子木化石群等独特历史地质资源,支持平顺县、长子县等文物资源密集县开展研学基地建设,加强与国内院校深度合作,根据市场和节假日需求,打造定制游、个性游产品,重点推出浊漳河谷古建游(平顺段)、万里茶路上党段雕塑游(法兴寺、崇庆寺、观音堂、南涅水石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文旅IP,打造一批可品读、可观赏的文物活化利用样板和研学游示范基地,真正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用起来,形成“游长治、寻神话、观古建、赏彩塑、品历史”的研学精品线路。四是“避暑康养特色游”。依托我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森林等生态优势,叫响“康养山西,夏养长治”口号,挖掘培育以避暑消夏、度假养老等为主题的旅游业态。漳泽湖湿地积极引入康体疗养、主题乐园、田园综合体等相关产业,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定期开展特色节会活动,积极申创A级景区,逐步形成宜游宜业的滨湖全域旅游集聚区,与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欢乐太行谷、“三河一渠”环城水系等,形成主城区“东山西水休闲游”“亲子假日快乐游”线路;发挥沁源、壶关、沁县等深呼吸小城、北方水城的天然优势,争创全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县,打造养身、养心、养老、宁静宜人的“世外桃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旅游进行提质升级,既注重培育扶持,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对已具雏形的美丽乡村、文旅小镇、康养小镇、传统村落等要分类规划、引导扶持,着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拿得出、叫得响的乡村旅游精品;要强化旅游与低空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各种业态的融合发展,注重存量旅游资源的开发,探索推进浊漳河、沁河和红旗渠渠首“源头”旅游开发。发挥老工业城市的优势,利用国家工业遗产、工厂矿山打造矿山博物馆等,通过“旅游+”“+旅游”方式,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供给,形成绿色、红色、古色、特色相映成趣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三、突出精品战略。树立旅游精品引领理念,强化高端设计,把品牌塑造落实到各个环节。精品景区:重点推进一批体验精彩、文化精粹、运营精心、服务精细、营销精准的品牌景区,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发挥核心景区的引擎作用。精品线路:按照“大景区+康养小镇、大景区+乡村旅游”“大景区+文物古建”“大景区+体育赛事”等模式,通过开展旅游线路创意设计大赛等,打造一批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精品线路,市区要精心设计以漳泽湖为中心的周边游线路。领军企业:扶持培育一批具有领先地位和现代经营管理体系的旅游领军企业,始终以前瞻性理念,做强做大做精旅游品牌。发挥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村、传统村落等旅游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示范经验,力创全域旅游示范市。

四、提升要素品质。针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短板,以“进得来、留得住、游得好”为目标,全面加强旅游要素建设。一是做顺“快进慢游深体验”交通体系。加大市级财政对旅游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建设重点旅游景区快进慢游通达线路,形成“站景通、城景通、景景通”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在高铁站、客运站等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建立合理清晰的引导标识体系,加快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自驾车营地、驿站、旅游厕所等休闲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景区公路沿线增设观景台,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复合服务场所转型升级。二是做精旅游住宿。合理布局各类住宿业态,大力发展商务度假、文化主题酒店和露营地、智慧酒店等多种住宿业态。立足太行古民居等资源优势,推进“太行人家”民宿特色建设,打造岳家寨、黎城温泉小镇等一批特色精品民宿,推进乡村民宿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三是做特旅游餐饮。深度挖掘地方饮食文化,传承、宣传、推广一批长治餐饮老字号,开展特色化、连锁化经营。主城区要打造特色美食街区,每个县区打造1-3家特色老字号餐饮企业,培育“长治厨房”餐饮品牌,增加美食制作表演、游客体验参与等内容,进一步提升服务、卫生、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做优旅游商品。用好并开发一批富有长治特色的时尚、实用、便携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非遗产品、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建设线上购物平台和线下旅游超市,提升“长治礼物”的品牌效应,壮大旅游“二次消费”市场。五是做靓旅游演艺、夜间消费。把消夜文化做为集聚人气的突破口之一,强力推进文旅融合,发挥本土文艺团体作用,在旅游旺季开展歌舞戏曲等“文化演艺进村入景区”活动。支持引进或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在壶关八泉峡、漳泽湖湿地等景区、度假区,推出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并进行常态化演出。要将武乡实景剧《太行山上》打造成全国文化旅游新地标、新名片。依托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等远古神话、高僧法显西行、玄宗潞州别驾等历史故事,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歌舞等艺术形式,打造大型神话历史剧或小型夜景表演,建设具有长治文化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和夜间消费聚集区。六是做好智慧旅游。推动建设省、市、县和景区四级联动智慧旅游系统,形成路线导航、旅游攻略、信息推送、在线预订、智能导游、评价投诉等的智慧旅游全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长治”。

