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了土枪洋枪,挥舞着大刀长矛”,这句来自大合唱《保卫黄河》的歌词,豪迈气势在国人心中激荡至今,而这也是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抵抗日寇的真实写照。面对武器弹药匮乏的现状,1939年,太行山深处创建起一座大型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兵工厂的军工们一手拿锤,一手拿枪,坚持生产武器弹药,支援前线抗战。
7月16日,记者前往黎城县黄崖洞实地探访,沿着革命遗址,追寻红色记忆。
深山中建起兵工厂
从黎城县城出发,沿着207国道向北行驶大约45公里,到达黄崖洞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这里群山连绵,幅员数十公里,这里有黄崖洞兵工厂的旧址,也有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站在山脚下,环顾四周,只见奇峰绝崖,巍峨雄浑,集太行雄奇与壮美于一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堪称一绝。
经过黄崖洞景区的山门,穿过一线天“瓮圪廊”,攀过小司号员崔振芳烈士坚守过的“断桥”阵地,就能到达黄崖洞烈士纪念碑。半山腰上的黄崖洞,是当时存放物资和武器弹药的地方。同行的黎城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孙广兴,是黎城红色文化的研究专家,他告诉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深入敌后作战,当时武器装备极度匮乏,主要从日军手中缴获,因此,建立我们自己的兵工厂迫在眉睫。
1938年4月,八路军在晋东南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后,开辟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为建设军事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对分散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我军各随军修械所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生产”;9月,八路军总部在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组织修理我军在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和缴获的枪械,同时还兼造武器弹药,但是因产量有限、威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1939年7月,日军侵入榆社,韩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受到威胁,为了保存力量隐蔽目标,创建长期而稳固的军工生产基地,八路军总部决定寻找一处隐蔽安全的地方建立兵工厂。
经过实地勘察,接受选址任务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最终选定黄崖洞。因为,要进入这里只有一条狭长的“S”形通道,道路两旁壁立千仞,地势险要。黄崖洞在太行绝壁的半山腰上,易守难攻且干燥凉爽,适宜存放军火武器。在黄崖洞周围十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是一片名叫水窑的山谷,林木茂密,十分隐蔽,非常适合盖厂房。
孙广兴说,由于黄崖洞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兵工厂建设困难重重,没有砖瓦便就地取材用石头垒砌,大量设备全靠人抬肩扛完成。仅仅5个月时间,军工厂就开始制造武器。
“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全凭一把土锉刀,太行山上出英豪,夺了边区状元印,《新华日报》天天飘。”这是当时在黄崖洞兵工厂流传的顺口溜。兵工厂建成后,称为八路军总部军工一所,对外保密代号“工兵营”。当时,生产条件异常艰苦,军工们克服重重困难制造武器。在对“七九”式步枪改造后,生产出“五五”式步枪。
白手起家、土法上马、集思广益,黄崖洞兵工厂里,军工们潜心研究制图、操作机床。捡回的弹壳、缴获的钢盔、日军运输线上的铁轨都成了原材料,产量最高时每月生产3000发炮弹。后来,为了方便在山中打游击战,造枪能手们还研制出“八一”式马步枪,让八路军战士如虎添翼。
“那时制火药会在身旁挖个坑,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条件实在太简陋了,有好多人遭遇了不幸。”在孙广兴的描述中,我们仿佛重新回到过去,看到英勇无畏的八路军战士排除万难生产武器弹药。这些武器弹药被运输到前线,炸塌了敌人的碉堡,摧毁了敌人的工事,击毙了敌人,守卫了家园的每一寸土地。
作为八路军在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当时黄崖洞兵工厂的年产量可以装备16个团,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将士奋勇作战、消灭敌人的主要武器生产和供应基地,被朱德、彭德怀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八天八夜的浴血奋战
黄崖洞兵工厂建成后,日军将它视为“眼中钉”,从1940年起,日军曾多次调动精锐部队进攻,但敌人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
1941年11月,日军纠集其号称“钢铁大队”的三十六师团的5000余人,分数路进犯黄崖洞,妄图摧毁我兵工厂。总部特务团在彭德怀、左权的指挥下,和敌人激战八天八夜,歼敌1000余人,取得了这场保卫战的胜利,谱写了一曲彪炳史册的壮烈史诗。
这场战斗中,八路军最年轻的烈士——小司号员崔振芳坚守岗位、英勇杀敌、壮烈殉国。在他倒下的地方,我们聆听了这样的故事:1937年,年仅13岁的崔振芳就参加了八路军,14岁被调到总部特务团司号班学习司号通信技术,16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七连当司号员。黄崖洞保卫战打响后,他几度请缨要把守黄崖洞的唯一通道——南口。
在那里坚守7天7夜后,崔振芳孤身战斗在陡崖上,居高临下,投出了120多枚手榴弹,炸死敌兵数百人。最后,所有的手榴弹都投光了,人也累得爬不起来了。这时他听到了增援部队赶到的呼喊,使尽力气刚站直身体准备迎接战友,不料却被弹片击中了喉咙,顿时血流如注,壮烈牺牲。
“黄崖洞下有黄崖,桃花寨上无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这首在黄崖洞一带传唱的山歌,讲述的就是这场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