五、全力宣传营销。深化城市形象设计,打造叫得响、记得住的旅游宣传口号和文化形象;建立政府支持、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的宣传营销机制,培养一批有文化、爱旅游、懂业务的宣传营销人才团队。借助大数据分析,把准时代脉搏,找准消费人群,制定客源市场开发计划;继续组织不同类型的旅游推介,加大在省会城市的推介力度,举办有影响的赛事活动;强化与国内知名旅行社、旅游网站、电商携手,合力共拓市场,研发旅游包机、包专列等旅游产品,开通“太行号”高铁旅游专列;注重创意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的应用,通过传统与自媒体同步推介,线上与线下融合促销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干部培训教育的平台窗口作用,将长治山水人文、红色故事融入专题讲座和延伸教学,不断提升旅游品牌知晓度、美誉度。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资金倾斜,财政要在预算中专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精品工程要进行优先扶持,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金融机构要为旅游提供更多信贷支持,推出针对旅游行业的专门产品。涉农部门要整合乡村振兴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强化旅游用地保障,编制修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盘活存量用地时,应当统筹旅游业发展需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重大旅游项目和乡村振兴旅游项目用地,土地出让收入可以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符合生态环保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探索采取点状、定向、租赁等多种供地模式。积极争取和用好全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试点县”政策红利,多角度破解旅游用地难题;强化机制创新,深化景区“两权分离”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全市跨行政区域、跨行业的旅游景区实行资源一体化管理,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跨界资本和管理服务品牌,通过直接投资、参资控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创新各方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内生活力;强化奖励政策,对全域旅游示范区,5A、4A、3A景区,年度营业收入超过一定数额的领军企业、旅游星级饭店及优质旅行社,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村、太行人家(民宿)、金牌导游等,由政府根据投资规模和数量、游客接待量给予特别奖励,加大对研学基地、研学产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强化“人才兴旅”,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要将旅游管理、导游等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点人才计划,构建旅游业分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体系,着力培育一批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旅游专业人才。

七、创优发展环境。对旅游开发项目审批实施一站式服务。农业农村和文旅部门在乡村旅游中要密切合作、优势互补,乡村振兴规划要注重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凡获准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所在地政府应全力支持,按要求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开通水、电、气、路、通信并达标,鼓励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规划和自然资源(林业)、园林部门应优先对重点旅游景区、道路进行绿化,建设森林公园,发展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住建、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认真贯彻落实旅游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广壶关大峡谷设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法庭等经验,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和游客投诉纠纷处理机制,强化旅游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把旅游宣传纳入社会公益宣传体系,实施长治旅游知识读本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工程。抓好文明旅游建设,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

八、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将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发挥旅游协调领导组作用,建立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机制。将旅游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重大事项、重要活动、重点问题。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探索建立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更好服务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壁垒,强化政府统筹、市县联动、政企联合、部门协同的联动制度和重大旅游项目政府主要领导联系推进制度。把加快旅游发展纳入综合考核体系,优化旅游主管部门职能配置,压实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责任,切实形成总规引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力推进的一盘棋格局;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常态化执法检查、调研、视察、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代表建议重点督办等形式,不断提升旅游发展法治化水平。

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事关长治未来,市政府要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出台配套实施意见。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全市人民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强化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营造“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浓郁氛围,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长治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编辑:邢璐霞]

  相关链接
· 长治旅游推介走进沈阳再现太行之美
· 长治旅游“花式”推介走红沈阳
· 长治旅游推介到江苏
· 火爆!“五一”假期长治旅游市场恢复强劲
· 叮咚!长治“旅游”邀请函已送达新疆昌吉
关于我们 | 联系电话:0355-2113499    投稿邮箱:jz9909 @ 163.com
本网站由黄河新闻网版权所有  晋ICP备06001850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晋B2-20060016
广告经营许可注册:140100130438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407189
晋公网安备14010602060069
黄河新闻网 > 长治频道 >  文物旅游
长治市出台《决定》助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长治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关于促进全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1年7月22日长治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二次会议通过)

旅游业是当今发展速度最快、前景最为广阔的朝阳产业,我市历史悠久、山川秀美、气候宜人,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为更好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十四五”时期长治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市向旅游强市的跨越式转变,特作如下决定:

一、明确发展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省、市委关于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委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市委“将长治打造成为生态引领的太行宜居山水名城”的总体要求,结合国家《太行山旅游业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的“要将太行山区建设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高地和传承基地”的定位,充分挖掘我市旅游业蕴藏的巨大潜力,明确把握将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一战略定位,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山西省旅游条例》相关规定,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行业自律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推进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优化,使旅游产业支撑力、综合带动力、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到“十四五”末,累计旅游投资、国内外游客年接待量、过夜游客占比、旅游总收入大幅增长,对经济社会贡献率大幅提高,把长治建设成为太行旅游胜地、抗战红色胜地、避暑养生胜地、中华神话溯源地、全国乃至世界优秀旅游目的地。

二、科学规划定位。坚持规划引领,先规划后开发,合理利用,保护文物和自然资源,杜绝破坏性开发。突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绿色生态、融合发展理念,以“山西长治、壮美太行”为主题,依托太行山水、红色基因、历史文化、清凉宜居等独特的资源优势,主城区要全力做好以漳泽湖湿地为核心的旅游文章,全市倾力打造四大旅游板块:一是“太行(太岳)山水绿色游”。依托太行山雄、奇、险、秀壮美景色,展现太行山壁立千仞、铜墙铁壁的独特景观优势,重点推进以八泉峡5A景区为主的太行峡谷群景区、以太行板山风景区为主的嶂石岩群景区、以漳泽湖湿地为主的太行明珠三大龙头景区建设。灵空山、通天峡等其它景区均要科学开发、特色定位,形成错位发展的太行太岳山水景观和多样化的游客体验。二是“抗战热土红色游”。深挖植根于人们心中的抗战爱国情怀,依托武乡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总部旧址、黎城黄崖洞兵工厂、屯留抗大一分校、沁源太岳司令部旧址和平顺西沟村等众多革命文物和红色景点,形成红色研学、爱国主义教育、廉政教育线路,在全国树立红色文化体验新标杆,八路军文化旅游区要争创全省首家红色5A景区。三是“研学游读古色游”。发挥我市神话之乡、地上“古建博物馆”“彩塑之都”的优势,依托丰富的史前文化传说和73处国保文物、长子木化石群等独特历史地质资源,支持平顺县、长子县等文物资源密集县开展研学基地建设,加强与国内院校深度合作,根据市场和节假日需求,打造定制游、个性游产品,重点推出浊漳河谷古建游(平顺段)、万里茶路上党段雕塑游(法兴寺、崇庆寺、观音堂、南涅水石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文旅IP,打造一批可品读、可观赏的文物活化利用样板和研学游示范基地,真正让历史文物活起来、用起来,形成“游长治、寻神话、观古建、赏彩塑、品历史”的研学精品线路。四是“避暑康养特色游”。依托我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森林等生态优势,叫响“康养山西,夏养长治”口号,挖掘培育以避暑消夏、度假养老等为主题的旅游业态。漳泽湖湿地积极引入康体疗养、主题乐园、田园综合体等相关产业,进一步丰富文化内涵,定期开展特色节会活动,积极申创A级景区,逐步形成宜游宜业的滨湖全域旅游集聚区,与老顶山国家森林公园、欢乐太行谷、“三河一渠”环城水系等,形成主城区“东山西水休闲游”“亲子假日快乐游”线路;发挥沁源、壶关、沁县等深呼吸小城、北方水城的天然优势,争创全省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县,打造养身、养心、养老、宁静宜人的“世外桃源”。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旅游进行提质升级,既注重培育扶持,又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对已具雏形的美丽乡村、文旅小镇、康养小镇、传统村落等要分类规划、引导扶持,着力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拿得出、叫得响的乡村旅游精品;要强化旅游与低空旅游、商务会展旅游等各种业态的融合发展,注重存量旅游资源的开发,探索推进浊漳河、沁河和红旗渠渠首“源头”旅游开发。发挥老工业城市的优势,利用国家工业遗产、工厂矿山打造矿山博物馆等,通过“旅游+”“+旅游”方式,不断丰富旅游业态供给,形成绿色、红色、古色、特色相映成趣的旅游发展大格局。