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八路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依旧荡气回肠,留给后人永恒的精神财富。如今,黄崖洞正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其新时代内涵,多形式、多维度呈现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记者丁德令)
原标题:太行山上的红色军工记忆
相关链接 | ||||||
|
|
||
|
||||||||||||||||
|
|
||||||||||||||||
|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舞着大刀长矛”,这句来自大合唱《保卫黄河》的歌词,豪迈气势在国人心中激荡至今,而这也是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抵抗日寇的真实写照。面对武器弹药匮乏的现状,1939年,太行山深处创建起一座大型兵工厂——黄崖洞兵工厂。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兵工厂的军工们一手拿锤,一手拿枪,坚持生产武器弹药,支援前线抗战。
7月16日,记者前往黎城县黄崖洞实地探访,沿着革命遗址,追寻红色记忆。
深山中建起兵工厂
从黎城县城出发,沿着207国道向北行驶大约45公里,到达黄崖洞镇上赤峪村西的板山岭下,这里群山连绵,幅员数十公里,这里有黄崖洞兵工厂的旧址,也有黄崖洞保卫战的战场遗址。站在山脚下,环顾四周,只见奇峰绝崖,巍峨雄浑,集太行雄奇与壮美于一体,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堪称一绝。
经过黄崖洞景区的山门,穿过一线天“瓮圪廊”,攀过小司号员崔振芳烈士坚守过的“断桥”阵地,就能到达黄崖洞烈士纪念碑。半山腰上的黄崖洞,是当时存放物资和武器弹药的地方。同行的黎城县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孙广兴,是黎城红色文化的研究专家,他告诉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深入敌后作战,当时武器装备极度匮乏,主要从日军手中缴获,因此,建立我们自己的兵工厂迫在眉睫。
1938年4月,八路军在晋东南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后,开辟了太行山革命根据地,为建设军事工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8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对分散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的我军各随军修械所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生产”;9月,八路军总部在榆社县韩庄村成立了总部修械所,组织修理我军在战斗中损坏的武器和缴获的枪械,同时还兼造武器弹药,但是因产量有限、威力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战争的需要。1939年7月,日军侵入榆社,韩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受到威胁,为了保存力量隐蔽目标,创建长期而稳固的军工生产基地,八路军总部决定寻找一处隐蔽安全的地方建立兵工厂。
经过实地勘察,接受选址任务的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最终选定黄崖洞。因为,要进入这里只有一条狭长的“S”形通道,道路两旁壁立千仞,地势险要。黄崖洞在太行绝壁的半山腰上,易守难攻且干燥凉爽,适宜存放军火武器。在黄崖洞周围十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是一片名叫水窑的山谷,林木茂密,十分隐蔽,非常适合盖厂房。
孙广兴说,由于黄崖洞地形复杂,道路崎岖,兵工厂建设困难重重,没有砖瓦便就地取材用石头垒砌,大量设备全靠人抬肩扛完成。仅仅5个月时间,军工厂就开始制造武器。
“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全凭一把土锉刀,太行山上出英豪,夺了边区状元印,《新华日报》天天飘。”这是当时在黄崖洞兵工厂流传的顺口溜。兵工厂建成后,称为八路军总部军工一所,对外保密代号“工兵营”。当时,生产条件异常艰苦,军工们克服重重困难制造武器。在对“七九”式步枪改造后,生产出“五五”式步枪。
白手起家、土法上马、集思广益,黄崖洞兵工厂里,军工们潜心研究制图、操作机床。捡回的弹壳、缴获的钢盔、日军运输线上的铁轨都成了原材料,产量最高时每月生产3000发炮弹。后来,为了方便在山中打游击战,造枪能手们还研制出“八一”式马步枪,让八路军战士如虎添翼。
“那时制火药会在身旁挖个坑,应对突如其来的意外,条件实在太简陋了,有好多人遭遇了不幸。”在孙广兴的描述中,我们仿佛重新回到过去,看到英勇无畏的八路军战士排除万难生产武器弹药。这些武器弹药被运输到前线,炸塌了敌人的碉堡,摧毁了敌人的工事,击毙了敌人,守卫了家园的每一寸土地。
作为八路军在敌后最大的兵工基地,当时黄崖洞兵工厂的年产量可以装备16个团,是抗日战争期间八路军将士奋勇作战、消灭敌人的主要武器生产和供应基地,被朱德、彭德怀誉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
八天八夜的浴血奋战
黄崖洞兵工厂建成后,日军将它视为“眼中钉”,从1940年起,日军曾多次调动精锐部队进攻,但敌人的阴谋始终没有得逞。
1941年11月,日军纠集其号称“钢铁大队”的三十六师团的5000余人,分数路进犯黄崖洞,妄图摧毁我兵工厂。总部特务团在彭德怀、左权的指挥下,和敌人激战八天八夜,歼敌1000余人,取得了这场保卫战的胜利,谱写了一曲彪炳史册的壮烈史诗。
这场战斗中,八路军最年轻的烈士——小司号员崔振芳坚守岗位、英勇杀敌、壮烈殉国。在他倒下的地方,我们聆听了这样的故事:1937年,年仅13岁的崔振芳就参加了八路军,14岁被调到总部特务团司号班学习司号通信技术,16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在七连当司号员。黄崖洞保卫战打响后,他几度请缨要把守黄崖洞的唯一通道——南口。
在那里坚守7天7夜后,崔振芳孤身战斗在陡崖上,居高临下,投出了120多枚手榴弹,炸死敌兵数百人。最后,所有的手榴弹都投光了,人也累得爬不起来了。这时他听到了增援部队赶到的呼喊,使尽力气刚站直身体准备迎接战友,不料却被弹片击中了喉咙,顿时血流如注,壮烈牺牲。
“黄崖洞下有黄崖,桃花寨上无桃花。英雄魂魄千古在,战鼓催开胜利花。”这首在黄崖洞一带传唱的山歌,讲述的就是这场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
80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八路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依旧荡气回肠,留给后人永恒的精神财富。如今,黄崖洞正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其新时代内涵,多形式、多维度呈现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记者丁德令)
原标题:太行山上的红色军工记忆