三、突出精品战略。树立旅游精品引领理念,强化高端设计,把品牌塑造落实到各个环节。精品景区:重点推进一批体验精彩、文化精粹、运营精心、服务精细、营销精准的品牌景区,实施A级景区倍增计划,发挥核心景区的引擎作用。精品线路:按照“大景区+康养小镇、大景区+乡村旅游”“大景区+文物古建”“大景区+体育赛事”等模式,通过开展旅游线路创意设计大赛等,打造一批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精品线路,市区要精心设计以漳泽湖为中心的周边游线路。领军企业:扶持培育一批具有领先地位和现代经营管理体系的旅游领军企业,始终以前瞻性理念,做强做大做精旅游品牌。发挥全域旅游示范县、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乡村旅游示范村、传统村落等旅游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示范经验,力创全域旅游示范市。

四、提升要素品质。针对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中的短板,以“进得来、留得住、游得好”为目标,全面加强旅游要素建设。一是做顺“快进慢游深体验”交通体系。加大市级财政对旅游公路建设支持力度,加快建设重点旅游景区快进慢游通达线路,形成“站景通、城景通、景景通”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在高铁站、客运站等配套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建立合理清晰的引导标识体系,加快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自驾车营地、驿站、旅游厕所等休闲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景区公路沿线增设观景台,推动高速公路服务区向复合服务场所转型升级。二是做精旅游住宿。合理布局各类住宿业态,大力发展商务度假、文化主题酒店和露营地、智慧酒店等多种住宿业态。立足太行古民居等资源优势,推进“太行人家”民宿特色建设,打造岳家寨、黎城温泉小镇等一批特色精品民宿,推进乡村民宿标准化、品牌化、集群化发展。三是做特旅游餐饮。深度挖掘地方饮食文化,传承、宣传、推广一批长治餐饮老字号,开展特色化、连锁化经营。主城区要打造特色美食街区,每个县区打造1-3家特色老字号餐饮企业,培育“长治厨房”餐饮品牌,增加美食制作表演、游客体验参与等内容,进一步提升服务、卫生、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做优旅游商品。用好并开发一批富有长治特色的时尚、实用、便携的旅游文化创意产品、非遗产品、农副土特产品、手工艺品、特色小吃等,建设线上购物平台和线下旅游超市,提升“长治礼物”的品牌效应,壮大旅游“二次消费”市场。五是做靓旅游演艺、夜间消费。把消夜文化做为集聚人气的突破口之一,强力推进文旅融合,发挥本土文艺团体作用,在旅游旺季开展歌舞戏曲等“文化演艺进村入景区”活动。支持引进或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在壶关八泉峡、漳泽湖湿地等景区、度假区,推出旅游演艺精品项目并进行常态化演出。要将武乡实景剧《太行山上》打造成全国文化旅游新地标、新名片。依托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等远古神话、高僧法显西行、玄宗潞州别驾等历史故事,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和歌舞等艺术形式,打造大型神话历史剧或小型夜景表演,建设具有长治文化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和夜间消费聚集区。六是做好智慧旅游。推动建设省、市、县和景区四级联动智慧旅游系统,形成路线导航、旅游攻略、信息推送、在线预订、智能导游、评价投诉等的智慧旅游全服务,实现“一部手机游长治”。

五、全力宣传营销。深化城市形象设计,打造叫得响、记得住的旅游宣传口号和文化形象;建立政府支持、部门协同、企业联手、媒体跟进、游客参与的“五位一体”的宣传营销机制,培养一批有文化、爱旅游、懂业务的宣传营销人才团队。借助大数据分析,把准时代脉搏,找准消费人群,制定客源市场开发计划;继续组织不同类型的旅游推介,加大在省会城市的推介力度,举办有影响的赛事活动;强化与国内知名旅行社、旅游网站、电商携手,合力共拓市场,研发旅游包机、包专列等旅游产品,开通“太行号”高铁旅游专列;注重创意视频等新媒体手段的应用,通过传统与自媒体同步推介,线上与线下融合促销等方式,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干部培训教育的平台窗口作用,将长治山水人文、红色故事融入专题讲座和延伸教学,不断提升旅游品牌知晓度、美誉度。

六、加大政策扶持。强化资金倾斜,财政要在预算中专列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精品工程要进行优先扶持,推动设立旅游产业基金并实行市场化运作。金融机构要为旅游提供更多信贷支持,推出针对旅游行业的专门产品。涉农部门要整合乡村振兴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强化旅游用地保障,编制修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优先盘活存量用地时,应当统筹旅游业发展需要。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中优先安排重大旅游项目和乡村振兴旅游项目用地,土地出让收入可以用于旅游项目开发。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符合生态环保和相关规划的前提下,探索采取点状、定向、租赁等多种供地模式。积极争取和用好全省“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试点县”政策红利,多角度破解旅游用地难题;强化机制创新,深化景区“两权分离”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全市跨行政区域、跨行业的旅游景区实行资源一体化管理,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跨界资本和管理服务品牌,通过直接投资、参资控股、兼并重组等方式参与开发经营,创新各方利益联结机制,激发内生活力;强化奖励政策,对全域旅游示范区,5A、4A、3A景区,年度营业收入超过一定数额的领军企业、旅游星级饭店及优质旅行社,国家和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村、太行人家(民宿)、金牌导游等,由政府根据投资规模和数量、游客接待量给予特别奖励,加大对研学基地、研学产业建设的扶持力度;强化“人才兴旅”,全面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要将旅游管理、导游等人才队伍建设纳入重点人才计划,构建旅游业分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体系,着力培育一批素质高、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旅游专业人才。

七、创优发展环境。对旅游开发项目审批实施一站式服务。农业农村和文旅部门在乡村旅游中要密切合作、优势互补,乡村振兴规划要注重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凡获准开发建设的旅游景区,所在地政府应全力支持,按要求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开通水、电、气、路、通信并达标,鼓励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旅游经营活动;规划和自然资源(林业)、园林部门应优先对重点旅游景区、道路进行绿化,建设森林公园,发展城市周边休闲度假带;住建、生态环境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主要旅游线路沿线风貌集中整治;认真贯彻落实旅游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广壶关大峡谷设立旅游警察大队、旅游法庭等经验,健全旅游诚信体系和游客投诉纠纷处理机制,强化旅游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把旅游宣传纳入社会公益宣传体系,实施长治旅游知识读本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工程。抓好文明旅游建设,建立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制度。

八、强化组织领导。市县(区)人民政府要将旅游业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发挥旅游协调领导组作用,建立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机制。将旅游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重大事项、重要活动、重点问题。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探索建立旅游发展研究中心,更好服务政府决策和行业发展;进一步打破地区部门壁垒,强化政府统筹、市县联动、政企联合、部门协同的联动制度和重大旅游项目政府主要领导联系推进制度。把加快旅游发展纳入综合考核体系,优化旅游主管部门职能配置,压实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责任,切实形成总规引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合力推进的一盘棋格局;各级人大要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常态化执法检查、调研、视察、审议专项工作报告、代表建议重点督办等形式,不断提升旅游发展法治化水平。

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事关长治未来,市政府要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决定》,出台配套实施意见。各级政府、各部门和全市人民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强化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营造“处处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旅游形象”的浓郁氛围,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推动长治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